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568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

2、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

3、,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狝可以保证八旗子弟

4、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1.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B.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

5、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C.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D. “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2.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B.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C.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D

6、. “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B.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D.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女木兰秋狝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答案】1. A 2. A 3. B【解析】【1题详解】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7、。【2题详解】“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3题详解】略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8、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其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9、作师说以贻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惑:疑惑B. 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C. 余嘉其能其古道 嘉:赞许D. 作师说以贻之 贻:遗留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B.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D. 师不必贤于弟子 乃设九宾礼于廷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学者必有师B. 吾从而师之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10、一项是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 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C. 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D. 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4. D 5. B 6.

11、D 7. C 8. (1)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2)(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作师说以贻之”意思是“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贻:赠送。故选D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

12、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A项,他的,人称代词;那个,表远指,指示代词。B项,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竟然,副词;于是,副词。D项,比,介词;在,介词。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从而”,古义: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等。C项,“众人”,古义:

13、一般的人;今义:大家、许多人。D项,古今同义,不与之同列,表示鄙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错误,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例子。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分

14、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第二句中,不拘于时,被动句;学于余,状语后置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15、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

16、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

17、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

18、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文字。(1)风急天高猿啸哀,_。_,不尽长江滚滚来。(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青泥何盘盘,_。(3)大弦嘈嘈如急雨,_。嘈嘈切切错杂弹,_。(4)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答案】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猿猱欲度愁攀援 (4). 百步九折萦岩峦 (5). 小弦切切如私语 (6). 大珠小珠落玉盘 (7). 吾尝终日而思矣 (8). 吾尝跂而望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19、,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渚、萧、度、萦、私、玉、终、跂。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抒情手法是_,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_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答案】 (1). 借景抒情 (2). 孤独和思乡/羁旅和思归【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对整个

20、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结合“孤客最先闻”分析可知,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

21、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钱谷融我经常深切怀念着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他是我一生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伍先生是蔡元培先生当校长时的北

22、大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等同时。1938年我考入了当时内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一起听课。到二年级时,当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才请了伍先生来担任我们的系主任。伍先生很开明,颇能继承蔡元培先生兼收并蓄的精神。他自己是爱好汉魏六朝文学的,戏说他治的是“衰”文(苏东坡曾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尤其善写五古。可他请教员,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先后在我系任教的有罗根泽、孙世扬、顾颉刚、乔大壮、朱东润等人。更其难得的是,中央大学中文系一向是比较守旧的,只讲古典文学,不讲新文学。新文学和新文学作家,是很

23、难进入这座学府的讲堂的。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伍先生曾在中山大学与鲁迅同过事,一向很敬佩鲁迅先生。听说他离开大陆后,一度曾去日本教书,教的课程中就有鲁迅。他懂英文,有时去他房间,看到他手里拿着正在读的往往是英文小说。还知道他常通过日本的丸善书店从国外购买书籍。他与外文系的楼光来、范存忠、俞大缜等先生时相过从,与历史系的沈刚伯,哲学系的方东美、宗白华等教授,往来尤其密切。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

24、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他那时孤身一人,住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教员宿舍里。他不愿吃包饭,一日三餐,都是在馆子里吃的。好在那时教授的工资高,他又除了有时候要寄些钱给外地的两个孩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负担。有时他上馆子吃饭的时候,也常拉我陪他一起吃,而且常常一同喝些酒。他喝酒不多,主要是为了助兴开胃。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时讥评起国民党的达官贵人和一些喜欢装腔作势、沽名钓誉

25、的学者教授来,真是妙语如珠,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师范学院国文系有一门必修课叫语文教学法,也许是因为一时请不到合适的人来教,也许是在他的心底里根本瞧不起教学法之类的课程,他就自己来开这门课。他在这门课上讲什么呢?讲文心雕龙,正正经经地讲文心雕龙。决不因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语文教学法,就生拉硬扯地在每堂课的开头或结束的时候搭上一点有关教学法的话头或事例,去装门面骗人,应付学校。他仰慕魏晋风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尽管所谓魏晋风度,即便是当年的竹林名士以及稍后的清谈胜流,在显幽烛隐的“科学的”解剖刀下,也难免会露出些不堪入目的本相来。伍先生自然也未必真

