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337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五月(三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武汉市武昌区2019届高三年级五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费孝通曾言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林语堂亦言在乡土社会里,“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其实,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乡村靠礼俗解决纠纷,产生“轻易不告官”的习惯,出现如费孝通所言的乡土社会“无讼”特点。乡土社会中,人们靠礼俗和累积的经验足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

2、现的各种问题。礼俗文化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人们深受礼俗的浸染,“约定俗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乡随俗、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人们因礼俗而有规矩,因有礼俗而形成德性。遵“礼”、循“礼”、守“礼”而使人们形成对“礼”的基础即“义理”的认同,“义理道德”就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行为依规守矩不在于神性或契约的先在约束,也不在于功利或惩处的后在约束,而在于对义理认同基础上的行为德性。义在心中,心中有约,理在行中,行为有据。在中国农耕文明的乡土社会中,礼俗成为“社会公认合宜的行为规范”。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甚至

3、具有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与法律相结合,化约为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有些礼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夏律中的很多法条就来自远古礼俗,周公制的“礼”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汉朝的道德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道德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即在司法中引经决狱。唐律充分体现了宗法伦理关系中礼的重要性。宋、元、明、清各代的法律,基本依循唐律,遵循“出礼入刑”原则,仅在个别条款的定罪或量刑上略有增减。传统礼法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执行道德教化的职能。故而可以认为

4、中国古代法律受礼的道德原则所支配,为礼俗文化所浸染。礼俗既是传统道德的题中要义,亦是传统道德的社会展开,更是社会教化的有力保障。传统社会道德的维系主要靠人们内在的信念、社会礼俗及社会舆论,法律制度只是成为辅助性的保障机制,这与西方缘于信仰基础的宗教道德与源于契约基础上的义务道德有显著的区别。(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1月8号)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费孝通所提的“无法”的社会是指乡村中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总是尽量避开法庭不通过诉讼来解决,呈现出无诉特点的传统乡土社会。B. 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无不深受礼俗文化影响,遵礼、循礼、守礼促成了人们对义理的认同,

5、而“义理道德”成为人们道德的表现形态。C. 礼俗不仅通过自身来约束民众,还直接上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律令的重要来源就是周公制的“礼”。D. 中国基于内在信念、社会礼俗、社会舆论形成的传统社会道德与西方源于信仰、契约两方面形成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区别明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由费孝通、林语堂等大家的观点导入,引出论题,引发读者对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的思考。B. 文章第三段从心理和行为两个角度列举了礼俗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来充分论证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C. 文章第四段列举各朝代法律与礼俗之间相关的特点其目的在于论证礼俗可上

6、升为法律,成为强力约束机制。D. 文章尾段把中西方道德维系的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中国的传统社会道德维系主体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感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乡土社会出现“轻易不告官”的习惯从而产生费孝通概括的“无讼”的特点,源自于靠礼俗足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定势。B. “约定俗成”、“入乡随俗”等现象说明行为依规守矩是人们在对义理认同的基础上的共性表现。C. 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都和礼俗密不可分,道德训诫中有法律威严,法律规范中含有道德教化。D. 西方的宗教道德和义务道德说明法律制度在西方社会是对传统社会道德维系的重要保障性机制。【答案】1. C 2. C 3. B(二)实

7、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 7年9月,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教量有所增加。小学有古诗文1 29篇,初中有1 32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据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还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温儒敏说:“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讲述他们革命经历的作品,还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目,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摘编自中国修改中小学三科教材,国

8、际在线网2017年8月28日)材料二: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井喷”成为市场中的亮点: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436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 84亿人次,同比增长4.83%,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17. 13%。业内分析者认为,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红色风格的民宿、餐饮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再次,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这也是红色

9、旅游的发展动力。(摘编自红色旅游“井喷”成亮点,经济日报2018年8月28日)材料三:国庆黄金周,全国多地红色景区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受到大家亲睐。十一假期,石河子市红色旅游基地一一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平均有两三千人前来参观。乌鲁木齐市民张晓中专程带着孩子来到毛泽民故居,缅怀革命先烈。张晓中:让孩子感受革命传统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景区,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主席园、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游客1:我来这边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

10、绩。游客2:带孩子来,主要是想让他能够不忘本、不忘根。(材料来自音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升温,中国之声2018年10月5日)材料四: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比如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散乱在衰草丛中的西洋楼,被肢解成残垣断壁的大水法,比任何辉煌壮观的建筑都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重走半天原始的长征路,比华丽的语言、煽情的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

