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0502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A)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检测(A)(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宴饮文化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 500

2、6 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五六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

3、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 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删改)1.下列关于宴饮是“关乎国家政

4、治的重要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宴饮是早期部落资源控制的策略,是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体现。B.部落贵族往往需要通过宴会的规模和食品的丰富程度来展示部落的软实力。C.宴饮之所以成为部落竞争的“武器”之一,是因为当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D.随着社会的发展,宴饮逐渐成为等级社会的标志,“国宴”登上了历史舞台。思路解析:C项,“物质生活极其匮乏”属于偷换概念,文中是“食物匮乏”。答案:C2.下列不属于“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区别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宴饮是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武器;早期国家时代出现了等级划分,因而产生了礼仪性宴饮。B.新石器时代,“竞争性宴

5、饮”使用的餐具是陶器;进入早期国家时代,“礼仪性宴饮”使用的餐具规格由陶器变成了青铜器。C.“竞争性宴饮”的规模越大、食品越丰盛,证明部落实力越强;“礼仪性宴饮”是为上层贵族巩固权力,为国家宣扬国威的。D.“竞争性宴饮”是因为食物是稀缺资源,通过食物控制权力;而“礼仪性宴饮”是因为国家的富足、发达。思路解析:“竞争性宴饮”和“礼仪性宴饮”在各自历史时期都极其重要,是与当时食物匮乏密切相关的。答案:D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

6、宣示实力的工具。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D.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活动的目的,因为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答案:B二、课内文本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

7、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思路解析:A项,“卒

8、”的意思是“死”。答案:A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B.褒之庐冢也余之力尚足以入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思路解析:A项,“者”都表停顿。B项,“之”都是助词“的”。C项,“以”都是介词“因、因为”。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转折连词“然而”。答案:D6.结合全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对山川风

9、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思路解析:C项,主次颠倒。应表述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谈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路解析:翻译时重点注意“或”以及“悔其随之”中“其”的理解。参考答案: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

10、他们,以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三、课外诗文阅读(27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凌虚台记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

11、“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选自古文观止)注祈年、橐泉、长杨、五柞、仁寿、九成:皆为宫殿名。8.对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美丽。B.公曰:“是宜名凌虚。”名:名字,名称。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寻:寻找。D.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特:只。思路解析:A项,丽:依附,靠近。B项,名:命名,称作。C项,寻:连续。答案:D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B.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C.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

13、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D.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思路解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结合句中的“欤”“矣”“者”等语气词帮助断句。答案:C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的感叹。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在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抒发了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

14、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足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思路解析:B项,“实则在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法错误。答案:B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3分)(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4分)思路解析:注意“物理”“然”“累累”“旅行”等词的含义。参考答案:(1)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2)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参考译文在终南山下修建

15、州城,住在城里的人,似乎饮食起居都与山分不开。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靠近终南山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近的了。在最靠近山的扶风城来望最高的终南山,按照地势来说,是一定可以望到的。但是扶风太守居住在这里,却不曾知道有山。虽说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当它(凌虚台)还没有建筑的时候,扶风太守陈公拄着手杖,穿着鞋,在山下逍遥散步。看到高出于林木之上的山峰,重重叠叠,犹如人在墙外行走,可(在墙内)只能看到他的发髻一样,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地方。”就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来的土筑成高台,(台)高于屋檐为止。这样一来,登上高台的人,恍惚不知

16、道是台高,倒以为是山峦跳跃着快速奔腾涌现。陈公说:“这个高台应该称为凌虚台。”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请他写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我答复陈公说:“事物的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不能预料到的。从前,这里一片荒草野地,霜露遮盖,狐狸、毒蛇出没无常。在那时,哪里知道会有今天的一座凌虚台呢?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个高台将来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能预知的。我曾经与您登台远望,台的东面是秦穆公时修建的祈年宫、橐泉宫,台的南面是汉武帝时修建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台的北面就是隋代修建的仁寿宫、唐代修建的九成宫。猜想它们当时的盛况,那种宏伟奇丽的景象,和坚固而不可动摇的

17、气势,哪里只是超过土台一百倍呢!但是经过几代以后,想要看看它们大致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已经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了,何况是这座土台呢!这座土台尚且不能凭着它的坚固长久保留下来,何况人事方面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更难持久!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因为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而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过之后,回来就写了这篇记文。(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兰亭诗晋王羲之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2.“仰望碧天际,

