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所给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例如“适可而止”的“适”表示“恰好”的意思,“ ”的“适”表示“去,往”的意思。再如“化险为夷”的“夷”表示“平坦;平安”的意思,“ ”的“夷”表示“平常”的意思。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爽”表示“舒服;畅快”的意思,“ ”的“爽”表示“差错”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词多义的现象。A. 无所适从 鄙夷不屑 爽然若失B. 削足适履 鄙夷不屑 屡试不爽C. 无所适从 匪夷所思 屡试不爽D. 削足适履 匪夷所思 爽然若失【答案】
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削足 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 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匪夷所思,匪:不 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爽然若失,爽然: 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屡试不爽,屡次 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故选C。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情景的感受力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_,_。_,_。_,_,这样的
3、阅读体验才丰富。这种情景的感受力,属于初步的美学范畴。读到描写的精彩内容时能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美如画能依据文本描述的场景要有自己的理解联想和想象例如看到北国风光的描写产生身临其境之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这段话的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前后的语境确定首句和尾句,再借助代词、指示代词、关联词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情景的感受力”,根据横线前面“情景的感受力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这一信息和后面的标点符号可知,第一处和第二处的句子应该是解说“情景感受力”这一概念,这就确定了两句,这就排除AC
4、两项;语段在阐述“情景感受力”这一概念之后,紧跟着举出例子进行证明,句中“例如”一词说明,该句应该是紧跟在两句之后,而后面几句应该是具体的例子,这就排除B项;故正确的语序应为。故选D。3.与诗句“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描绘的所在地景致不同的一联诗是A.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D.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把握诗句中意象特点的能力。从题干的选择要求来看,要求选出“与诗句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描绘的所在地景致不同的一联诗”,然后分析题干中诗句所描绘的所在地景致的特点,借以所在地是什么,景致
5、是什么,接着分析四个选项的诗句所描绘的景致特点,描绘的景致所在地,最后选出不同的选项。“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由“三楚”“九疑”可知,诗句所描绘的是“洞庭湖”,“九疑”即“九疑山”,在湖南境内;从景物的特点来看,“水吞”“山接”展现出雄阔的特点。A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由“岳阳城”可知诗句描绘的也是“洞庭湖”,由“气蒸”“波撼”可知,展现出“雄伟阔大”的特点,排除A项;C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吴楚”可知诗句描绘的也是“洞庭湖”,由“坼”“浮”可以看出雄阔之姿,排除C项;D项,“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由“湖”“楼”可知诗句描绘的也是“洞庭湖”,由“阔”可知特点也是
6、“雄阔”,排除D项;B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由“钟神秀”“隔昏晓”可知,诗句写的是“山”,这两句源自杜甫的望岳,写的是泰山,与题干诗句缩写景致不一致。故选B。4.下列是我市青果路街区的广告语,与它们的经营场所不对应的是A. 朵朵时光,真情芬芳朵夏美发B. 驻足一刻,玩足千年博印古玩C. 火边世界,炉上乾坤食尚餐厅D. 今夜无眠,相约明珠明珠歌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与它们的经营场所不对应”,然后要分析广告语的意思,再看使用的场合,看两者是否对应。A项,“朵朵时光,真情芬芳”,由“朵朵”“真情”“芬芳”等可知,这应是用
7、在“鲜花店”或“花艺设计”,而“朵夏美发”是理发,二者不对应,故A项错误;B项,“驻足一刻,玩足千年”,由“一刻”和“千年”这一对比可知,店内的产品应该是历史久远,由“玩”可以联系“古玩”,故与“博印古玩”一致,二者对应,故B项正确;C项,“火边世界,炉上乾坤”,由“火边”“炉上”可知应是餐厅,与“食尚餐厅”一致,二者对应,故C项正确;D项,“今夜无眠,相约明珠”,由“夜”“相约”可知,应是“歌舞厅”或KTV,且“明珠”与“明珠歌城”相合,故D项正确。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尉佗平南越,
8、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髻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陆生时时前
