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4825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年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习近平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这阐明了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明。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人类在不同地区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

2、出不同文明形态。人们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源,还要在个体生命活动基础上构建起种族、氏族、民族文化。历史上,受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一个长时段的缓慢过程,但这种交流客观存在。文明往往是内聚力和外引力的统一体。一方面,它通过内聚力来维系自身的特质,使自身得以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它通过外引力将外部资源转化成自身养分,使自身得以开放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原来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差异性逐渐表现出来,其互补性也会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明的开放程度和借鉴能力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

3、。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只有保持开放,通过交流对话,积极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才能更好获得外部参照,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文明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不同文明既有各自特殊的价值,也有共同的追求。比如,在当今世界,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我们应秉持

4、平等和相互尊重,加深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差异性的认知,以团结、智慧、勇气促进交流互鉴,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走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而不应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是单一的、单向的。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多年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文明共生共存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其他国家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今天,面对世界百年

5、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与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联系起来,推动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摘编自欧阳康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是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B. 抓住了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就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惑。C. 人类文明有机体包含不同文明形态,他们存在差异,所以其特征是交流互鉴。D. 历史上,文明之问的交流缓慢,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技术条件、交通工具等限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6、. 文章整体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 文章第段中“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文明也是一样”,这是类比论证。C. 第段运用对比法,令人信服地论证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寻求合作共赢的必然途径。D. 文章末段论证文明交流互鉴应是平等的观点,含蓄地批评当下某些错误的有害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明,不能自我封闭,要在互鉴中清楚认知彼此优长、探寻互补空间、促进自身发展。B.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心愿。C. 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连互通,这符合交流互鉴思想

7、。D. 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其他文明,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答案】1. D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A项,“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张冠李戴,依据第一段“习近平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这阐明了文明之所以成为文明并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可知,主旨演讲应该是“交流互鉴”;B项,“就

8、能破除”不合逻辑,依据第一段“才能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可知,B项把必要条件说成了充分条件;C项,强加因果,且第段中“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不能反过来说“其特征是交流互鉴”。D项正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第段运用对比法”错误,分析第段可知,该段没有用对比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

9、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D项,“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错误,依据第段“强调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可知,并不能得出“将给其他文明带来灾难”的结论。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

10、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阅渎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201 9年,46个重点城市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乐群介绍,2016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

11、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已超过1 900万次,参与的志愿者累计超过70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 8年对46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38. 3%,较201 7年增长11. 4%。“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张乐群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技术设施标准;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推动立法加强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摘编自中国网2019年6月28日)材料二:(摘编自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查报告)材料三: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的原因(摘编自公民生态

12、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材料四:苏州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市民中推广垃圾分类理念,201 7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确定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之一。今年年初,我市起草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同时制订了2019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提出至20 19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立分类垃圾收运及处置体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键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让新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就变得简单易行。二要让新管理制度促进垃圾分类知行合一。推广垃圾分类,必须采用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管理措

13、施。从国外推广经验来看,强制的处罚措施,也是确保垃圾分类高效完成的必须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奖惩结合,扭转市民知而不行的现状。三要让新生活理念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要重视垃圾分类理念的宣传工作,具体到操作层面,必须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摘编自王嘉言改善环境,从把垃圾分类当作习惯做起,苏州日报2019年6月5日)4.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文中提及的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项是A.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B. 加大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C. 创新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类。D. 要求相关企业回收废旧家电。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鉴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加快

14、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以满足居民的相关需求。B. 闵行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大大超过全国46个重点城市的占比,但依然有两成多家庭“不作分类处理”。C. 苏州垃圾分类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80%,基本建立了分类垃圾收运及处置体系。D. 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键在于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答案】4. D 5. C 6. 示例:许多市民缺乏垃圾分类理念(意识);一些市民不懂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许多社区缺少垃圾分类的相应设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人心;垃圾分类的

15、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制建设有待加强。【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D项,“要求相关企业回收废旧家电”错误,不属于“文中提及的促进生活垃圾分类”,且四则材料都没涉及到此内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C项,“已达80%”“基本建立了”

16、错误,依据材料四第一段“提出至2019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立分类垃圾收运及处置体系”可知,还只是个奋斗目标,并非现实成果。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概括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原因,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材料二受访市民家庭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的图表和材料三“36.5%不知道怎么分类”可知,一些市民不懂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依据材料三“63.7%小区没有分类垃圾箱”可知,许多社区缺少垃圾分类的相应设施;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课题组201 8年对46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

17、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38. 3%”和材料三“22.2%身边很少有人分类”“13.3%太麻烦,没有精力”可知,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人心,许多市民缺乏垃圾分类理念。依据材料三“59。6%垃圾几种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可知,垃圾分类的管理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推磨高