11、卓绝。反之,若是为了其他功能或者经济效益,盖几栋不新不旧的仿古建筑,讲几段半虚半实的猎奇故事,只能破坏红色场景本身的感染力,拉低真实的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当然,红色精神的根与魂不可避免地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时代化和大众化,恰恰是在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上方有可能。无数体验证明,游客只有真正地被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染,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生活。(摘编自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旧教材相比,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变化: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并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12、B. 国家在政策层面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C.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红色旅游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也把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情怀融入到旅游的过程中来。D. “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红色旅游再热闹也是徒有其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教育界修定教材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一方面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B. 红色旅游的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若是

13、追求休闲娱乐功能或者经济效益,必定会减损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C. 红色精神的根与魂需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是时代化和大众化应该以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前提。D. 后三则材料都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但各有侧重:材料二重在分析井喷的原因,材料三重在介绍游客的出行感受,材料四重在介绍红色旅游的性质和功能。6. 请结合材料,从国家、景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概括传承红色文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答案】4. B 5. C 6. 国家层面:教育界应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继承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国民进行有效引导。景区层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

14、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创新;协调处理红色旅游的各项功能,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使红色旅游低俗化。个人层面:红色旅游与研学相结合;家庭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墨梅侯发山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举办个人画展,杨梅有着多重的考虑。自己出道多年,并没举办过个展,想拉出来溜溜,是骡子是马,想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以便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还有一个原因,她想趁此机会找到另一半。她三十好几了,出来进去跟影子相伴,不是说她挑剔,而是没有对眼的。画展举办得相当成功,业界好评如潮,被誉为当年画

15、坛杀出来的一匹黑马。画展上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几乎被抢购一空。对于这个结果,有人士分析后给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杨梅的题材好。杨梅不画别的,专画梅花。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却仍在凌冽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花除了其傲骨坚韧的品性,还有迎春报春的希望之意。作品雅致,可以当做礼品赠与友人、长辈、领导,也可悬挂于家中客厅调节风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画家本人,即杨梅长得俊,有冷艳的别称,还是朵含苞待放的花。杨梅冷静下来之后,也觉得这位分析人士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在画展上,一位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花30万购买了杨梅的喜上眉梢。该作

16、品以梅花为题材,画中以“没骨法”画枝干,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老干新枝,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把昂扬向上、豪放不羁的品质都展现出来。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枝干上有两只相对而立的小喜鹊,似在喁喁私语,谈情说爱。作品落款喜上眉梢,寓意深远,十分贴题。有记者问他原因。他说他喜欢梅花。记者再三追问,他红着脸,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话,再也说不出别的什么来。还有一个富二代,一下子购买了二十幅。杨梅心里清楚,这类人除了有钱,别的还真没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炫富的机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喜欢她。果不其然,画展过后没多久,就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杨梅表达了爱慕之意,其中就有斥资30万

17、购画的企业家和买了二十幅作品的富二代。杨梅说,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这句话答非所问,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拒之门外了。在那次画展上,杨梅的作品里有一幅墨梅,唯一的一幅。因为要迎合市场,这种单一的色调少有人喜欢。这幅墨梅是用淡墨画的。搞绘画的人都知道,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即清墨、淡墨、浓墨、焦墨。在这幅作品中,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而成。在这幅作品前,一个年轻人驻足良久,最后依照1 000元的标价买下了。几乎是下意识地,杨梅撇开围观的同行和记者走了过去,与之攀谈起来。从交流中得知,年轻人叫隋军,在本市审计局上班。杨梅问:“隋先生,您为

18、什么购买这幅作品?”“不是便宜吗?!”话一出口,隋军感觉自己说的不合适,忙变换了语气,“这幅作品的梅干虬劲苍老,时而带点飞白,极富质感。梅枝虬曲苍劲,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条的韵律感欣赏这幅作品,让人感到画家笔下的墨梅像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满身都散发出与风霜雨雪抗争的痕迹或者说印记,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的境界。”“还有吗?”杨梅一脸笑意,如绽开的梅花。老实讲,这幅作品也是她的得意之作。她曾暗想,谁能读懂她这幅作品,便可引为知己。“还有就是色调单纯,黑是黑,白是白,黑白分明。”看到隋军一脸的痞子劲,杨梅隐隐有些失望,不甘心地又

