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308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伴随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许多农村已不再是 “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形象。笔者日前走访一些村庄,乡间小道干干净净,农房墙体统一美化,就连犄角旮旯处也难觅垃圾踪迹。村干部说,现在政府专门有农村垃圾处理项目,村里垃圾定时运,农村不再是“灰头土脸”。不过,农村垃圾处理也有难题。村干部说,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村民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说

2、改就能改的。有的村民觉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为啥还得费工夫分类,而且要用好几个垃圾袋,挺浪费的。有的不清楚如何分,扔垃圾倒成了麻烦事。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个难题。中央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之一。政府在资金、人员、设备等硬件上不断补齐短板的同时,不能让“干部干、群众看”再继续下去,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最初一公里”问题。做好农村垃圾处理,首先要源头分类。过去各类垃圾混在一起,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处理,不仅处理体量大,设备损耗快,而且有害垃圾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况且

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不少金属、塑料、纸张等可实现再回收利用,一扔了之,造成资源浪费。实践证明,源头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若能在源头将可回收、可沤肥等垃圾分拣出来,能减少垃圾运输、处理的成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垃圾成分构成迥异,照搬城市“有机”和“无机”分类方式,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村民接受度不高。比如农村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多,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确保源头分类质量。做好农村垃圾分类,

4、还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针对村民的疑惑、遇到的问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让大家畅所欲言,干部及时解答。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监督小组,确保垃圾分类有人管、管得好。有的地方举办“最美庭院”“垃圾分类能手”等活动,农民踊跃参加;有的地方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小超市等兑换商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参与。建设干净整洁的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政府和农民一起发力,确保垃圾不落地,让农村“颜值”越来越高,农民生活越过越舒坦。(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之后,许多农村道路干净、屋舍美化,垃圾踪迹也难以见到了。B. 由于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还没有养成,垃圾的集中、转运、后续处理等都成了难题。C. 农村垃圾的处理,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首先要解决农村一公里内的垃圾问题。D. 城乡垃圾的成分构成是不一样的,处理的方式也应有区别,如农村一些易腐垃圾可以还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就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有关问题展开议论,体现时评文紧扣时代脉搏的特点。B. 文章提出了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一议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证。C. 文章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一难题为前提

6、,论证了农村垃圾分类的实效性。D. 文章以批驳村干部对垃圾处理的误解入手,用清晰逻辑展开全文的论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施中央提出的三年行动方案,其中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B. 从农村实际出发,多想办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源头做起才能搞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C. 只有立足农村实情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才能确保垃圾源头分类的质量。D. 乡村振兴要求政府和农民一起发力,只要垃圾不落地,广大农民就能过上美好生活。【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

7、;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首先要解决农村一公里内的垃圾问题”错误。原文是“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最初一公里问题”,可见文中的“最初一公里”是一个打比方的话,是要从事情的起点上解决问题的意思。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

8、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D项,“文章以批驳村干部对垃圾处理的误解入手”错误,原文是“村干部说,许多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养成,垃圾桶里厨余垃圾、残砖瓦片,甚至农药瓶子等混在一起,集中、转运难,后续处理也难”,可见文章中只是引述村干部指出了农村中存在的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批驳”之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

9、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其中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错误,原文第2段相关表述为“农村垃圾是主攻方向之一”,故A错误;C项,“只有才能”表述错误,原文第4段只是说“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选项表述成了必要的条件,故C错误;D项,“只要垃圾不落地,广大农民就能过上美好生活”的推断不当,太过绝对,故D错误。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近视患者有多少?统计数据显示,6个亿!其中,更让人忧心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以上海

10、为例,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20162017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数据触目惊心,防控近视,十万火急。为此,今年8月2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几年的综合防控目标。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发布了本辖区未来几年的防控目标,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是,除了落实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限制作业时间外,北京东城区教委还表示,要继续增加学生们的户外体

