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0048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苏教版选修四化学新素养导学课件: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微型专题重点突破(四),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HEXINSUYANGFAZHANMUBIAO,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平衡,酸碱溶液中水的电离,酸碱中和滴定等知识应用的方法思维模型,并运用模型解答相关问题。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使用。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迁移应用。,微型专题 克难解疑 精准高效,考题精选 精练深思 触类旁通,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01,微型专题,例1 (2018贵阳质检)甲酸(HCOOH)是一种一元弱酸,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2、A.常温下,1 molL1甲酸溶液中的c(H)约为1102 molL1 B.甲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C.10 mL 1 molL1甲酸溶液恰好与10 m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 D.甲酸溶液与锌反应比强酸溶液与锌反应缓慢,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与判断,解析 1 molL1甲酸溶液中c(H)1102 molL1,说明甲酸部分电离,所以能证明甲酸是弱电解质,故A正确; 甲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说明甲酸酸性强于碳酸,但不能说明甲酸为弱电解质,故B错误; 10 mL 1 molL1甲酸溶液恰好与10 m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说明甲酸是一元酸,不能

3、证明甲酸是弱电解质,故C错误; 甲酸和强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小未知,不能证明甲酸是弱电解质,故D错误。,归纳总结,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要证明某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关键在于一个“弱”字,即证明它只是部分电离或其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以一元弱酸HA为例,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常用方法有: (1)酸溶液中c(H)的大小 0.1 molL1 HA溶液中c(H)0.1 molL1;将c(H)1102 molL1的HA溶液稀释100倍,稀释后溶液中1104 molL1c(H)1102 molL1。 (2)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 0.1 molL1 HCl溶液和0.1 molL1 HA溶液,前者的导电能力明显强。,(3

4、)与活泼金属反应速率的大小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和HA溶液,与(形状、颗粒大小)相同的活泼金属反应,前者的反应速率大。 (4)典型化学反应 将二氧化碳通入NaA溶液中有HA生成,或HA溶液与NaHCO3溶液不反应。,变式1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比较稀盐酸和稀CH3COOH溶液酸性的相对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方案: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镁条,同时将两注射器中的溶液注入相应试管中,观察产生氢气的速率和体积。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实验方案中有一明显缺陷,该缺陷是_ _。,没有说明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解析 题干中没有指明实验所用稀盐酸

5、与稀CH3CO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因此无法通过观察产生氢气的速率和体积判断两种酸酸性的相对强弱。,解析 当实验所用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两种酸的物质的量相等,与过量镁条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相等;但HCl是强电解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中的c(H)大于CH3COOH溶液中的c(H),故反应起始时,a中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2)在缺陷已经得到改正的前提下,反应起始时 (填“a”或“b”)中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最终产生氢气的体积 (填“相等”或“不相等”)。,a,相等,解析 镁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水反应,故金属与酸反应放热,导致过量的镁与水反应产生部分氢气。,(3)最终发现,实验中产生氢

6、气的体积比理论值大,可能原因是_ _。,反应放热,过,量的镁与水反应产生了部分氢气,解析 通过比较起始反应速率可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的酸性强于稀CH3COOH溶液的酸性。,(4)通过比较起始反应速率可得出的结论是_ _。,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的酸性强,于稀CH3COOH溶液的酸性,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例2 在0.1 molL1 NH3H2O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NH3H2O NH3H2O OH。下列有关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盐酸与NH3反应生成NH4Cl,使NH3浓度减小, 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B.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OH与 结合生成NH

7、3H2O,使 浓度 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C.向其中加入少量0.1 molL1 NH4Cl溶液,电离平衡常数不变,溶液中c(OH) 减小 D.向其中加入少量MgSO4固体,溶液中c(OH)增大,解析 A项,加入少量浓盐酸,首先发生反应HOH=H2O,使OH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B项,加入少量NaOH固体,使OH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项,加入少量0.1 molL1 NH4Cl溶液,使 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OH)减小;,D项,加入少量MgSO4固体发生反应Mg22OH=Mg(OH)2,溶液中c(OH)减小。,归纳总结,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电离平衡移动 (1)从定性角度分析

8、:用化学平衡理论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稀释、改变温度、加入能电离出相同离子的物质等。在分析这类问题时,易出现的错误是认为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总一致。应该深刻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移动结果不能“抵消”这种改变。 (2)从定量角度分析:当改变影响电离平衡的条件后分析两种微粒浓度之比的变化时,若不能通过平衡移动的方向作出判断,应采用电离平衡常数进行定量分析。,A.图中对应点的温度关系为abc B.纯水仅升高温度,可从a点变到c点 C.水的离子积常数Kw数值大小关系为bcd D.在b点对应温度下,0.5 molL1的H2

