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315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知识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一爿pn 毋宁w 异爨cun 茕茕独立qingB. 包扎zh 委靡m 泥淖no 饿殍遍野pioC. 笑靥y 针砭bin 蹩进bi 溯本求源shuD. 鏖战o 玉骢cng 槛阱jin 亟来问讯j【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A项,毋宁w;B项,包扎z;C项都正确;D项,亟来问讯q。故选C。2.下列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

2、一项是不仅相关涨粉、刷单的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公开出现,呈现出明码标价的产业链,而且“粉明星,就为他(她)刷单”,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粉丝_甚至是追星文化,被视为不再道德有亏的“_”。这次央视的报道中就提到,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而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则从中嗅到商机,也在背后_。A. 自觉 理所当然 推波助澜B. 自愿 理直气壮 兴风作浪C. 自愿 理所当然 兴风作浪D. 自觉 理直气壮 推波助澜【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或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

3、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自觉: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愿:自己愿意而没有强迫地去做的,文中修饰的是“文化”,选“自觉”合适;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根据语境选“理所当然”合适;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根据语境“也在背后”,选“推波助澜”合适。故选A。【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4、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一项是A. 包括光纤光缆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一定要走的必由之路。B. 数字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而产生并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近二十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两化融合、信息经济等概念也属于这一概念的范畴。C. 有关发言人在日

5、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D. 当前的反腐形势很好,但这一政治举措能否如老百姓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关键还在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态度和做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赘余,删去“一定要走”。B项,缺少宾语,应该在“欧美国家”后面加“的经济形态”。C项正确。D项,不合逻辑,“反腐

6、形势”不属于“政治举措”。故选C。4.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王岩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时常请朋友阅读他的文章,还总是谦虚地说:“由于本人水平较低,作品中肯定有不少缺点,请您斧正。”B. 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 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

7、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A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使用正确。B项“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不能用于别人。C项“寒舍”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D项“多少人民币1千克”用语不看对象。故选A。5.下列文学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常以“风骚”并举,“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后代常用“风骚”来泛称文学。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韩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创作出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8、歌。C.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他第一个大力创作慢词,以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有四大悲剧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奥赛罗,以及喜剧威尼斯商人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

9、,句中“他与韩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错,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第,困长安。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窈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

10、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京师还,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

11、剑南,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后南游,客耒阳,一夕大醉而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新唐书杜甫传【注】陈涛斜,地名。在陕西咸阳县东,亦谓之“成阳斜”。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B. 时所在宼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

12、甫自往省视。C.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D. 时所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迨:及、等到B. 陛下其忍弃之 其:语气词,表反问C. 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 焉:语气词,可不译D. 外若不忤,中衔之 忤:抵触、触犯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所在之地。B. 布衣交,指老百姓之间的贫贱之交,文中指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古人有刎颈之交、莫逆

13、之交、金兰之交等。C.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比如陈情表等。D. 骸骨,旧时称辞官为“乞骸骨”,意思是使自己的身体归葬故乡;在文中指的是皇帝赦免了杜甫的死罪。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答案】6. D 7. C 8. A 9. (1)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收敛),喜欢议论天下大事,立论高远却不切合实际。(2)(那)祸患常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积累,而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3)我写了这

14、篇文章(志)以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结合前后文,首先找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些名词不是做主语就是宾语,“甫、孺弱”应该做主语,所以排除AC;“弥年”是整年的意思,放在后文比较合适,排除B。故选D。【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

15、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往依焉”的意思是:杜甫便前去依附他,所以“焉”是代词,代“他”。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唐玄宗所在之地”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应该是唐肃宗所在之地,故选A。【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

16、,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旷放”旷达放荡;“自检”,自我约束,“检”约束、检点;“高而不切”立论高远却不切合实际,“而”表转折,翻译为“却”。第二句得分点:两个“于”,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二个意思“被”;“忽微”:形容词做名词,微小的事情;“所溺”所字结构,所溺爱的;“智勇”形容词做名词,聪明勇敢的人;“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困于所溺”被动句。第三句得分点:“既”:已经以后;“为“:作,写;“来归”,嫁到我家来。【

17、点睛】做翻译题学生易犯三个毛病: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所以给学生三个建议:一、字字落实。你不知道哪个字是给分点,所以尽量要把句子里的字都替换成现代汉语(除了一些专业术语),一般是一个单音节字译成一个双音节词,哪怕“耳”字也要翻译成“罢了”,“矣”译成“了”,有些词现代还用,保险起见,你也要换个近义词,比如“仓促”你就换成“突然”,总之态度一定要严谨,争取字字落实。二、尊重原句句式。高考考查是要求倒装句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必要的移位调整,其他情况就该尊重原句的语言顺序。例如“冉氏颇患苦狗”,应为“冉氏很把狗的做法当做担心苦恼的事”,学生的翻译五花八门像“因为狗的

