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484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2019高二下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

2、;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

3、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新物种。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

4、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传统文化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离不开“开新”和“守成”。B. “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

5、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C. “守成”既包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D. 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敢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B. 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 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D. 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6、 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B. 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C. 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D. 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开新和

7、守成并无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说法错误。结合文本“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分析,原文中说二者是“争持和互动”,并非没有矛盾;另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新”与“守成”,但不是说“开新”与“守成”二者相互依存。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8、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9、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说法错误。结合“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等分析,两者是并列对举的。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10、。A项,“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说法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说的是“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B项,“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说法张冠李戴,应该是与“守成者当中的保守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D项,“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错误。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分析,选项内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5G是3G

11、后通信基础又一革命性突破,涵盖增强移动带宽、海量机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3个应用场景。(1)增强移动带:5G将一步提高移动带究,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促进人类交互方式再次升级;(2)海量机器通信:5G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预期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3)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最为重要的是5G将以其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的卓越性能,引爆如车联网、移动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 (摘自2018年8月13日“中国报告大厅网”5G发展趋势)材料二:5G空口技术路线可由5G新空

12、(含低频空口与高频空)和4G演进两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优势与不足,4G演进提升4G系统的速率、容量、连接数、时延等空口性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5G技术需求。受现有4G技术框架的约束,4G演进路线无法满足5G极致的性能能求。5G低频新空口将采用全新的空口设计,有效满足广覆盖、大连接及高速等多数场景下的体验速率、时延、连接数以及能效等指标要求,但频谱资源受限。5G高频新空口超高传输率,但高频段覆盖能力弱,难以实现全网覆盖。 (5G无线技术路线)材料三:在通信技术专利方面,1G、2G、3G的重要专利技术几乎被美国的高通、爱立信垄断,中国一直处于落后和跟随的状态。缺少原创和专利技术使得中国通讯业在“走

13、出去”的过程中遭遇了海外列强的重重狙击,比如控告侵权、禁运等。到4G阶段,我国的专利水平才勉强算同步跟随。华为“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重点列出推进5G网络建设,5G有望成为中国新名片。现阶段,我国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设备企业已经进入了全球的第一梯队。在下一阶段的5G时代,网络设备及手机终端等将继续扩大份额,5G有望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中国的“国家名片”,因此其专利及产业链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通信领域作为“服务业走出去”和“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结合点,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能不受制于人。国务院在2016年12月19日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晨規划中,发晨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五大领域之首,

14、其中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联合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成为构建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础。(摘自2017年中国5G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材料四:当前正处于5G标准化研发阶段,要继续加强与ITU、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打造国际化5G试验平台,形成全球相对统一的5G标淮。未来5G的竞争不仅是标准的争夺,更是5G产业化应用水平的角逐。要提前布局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带芯片”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突破。同时,促进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测试设备制造、终端产品、网络管理等各方协同发辰,为未来产业化做储备。可以预见,随着5G技术与应用逐步推广,技术与行业融合将随之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要

15、做好垂直行业对5G技术需求的跟踪研究,加强与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对接,及时发现新的増长点。近期来看,车联网、工业控制、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将是5G重点支持的领域,要重点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发挥5G对行业发展的信息化支撑作用。5G的云化、虚拟化技术能够满足移动网络海量数据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丰富业务的同时,对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的要求也显著提高。5G的传送速率高、业务多样,更容易被黑客找到移动终端的漏洞并发动攻击。一旦漏洞被攻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一方面要对5G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摘自“物联网”中国5G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16、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涵盖增强移动带宽、海量机器通信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3个应用场景的5G,是通信业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方式。B. 5G网络因为接入千亿量级的设备,所以5G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C. 在4G阶段及之前的通信技术专利方面中国是处于或落后或跟随或同步于先进国家的状态的,但中国决心把5G打造成中国的“国家名片”。D. 提前布局5G通信基础建设,加强“基带芯片”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突破,促进各方协同发展,是中国通信业提高自身的5G产业化应用水平的基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7、是A. 5G强大的连接能力可以实现从消费到生产的全环节、从人到物的全场景覆盖,快速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B. 进一步提高了移动宽带的5G将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更便捷、更有身临其境感觉的业务体验,从而大幅度促进人类交互方式的升级。C. “5G低频新空口”的应用场景要比“5G高频新空口”的应用场景广泛得多,因此,国家应该把5G的发展重点落在“5G低频新空口”上。D.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把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放在五大领域之首,说明国家非常重视构建网络强国这件事。6. 目前我国需要通过哪些方面来推动5G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C 6. 国家和