9、SO4溶液 与1 molL1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 c(H)1107 molL1,变式2 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解析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根据图中数据得出的水的离子积常数Kw数值大小关系为bcad,温度关系为bcad,C项正确、A项错误; 若纯水仅升高温度,c(OH)与c(H)都增大,B项错误; b点的Kw11012,0.5 molL1的H2SO4溶液与1 molL1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显中性,c(H)1106 molL1,D项错误。,三、混合溶液的酸碱性与pH计算,例3 已知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该温度下

10、,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溶液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溶液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 B.混合溶液的pH7 C.混合溶液中,c(H) molL1 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解析 溶液呈中性,即c(H)c(OH),结合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c(H)c(OH) molL1,故C项正确。,归纳总结,酸、碱混合后溶液pH的判断技巧 已知酸和碱的pH之和,判断二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25 ): (1)pH之和为14的酸和碱等体积混合,若为强酸与强碱,则pH7 若为强酸与弱碱,则pH7 若为弱酸与强碱,则pH7,规律:谁弱谁过量,谁弱显谁性。

11、 原因:酸碱已电离出的H和OH恰好中和,谁弱谁的H或OH有“储备”(有未电离的酸或碱),中和后还能继续电离。,(2)强酸(pHa)与强碱(pHb)等体积混合,若混合前ab14,则溶液呈碱性,pH混7 若混合前ab14,则溶液呈中性,pH混7 若混合前ab14,则溶液呈酸性,pH混7,(3)强酸(pHa)与强碱(pHb)混合后溶液呈中性,若ab14,则V酸V碱11 若ab14,则V酸V碱10ab141 若ab14,则V酸V碱11014ab,变式3 已知在25 和100 时,水溶液中c(H)与c(OH)的关系如图所示:,(1)表示25 时的曲线应为 (填“A”或“B”),请说明理由:_ _。,A,

12、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降低时,电离程度减小,c(H)c(OH)减小,解析 25 时所得混合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即酸、碱恰好完全反应,n(OH)n(H),则V(NaOH)105 molL1V(H2SO4)104 molL1,V(NaOH)V(H2SO4)101。,(2)25 时,将pH9的NaOH溶液与pH4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 。,101,(3)100 时,若100体积pHa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b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 _。,ab,14,(4)在曲线B对

13、应的温度下,pH2的HA溶液和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5。请分析原因:_ _。,曲线B对应的温度是100 ,此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HA若为强酸,最后应为pH6,现pH5,说明HA为弱酸,HA中和NaOH后,混合溶液中还剩余较多的HA,可继续电离出H,例4 (2018泉州质检)常温下,用某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等浓度的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醋酸溶液的浓度为1.0103 molL1 B.a、b两点对应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ab C.c点溶液中c(Na)c(CH3COO)11 D.升高温度,d点溶液pH不变,

14、四、中和滴定pH曲线,解析 a点醋酸溶液的pH3,c(H)1.0103 molL1,但醋酸不完全电离,所以醋酸溶液的浓度大于1.0103 molL1,A项错误; 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时,a、b两点对应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相等,B项错误; c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因c点对应溶液的pH7,c(H)c(OH),所以c(Na)c(CH3COO),即c(Na)c(CH3COO) 11,C项正确; d点溶液是醋酸钠溶液,升高温度,促进CH3COO水解,溶液pH增大,D项错误。,归纳总结,酸碱中和滴定pH曲线分析的关键点 (1)起点:利用起

15、点可确定酸、碱的强弱和谁滴定谁。 (2)恰好反应点(中和点):利用此点可确定酸碱的体积和浓度。 (3)中性点:溶液的c(H)c(OH),利用中性点和中和点确定酸、碱的强弱。,变式4 (2018北京昌平调研)常温时,用0.1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5.00 mL 0.10 molL1一元弱酸HX的溶液,滴定过程中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忽略反应过程中因液体密度变化而导致的体积变化,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弱酸HX的电离常数Ka1.0104 B.V(NaOH溶液)12.50 mL时,混合溶液相当于等量的NaX和HX的混合液 C.溶液pH7时,HX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D.V(NaOH溶

16、液)25.00 mL时,c(Na)c(X)c(HX)0.10 molL1,解析 由图像可知,0.10 molL1 HX溶液的pH2,即c(H)0.01 molL1,,故HX的电离常数Ka 1.11103,A项错误;,V(NaOH溶液)12.50 mL时,溶液中一半的HX参与中和反应,即为等量的NaX和HX的混合液,B项正确; 溶液pH7时,V(NaOH溶液)25.00 mL,HX未反应完,C项错误; V(NaOH溶液)25.00 mL时,溶液体积为50.00 mL,故c(Na)c(X)c(HX)0.05 molL1,D项错误。,滴定曲线解题方法 (1)注意纵横坐标含义:一般横坐标为滴加酸碱溶液