26、能超然物外,胸无纤尘。但在那举世滔滔、满目尘嚣的黑暗年代,确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吗?伍先生就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个。所以,他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不但十分可敬,而且是可亲可爱的。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我别的没有学到,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

27、不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注】钱谷融(19192017),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现当代文艺理论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11. 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有何作用12. 本文语言自然而雅致,整散结合,请举两例作赏析。13. 伍先生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请结合全文分析。14. 探究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意蕴。【答案】11. 烘托先生形象:开明包容,罗致各方人才;豁达与博学,交往的学者涉及众多领域。交代时代环境:身逢乱世,在艰苦条件下,学术氛围浓厚,大师辈出。丰富文章内涵;文章主要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也隐含着对逝去的一代大师们的怀念,表

28、达了作者对他们高深的学间、卓尔不群的精神气度的追怀与向往。 12. 例子准确,赏析到位即可。 13. 要点:学问深厚,口才很好;治学上开明,对不同流派的学问包容并蓄;他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具有魏人风骨;生活上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和学生关系融洽。 14. 似贬实褒,突出了伍先生的不求名利,随性率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我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伍先生崇高人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表面自谦,实是自豪,说明自己继承了伍先生不管世务专心治学的人生态度;同时曲折地表达出对当今追逐功利的浮躁之风的批评。【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分析。文章第一段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可他请教员,

29、却能尽量罗致各方面的人才”“可伍先生完全不管这一套,我还在校的时候,他就请了曹禺等人来教课,请了老舍来演讲。我离校以后,他又请了杨晦、吴组缃、吴世昌等人来任教”“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分析可知,烘托先生形象;“读的是新成立的师范学院国文系。一年级时不但没有本系的教师,连系主任都没有,只能与文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合在起听课”,交代时代背景;提到了众多文化名人,丰富文章内涵。【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容赏析。题干提示“语言自然而雅致,整散结合,请举两例作赏析”,需要抓住整散结合的特点分析。如“吃饭时,当然也是无所不谈,但

30、他都只是即兴式的,随随便便地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从来没有预先存心要对我进行什么教育,更绝不摆老师的架子;甚至他连他是先生我是学生这样的观念也十分淡薄”,通过写先生和学生吃饭时的言谈举止,表现他的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其他选取合适的语段,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即可。【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可敬”“可亲可爱”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平日跟我们闲谈,也常常是古今中外,出入文史哲各个领域,真是海阔天空,鱼跃鸢飞,其乐无穷。完全没有那个时代一些教古典文学的中文系教授那种严肃古板、道貌岸然的神气”“他仰慕魏晋风

31、度,却从不把魏晋风度挂在嘴上,可平日举止,确乎能比较地脱落形骸、适性而行”“他真率、自然,一切都是任情适性而行。他不耐拘束,厌恶虚伪。”“有一些读书人能够耿介白守,不肯同流合污,为社会保存一点正气,这不也是大可令人欣慰的事”等分析概括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

32、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14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语句内涵,“独独对他的懒散,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却深印脑海,刻骨铭心”,似贬实褒,突出了伍先生的不求名利,随性率真的人生态度。“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成了我不

33、可改变的性格的一部分了”,对我的深远影响。“对于他的随随便便、不以世务经心的无所作为的态度”,对伍先生崇高人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终于成了我根深蒂固的难以破除的积习”,结合文本内容“我作为伍叔傥先生的弟子,由于年龄差距太大,我当时在各方面都太幼稚,无论对于他的学问,对于他的精神境界,都有些莫测高深,不能了解其万一。不过他潇洒的风度,豁达的襟怀,淡于名利、不屑与人争胜的飘然不群的气貌,却使我无限心醉”分析,曲折地表达出对当今追逐功利的浮躁之风的批评。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羁鸟(j) 骸骨(hi) 脑髓(su) 沁园春(qng)B. 庇护(b) 愆

34、期(qin) 迤逦(y) 于嗟女兮(x)C. 呦呦(yu) 吐哺(b) 肖像(xio) 估量(liang)D. 颤动(chn) 遒劲(qi) 给予(j) 饿莩(pio)【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髓应为su,沁应为qn。故选A。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编纂 鞭笞 讥诮 义愤填赝B. 寒暄 崔嵬 桀骜 销声匿迹C. 鲭鲨 湮没 眩晕 畏葸不前D. 琐屑 磐石 杜撰 叱咤风云【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35、: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赝膺(胸)。故选A。1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晢理,很多文章都给人以启发,百读不厌。B. 在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C. 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

