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1346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试卷(A)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

2、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做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

3、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尊体: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

4、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思路解析:D项,从第4段中“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答案:D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

5、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思路解析:D项,理解不符合文意,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体论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事实上也不是这样。答案:D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

6、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思路解析:文章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答案:B二、课内诗词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3分)思路解析: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作者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参考答案:周瑜有儒将风度,从容潇洒,指挥若定。作者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5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为什么详写刘裕的事迹?(3分)思路解析:从刘裕的事迹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所起的作用方面思考。参考答案: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表现了作者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建议就能被采用”的意思。6.近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苏、辛二人的词风时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对“旷”与“豪”的理解。(4分)思路解析: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但二人风格有细微的不同,王国维是对这两个词人风格的细微处

9、进行的比较,可以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思想与处境分析。参考答案:我赞同这种说法。苏词写的是个人心胸的旷达,是在个人遭遇仕途挫折后的豁达,“旷”的意思是“开朗,心境阔大”,形容恰切。辛词写的是英雄情怀、报国之情、不得志之愤,“气魄大,直爽痛快”是其鲜明特点。三、课外诗词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8题。(8分)满江红宋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注作者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

10、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下阕词中的桐江。成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7.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思路解析:宋词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也不例外。抓住上阕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看出是动静结合。参考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点。作者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11、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阕加以分析。(4分)思路解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词的上阕所写景物的情调和词的下阕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阕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阕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仕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0题。(7分)浣溪沙春情宋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

12、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9.对“乍晴池馆燕争泥”中动词“争”的运用加以赏析。(3分)思路解析:在这首词中,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辞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事物。“乍晴池馆燕争泥”中的“争”字,是这句中最生动形象的一个词,可以结合描写的画面分析。参考答案:“争”字本义是“争夺”。这里“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相啄泥越发热闹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出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0.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请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3、。(4分)思路解析:下阕共三句,分别写了“鸿雁”“鹧鸪”“落花”,鸿雁没有捎信和鹧鸪的啼声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据此分析即可。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作者以“未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思念之意,作者听到它的啼叫也表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又借“落花”来写这种思乡之情只有悲情的“落花”才了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2题。(8分)满江红文天祥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

14、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注满江红: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俘北上,经过汴京夷山县的时候,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见此调,写下这首和词。后山:陈师道,曾巩的学生,曾写妾薄命诗,表达对曾巩的仰慕和悼念。乐昌:陈朝乐昌公主,陈将亡时,与丈夫徐德言击破铜镜各执一半,陈亡,乐昌为杨素所有,后与丈夫“破镜重圆”。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头两句暗指作者被囚于燕京已很长时间了,“捱”字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与痛

15、苦。B.“曲池合,高台灭”两句写出曲池、高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C.“妾身元是分明月”表明作者心志。虽然巨变后不少人侍奉新朝,但作者却不事二主,宁折不弯。D.词作上阕用“肌玉“泪珠”“花钿”等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美人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形象生动。思路解析:B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错误,曲池、高台的变化是宋王朝覆亡的缩影,表达了作者对宋王朝覆灭的深切悲痛。答案:B1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5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几番秋色”“蕉影上窗纱,青灯歇”共同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伤感之情。对比,“青年如梦”“乘鸾仙阙”的

16、美好与“衣带缓”“泪珠斜透”的凄凉伤感形成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亡国带给作者的沉痛感受。比喻,“妾身元是分明月”将自己的忠贞比作皓月,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精神。用典,运用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向新朝屈服的风流新贵们的轻蔑。象征,借美人象征作者自己,隐含自己对南宋王朝忠贞的情怀。表达题(7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5题。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

17、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木版年画涉及历史、神话、传说、戏曲等,可谓。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木版年画上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至于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木版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这些深刻地体现农民内心情感的作品,大量深藏在木版年

18、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多姿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有惟妙惟肖B.丰富多彩辞旧迎新无所不包绘声绘色C.丰富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包绘声绘色D.多姿多彩迎来送往无所不有惟妙惟肖思路解析: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辞旧迎新:指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即庆贺新年的意思。迎来送往:指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无所不包:指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无所不有:指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