17、的体积,纵坐标为溶液的pH。 (2)注意起点时的pH:可以通过起点时的pH判断溶液的浓度。 (3)注意“滴定终点”“恰好中和”“呈中性”的不同。 滴定终点:指示剂变色时即“达到了滴定的终点”,通常与理论终点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允许误差),而指示剂变色点都不是pH7的情况。 恰好中和:指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时刻,此时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呈中性: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常温下pH7)。,例5 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实验室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Cu、Zn总含量约为99%)回收Cu并制备ZnO的部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五、滴定原理的迁移应用,解析 铜

18、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H2O2可以将铜氧化为CuO,CuO与稀硫酸反应。H2O2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逸出。,(1)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铜帽溶解完全后,需将溶液中过量的H2O2除去。除去H2O2的简便方法是 。,CuH2O2H2SO4=CuSO42H2O,加热(至沸腾),(2)为确定加入锌灰(主要成分为Zn、ZnO,杂质为铁及其氧化物)的量,实验中需测定除去H2O2后溶液中Cu2的含量。实验操作: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含有Cu2的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适量水稀释,调节溶液pH34,加入过量的KI,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上述过程中反应的离子

19、方程式如下: 2Cu24I=2CuI(白色)I2,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 ,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_ _。 若滴定前溶液中的H2O2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含量将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淀粉溶液,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偏高,解析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性质,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在锥形瓶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为蓝色,滴入Na2S2O3标准溶液至溶液的蓝色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即证明I2全部反应。若溶液中的H2O2没有除尽,H2O2具有强氧化性,会氧化I生成I2,导致Na2S2O3标准溶液使用量偏多,从而使算出的Cu2含量偏高。,归纳总结,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及应用 (

20、1)原理 与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相似,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是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例如:酸性KMnO4溶液作氧化剂常用于滴定含H2C2O4、 、Fe2的溶液,其反应原理分别是,又如,测定碘盐中碘含量的反应原理是 5KIKIO3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NaINa2S4O6 (2)指示剂的选择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有三类。氧化还原指示剂;专用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含I2的溶液时,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自身指示剂,用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或含Fe2的溶液时,不需另加指示剂。,(3)计算 依据

21、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或关系式列比例式,或运用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列式进行计算。 (4)应用 氧化还原滴定广泛地应用于溶液浓度的测定、物质纯度的测定、食品和药品成分的检测等定量分析。,变式5 (2017全国卷,28)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 .取样、氧的固定 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 .酸化、滴定 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 min,然后用标准N

22、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 I2=2I )。 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搅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 _。 (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2Mn(OH)2O2=2MnO(OH)2,解析 本题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属于氧化还原滴定。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Mn(OH)2被氧气氧化为MnO(OH)2,由此可得化学方程式2Mn(OH)2O2=2MnO(OH)2。,(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 ;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

23、用,其目的是杀菌、除 及二氧化碳。,量筒,氧气,解析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还需要容量瓶;加热可以除去溶解的氧气,避免实验结果不准确。,(4)取100.00 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_ _; 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 mgL1。,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80ab,解析 该实验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液滴定I2,因此终点现象为当最后一滴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 根据关系式O22MnO(OH)22I24Na2S2O3 可得水样

24、中溶解氧的含量为(ab103) mol432103 mgmol10.1 L80ab mgL1。,(5)上述滴定完成时,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定结果偏 (填“高”或“低”)。,低,解析 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气泡占据液体应占有的体积,会导致消耗的Na2S2O3体积偏小,最终结果偏低。,02,专题精选,A.两溶液中c(OH)相等 B.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两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倍,稀释后溶液的pH: D.等体积的两溶液分别与0.01 molL1的盐酸完全中和,消耗盐酸的体积: ,1.(2018浙江名校联考)室温下,下列有关两种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2,3,4,5,6,7,8,解析

25、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A项正确; 氨水和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均受到抑制,当两溶液pH相等时水的电离程度相同,B项正确; 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时,NaOH溶液pH减小得多,C项错误; 等体积、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大于氢氧化钠,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中和时消耗盐酸的体积:,D项正确。,1,2,3,4,5,6,7,8,2.(2018潍坊一中期中)硼酸(H3BO3)溶液中存在反应:H3BO3(aq)H2O(l) B(OH)4(aq)H(aq)。已知硼酸、碳酸、醋酸的电离常数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2,3,4,5,6,7,

26、A.将一滴碳酸钠溶液滴入硼酸溶液中一定能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B.将一滴醋酸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一定能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溶液和硼酸溶液比较,pH:前者后者 D.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溶液和醋酸溶液比较,pH:前者后者,8,解析 由电离常数可知酸性:CH3COOHH2CO3H3BO3 。,1,2,3,4,5,6,7,A项中生成 ;,B项中CH3COOH少量,也生成 ;,C项中碳酸溶液pH较小; D项中醋酸溶液pH较小。故选D。,8,3.(2018平顶山高二检测)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 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