18、俯磐绿水滨”两句与兰亭集序中的哪几句对应?(2分)思路解析:从“仰”“俯”两个字可以联想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参考答案: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3.诗人在诗中说“寓目理自陈”,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大自然向诗人“陈”了哪些“理”。(3分)思路解析:“寓目理自陈”是个过渡句,下文就是所陈之理,注意用自己的话回答。参考答案:大自然是伟大的,万事万物都自然而然,沐浴在灿烂的春阳之下,平等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虽然万物种类不同,但给我的感受都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4.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在赤壁赋中云:“,。”

19、(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往往有得,”,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达题(72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亦足以畅叙幽情幽:幽深内藏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许。B.纵一苇之所如如:相似。旌旗蔽空,酾酒临江酾酒:斟酒。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简直。以其乃华山之阳

20、名之也名:命名。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尚:尚且。而又不随以怠怠:停止。思路解析: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答案:C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肴核既尽,杯盘狼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B.C.D.思路解析:此题采用排除法,排除即可。“白露”,文中的意思是“白茫茫的水气”,今是节气名。“十一”,文中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今是数字,11。“学者”,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1、”。答案:A1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好当然一旦/而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处表示假设,第处和第处构成递进关系,第处与第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分析即可判断答案

22、应为A项。答案:A18.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某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D.父亲的朋友远道而来,父亲想请他吃饭,请柬中写道:“今天中午12点在洋洋酒店略备薄酒,为你接风,敬请光临。”思路解析:A项,“绵薄之力”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常用作自谦

23、之辞,此处应用敬辞。B项,“献丑”,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并非“道歉”的话。这里可说“抱歉”“对不起”之类的话。C项,“荣幸”指光荣而幸运,一般用来表示自谦。此处是第三者的陈述,不恰当。答案:D五、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提示该作文题由人

24、们熟悉的“器”入手,引导我们结合自身体验,探究“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该作文题立意角度多元,层级鲜明,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可以写实物的“器”,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之辨;可以写个人的器量、才识、气度,探究“器”在才德风范方面的含义;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探讨利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还可以写大国重器,体悟“器”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文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例文“器”韵悠远最早把“器”跟文化挂上钩,是我读初一的时候。历史书的同一页上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后母戊鼎,一张是四

25、羊方尊。当时觉得这两件东西很笨重,也不好看。看课题是“商周文化”,不由疑窦顿生:“这和文化有什么关系?”“这两件是商代的礼器。”老师很有学问,说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制作的,四羊方尊也是祭祀用品,这两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老师还拿出放大了的图片,指点着说:“这是雷纹,这是盘龙纹,这是饕餮纹”但我当时一句也没听懂。去年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实物,被鼎的壮观、尊的精美震撼。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才多多少少对“文化”有了些皮毛的了解。青铜铸造工艺与技术的层面之外,“器”上的纹饰实际上代表了先民们对祖先及神祇的虔诚礼敬之心。想到了“仪式感”这个词。古人的“仪式感”是内外合一的,而今人

26、的“仪式感”更多地成了形式。一周前去叔叔家串门,发现他的书房里居然摆放着这两件“礼器”的缩仿品。看到我怀疑的目光,叔叔说,这两件可以称为“陈设器”,其中“礼”的意义淡化了,说白了就是摆设,就是装饰;陈设器,更多的是主人文化品位与心性趋向的外在反应,这两件与文化人的身份就比较“搭”。叔叔家的客厅里有一对青花瓷瓶,跟我在天津博物馆里看到的明清青花瓷瓶很像。叔叔说,这瓶其实也是摆设,是装饰。为什么人们对青花瓷瓶这么青睐?因为这里面寄托着国家太平、生活平安的祈望。巴金说过,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有高雅的精神生活与追求,有对幸福快乐的向往,生活才有意义。中午吃饭,发现叔叔家的盘子、碗碟居然也都是青花瓷的

27、。“我明白了,这是实用器!”叔叔夸我聪明,说实用器其实也反映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及品位高下,吃饭、饮茶、赏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很广很深,有时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接近、了解、研究。我彻悟。“器”里乾坤大,我的心神被悠远的“器”韵环绕、包围,也随之摇荡、氤氲,渐至空灵迷幻!点评:文章从“我”初一历史课上对后母戊鼎与四羊方尊的接触开始,借老师的讲述对礼器的概念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做了具体呈现,并通过分享自己“亲睹”并查阅资料后的所悟所得,将“文化”的深层意义具体化、明确化。然后写到叔叔家串门,引出“陈设器”及“实用器”两个概念,借叔叔之口揭示这两种“器”的文化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三种“器”的呈现环环相扣;语言优美、生动流畅,与文章的内容实现了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