9、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号其书曰“新语”。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则吕氏谋益衰。陆生以此名声藉甚。孝文帝即位,欲使人
10、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佗,令尉佗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注:尉佗,又名尉他。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太尉峰侯,即周勃,封降侯,后因功升为太尉。5.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尉佗椎髻箕踞见陆生 箕: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B. 高帝不怿,有惭色 怿:高兴C. 常燕居深念 燕居:坐立不安D. 令比诸侯 比:与同等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尉佗平定南越,在陆贾初次出使时,赐陆贾价值千金财物,因而成功受封为南越王。B. 文章记述刘邦骂陆贾用语粗俗,但又能接受陆贾的批评,这体现作者务实的写作态度。C. 陆贾认为国家危难时
11、,将军作用重要,他曾游说陈平与太尉周勃联手,应对诸吕阴谋。D. 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让南越王尉佗去除僭越之仪,最终使他服从汉朝的管治、约束。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2)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3)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大权不分。8. 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佗的。【答案】5. C 6. A 7. (1)(天子)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2)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3)
12、如果大将和丞相配合默契,那么士人就必定归附;士人必定归附,那么天下即使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国家的大权也不会分散。 8. 动之以情:忘本,背叛中原出身。晓之以义:不讲礼仪,不尊天子。恩威并用(陈述利害):授王印,立信、通使:认清形势,不能祸害自身。【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常燕居深念”,从文中来看,第四段是说诸吕专揽大权想夺取刘姓天下,右丞相陈平常常安居家中反复思索,句中的“燕居”应解释为“闲居”或“安居”,选项解释为
13、“坐立不安”错误。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赐陆贾价值千金财物,因而成功受封为南越王”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赐财物与受封没有因果关系,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意思是“又赏赐陆贾一袋珠宝,价值千金。陆贾最后拜赵佗为南越王”,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因果关系。故选A。【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
14、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句首添加主语“天子”;“遣”,派遣;“剖符”,剖符为信,“通使”,互通使臣;“宜”,应该;“郊”,名词作状语,到郊外;“北面”即“面北”,面向北方。(2)中,“足”,值得;“与”后省略介词宾语,“语”,谈论;“至”,到;“生”,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闻”,听到;“所不闻”,所字结构,名词性,“未曾听过的事情”。(3)中,“和调”,配合默契;“则”,那么;“务”,必定;“附”,归附;“虽”,即使;“变”,意外的事情发生;“分”,分散。【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
15、的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筛选的依据,如本题要求“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佗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陆贾游说尉佗的句子,理解其意思,最后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本题的设题区域主要在第二段,如“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这说明尉佗出身中原,现在自立为王,由忘本之嫌,且会祸害自身;如“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这说明天下属刘,是天下以及人心所向,要求尉佗能够认清形势,不要逆天而行
16、;如“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这说明天子对其重视,用君恩打动尉佗;如“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这是说尉佗不讲礼仪,不尊奉天子。明确了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可以围绕“情”“义”“理”“形势”等方面进行概括。【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
17、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赠蜀府将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