18、军朱大爷老两口看到胡同志住进来后很担是非儿,见了面总是笑着打招呼。这些日子,和同志们接触多了,朱家人也早已没有了任何拘束。现在整个沂蒙山区正在春耕备播,老百姓都在忙农活儿。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大家都各忙各的,相互见面的时候并不多。这里的风俗堂屋是主屋,胡同志被安排到家里来住,朱大爷老两口一直想把他让到堂屋里住。胡同志看到西屋虽然低矮但里面东西并不多就坚持住了西屋。从西屋门里就能看到左前方的堂屋西窗下那盘磨,磨眼圆筒状向天空敞开着,磨台周边凸起一层边沿儿,只有正南方留出了一个稍微向前伸出的石嘴儿,方便从这里向下刮煎饼糊子。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在院子里

19、都有一盘磨,用来磨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煎饼的。其实,胡同志是带着重大使命来解决山东分局和1 15师一些关系问题的,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然后又坐下了。第三天鸡还没叫,窗外漆黑一团,沉睡中的胡同志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他抬头从窗棂里向外看去,影影绰绰看到是朱大爷和朱大娘每人抱着一根磨棍已经开始推磨了。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但是磨盘有规律转动的咕噜咕噜声和两个人杂沓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黎明前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知道自己想再休息一下已经不可能。于是他也就起来了,他小声制止随行

20、同住的警卫人员起床,打开门走出去。朱家老两口停下了脚步:“哦,把胡同志聒噪醒了吧?”他赶紧说道;“不是,我每天都是这个时候醒。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推磨啊?哦,是了,农活忙了,早干完家务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哟。”“是啊,三春大忙时候,都这个样子。”老两口不好意思地笑笑。“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朱大娘一会儿往磨眼里添上一勺地瓜干糁子,磨台上的糊子就逐渐多起来。胡同志和他两人继续说着话:“我们老家那里也有磨,只是形状不太一样。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

21、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哈哈哈。”老两口被逗得大笑起来。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老两口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事主要在东家,老百姓哪能有不欢迎的?”太阳从东边露出红红的脸,一大瓦盆地瓜干糁子磨完了。白天,分局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表态说:“我们马上安排有关干部和朱大爷老两口谈谈,让他们不要这么早就推磨,以免影响胡服同志休息”他使劲摆摆手,笑道:“千万不要小题大做,群众都忙于春播春种,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事,好去忙地里的活儿呢,何况也没有影响我休息,反而让我听到很多真心话,你们绝对不要去说这个事儿。”翌日一大早,胡服又在那个时辰醒来,

22、可是院子里推磨的声音并没有响起来。他感到很奇怪,就悄悄地起来走进院子,来到作为厨房的东屋,只见泡好的地瓜干糁子还静静地在那里,于是他回到西屋,轻轻叫起警卫员:“来,咱们推磨去。”他们一人抱起一根磨棍,咕噜咕噜推起来,走几圈胡服就往磨眼里添上一勺瓜干糁子,不一会儿就推下糊子来了。这时候,朱大爷老两口急火火走出堂屋门:“这可使不得,胡同志!俺这不是想让你和同志们多眯一会儿,怎么唉”“你们都能起来,我们怎么还要多睡,真的不用见外哟。”他一边说着,一面继续推着磨,脚步显得更有劲,“那个歌子怎么唱来?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

23、腐五天还发芽”大家都爽声大笑起来,气氛是那么融洽。多年后省里有个下乡演出活动来到村里,有个来看演出的青年人竟然很有韵味地念白道:“我叫张古冬,做事好懵懂,老婆说我呷饭,要呷一水桶。时来铁树开花,运去生姜不辣,抓到朴鸽子飞上天,做一套豆腐五天还发芽”演员们很奇怪:“啊,这是湖南花鼓戏磨豆腐啊,在咱们山东你是从哪里学来的?”“俺爷爷过去经常这样念叨,我小时候就学会了,他说当年有个叫胡服的革命同志住在俺家里,从他哪里听来的。”演员们明白了:“哦,原来你们家里住过大人物啊。”大家笑着告诉他胡服的真名是谁,他一下子睁大了眼睛:“啊哟,原来是他啊”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24、是A. 小说第一段既交代故事中人物及关系,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农忙时节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B. 第二段中较为地详细介绍了石磨的形状,这有利于年轻读者了解这一旧物件,避免因时代原因而发生疏离。C. 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革命战争时代革命领袖的品质。D. 磨豆腐歌词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既让小说有生气,又表现出人物性格,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8. 小说在刻画胡服同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方面特征?请简要分析。9. 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出及人物的对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答案】7. C 8. 平易近人。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帮助朱

25、大爷家推磨;后来主动再次推磨;推磨时,为大爷大娘唱家乡花鼓磨豆腐;不让分局干部向朱大爷打招呼。工作讲究方法。一边推着磨,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工作勤奋。忙得脚不沾地,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 9. 在主题表达上,这一情节将时间拉回现实,更赋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在结构上更完整,交代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表明胡服同志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