19、非常逼真。根据语境,应选B项。答案:B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B.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传播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C.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D.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思路解析:此句存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主宾搭配不当的语病。木版年画应是“工具”而不应是“平台”,“文化艺术”后缺“传播”一词,“文化艺术传播、生活知识教育”语序互换。答案:D15.下列在文中

20、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木版年画的原创者是农民B.农民是木版年画的销售者C.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D.木版年画是农民的消费品思路解析:补写句子一定要结合语境,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瞻前顾后,前后勾连。注意所填写句子的后面是一个逗号,然后下一句是“他们的画笔与刻刀”,“他们”应该代指的是主语。所以所填写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应该是“农民”。根据前文“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和后文“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大量深藏在木版年画的遗存中”可知,农民是“原创者”。故选C项。答案:C16.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5分)尊敬的王

21、好古教授:我们研究会寻思于2019年9月21日在省城茂源大酒店搞个民间文学理论报告会。想让您就民间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聊聊高见。敬请抽空出席。顺祝健康!云南省民间文学研究会邀请人:李民生2019年8月27日思路解析:邀请函是邀请亲朋好友或知名人士、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邀约性书信,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应用写作文体。该文体不宜使用口语,因而找出其中的口语加以修改即可。参考答案:“寻思”改为“决定”或“准备”“计划”;“搞个”改为“举办”或“召开”;“想让”改为“恭请”或“请”;“聊聊”改为“发表”;“抽空”改为“拨冗”。17.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22、,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4分)思路解析:题干要求对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进行文字表述。首先要把握框架图的结构,然后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逐层介绍,不要漏掉其中的信息点。参考答案: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金贷款时首先在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确定还款方式。如果去外地工作,就将还款直接汇入原存折;如果在本地工作,就将还款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五、写作(60分)18.请以你是一部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写作提示:“你”,限定所写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不能写成“我”或“他”,也不能写成“你们”。“书”可以实指书籍,可以用作比喻,一般而言,以

23、后者为宜。用作比喻,所写人物或事物应该具有“书”的特点,如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给人教益等。例文你是一部书关正源自我记事之日始,你便一直矗立在那里,笔直刚正,风雨不改。作为一棵普通的树,你从来就被人们当作大地上的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对此,你沉默不语,从来不费力辩解。可我知道你并不只是一棵树。你的每一片叶子都落满了我整个童年的欢声笑语,你是岁月的载体,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他们童年的玩伴,中年的避风港湾,老年的一壶清茶。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你默默矗立的身影,你却从不出声。鸟儿把巢安在你的躯体内,虫儿钻了一个个洞躲入你的脚下,你是他们生命的家园,赋予了他们生机与活力。然而,你却从来不出声。你是一部

24、书,在沉默中随风飘动,我终于在片片叶子凋零中读懂你的沉默奉献从来就不应该索求回报。暴雨狂风来临时,那些平日里骄傲得不可一世的鲜花一下子就被泥土掩埋。而一贯沉默的你,得益于平日不断吸水壮大枝干的努力,此刻如一位威严的将军,傲视风雨的吹打。你一如既往地矗立,不为风雨所动,为惊惶的人们带来了风雨亦可战胜的希望。你是一部书,在暴风疾雨中稳若大山。我终于在万物惊惶时读懂你的坚强疾风知劲草,强者从来就不需要夸夸其谈,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在危难前独当一面。严冬肃寒时,你落尽了一身的绿叶,萧索的枝干在寒风中摆动。人们笑话你的脆弱,一点北风就剥去了你的衣裳。你并没有责怪他们,你懂得新陈代谢这自古恒有的规律。春风吹来,你在沉默中以更繁荣的绿意归来。人们仅诧异于你顽强的生命力,却看不到你思想的光芒。你宽容了他们的无知,盛夏,你毫不吝啬地撑起一片绿荫,为人们提供一片阴凉。你是一部书,在四季更替中遵循着规律,在时间的长河内安之若素。我终于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读懂你的大智只要内心足够强大,深谙天道,就能在失意时不妄自菲薄,得意时不招摇显摆;宽容那些不懂你的人,用智慧证明自己的价值。春去秋来,你是大地上一本充满哲理的书,悄悄等待有心人的解读。你一直矗立在那里,笔直刚正,风雨不改,仿佛在告诉我,做人就应当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