27、(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X可能是强酸 B.HY一定是强酸 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1,2,3,4,5,6,7,8,解析 本题考查了强、弱酸的判断及溶液酸性大小的比较。据题意,Mg粉足量,酸不足,应根据酸的物质的量来计算H2的体积,由V(HX)V(HY),知pH相等时,HX的物质的量浓度比HY的大,即HX是酸性比HY弱的酸,而无法判断HY是强酸还是弱酸,故A、B、C项错误; 反应开始时生成H2的速率取决于c(H),因为开始时c(H)相等,故D项正确。,1,2,3,4,5,6,7,8,4.(2018潍坊月考)常温下,0

28、.1 molL1某一元酸(HA)溶液中 110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一元酸溶液的pH1 B.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1 molL1 C.该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1022 D.用pH11的NaOH溶液V1 L与V2 L 0.1 molL1该一元酸(HA)溶液混合,若混 合溶液的pH7,则V1V2,1,2,3,4,5,6,7,8,1,2,3,4,5,6,7,温度一定,水的离子积常数一定,常温下Kw11014,C项错误; 由于HA是一元弱酸,二者若等体积混合,酸过量,溶液呈酸性,当pH7时,应有V1V2,D项错误。,8,5.(2018广西钦州一检)常温下,体积相同、浓度均为1.0

29、 molL1的HX溶液、HY溶液,分别加水稀释,稀释后溶液的pH随稀释倍数的对数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X是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始终增大1 B.常温下HY的电离常数约为1.0104 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点大于b点 D.消耗同浓度的NaOH溶液体积:a点大于b点,1,2,3,4,5,6,7,8,解析 题图中1.0 molL1的HX溶液pH0,说明HX为强酸,加水稀释,溶液pH最终接近7,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不一定始终是1,A项错误;,1,2,3,4,5,6,7,HX为强酸,HY为弱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a点HX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b点HY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溶液

30、中水的电离程度:a点小于b点,C项错误; a点和b点分别为相同浓度和相同体积的HX和HY溶液分别稀释相同的倍数后所得溶液,则中和时消耗同浓度的NaOH溶液体积相同,D项错误。,8,6.(2017全国卷,12)改变0.1 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X) 。,1,2,3,4,5,6,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H1.2时,c(H2A)c(HA) B.lgK2(H2A)4.2 C.pH2.7时,c(HA)c(H2A)c(A2) D.pH4.2时,c(HA)c(A2)c(H),8,解析 A项,根据图像,pH1.2时,H

31、2A和HA曲线相交,则有c(H2A)c(HA),正确;,1,2,3,4,5,6,7,B项,根据pH4.2点,K2(H2A) c(H)104.2,正确;,C项,根据图像,pH2.7时,H2A和A2曲线相交,则有c(H2A)c(A2),正确; D项,根据pH4.2时,c(HA)c(A2),且c(HA)c(A2)约为0.1 molL1,而c(H)104.2 molL1,可知c(HA)c(A2)c(H),错误。,8,7.(2018北京海淀区期末)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C.曲线a

32、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1,2,3,4,5,6,7,8,解析 当曲线a所表示的中和反应刚开始时,溶液的pH1,说明原溶液是盐酸,所以曲线a表示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的滴定曲线,故c(HCl)c(H)101 molL10.1 molL1,A、C项错误; P点时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钠,则溶液呈中性,故B项正确; 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且变色现象较明显,所以该中和滴定实验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故D项错误。,1,2,3,4,5,6,7,8,8.(2018长沙质检)某兴趣小组同学用0.100 0 molL1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试样中的过氧化氢

33、,反应原理为: 5H2O26H=2Mn28H2O5O2。 (1)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 _。,1,2,3,4,5,6,7,8,锥形瓶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解析 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锥形瓶内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 s内溶液不褪色。,(2)用移液管吸取25.00 mL试样置于锥形瓶中,重复滴定四次,每次消耗酸性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如表所示:,1,2,3,4,5,6,7,计算试样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 molL1。,0.180 0,8,解析 由于第一次数据误差过大,故舍去; 其他三次的体积平均值为18.00 mL,,1,2,3,4,5,6,7,根据反应 5H2O26H=2Mn28H2O5O2,,n(H2O2)2.5n( )2.50.100 0 molL10.018 00 L, c(H2O2)0.180 0 molL1。,8,(3)若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则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1,2,3,4,5,6,7,偏高,解析 滴定前尖嘴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导致读取的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苏教版 > 化学反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