36、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D. 走在骊山下,杜甫知道,唐玄宗正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尽情挥霍,长歌当哭,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义。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项的“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使用正确。B项的“激浊扬清”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使用正确。C项的“责无旁

37、贷”自指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责无旁贷”的“责”与“职责”重复,不合语境。D项的“长歌当哭”指书写诗文以抒发心中的悲愤。使用正确。故选C。18.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B. 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C. 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D. 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循环系统,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38、【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C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是从属关系。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39、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_。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_。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的,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在中国,_,_。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做调剂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儒家道德伦理是严父而文学艺术是慈母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40、言表达的连贯性,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本题中,据文中“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可判断出第一空对应的应该是“戏剧文学”即选,那么第二空选,故排除AB两项;文中“一张终该有一弛”可知先“严父”后“慈母”,即第三、四空分别为,排除D项。故选C。20.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里越“晒”什么

41、,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朋友圈里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_【答案】 (1). 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画生活”不一定存在巨大反差。 (2). 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说明“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应圈出语段中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一

42、定”“必定”“只有才”“只要就”等词语。如“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定”这一词语,这就导致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再看改句,“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这一句用“不一定”替换“一定”,考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把另外两个句子中的“一定”换成“不一定”。六、名著阅读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红楼梦第五回中有这样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

43、_的判词。请联系原著,写出两个能够体现这个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_。【答案】 (1). 王熙凤 (2). 八面玲珑、巧言利舌、虚伪泼辣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本题中,抓住判词的关键处,“凡鸟”暗示是“王熙凤”,“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是指她最终被休弃的命运。第二问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作答。比如,对她的外貌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

44、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即可看出她虚伪泼辣。通过她见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可看出她八面玲珑、巧言利舌。七、写作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花的纤弱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也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迅疾奔跑是一种姿态,休闲徜徉也是一种姿态;仰望天空是一种姿态,关注脚下也是一种姿态。你心目中最美的姿态是怎

45、样的?请以“最美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答案】最美姿态梦,恍若天际的地平线,纵使遥远依旧,也引无数人追逐。追梦的人生方为最美的人生,追梦是最美的姿态。抛却名缰利锁,追逐自由之梦,那是他最美的姿态。那个追名逐利的纷杂世界中,他悄无声息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闲适的梦。诸侯并立,百家争鸣,而荒山野岭之中,一个不慕名利之士在道家与哲学的里程碑上轻轻写下自己的名字-庄周。穷乡僻壤之中,他远离市之滋垢,超脱于尘世之外,怀抱无限激情追寻自己的梦想,创造独特的哲学。其梦之大,不知几千里也,若垂天之云,是要徙于南冥吧。庄子的哲学是冲破一切桎梏,莫

46、之天阏的哲学,其灵魂已飘然乎宇宙之外,人间之浊让他摒弃,但人世之悲却又让他富于激情与同情心地心生怜悯。他一直向往着一种渺然与超脱,如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庄子的一生都在追寻,百般困苦,终化作南柯一梦,在生死虚幻之中,迷离恍惚之中化为流浪的永恒,一种永恒追梦的最美人生。不胜乡愁的他依旧在追寻,像是超出宇宙尘世,渺无踪迹,却在文化传承之中成为永恒。栏杆拍遍,为收复中原呐喊,那是他最美的姿态。南宋,江山,风雨,若痛。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文人,一个苦楚时代之中莫大的无奈。也许,浴血奋战,金戈铁马,烽火硝烟,佛里祠下,神鸦社鼓应是他的归宿,但命运让他只能呆望梦想,眼睁睁地望着它堕入深谷,不见行迹。无奈的他只能以血为墨、以泪为毫,用软笔涂抹成一阙阙遥不可及的梦,忧国悲己的呐喊,仰问苍天的无奈。清秋时节,断鸿依旧,落日楼头,斜阳欲断肠,休倚危楼,纵看了吴钩,拍遍栏杆,知音亦难逢。他的梦被打破在芙蓉恩重之中,但他却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