19、问道:“您打算收藏还是送人?”“送人,送给我的领导。”又是一个溜须拍马之入!杨梅心里“咯噔”一下。彻底失望了。两年后,市里举办廉洁公仆评选,市审计局的局长榜上有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要感谢我的好朋友隋军,是他送我一幅墨梅。梅花画得固然好,难得的是他在画上题了两句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电视里熟悉的墨梅,杨梅眼泪哗哗的,似有天大的委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本文开头以“杨梅是在那次画展上认识隋军的”开篇,引起读者兴趣,随后简要交代了杨梅的个人情况与办展契机。B. 本文语言平实,朴实晓畅。通过描写杨梅与隋军的对话,表

20、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生活气息,情感流露真实生动。C. 文中描写隋军买画的原因让杨梅“彻底失望”、产生误解,实则是欲扬先抑,隋军与众不同的举止与墨梅淡雅朴素的特征有暗合之处。D. 本文通过杨梅办展、卖画、识人等一系列过程,一波三折,揭露了廉政建设中的阿谀拍马的不正之风,有较强的现实意义。E. 面对杨梅的连续提问,隋军的回答略显敷衍,这是因为此时他已经发现了杨梅对自己有意思,而他并没有与杨梅交谈的兴趣。8. 小说以“墨梅”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有人说杨梅有识人之明,她既能拒绝金钱诱惑,坚持高洁品格追求,又能欣赏隋军,引为知己。也有人说杨梅有眼无珠,仅仅依据“送给我的领

21、导”这句话就把隋军判定为溜须拍马之人。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DE 8. 小说以“墨梅”为题,意蕴与作用:(1)“墨梅”是杨梅的画,也是隋军赠送给审计局长的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以花喻人,梅花高洁傲岸的品格是文中杨梅、隋军和审计局长个人品格的展现;(3)“墨梅”既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其蕴指高洁傲岸的品格,与本文廉政建设、为官清廉的主题相符合。 9. 我认为杨梅最终能坚持高洁品格追求(我赞成第一种看法),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人物。理由:文中说到“杨梅心里清楚,这类人除了有钱,别的还真没有。”,说明她清楚认识到画展身上富二代的本质,她也并非

22、追逐名利之人。文中写到“杨梅不画别的,专画梅花。”又写到“杨梅说,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质,说明她也能坚持高洁品格追求。文章结尾几段写到“杨梅心里咯噔一下,彻底失望了。”最后又“杨梅眼泪哗哗的,似有天大的委屈。”,这些都能直接反映出杨梅对自己误解隋军感到内疚,因此她也是一个具有识人之明的人。我认为杨梅有眼无珠,马虎轻率(我赞成第二种看法)。理由:文章中写到“看到隋军一脸的痞子劲,杨梅隐隐有些失望”,说明杨梅以貌取人,不能深入了解他人,这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杨梅仅仅凭借隋军的一句“送人,送给我的领导”就主观断定隋军的品性,说明杨梅过于随意,缺乏对人的全面认识

23、。文章开头说“举办个人画展,杨梅有着多重的考虑。”说明杨梅在办展识人上掺杂了多种情感,其个人目的本身不单纯,因此也就不利于她客观地结识她的“知己”。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骆问礼,诸暨人。嘉靖末进士。历南京刑科给事中。隆庆三年,陈皇后移别宫,问礼偕同官张应治等上言:“皇后正位中闱,即有疾,岂宜移宫?望亟返坤宁,毋使后世谓变礼自陛下始。”不报。给事张齐劾徐阶,为廷臣所排,下狱削籍。问礼不顾帝之不悦,独言齐赃可疑,不当以纠弹大臣实其罪,力保张齐。张居正请大阅,问礼谓非要务,而请帝日亲万几,详览奏章。未几,劾诚意伯刘世延、福建巡

24、抚涂泽民不职,帝并留之。帝初纳言官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问礼遂条上面奏事宜。二言:“陛下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官常在左右,非向晦不入宫闹,则涵养熏陶,自多裨益。”三言:“内阁政事根本,宜参用诸司,无拘翰林,则讲明义理,通达政事,皆得其人。”四言:“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许御史纠弹”五言:“顷诏书两下,皆许诸人直言。然所采纳者,除言官与一二大臣外,尽付所司而已。宜益广言路,凡臣民章奏,不惟其人惟其言,令匹夫皆得自效。”六言:“陛下临朝决事,凡给事左右,如传旨、接奏章之类,宜用文武侍从,毋使中官参与,则窥窃之渐,无自而生。”七言:“士习倾危,稍或异同,

25、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九言:“面奏之仪,宜略去繁文,务求实用,俾诸臣入而敷奏,退而治事,无或两妨,斯上下之交可久。”疏奏,帝不悦。宦侍复从中构之,谪楚雄知事。明年,吏部举杂职官当迁者,问礼及御史杨松在举中。帝日:“此两人安得遽迁,俟三年后议之。”万历初,屡迁湖广副使,卒。(节选自明史骆问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B.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C. 诏