18、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9. 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10. 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9. 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蜀将一心报国,却被冷落;他人得封,蜀将却有功无赏。 10. 温诗表达的是诗人为蜀将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而滞居下位的惋惜和同情,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辛词表达的是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文学作
19、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然后找到“倍惆怅”所在的位置,理解其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为何而“倍惆怅”。从诗中来看,诗歌尾联说“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由此可知,考生应结合全篇来分析“倍惆怅”的原因。从首联来看,“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这是说自己与蜀将十年前剑关分别,而这十年中世事变迁,“十年”暗露时光流逝之感,而“万事”则表明经历沧桑,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一;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是说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
20、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著一“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这表明蜀将一心报国,却备受冷落,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二;颈联“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是写蜀将的文采武功,前一句形容蜀将箭法如神,后一句表现蜀将文采风流,但这样的蜀将却是有功而无赏,尾联“灌婴韩信尽封侯”更是流露“倍惆怅”之意,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这是“倍惆怅”原因之三。【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分别理解诗句的意思,
21、结合两篇作品的标题、作者、注释、内容等来分析设题句子的情感。温庭筠颔联说“功名犹自滞吴钩”,从诗中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今功名不就还在下位滞留”,而结合前一句“志气已曾明汉节”和注释“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可知,蜀将本就建立了功劳,本就一片报国之志,而现如今却依旧沉居下僚,字里行间充满对蜀将的同情和惋惜,而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朝廷则充满不满。再看辛弃疾的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
22、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此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由此可知,辛弃疾在此表达了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压抑。【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
23、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2)_,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3)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4)闻道有先后,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5)贬谪江州的白乐天碰到了转徙于江湖间的琵琶女,推心的交谈,相同的遭遇,让他生出了“_,_”的感慨。(6)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短暂个体在天地间渺小到微
24、不足道,只是沧海一粟,“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就源于苏东坡的赤壁赋中两句话:“_,_。”【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 惟草木之零落兮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术业有专攻 (5). 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寄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惟、零、萧萧、术
25、业、涯、沦、蜉蝣、渺、沧海、粟。五、现代文阅读(39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士兵之家海明威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教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他在1917年入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直到1919年夏天第二师从莱茵河撤回来才回到美国。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另一名军士同两个德国姑娘在莱茵河畔照的。克莱勃斯和那个军士穿的军服都绷在身上显得太紧。德国姑娘长得也不漂亮。莱茵河在照片上根本就看不出来。克莱勃斯回到俄克拉何马家乡小镇的时候,向凯旋英雄致敬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他回得实在太晚,他的家乡对于有关战争暴行的