11、育锻炼时间,确保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将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除了课业负担,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的过度使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证明,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北京东城区教委对学校电子类产品的限制,实施效果值得观察。(摘编自央视网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防控近视刻不容缓2018年9月14日)材料二:微观来看,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关系到下一代的学习质量和个人发展;宏观上看,近视并非“小事”,它折射的是教育、家庭和社会的短板。近年来,虽然“减负”和关停补习班的呼声不断,但部分追求高升学率的学校和家长依然过于看重学习的量。素质教

12、育应该看重的是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课外负担重是让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建立与高质量教学相匹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不要让“减负”只是一句承诺,甚至成为一块“心病”。近视折射的也是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的“短板”。互联网时代,当手机、平板电脑触手可及,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是不是都应该承担起家庭责任?不要把陪伴的时间“让位”给电子产品。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也应该加强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无效、无用的信息“流入”青少年群体,让孩子从游戏机前、“小视频”前回归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对近视这件小事的关心,体现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决心。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视力普查引发

13、相关部门的担忧,因此推广的眼保健操,伴随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但这些年来,青少年视力问题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对相关问题的“不够认真”,才导致了青少年的视力状况的“超乎想象”。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暸焉”。关注近视这件小事,便是“胸中正”的体现。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都要直面防治近视的问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摘编自“浙江在线”近视问题不能“近视”,作者陈宁)材料三:在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每学期期末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校方的“爱眼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方法等内容。由于在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中,眼科

14、是少数设有直接门诊的专科之一,家长可以根据校方的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定期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为孩子配眼镜,他们会为孩子验光,并配一副合适的眼镜,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另一方面,加拿大教育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由于许多学生坐校车上下学,校车准时发车,过时不候,所以,老师一旦拖堂,只得自己开车将孩子送回家。加拿大各中小学也不提倡多留作业,低年级基本无作业,高年级学生被要求当堂完成作业,孩子们几乎从未把作业带回家。加拿大教育部发言人称:“比起写作业,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去自然中探索体验,学校的许多作业都与观察报告有关,多探索多体验能让孩子们在写观察报告时有更多的思路。”(摘编自各

15、国为完善“近视迹象清单”做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15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些年来对青少年视力问题的忽视,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且呈不断上升趋势,防控近视已经是刻不容缓。B. 我国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类产品,因此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应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C. 在加拿大,家长可每半年带孩子到指定诊所接受眼科的检查和治疗,医生给需要配眼镜的孩子提供的验光及配镜服务都是免费的。D. 近视问题看似小事,却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学校、家庭等方面都要端正认识,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

16、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信息传播监管的缺失以及忙于工作的家长对孩子缺少足够的陪伴,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因素。B. 学校要让学生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解决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和教师考核体系。C. 随着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实施,到2030年,我国儿童的近视率将控制在3%左右,青少年的近视率将低于70%。D. 加拿大各中小学不允许拖堂、补课等违规行为,也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因为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们探索和体验自然的能力。6. 以上三则材料对青少年近视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

17、简要概括。【答案】4. B 5. C 6. 材料一侧重报道我国的近视现状及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材料二侧重分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建议;材料三侧重介绍他国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经验。【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应严禁学生把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理解不准确。材料“北京东城区教委对学校电子类产品的限制,实施效果值得观察”,可见应不应该严禁电子类产品进课堂尚无定论,故B错误。故选:B。【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目,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本题属

18、于非连续性阅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材料中图表的解读,关注数据间的比较。C项,根据材料一,可知它把或然概括成了必然,“3%左右”“低于70%”是防控目标,不一定届时就能实现,故C错误。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文本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观点,然后结合关键词句概括大意。题干问“以上三则材料对青少年近视问题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就是要求概括每则材料的重点内容。考生借助材料后的出处(主要看标题)和材料每段的大意不难概括出来。材料一结合题目“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世界第一防控近视刻不容缓”以及“中国的近视患者有多少?统计数据显示,6个亿!其中,更让人忧心

19、的,是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而且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监测数据是,20162017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近视率为47.2%,初中75.8%,高中达89.3%”、“为此,今年8月2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未来几年的综合防控目标”、“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发布了本辖区未来几年的防控目标,并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可知侧重报道我国的近视现状及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材料二由“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视力普查引发相关部门的担忧,因此推广的眼保健操,伴随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但这些年来,青少年视力问