26、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D.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11. 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翰林,官名,翰林学士。也可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亦可指翰林院或鸟栖之林。B. 义理,犹道理,可指文辞的思想内容,这里指明代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思想。C. 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东汉以后亦泛指平民百姓;后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D. 万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多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27、确的一项是A. 问礼重视礼法,敢言不避权贵。问礼认为皇后应居宫闱的正位,不能随意移宫他处,偕同僚上奏,希望皇后返回坤宁宫,不致后世认为礼制变更从皇帝开始。B. 问礼为人峭直,谨守为官职责。张齐因弹劾徐阶而下狱削籍,唯有问礼不顾皇帝不悦,为他进言;认为检阅不是紧要事务,请求皇上亲临几案,详览奏章。C. 问礼通达政事,提出有效建议。问礼在偏殿面见皇帝时,坦言政事的根本在于诸司,用人不应局限于翰林,建议皇帝抓住根本,摒弃偏好,不逾礼法。D. 问礼积极进言,仍旧不被赏识。隆庆年间,向皇帝面谏进言后引起皇帝不满,宦官的谗言更使他遭到贬谪。皇帝对问礼一直耿耿于怀,即使吏部推举也没有起用他。13. 把文中画

28、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初纳言官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问礼遂条上面奏事宜。(2)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答案】10. A 11. B 12. C 13. 译文:起初他采纳了言官的请求,即将下令各种政务全部在便殿面奏,骆问礼于是逐条上陈面奏的事宜。译文:士人习惯了倾轧,稍稍有所异议,就加以排挤陷害。从现在开始,凡是议论国家大事,只论议论的是与非,不能依照个人的好恶。参考译文:骆问礼,诸暨人。嘉靖末年的进士。历任南京刑科给事中。隆庆三年(1569),陈皇后移居别宫,骆问礼与同僚张应治等人上奏说:“皇后处在宫闱的正位,即使有疾病,怎么能移迁宫

29、室?希望马上返回坤宁宫,不要让后世的人说变更礼制是从陛下开始的。”没有答复。给事中张齐弹劾徐阶,被朝廷大臣排挤,送进牢狱削夺官籍。骆问礼没有顾及皇帝的不高兴,只有骆问礼说张齐的贪污受贿罪名值得怀疑,不应该因为弹劾大臣验实他的罪,竭力保全张齐。张居正请求大规模地检阅军队,骆问礼说这个不是紧要事务,反而请求皇上每天亲自处理各种政务,详细阅览奏章。不久,皇帝弹劾诚意伯刘世延、福建巡抚涂泽民不称职,穆宗却一并留用了他们。皇帝起初采纳了言官的请求,即将下令各项政务全部在便殿面奏,骆问礼于是逐条上陈当面向皇帝启奏的事情。其二称:陛下应该每天居住在便殿,让侍从官经常跟随左右,不是天将黑的时候不进后宫,那么涵

30、养熏陶,自然补益甚多。”其三称:“内阁,是政事的根本所在,应当兼用众官署,不要拘泥于翰林,那么讲明道理,通晓政事,都能得到合适的人。”其四称:“诏书圣旨必须经过六科给事中,众官署才能遵照实行,如果有不妥当的,允许封还诏敕并持表上奏。如果六科不封还诏敕驳议,众官署又失于检察,允许御史举发弹劾。”其五称“:不久前两度发布诏书,都准许众人直言敢谏。然而被采纳的,除了言官和一两位大臣之外,全部交付给了主管官吏。应当更加扩展进言的途径,凡是臣子、百姓呈报皇上的文书,不是只看人而是只看他的言论,使平民百姓都能有效力的机会。”其六称“:陛下临朝决断政事,只要是左右侍从处理的政务,像传递圣旨、接收奏章这类事情

31、,应当任用文武官吏侍从,不要让宦官参与,那么偷看窃听的苗头没有产生的缘由。”其七称:“士人习惯了倾轧,稍稍有所异议,就加以排挤陷害。从现在开始,凡是议论国家大事,只论议论的是与非,不能依照个人的好恶。众人的言论未必正确,个人的言论也未必错误,那么公正的评论一天天明了,士人的风气也可以得到振兴。”其九称:面奏的礼仪,应当略去繁文缛节,务必讲求实用,使众臣入朝陈奏,退朝就处理事务,两方面不互相妨碍,这样君臣之间的交往就可以长久维持。”上本进言,穆宗不高兴。宦官侍从又从中构陷,骆问礼被贬谪为楚雄知事。第二年,吏部推举官员杂职应当晋升的人,骆问礼和御史杨松也在举荐之列。皇帝说:“这两个怎么能这么快提升