26、故事听到得太多了,真实的情况反而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克莱勃斯发现,要人家肯听,他就得撒谎,因为撒了谎,战争中他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件事,现在都使他感到厌烦。他明白自己一直处于病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中。这样,他就丧失了一切。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起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阴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热的几小时。他喜欢打弹子。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他在他的两个妹妹心目中仍然是个英雄。他妈妈甚至会把早饭端到床上给他吃,要是他想这样的话。他在床上时妈妈常到他房里来,要他把打仗的情况讲给她听。不过她的
27、注意力总不集中。他父亲则什么意见都不表示。镇上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姑娘们都长大了。不过她们生活的天地挺复杂,既有已经确定的各种联合,又存在着变化不定的敌意,这使克莱勃斯觉得他缺乏精力和勇气闯进她们的天地里去。不过他喜欢看她们。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数都剪短头发。他离开家的时候,只有小姑娘或者赶时髦的姑娘才留那样的短发。她们都穿着毛衣和荷兰式圆领衬衫。这是种流行式样。他喜欢站在前廊看着她们在街对面走过。他喜欢看她们在树荫下走路的身影。他喜欢她们露在毛衣外的荷兰式圆领。他喜欢她们穿的丝袜和平底皮鞋。他喜欢她们蓬松的短发和她们走路的样子。他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姑娘本身。她们太复杂了。他所要的是另外一种什么
28、东西。他模模糊糊地觉得需要个女朋友,不过他又不想为了交女朋友而多费精神。他不想承担后果。他再不想承担什么后果了。他只希望毫无干系地生活着。再说,他也并不真需要女朋友。他喜欢街对面走过的姑娘们。不过她们生活的天地和他的天地不一样。要是找上她们中间一个倒不错。不过不值得费那么大劲。他回家大约一个月之后,有一天早晨,妈妈走进他房间坐在他床上。她说“我有话要跟你说。”“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工作,”妈妈说。“在他的王国里不会有闲人的。”“我不在他的王国里,”克莱勃斯说。“我们大家都在他的王国里。”克莱勃斯像平常那样,感到有点尴尬而生气。“你爸爸也在担心,”妈妈继续往下说。“他认为你已经丧失了雄心大志,缺
29、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查莱西蒙斯年纪跟你一般大,有一份好工作而且就要结婚了。小伙子们一个个都安顿下来了,大家都决心要干出点名堂来;你可以看得出,像查莱西蒙斯那样的小伙子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镇上的光荣。”“就这些?”克莱勃斯说。“是的。你难道不爱你妈妈吗,亲爱的孩子?”“不,”克莱勃斯说。妈妈隔着桌子看着他。她眼睛里闪着泪花,开始哭了起来。“我什么人也不爱,”克莱勃斯说“你愿意和我一起跪下来祈祷吗,哈罗德?”妈妈问。“我不会,”克莱勃斯说。“试试吧,哈罗德。”“我不会。”“你要我替你祈祷吗?”“好的。”这么说有什么好处呢。他没法告诉她,也没让她明白。讲了这样的话只是做了桩蠢事。他为妈妈感到难过,她使他
30、撒了谎。他要去堪萨斯城找个工作,而她也就会安心了。也许在他走之前还得再经历一场哭笑。他不想上他爸爸的办事处去。这件事他不想践约。他愿意生活过得顺顺利利。以前生活过得就是这样。唉,现在这样的生活完结了。不过他还要到学校的操场去,去看看妹妹海伦玩室内垒球赛。注:“士兵之家”原为本世纪初在美国某些小城镇上存在的优抚性机构,供参加过内战甚或美西战争而又孤鳏无依的退伍及残废老兵居住。这些老兵平日默默无闻,遇到重大节日则穿上旧日军服,佩戴全副勋章,以示荣耀。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张照片的变化,揭示战争对人的影响摧残了人本有的天真、热情以及道德观念和理想。B.
31、 小镇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构成故事发生的社会图景,这是导致克莱勃斯性格扭曲的主要原因。C. 克莱勃斯生活在矛盾之中,内心偶尔流露出本真的想法但闲散的他又不由自主地否定了自己。D. 小说语言朴实,多用短句,心理描写突出,很好地再现人物对话场景有利于塑造主人公的形象13.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勃斯的精神状态。14. 请探究小说后半部分母子对话的意蕴。【答案】12. B 13. 从有信仰与生活准则变得空虚无聊压抑;从说谎的迎合到拒绝对战争经历说谎,漠然、心灰意冷;与故乡、与亲人的疏远,无处倾诉的苦闷。 14. 一味要求儿子寻找工作或女朋友等,反映母亲不了解儿子因战争而带来创伤,显示人与人
32、之间的精神危机。人物对话揭示了在战争的摧残下,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的彻底放弃,主人公变得空虚、麻木、痛苦,显示人与家庭、宗教的社会生态危机。用极简的人物对话(电报式),隐去人物的情绪、动作、神色、语调等的描写,对矛盾冲突的表现更有张力,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解析】【12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小镇上的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构成故事发生的社会图景,这是导致克莱勃斯性格