26、、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C项,“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还是“性格”,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依据第一段“胡同志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要么出去一天不着家儿,要么招来一些人商量事情”、 第三段“所以非常忙。他经常到深夜还不休息,在灯下一会儿皱眉思索,一会儿奋笔疾书,实在太累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可

27、知,胡服工作异常勤奋;依据第四段“他两眼辣辣的,连着打了几个哈欠,应该是自己刚睡着才不长的时间”、第八段“来,我推一会儿胡同志说着就接过了朱大娘的磨棍,推起来,你来添磨吧”、第十段“还有一个花鼓戏专门唱磨豆腐,怎么唱来?哦,这样”可知,在工作累、休息少下的情况下,胡服帮助朱大爷家推磨,甚至唱歌,说明胡服平易近人;依据第十二段“一边推着磨,胡同志一边了解村里的各种情况,并征求对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见”可知,胡服讲究工作方法。【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鉴赏此题,要考生思考题干所述情节在表现人物特点、情节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分要点概括。小说结尾写“多年后”下乡演

28、出及人物的对话,写的是看演出的青年人会念白磨豆腐,这引起演员们的好奇,进而打听到歌曲是青年人的爷爷从胡服那儿听来的,这就突出了胡服当时谦逊不张扬的特点,也在结构上更完整地交代了人物身份特点;同时在时间的前后关照上,写出老一辈(青年人的爷爷和胡服)对晚辈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强调青年人传承老一辈光荣革命传统的主题;【点睛】小说分析人物特征。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特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

29、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奠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

30、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子产者,郑之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

31、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庳:bi,矮小。梱:kun,门槛。尺籍: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B.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C.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D.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

32、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B.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平民或邻居。C. 大夫,古代官阶。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D.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叔敖宽政教民,社会和美。孙叔敖执政宽缓,注重教化,使官民和睦同心,社会风俗和谐淳美。B. 子产执政为民,深受爱戴。子产为相,百姓安居乐业;子产去世,举国悲痛,仿佛失去主心骨。C. 李离执法公平,以身作则。李

33、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自己有失察之罪,便自刎而死。D. 循吏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文中三位先贤都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守初心,担使命。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市令言之相日:“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2)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34、和句式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提示语“曰”,是动词“说”,因为整个句子都是李离说的话,故“曰”字应管到句子末尾,故“曰”都断句,故排除A、C两项。再看后边,“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个地方的断句,根据上文意思可知,李离是说自己因为审判有误,导致错杀了人,不该把责任推卸到下属身上。这就可知“今过听杀人博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这样断句才是正确的,于是可排除B、C两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

35、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A项,“与隐士的含义完全相同”错误。“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而“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A项混淆概念,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正确解

36、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C项,“李离认为属下断案有误而枉杀人命”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可知,是晋文公认为是李离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李离的罪责,但李离不愿把罪责推诿于下级。C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

37、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言:名词作动词,说,报告;莫:没有人,无人;安其处:安于其处,省略句,在那个地方安心“做买卖”;次行:秩序。(2)以:认为,意为;微:微情,形容词作名词;疑:疑案,难案,形容词作名词;使:让,任命;为理:担任司法官;过听:错断案情;当:应当判处;死:死罪。【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最后综合用排除法

38、,得出正确选项。译文: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

39、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这样做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

40、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两年之后,市场买卖公平,随行就市定价。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号啕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

41、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责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认为臣能审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才)让我担任司法官。现在我错断案情而杀了人,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船户高翥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三世

42、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注知识:相识的人。占:预测。生理:生计。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15. 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

43、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4. D 15. 示例: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

44、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D项,“老翁的自嘲”和“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笑”和“爱”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D项曲解诗意。故选D。【15题详解】本题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综合注解、标题、意象及主旨,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词主旨而空谈语言,要从诗词语言的格调、色彩、意境、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风格特征。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

45、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点睛】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附录:本诗是一首描写船家生活的律诗。首联写船户以船为家,生活所需简易家具都在船上,一家人在长

46、江上讨生活,从春天到秋天,周而复始,年复一年。颔联“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对仗工稳,颇有情趣。“柁”同“舵”,“知识”指相识的人。这一联大意是说,船家三代人蜗居在船尾,其乐融融,四面八方的人都到沙滩边来搭船,和他们相识相熟。颈联运用细节描写,捕捉到船户老少两代人清晨的各自行为动作,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日常生活。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加上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就给这种水上生活留下一幅具有真实感的剪影。“少妇”,文中指老翁的儿媳妇。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触景生情,感慨自身江湖飘荡的遭际,羡慕船家自由自在的水上生活。渠,代词,它,本诗中指水上生活。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l)俗话

47、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_ ,_ ”两句,阐述了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智慧通达的道理。(2)杜甫登高中“_,_”两句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表达 诗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3)民族复兴离不开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 “_?_”两句,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怀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阐述了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智慧通达的道理”,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借个人的潦倒困苦、借酒浇愁,表达诗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博、知、繁、鬓、浊、青。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