18、企业要依照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支持自主研发自己的技术和专利。要加强5G标准建设和掌握产业化的主动权。要注意垂直行业与5G技术的融合和创新研究。要重点突破5G的安全防护技术,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B项,曲解文意,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接入千亿量级的设备,所以5G将支持”错,材料一“海量机器通信:5G将支持海量的机器通信,以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典型应用场景与移动通信深度融合,预期千亿量级的设备将接入5G网络”,故“5G网络因为接入千亿量级的设备,所以5G将支持海量的机

19、器通信”错,故选B。【5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C项,“国家应该把5G的发展重点落在5G低频新空口上”错,“5G低频新空口”只是5G技术中一个环节,并不能因为它有一点优势就否定“5G高频新空口”,由材料二可知,“5G高频新空口”虽应用场景少,但有“热点高容量”的优势,因此不能推断出“国家应该把5G的发展重点落在5G低频新空口上”这一结论。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找出答题区间。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四,从第一段“要继续加强与ITU、3GPP

20、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沟通,打造国际化5G试验平台,形成全球相对统一的5G标淮。”“未来5G的竞争不仅是标准的争夺,更是5G产业化应用水平的角逐”“各方协同发展,为未来产业化做储备”,可总结出“要加强5G标准建设和掌握产业化的主动权”“国家和企业要依照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支持自主研发自己的技术和专利。”。从第二段“要做好垂直行业对5G技术需求的跟踪研究,加强与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对接,及时发现新的増长点。”可总结出“要注意垂直行业与5G技术的融合和创新研究”。第三段重点强调“要重点突破5G的安全防护技术,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父 亲 的 初 恋柴 佳父亲的年纪大了,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说话颠三倒四,还隔三岔五地玩起了“失踪”。一次,父亲大清早就出了门,直到很晚才回家。儿女们焦急地问:“爸,你去哪儿了?”父亲感慨地说:“人老了,就格外念旧。我想念以前工厂的老伙计了,就是小时候经常给你们买糖吃、用胡子扎你们小脸的刘叔。现在那边的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老厂区也搬迁了,我一路寻找一路打听,下午才找到你刘叔家。我们老哥俩好久没见了,就多喝了两杯,所以就回来晚了点。”儿女们松了一口气,说:“爸,您下次出门记得早点回家,不然让家人多担心。”父亲嘴上忙答应道:“记住了,记住了。”可没过几天,父亲又“失踪”了。这一次,是

22、整整两天。父亲回来时,人都黑了一圈。儿女们生气地问:“爸,你这次又去哪儿了?我们差点就要去派出所报警了!”父亲感伤地说:“我去看望部队的老战友了。这些天,电视上总播放一些军旅电视剧,让我格外想念以前的战友,我们曾一起出生入死,冲锋陷阵,那种珍贵的情谊是你们年轻人理解不了的唉,转眼间都是脖子埋进黄土的人了,这看一眼啊,就少一眼。”这一次,儿女们不敢大意了,特别叮嘱母亲,一定要把父亲着紧,可千万别再出岔子了。一个月后,儿女们刚回到家,就看见父亲穿戴整齐,拉着皮箱,一副要出远门的样子。儿女们警惕地问:“爸,你这又准备去哪儿?”父亲高兴地说:“我要去杭州呢。”儿女们疑惑道:“好端端的,你去杭州干什么?

23、”父亲神秘地笑:“我要去西湖寻找我的初恋哩。那年我18岁,就是在美丽的西湖断桥和玲儿相识相爱的。后来,我去参军了。离别那天,玲儿恋恋不舍地对我说,她会一直在西湖等我。最近,我老是梦见玲儿,她说每天都在约定的地方等我,我去西湖找她”儿女们看着一旁的母亲,生气地说:“爸,你胡说啥呢!”父亲反驳道;“你妈知道这件事啊,她还说要陪我一起去呢。”儿女们更不解了,问母亲:“妈,我爸脑子犯浑,你怎么也跟着瞎胡闹?”母亲说:“没关系,你爸那性子,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再说,这一路上也需要人照顾他啊!”儿女们便不说话了。一个星期后,父亲回来了。儿女问:“爸,你找到玲儿了吗?”父亲眼神发光:“找到了,就在西湖断

24、桥边我们以前经常约会的地方,她一直等着我呢。没想到50年了,玲儿还是那么漂亮。我们一起聊了很多,仿佛过去的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分别时,我和玲儿约好,一个月后还在老地方见。”儿女们有些怨恨地看着母亲。母亲却显得很平静:“没事,只要你爸开心就好。”接下来的几个月,父亲都会拉着母亲去西湖寻找“初恋”。每次回来,父亲都会精神焕发,整个人就像突然年轻了几岁。终于,儿女们看不下去了。在父亲又一次整装待发时,果断地拦在了门口,责怪道:“爸,你整天拉着妈去西湖约会另一个女人,你想过她的感受吗?你这样做对得起她吗?”父亲涨红了脖子;“小兔崽子,我的事不用你们管,快让开!”儿女们态度强硬:“这件事我们还非管不可!你