18、祸患受到了很多苦”,就是严重忽视原句的句式,自己胡乱拼凑,建议大家遵照原句的顺序翻译。三、强化语境意识。不能只关注你要翻译的句子,要把它放到文言语段中去,只有照顾到上下文,才可能把文意落实准确,每次看卷子都发现许多孩子的错误根源是,不照顾句子前后的语境。建议写完答案把它放到原文中去冲一下,看看顺不顺。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他的才能,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困居于长安。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候命。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过高地自己称扬自己,并且对天子说:“从臣的祖先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又官

19、位己有十一代了。到(祖父)杜审言时,以擅长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附他人而生活。臣私下常害怕流离转徙,死于山沟荒野,希望天子哀怜我。如果陛下能让我继承祖先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作,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的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随时而作,才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下,陛下能忍心舍弃吗!”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进入蜀地,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由鄜州奔往肃宗所在的地方,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晋见肃宗,被任命为右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

20、友,房琯当时带兵讨伐叛军,在陈涛斜打了败仗,又因为以董廷兰为门客,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杜甫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审问杜甫。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因此而获罪,会断绝言路。”皇帝于是免除他的罪。杜甫感谢天子的恩典,并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自幼便树立了一个理想,便是成为纯儒(也就是纯粹的儒者,也可以理解为儒家的大学者),那时他就拥有一个大臣应有的得体风范。当代的舆论认可他的才干能够承担三公、辅相的重任,陛下果然委任他为宰相。我看他深切顾念主上的忧心之事,大义表现在神色上,然而,性情过于傲慢。又酷爱弹琴,琴师董廷兰寄身于房琯门下,贫病交迫,年老糊涂,依仗

21、房琯的势力胡作非为,房琯爱惜人才的情感,终至于受到了玷污。我叹息他功名尚未成就,志向气概却遭受挫败,希望陛下舍弃小错留取大品德,因此,冒死罪上疏,言辞近于激烈直率,违反了圣上的心意。陛下赦免我该死一百次的罪过,再次赐给臣身体生命,这是天下人的幸运,此恩德不只是臣单独蒙受。”然而皇帝从此不大理睬和任用杜甫。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属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困艰难,幼小的孩子甚至被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亲往鄜州看望家人。回到京师,杜甫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便前去依附他。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十分友善,常亲自到杜甫家中探望。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

22、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也暴躁凶猛,表面上似乎不在乎杜甫冒犯了他,实际则怀恨在心。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左右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的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得到制止。严武去世,崔旰等人叛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后来向南游历,客居耒阳,一天晚上大醉而死,年纪五十九岁。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欢议论天下大事,立论高远却不切合实际。杜甫多次身经叛乱,都能坚守节操,不被玷污。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喜爱他的忠义。三、古诗词鉴赏阅读

23、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倾杯宋 柳永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沈,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注:蛩:蟋蟀。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该词在表现手法上,因调而异,变化多端,有的用直笔,有的多曲折,有的两者兼备。B. 该词起首两句描绘洲渚宿鸟,对偶工整,“落”字、“横”字形容鹜鸟飞下和雁字排列的状态,这是秋江暮色。C. “高阳人散”用“高阳酒徒”的典故,说明往昔“暮宴朝欢

24、”都已烟消云散,如今孤村独坐,惟有对月自伤。D. 这首词上、下片一气贯通,浑然一体,感情单一集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11. 该词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并加以赏析?12. 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0. D 11. 视听结合,上片描绘了落鹜、飞雁、暮雨、村驿等景象,并用“羌笛”“蛩吟”加以烘托。将作者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可感。 12. (1)“宿苇村山驿”表现作者羁旅在外的忧伤之情, “楚峡云归”句表现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情。(2)“为忆芳容别后”句表现作者对友人(爱人)的思念之情。(3)“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句表现作者对故乡(京城)

25、的思念之情。【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感情单一”错,应该是“感情起伏跌宕”。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干要求分析该词上片主要运用

26、了哪种艺术手法,注意“主要”“哪种”的限制,答出最主要的手法即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可从写景手法方面考虑。起首两句描绘洲渚宿鸟,对偶工整,“落”字、“横”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感;而“霜”字与“烟”字又使得这幅画面水雾弥漫,多了几分迷蒙之感,虽为景语,但其愁情,已隐然言外。“分明画出秋色”一语,不仅音节响亮,读来铿锵有力,更使读者有一种如置身画中之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边作为背景来衬托词人出场。“夜泊”指出停舟的时间,“苇村山驿”点明投宿之处乃荒村驿店。暮雨无论绵密或者稀疏,皆可拟为离愁之情,而雨后秋月夜则以其凄清寥廓,显示出了词人的孤寂冷落。“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