20、题却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对相关问题的不够认真,才导致了青少年的视力状况的超乎想象”、“政府部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都要直面防治近视的问题,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知侧重分析我国青少年近视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建议。材料三由题目“各国为完善“近视迹象清单”做了什么?”、“在加拿大,中小学学生家长在每学期期末都会收到一封来自校方的爱眼信,信中详细阐述了视力保护的重要性、用眼卫生的注意事项、定期接受视力检查的方法等内容”、“另一方面,加拿大教育部严禁拖堂、补课等行为”可知侧重介绍他国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经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1、成下面小题。红薯飘香金意峰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逸,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运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

22、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说:“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

23、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这是不是偷?”我问。“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

24、。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

25、,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季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

26、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B.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容,表明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又是一个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C. “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

27、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D. 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8.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9. 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B 8. 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以“我们三兄弟偷红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

28、凑,主题更为突出。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了偷红薯等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 9. 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特殊年代里依然保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

29、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B项,杜老六每天偷偷往筐里添红薯,不敢明送,可能有怕沾惹是非的想法,但主要还是怕扫了别人的面子,表现的是他能替人着想的性格特点。可见,选项中“懂得设防善于保护自己的精明人”的分析不正确,故B错误。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答题方法:判断艺术技巧阐释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从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技巧、写人手法、语言艺术四个方面判断艺术技巧,对句子的赏析要从描写角度切入,然后是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接着就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分析技巧是怎么运用的,最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分析表达效果。本题问的是“

30、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

31、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

32、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在记叙顺序

33、上,本文采用了顺叙的写法。“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时光飞逝”以时间为序来叙述了偷红薯等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圈出杜老六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

34、等方面分析作用。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

35、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

36、题。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进洗马,为皇长子侍班官,寻进谕德。二十六年,超擢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横甚。国祚贻书巡按御史曹楷,令发其状。帝怒,几逮楷,奉亦因此撤去。时皇长子储位未定,冠婚逾期,国祚屡疏谏。戚臣郑国泰请先冠婚,后册立。国祚抗疏言:“本朝外戚不得与政事。册立大典,非国泰所宜言。况先册立,后冠婚,其仪仗、冠服之制,祝醮、敕戒之辞,升降、坐立之位,朝贺拜舞之节,因名制分,因分制礼,甚严且辨。一失其序,名分大乖。违累朝祖制,背皇上明纶,犯天下清议,皆此言也。”国祚摄尚书近二年,争国本至数十疏,储位卒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土物,国祚劾之。寻转左侍郎,改吏部。御史

37、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国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天启元年六月还朝。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国祚素行清慎,事持大体,称长者。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刑部尚书王纪为魏忠贤所逐,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纪为礼部侍郎时,尝以事忤国祚者也。三年,进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武英殿。十三疏乞休,诏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乘传归。明年卒。赠太傅,谥文恪。(节选自明史朱国祚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

38、/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B.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C.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D. 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有讥其中旨特用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职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B. 摄,文中有“代理”的意思,即代理职务,如“摄政”意为代君主管理国家C.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D. 会试,科举制的中央考试,由礼

39、部主持,在贡院举行,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国祚富有胆识,嫉恶如仇。担任礼部右侍郎期间,针对陈奉横行不法之举,他给巡按御史曹楷写信,请曹楷检举揭发陈奉的罪状。B. 朱国祚参议朝政,敢于直言谏诤。对外戚郑国泰的不当言论,他不惧权势,指出其乖谬之处。皇长子之事,他上疏数十次,最终让皇帝确定了储位。C. 朱国祚清正谨慎,顾全大局。参与主持会试,面对别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上才受到特别任用的言论,他在完成工作后才主动请求辞职。D. 朱国祚不计前嫌,一心为公。当因事触犯自己的刑部待郎王纪被魏忠贤驱逐时,他在皇上面前极力挽救。13. 把文中

40、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2)国祚既竣事,即求罢,优诏不允。【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2)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宣后,就请求罢兔,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考生可分六步走:读文段,通文意;标名(代)词,定主宾;看虚词,找位置;明语法,辨句式;依据修辞;对话、引文定句读。本题为选择题,可以找准切入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