33、扭曲的主要原因”错误,选项对克莱勃斯性格扭曲的原因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并非小镇上人对战争的态度让克莱勃斯的性格扭曲,而是战争摧残了人性,摧残了人本有的天真、热情以及道德观念和理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克莱勃斯的精神状态”,然后就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再圈出情节发展中克莱勃斯的表现,据此分析其精神的状态。如文章第一段“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教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此时的克莱勃斯对生活有信仰,有一定的生活准则,而等到从
34、战场回来之后,“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起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阴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热的几小时”“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他模模糊糊地觉得需要个女朋友,不过他又不想为了交女朋友而多费精神。他不想承担后果。他再不想承担什么后果了。他只希望毫无干系地生活着”,这些内容表明他生活的空虚无聊压抑,不想承担责任;如刚回来的时候,“克莱勃斯发现,要人家肯听,他就得撒谎”,这说明为了迎合家乡人,刚回家的克莱勃斯会谎造自己的战争经历,但接着“因为撒了谎,战争中他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件事,现在都使
35、他感到厌烦”,他厌烦了这样的生活;从他和母亲的一番谈话来看,克莱勃斯与故乡、与亲人疏远,内心充满无处倾诉的苦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要求“探究小说后半部分母子对话的意蕴”,然后考生要找到母子对话的内容,理解对话的意思,接着分析这一结尾在人物心理呈现、文章主旨揭示方面的作用,同时分析这一结尾的艺术效果。从文中来看,母亲与儿子交谈的中心是要求儿子找工作、找女朋友,如“查莱西蒙斯年纪跟你一般大,有一份好工作而且就要结婚了。小伙子们一个个都安顿下来了,大家都决心要干出点名堂来”,而结合上文来看,因战争的伤害,克莱勃斯不想触及工作、婚姻等,而母亲的这些要求表现出母亲与儿
36、子之间的隔阂,母亲根本就不知道儿子的心理;再看母子对话中克莱勃斯的表现,当母亲问他爱不爱母亲的时候,他说“不”“我什么人也不爱”,当母亲让他祈祷的时候,他说“我不会”,这一对话揭示了战争摧残之下人对人生、生活的彻底放弃,展现出主人公的空虚、麻木以及痛苦,展示人与家庭、宗教的社会生态危机;从这种对话的艺术效果来看,文中人物的对话极为简洁,对话的过程中忽略动作、神色、语调等描写,直接展示矛盾的冲突,重点非常突出,可以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读项羽本纪,都会注意到对城下决战的精彩写述,楚霸王英雄生涯最后一幕的重要情节,
37、让人印象至深。“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太史公笔下,和项羽“力拔山兮”悲歌知名度大致相当的,还有刘邦的大风歌。“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一样人未必识道理,然事事敢做,是他气大。”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便是这样的“气”,须是有盖世之气方得。高祖“泣数行下”与“项王泣数行下”的表情记录,完全相同,一
38、字不差。项羽歌“力拔山兮”,刘邦歌“大风起兮”,虽一胜一负,一败一成,一枯一荣,但各自均“气大敢做”的两位英雄,在彼此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却有相近的表现。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悲剧结局,自为壮歌,“泣数行下”。一个成功的英雄,面对“神光一万八千里”,“西南扫地迎天子”的胜利庆典,同样在“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之后,“泣数行下”。在刘项故事两处各见“泣数行下”四字的背后,太史公有什么深意吗?对于项羽与刘邦之歌哭,太史公笔法近似的描写,是否意味着有意在二者之间的情感天平上维持了一种特殊的等衡,以此提升项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感召力呢?有关项羽言行的记述,吴见思说:“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
39、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而郭嵩焘特别指出,“垓下”史事的记述,“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宇”,太史公对项羽事迹的回顾,固然倾注了自己深切的同情,然而基本史实的记录,应当坚持了严肃史家的清醒。就刘邦“酒酣”唱“大风”故事的描写,李晚芳有评价“沛中留饮,处处画出豁达大度”。“泣数行下”是否可以理解为“豁达”的表现,我认为还需要细心体味。而有的学者对刘邦这样的分析或许与太史公的意思有所接近,即功成就后生发的空虚失落使他处于深层的精神痛苦中,寂寞与孤独,说不定也是让帝王垂泪的因由。顾颉刚认为史记除了“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表现出“文学造诣之高”而外,“其史学见解之深辟又可知
40、”。从刘项自为歌诗又“泣数行下”的记述形式中,或许可以体会太史公“史学见解之深辟”。(摘编自王子今太史公笔下刘项的心思和表情)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对“力拔山兮”“大风起兮”情节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B. 在作者看来刘邦和项羽虽然结局不同,但都是气大敢为的英雄。C. 对垓下史事的记述体现出司马迁作为严肃史家的坚守与清醒。D. 刘邦在成功后的“泣数行下”是因为功名成就后的寂寞与孤独。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引用郭嵩焘的论述,证明史记创作体现文学功能,但坚守了史实精神。B. 李晚芳“豁达”典出高祖本纪中“意豁如”,作者认同他重史实的