27、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而“何人月下临风处”一语又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傲与悲凉的味道。词人这里借蟋蟀声托出怨情,触发起无限愁绪,由此引出下文。整个上片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勾画了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所以可从视听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手法角度分析即可。【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上片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

28、情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边作为背景来衬托词人出场。“夜泊”指出停舟的时间,“苇村山驿”点明投宿之处乃荒村驿店。暮雨无论绵密或者稀疏,皆可拟为离愁之情,而雨后秋月夜则以其凄清寥廓,显示出了词人的孤寂冷落。“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而“何人月下临风处”一语又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傲与悲凉的味道。下片“为忆”之句,触景而生情,抒写别后思念。“忆”字写思恋之情。以下再诉关山阻隔,鱼雁难通,从而反映出内心的焦虑。“想绣阁”三句,为对方设想,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

29、处。这里委婉曲折,设想奇景比女子自诉衷肠更为感人。“楚峡”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接着转笔归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而此时孤村独坐,惟有对月自伤。末尾两句,以景结情,遥望京华,杳不可见,但见远峰清苦,像是聚结着万千愁恨,“目断”与“立尽”都是加强语气,这幅秋景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怅惘之情不绝如缕。【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

30、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四、名句名篇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2)朝搴阰之木兰兮,_。(屈原离骚)(3)扪参历井仰胁息,_。(李白蜀道难)(4)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5)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6)执手相看泪眼,_。(柳永雨霖铃)(7)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8)夕阳古道无人语,_。(王实甫长亭送别)【答案】 (1). 信誓旦旦 (2). 夕揽洲之宿莽 (3). 以手抚膺坐长叹

31、(4). 千呼万唤始出来 (5). 雕阑玉砌应犹在 (6). 竟无语凝噎 (7). 茕茕孑立 (8). 禾黍秋风听马嘶【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莽”“膺”“阑”“噎”“茕茕”“黍”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扒火车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

32、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

33、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

34、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

35、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

36、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父亲心想

37、,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 小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父亲扒火车的历史,用父亲“扒火车”这一违法行为开篇,引人好奇,促人探究。B. 母亲的精明能干、坚强镇定,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而正是母亲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促使父亲由懦弱走向坚强。C. 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借自己过六十岁生日给扒火车的众人放行,体现出在艰难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D. 两枚熟鸡蛋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体现了父母亲的相濡以沫的深情,也表现了父亲对于家人的挂念、对于承担责任的决心。15. 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16. 请结合全

38、文内容,探究文中划线句的丰富意蕴。【答案】14. B 15. 细节描写。写父亲扒火车时用了“观望”“蹲”“摸出”“攥住”“拽”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的警觉、麻利,突出了他的能干。欲扬先抑。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作者突出父亲的其貌不扬,似乎难以承担生活的重压,与后文父亲的坚韧形象形成反差。对比手法。将想象中伟岸的父亲与现实中瘦小、单薄的父亲形象作对比,凸显父亲在艰苦环境中,以瘦弱之躯承担家庭重担的伟大。 16. 火车的出发,意味着“卖米糖”的希望就要实现,一家人就会有饭吃,就能过个年父亲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心情舒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父亲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如痴如醉”包含了父亲对

39、自己变化的激动之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分析错误,不构成反衬关系。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是对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本题刻画父亲形象的方法

40、可从细节描写、欲扬先抑、对比手法、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角度分析。如“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主要运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的身手敏捷和他的能干。“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

41、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 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父亲的体质较差、懦弱胆小。“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现对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充满感激之情,对家庭亲情有着充分的体验。还可从欲扬先抑的角度分析,如前文写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后文写父亲的坚韧,形成反差。对比手法:将想象中伟岸的父亲与现实中瘦小、单薄的父亲形象作对比,凸显父亲在艰苦环境中,以瘦弱之躯承担家庭重

42、担的伟大。【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要求探究划线句的丰富意蕴,“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可从探究原因角度分析,为什么父亲对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看得如痴如醉?首先火车头喷出一团团白雾,说明火车要出发了;其次,父亲看得如痴如醉,是因为火车终于出发,他要将米糖卖出去以为家人赚取吃饭和过年的钱,这个美好的前景令他“如痴如醉”;最后也是因为心情舒畅,所以看着火车头喷出烟雾“如痴如醉”。【点睛】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

43、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总结与文化相关的意思。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

44、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来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

45、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

46、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选自201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松、竹、梅作为人

47、格精神的象征物,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B. 松、竹、梅被人格化的传统,显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C. 松、竹、梅被中国人喜爱,与其独特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密切相关。D. 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亘古不变。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松竹梅与中的国文化风骨的关系,从古及今,论述了松竹梅古今不同的文化风骨内涵。B. 文章引用苏诗和林逋的典故,旨在论证古人既欣赏松竹梅的外在形象,更欣赏其内在的品格。C. 文章在论及松竹梅人格化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时,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D. 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证明了松竹梅被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