25、是糊涂了,可妈还清醒着呢。”“我”父亲气得满身颤抖,“到底让不让?”“不让!”儿女们斩钉截铁。这时,母亲突然走上前,推开儿女的手,泪眼婆娑地说:“让他去吧,我小名就叫玲儿呢。”(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1期,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父亲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症,使下文父亲的种种行为既显得异常又合乎情理;交代父亲玩“失踪”,则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B. 母亲不仅对父亲去寻找初恋不吃醋,而且自愿一路上去照顾脑子不好使的父亲,这说明母亲对父亲充满理解,心胸开阔,不爱斤斤计较。C. 子女们关心父亲,唯恐他走丢,但对父亲看望老伙计、老战友

26、的感情不关心,也反对他去西湖寻找爱情,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理解父亲。D. 小说情节紧张,父亲“失踪”让子女担心,父亲去西湖寻找初恋情人看起来全然不顾母亲的感受,遭到子女反对,这是小说吸引读者之处。8. 小说题目是“父亲的初恋”,为什么在写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前不厌其烦地写父亲的两次“失踪”?请简要分析。9. 小说以描写母亲的反应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丰富主人公的形象。两次“失踪”从友情方面表现父亲情深念旧的特征,与下文从爱情方面表现父亲重感情的特征相结合,使人物形象丰满。为下文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作铺垫。父亲由重视友情到珍视爱情,感情和情节自然发展。突出主旨。

27、父亲看望老伙计、老战友和下文去杭州寻找初恋都是念旧的体现,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人年老念旧情更浓的主旨。 9. 情节上,照应上文,揭开上文母亲不但不吃醋,反而多次陪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心态平静的原因。艺术效果上,收到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情感上,生动地表现母亲和父亲感情的深挚,更能打动读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B项说“说明母亲对父亲充满理解,心胸开阔,不爱斤斤计较”理

28、解错误。母亲知道父亲的老年痴呆症致使他忘了自己就是他要找的初恋,并非另有其人。所以母亲会那样做。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及材料安排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问题为“两次失踪”的情节的作用,两次失踪,一次是看望以前工厂的老伙计,一次是看望部队的老战友,二者都可以看出父亲情深念旧的特点,和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就有了联系,重视友情,所以珍视爱情。综合在一起,丰富了父亲的形象;情节上前后照应;也强化

29、了小说的人年老念旧情更浓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小说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主旨的作用;结构上一般有照应其他情节的作用,艺术效果上可能有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等作用。本题情节上,结尾写母亲的反应,解开了母亲心态平静地陪父亲去杭州寻找初恋之谜,使得前后情节合理,互相照应; 艺术效果上,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感主旨上,母亲最后才说出真相,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呵护、理解,及二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更感动人心。【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

30、;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

31、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

32、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注濮:指濮王。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B.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

33、籍甚/C.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D.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

34、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B. 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C. 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

35、;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销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

36、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段中 “乎”“ 者”“之”等虚词判定句读。“之”是一个放在句中或句末的虚词,不能放句首,排除AD。比较BC两句,主要区别在“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这句的断句,根据上下文,本句诗一个句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需断开,所以选B。本题正确断句为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37、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38、;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39、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

40、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选”选用;“劝”劝勉;“加”更加。第二句得分点:“尝”曾经;“及”等到;“抵罪”因犯罪而受

41、到相应的处罚。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因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的位置,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

42、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销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

43、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

44、啼莺各自私。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注】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大参知政事仅两个月,便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于是诗人怀着难遇明主想要隐退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春涨动:春水开始增涨。春季涨水叫春涨。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B.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C.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

45、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D.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15.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答案】14. B 15. 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表达了思归之情。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

46、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曲解文意,“充满生机”错,“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诗首联通过想象描写了江南水乡暮春图

47、。“荒芜的院子冷落凄清,我懒得去巡游观赏”,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尾联“可以相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正孤单的摇晃。”运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即用典。颈联“我久已老,只落得两鬓蓬乱,弃官回乡吧,跟一竿钓丝相傍”,即以景结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所说的“_”表达了对自己整天思索的反省,以“_”一句则指出自己曾经踮起脚远望的不足。(2)杜牧阿房宫赋中“_”一句写出阿房宫走廊蜿蜒曲折的样式,而“_”一句则指出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的特点。(3)刘禹锡陋室铭中“_,_”两句表达出作者对自己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