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919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17 说明性文体阅读一、 【2018 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冰雪精灵雾凇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 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

2、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 【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 【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 【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 ,它的结构较紧密;另

3、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 ,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 ,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 5 倍以上。2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

4、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选自气象和识2018 年第 2 路作者张敏,有改动)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甲】 【乙】 【丙】/【丁】B 【甲】/【乙】 【丙】/【丁】C 【甲】 【乙】/【丙】 【丁】D 【甲】 【乙】/【丙】/【丁】6第 6 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运用了_说明顺序。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

5、面的作用。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答案】5B6分类别、下定义;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 (1)通透灵动; (2)优秀品质; (3)逻辑 8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 ,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 ,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解析】5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 【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

6、一个重要气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 【乙】 【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 【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内容。据此,答案为 B。 6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38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

7、可筛选文章的 789 段的中心句归纳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二、 【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古代的私塾教育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

8、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 ;“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 ;“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 ;另外还有“月考” “季考

9、”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 ”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 “重点班” “普通班” ,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 ,班级分为“外舍” “内舍” “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

10、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4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 “改过簿” “记过格” ,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 ,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 “隐过” “显

11、过” “大过” “丛过” “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选自青年文摘 ,有删改)12文章-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1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

12、“读书!”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 “内舍” “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 “重点班” “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答案】12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3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

13、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 “重点班” “普通班” 。第段引用论衡自纪篇 泰泉乡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4它印证了本文第段的内容。第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15B【解析】5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 。第三【点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分类别:将被说明

14、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 (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三、 【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黑白双风暴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

15、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1860-1890 年,90 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 世纪 30 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 年爆发 14 次,1933 年达 38 次,1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 1/3。1935 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

16、“长成”了东西长 2400 公里、南北宽 1440 公里、高约 3 公里的“黑龙” ,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把 3 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6离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 1954 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 ,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 年之内开垦了约 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 年 3 月和 4 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 20 万平方

17、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 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 年间湖岸线后退 10 至 20 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 “白风暴” (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 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

18、生态灾难。13阅读第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14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15第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答案】13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 、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 14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15 “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可以围绕“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没有节制,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概括。15本

19、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表示程度;句子意思是说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如果删去这个词,则表现以后这些地方还可以再利用,这就与事实不相符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7点睛: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

20、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四、 【2018 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柳静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 2018 年 1 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

21、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 7 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 46%,尾

22、鳍尺寸小 40%。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

23、,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 ,2018 年第 4 期,有删改)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12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8(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 (“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

24、臣” 。狼吃掉一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选自专题狼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答案】11 (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2)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3)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1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13 (1) “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

25、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1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

26、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1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最好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悄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清道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914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原文和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五、 【2018 年中考

27、江西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廊亭桥陈从周廊“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

28、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亭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 。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

29、座建筑物。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 ,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桥桥,古代称为“河梁” ,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

30、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 、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 ,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10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31、。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略有改动)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1)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17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18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答案】16 (1)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

32、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2)廊的运用原則: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17 【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示例: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33、用语典雅,富有韵味。【解析】16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11六、 【2018 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不失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

34、象。他对 69 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 1。正是 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

35、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选自网络,有删改)17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18达尔文与现代科学家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1

36、9第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案】17结构上承上启下;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分析植物睡眠的原因。 1218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 19作比较 。将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加以比较,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点睛: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

37、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七、 【2018 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玦和小管等。经鉴定,这批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界上崇玉的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可见人类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一般多认为斧、匕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实不尽然。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绺的就不少见

38、。用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在古代,玉器十分珍贵。秦昭王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但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桓公元年 ) 。故越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今人或据此进而主张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 ,更于理不合。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说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 ,未免得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

39、。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 “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316查海出土的玉器 “功能为何”?17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答案】16查海玉器不是工具,也不是饰品,应是不寻常场合使用的不寻常的“神”器。 17作比较,拿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说明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都喜欢真玉;举例子,通过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证明了玉器的珍贵;引资料,通过越绝书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解析】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概括作答即可。本题可结合“所以探讨查海玉器

40、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 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八、 【2018 年中考山东聊城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2018 年 2 月 2 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

41、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 6 级以上、全球 7 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 200 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14和约 3

42、0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 0。5 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

43、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 0。33 纳特。“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 4 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

44、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 “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B “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 6 级以上、全球 7 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D “张衡一

45、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11 “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12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14分析第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答案】10C11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12第段与第段是总分关系,第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1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 ,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514 “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

46、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九、 【2018 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 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

47、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 10 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

48、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16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 87 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 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1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1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作比较 分类别 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作诠释ABCD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