41、判断。C. 顾颉刚的话“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肯定了史记在史学见解上的成就。D. 从全篇看,作者对项羽刘邦表情及背后内容分析,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17. 作者认为“泣数行下”背后的“深意”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5. D 16. A 17. 从史学的角度,司马迁真实呈现刘项成败的历史事实;从文学创作的层面,司马迁礼赞项羽是失败的英雄,描述刘邦作为胜利者的悲凉;提升项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感召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D项,“刘邦在成功后的泣数行下是因为功名成就后的寂寞与孤独”错误,文章第三段说
42、的是“而有的学者对刘邦这样的分析或许与太史公的意思有所接近,即功成名就后生发的空虚失落使他处于深层的精神痛苦中,寂寞与孤独,说不定也是让帝王垂泪的因由”,由“说不定”可知,这仅仅是作者的猜测,而且第三段中还有人认为是“豁达”的表现,选项对刘邦“泣数行下”的原因分析过于绝对。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A项,该考查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与文本一致。B项,“作者认同他重史实的判断
43、”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泣数行下是否可以理解为豁达的表现,我认为还需要细心体味”可知,作者并不完全认同。C项,“顾颉刚的话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肯定了史记在史学见解上的成就”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顾颉刚认为史记除了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表现出文学造诣之高而外,其史学见解之深辟又可知”中“除了而外”可知,这应是文学上的成就。D项,“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这不是对比论证,而是在塑造这二人的过程中展现了史学家文学和史学的结合之妙。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作者认为泣数行下背后的深意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文中圈
44、出作者分析司马迁设置刘邦和项羽“泣数行下”有哪些“深意”,即圈出作者分析评述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第三段开头说“在刘项故事两处各见泣数行下四字的背后,太史公有什么深意吗”,这就提示了设题的区域,主要应在第三段前后,如第三段中“对于项羽与刘邦之歌哭,太史公笔法近似的描写,是否意味着有意在二者之间的情感天平上维持了一种特殊的等衡,以此提升项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感召力呢”,由此可知这深意是指“提升项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感召力”;如第三段中“太史公对项羽事迹的回顾,固然倾注了自己深切的同情,然而基本史实的记录,应当坚持了严肃史家的清醒”和第四段“从刘项自为歌诗又泣数行下的记述形式中,或许可以体会太史公史学
45、见解之深辟”,由此可知这“深意”是指“司马迁真实呈现刘项成败的历史事实”;如第三段“而有的学者对刘邦这样的分析或许与太史公的意思有所接近,即功成就后生发的空虚失落使他处于深层的精神痛苦中,寂寞与孤独,说不定也是让帝王垂泪的因由”,由此可知,这“深意”是指“从文学创作的层面,司马迁礼赞项羽是失败的英雄,描述刘邦作为胜利者的悲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
46、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一篇过度教育,正在毁掉中国家庭的幸福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思考,文章描述了当今很多家庭的现状。很多家庭不是有虎妈就是有狼爸。当孩子开始读书,他的学习状态、他的成绩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香港记者屈颖妍是一家杂志的副总编,她感叹管好三个孩子,比做好一本杂志难100倍,更重要的是个人幸福感的缺失。她的一个朋友,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非常优秀,但孩子读初中,成绩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样,后悔当初没全职在家带孩子,她说如今得到的所有荣誉,都抵消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一个“污点”。材料二:材料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数据显示,39.49%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业负担重。中小学生平均每周要花费5.4小时进行课外补习,时间最长的省份超过每周7小时。根据调查,在全国,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有62%的学生报了辅导班,其中六成以上的小学生均报名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类辅导班。在所有调查省份中,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