41、受到特别任用的。“明年会试”交代时间事件,是一个整体不用断开;“故事”是指按旧制,前后可断开;“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中“何宗彦及国祚”是一起作宾语,不宜断开。A项,“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断句错误,“一人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断句错误,故A错误;C项,“总裁止用内阁/一人”断句错误,故C错误;D项,“明年/会试故事总裁/”断句错误,“是科用何宗彦/及国祚”断句错误,故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

42、。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D项,“因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错,会试考期在一三月份,故称“春闱”,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故D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他在皇上面前极力挽救”错,文中是“国祚合疏救,复具私揭争之”即“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申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可见并非“在皇上面前”。故D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

43、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劾”,弹劾;“逾检”,超越礼制;“不问”,不查问;“引疾”称病回乡。(2)中“既”已经,在后;“竣事”,完成有关事宣;“即”,就;“不允”,不允许。参考译文:朱国祚,字兆隆,秀水人。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修撰,进为洗马,担任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升任谕德。万历二十六年,破格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湖广税监陈奉非常蛮横霸道,朱国祚写信给巡按御史曹楷,让他揭发陈奉的罪

44、行。皇上发怒,差点将曹楷逮捕,陈奉也因此被撤职。当时皇长子的储位还没有确定,冠礼、婚期超过了期限,朱国祚多次上疏进谏。外戚之臣郑国泰请求先举行冠礼、婚礼,后册立储位。朱国祚上疏说:“本朝规定,外戚不能干预政事。册立大典,不是郑国泰所应当说的。况且先册立,后举行冠礼、婚礼,其仪仗冠服的制度,祝酿敕戒的辞令,升降坐立的位次,朝贺拜舞的礼节,因名分加以区别,因区别制定礼节,很是严格并且分明。一旦失掉秩序,名分将大乱。违背累朝祖宗的制度,背离皇上的明伦,触犯天下的清议,都是这个话。”朱国祚担任尚书近两年,为争国本上了几十道奏疏,储位最终确定。云南巡抚陈用宾进贡土特产,朱国祚弹劾他。不久朱国祚转任左侍郎

45、,改任吏部。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查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奉与机密要务。不久又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朱国祚平素行事清正谨慎,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被称为长者。第二年会试,按旧制,总裁只用内阁一人,这一科用何宗彦和朱国祚,有人讥讽他是因为迎合皇帝旨意而受到特别任用的。朱国祚在完成有关事宜后,就请求罢免,皇上下优待诏不允许。刑部尚书王纪被魏忠贤所驱逐,朱国祚与人联合上疏中救,又单独上奏疏为他抗争。王纪担任礼部侍郎时,曾因某事与朱国祚抵触。三年晋封为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改授武英殿。上十三道奏疏请求退休

46、,皇上下诏加封他为少傅兼太子太傅,乘着驿车归家。第二年逝世。追封为太傅,谥号文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寒夜寄卢子蒙元稹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注:本诗题目一作“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B. 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C. 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D. 尾

47、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15. 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4. A 15. 诗人夜不能寐,倚靠墙壁想起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于是重燃油灯,查找当年写给妻子的旧诗。运用动作描写,“倚壁”“检旧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茫然、怅惘之状。表达了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亡妻的哀思。【解析】【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48、。A项,“月色阴冷黯淡”理解有误,古人认为秋天属阴,故曰“阴秋”。“阴秋镜”是说秋夜月亮明净如镜,月色清冷凄凉,故A错误。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先点出手法再分析内容最后指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考生可从内容、构思、语言、手法等方面作答其妙处。题干为“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这样的题型问得比较“含蓄”,考生需要审清题干,看要求是对一词某一联(某一句)还是对整首诗赏析,这里是对颈联的赏析。然后结合思考和诗歌本身所呈现的特点,来组织语言应答。“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这两句诗属于记事:醒酒之后,倚着墙壁想一想一些闲散的事情,端着灯检索自己原来写的诗。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作者怀念亡妻之作。以前的“闲事”是指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