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91552 上传时间:2019-10-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1-19年高考物理真题分专题汇编之专题073.探究摩擦力的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73节 探究摩擦力的实验【2019年物理全国卷2】如图(a),某同学设计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所用器材有:铁架台、长木板、铁块、米尺、电磁打点计时器、频率50Hz的交流电源,纸带等。回答下列问题:(1)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_(用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重力加速度g和铁块下滑的加速度a表示)(2)某次实验时,调整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30。接通电源。开启打点计时器,释放铁块,铁块从静止开始沿木板滑下。多次重复后选择点迹清晰的一条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的点为计数点(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可以计算出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结果

2、保留2位小数)。【答案】 (1). (2). 0.35【解析】【详解】(1)由mgsin-mgcos=ma,解得:=(2)由逐差法a= 得:SII=(76.39-31.83)10-2m,T=0.15s,SI=(31.83-5.00)10-2m,故a= m/s2=1.97 m/s2,代入式,得:= =0.351.2015年理综新课标卷22. (6分)物块斜面打点计时器纸带图(a)ABCDE3.783.393.523.65cm图(b)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5个连续

3、点之间的距离。(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m/s;(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A 物块的质量 B 斜面的高度 C 斜面的倾角解析:(1)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2.2013年新课标I卷22.(7分)ABds图(a)重物轻滑轮光电门光电门遮光片物块细线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

4、用米尺测最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A和tB,求出加速度a;05101520123图(b)多次重复步骤,求a的平均;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擦因数。回答下列问题:(1) 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cm(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A,和tB,表示为a 。(3)动摩擦因数可用M、m、;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解析】(1)游标卡尺测量数据不需要估

5、读,主尺读数为:9mm,游标尺读数为:0.05mm12=0.60mm,所以读数为:9mm+0.60mm=9.6mm=0.960cm(2)根据结合位移速度关系式:有:(3)对重物和小物块整体受力分析:,解得;(4)如果细线没有调到水平,会使实验数据测量偏大或偏小,由于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叫做系统误差。3. 2013年全国卷大纲版AQBPCCDRL23(12分)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实验步骤如下: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测量出轨

6、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 的长度h;将物块Q在A点从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点D;重复步骤,共做10次;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 的距离s。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I)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 ;(II)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 ;(III)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 = ;(IV)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回答下列问题:(I)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II)已知实验测得的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 _。(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答案:(1) ()(2分);()

7、(2分);()(2分)()(2分)(2) ()减小实验偶然误差(2分);()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接缝B处不平滑(2分,只要写出的原因合理,就给这2分)。解析:(1) ()QB段机械能守恒,因此=(2分);()过C点后小物块做平抛运动,由、求得速度,则=(2分);()由动能定理得 (2分);()由代入上式得=(2分)(2) ()减小实验偶然误差(2分);()圆弧轨道存在摩擦、接缝B处不平滑(2分,只要写出的原因合理,就给这2分)。4. 2012年物理江苏卷MPhOQABsmS/cmOh/cm11. (10分)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

8、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 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 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 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 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象.h(cm)20.030.040.050.060.0s(cm)19.528.539.048.056.5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 kg、M=0.50kg. 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_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的测量结果_ (选填“偏大”或

9、“偏小”).【答案】(1)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2)如图所示(3)0.4(4)偏大70h/cm60401050302010203040506070S/cm【解析】(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主要是加速度过大或加速时间过长,可以通过减小B的质量或增大A的质量来减小加速度,通过增加细线的长度或降低B的起始高度来缩短加速时间。(2)sh图象如图所示。(3)在B下落至临落地时,据动能定理,有,在B落地后,A运动到Q,据动能定理,有,解得:。将M=0.5kg,m=0.4kg代入得=,从图象得斜率,即,代入上式得。(4)本实验测动摩擦因数的原理是动能

10、定理,如果考虑克服滑轮摩擦做功W,则, ,求得,如果忽略克服滑轮摩擦做功,则动摩擦因数偏大。5. 2011年理综山东卷23.(1)xhH挡板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

11、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答案:; ; c d;解析:滑动沿斜面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有,所以 。对滑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即 解得由分析知,c、d能引起实验误差。6.2018年全国卷II、弹簧秤图(a)木板木块砝码滑轮23(9分)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

12、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其中f4的值可从图(b)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砝码的质量m/kg0.050.100.150.200.25滑动摩擦力f /N2.152.362.55f42.93图(b)12312344指针单位:N图(c)2.02.82.42.22.63.00.250.200.150.100.050f/Nm/kg0.30回答下列问题:(1)f4 = N;(2)在图(c)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图线;(3)f与m、木块质量M、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为 ,图线(

13、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 ;2.02.82.42.22.63.00.250.200.150.100.050f/Nm/kg0.30(4)取,由绘出的图线求得 。(保留2位有效数字)答案:(1)2.75 (2)如图所示(3) (4)0.40 解析:(1)指针在2.7与2.8之间,估读为2.75N(2)在描点连线时要注意尽可能让点在直线上,如果没法在直线上也要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来减小误差,作图如下:(3)木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知所以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k=g(4)取g=9.80m/s2,取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斜率,则7. 2011年理综重庆卷MABmm图322.(2

1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利用米尺、秒表、轻绳、轻滑轮、轨道、滑块、托盘和砝码等器材来测定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滑块和托盘上分别放有若干砝码,滑块质量为M,滑块上砝码总质量为m,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A到B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须测出它在A、B间运动的 _与 ,计算a的运动学公式是_;a/ms-2m/10-3kg6261636465666768690.150.250.300.350.400.450.500.1060图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a与m的关系为:,他想通过多次改变m,测出相应的a值,并利用

15、上式来计算。若要求a是m的一次函数,必须使上式中的_保持不变,实验中应将从托盘中取出的砝码置于 ;实验得到a与m的关系如图4所示,由此可知= (取两位有效数字)答案:位移 时间 mm ;滑块上 0.23(0.210.25)解析: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A到B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变形得,所以需要测量的是位移和时间。以m为研究对象,;以为研究对象,消去绳子的拉力T,解得加速度,化简可得将加速度的表达式与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类比, “”就相当于图像的斜率k,为了保证图像斜率不变,要求保持不变,在实验中就要把从小车上拿下的砝码放置到托盘中,从托盘中拿下的砝码放置到小车上。 “”相当于纵轴截距.在图像

16、上取两个点(6410-3,0.23)、(6710-3,0.35),写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化简得,方程中的“-2.3”就是直线的纵轴截距,所以,因为,所以 (在0.21到0.25之间是正确的) 8. 2014年理综山东卷21(8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大速度。实验步骤: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甲所示。在A端向右拉动木板,等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G/N1.502.002.503.003.504.00F/N0.590.

17、830.991.221.371.61如图乙所示,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滑块置于木板上左端C处,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滑块和重物P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离地面的高度h;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并最终停在木板上的D点(未与滑轮碰撞),测量C、D间的距离s。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的坐标纸(见答题卡)上作出FG图线。F/NG/Ns(2)由图线求得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_(保留2位有效数字)(3)滑块最大速度的大小_(用h、s、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答案】(1)如右图所示(2)0.40(0.38、0.39、0.41、0.42均正确)(3)【解析】(1)FG图线如图示(2)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动摩擦因数,可得=0.4,(3)P落地后滑块又前进了(s-h)的距离才停止运动,在这段时间内做减速运动,根据v2=2a(s-h), 而加速度a=g,可得最大速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物理 > 物理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