32、?等三年后再讨论这件事。”万历初年,骆问礼多次升迁后担任湖广副使,在任上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北行别人(宋)谢枋得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注】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交易姓名隐居闽中。后来为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祜强迫北上,至元都燕京,不食而卒。这首诗就写在北上前夕。龚胜:王莽篡汉,龚胜不授官,绝食十四日而卒。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南八:南霁云,安史叛军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杀。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

33、的首联作者将自己比作为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纲常”。B. 颈联“生堪舍”“死甚轻”,诗人在认真权衡了生死礼义之后,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义。C. 末句用“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结,意为自己虽将被迫北上,但精神气节皇天可鉴,赤胆忠心对天可表。D. 这首诗结构处理很独特,开头铺陈,结尾比兴,避免了全诗仅用一种手法可能产生的枯燥之弊。15. 本诗颔联表情达意颇具艺术性,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4. D 15. 照应,颔联照应首句,表明自己舍生取义的决心。用典,运用了龚胜不事二姓、伯夷耻食饿卒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凛然正气。比喻,以龚胜、伯夷自喻,表明自己要以他们为

34、榜样,誓做忠臣义士。炼词,“岂无”“不独”两个虚词运用精妙,不仅表示自己要追慕古人,还表明自己决不向元朝统治者屈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原因的一句是“ _ ”,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2)杜牧阿房宫赋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_”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_ ”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_”,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_ ”。【答案】 (1). 子无良媒 (2). 三岁食贫 (3). 覆压三百余

35、里 (4).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 闻说鸡鸣见日升 (6). 不畏浮云遮望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 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 的时候。海明威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 的联系。像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

36、,都是在舔舐着童年与故乡的痛苦写作而成的。( )。莫言早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故乡正在写作群体的笔下_。坚持写作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引起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

37、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B.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C. 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D. 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这痛苦能否被超越并正视B. 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痛苦,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C. 这痛苦能否被正视并超越,成为一种对作家们考验D. 这是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看能否正

38、视并超越这痛苦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灯红酒绿 捉襟见肘 盘根错节 渐行渐远B. 灯红酒绿 江郎才尽 千丝万缕 渐行渐远C. 光怪陆离 捉襟见肘 千丝万缕 化为乌有D. 光怪陆离 江郎才尽 盘根错节 化为乌有【答案】17. A 18. C 19. B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打消公众“舌尖上的疑虑”,是消减类似谣言的根本之策。然而,完全消除真实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况且,现代人对健康日益重视,任何关于食品安全的风吹草动都会触

39、发公众敏感的神经,滋生谣言的土壤也会因此扩张。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当成为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1)所以_ (2)依然_ (3)尤其 _(4)固然 _(5)随着_【答案】 (1). 每 (2). 任重道远 (3). 在 (4). 是 (5). 现代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批评后常见的五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 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答案】面对批评,有人会说“我错了”,然后结束错误,换做法;有人会问“哪错了”,接着反思原因,再修正做法;有

40、人会说“我没错”,心中不满,无视批评;有人会说“我总错”,心中沮丧,有强烈挫败感;有人会说“你才错了”,随后质疑批评者,与其争辩。四、写作(60分)22.从下列词语中至少选择三个,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确立观点,然后作文。人工智能 本领恐慌 多元选择 家国情怀 素位而行 活力中国 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 万物互联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终身学习,做合格的接班人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学习知识来改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

41、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因为国家的发达离不开知识。它是国家繁荣昌盛,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曹公对贤才如饥似渴,对关羽的重视表现得淋漓尽致。温酒斩雄华,过五关斩六将,无一不是曹公对关羽的赏识之举,才有了关于义释曹操华容道。周公吐哺也反映了求贤若渴之情,因为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治国之邦。古代尚且有“抢人”大战,更何况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终身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重要位置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那么,我们还会愁社会不进步?还会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为了祖国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

42、应该学习。建设祖国需要知识,管理国家需要知识,建设好我们的学校也需要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难以在现代社会生存;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国家,就会落后、挨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毫无疑问,他人成就与好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知疲倦地学习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博览群书;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朗朗书声;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型社会”。这样,人们便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从中也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科技便会突飞猛进,我们的国家会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知识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同学们,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需要科学技术;时代告诉我们,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离不开科学技术;我们胸前的红领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祖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发奋学习,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攀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