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243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12月份月考高二上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12月份月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博雅教育是一种 的教育理念,它 于古希腊,实质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它试图通过 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这一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 育观念的变革 。A. 源远流长 来源 契合B. 博大精深 起源 契合C. 源远流长 起源 吻合D. 博大精深 来源 吻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

2、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源远流长”: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语境说的是博雅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历史悠久,结合成语的意思,第一空选“源远流长”项。排除BD项。“来源”:根源;起源;产生。“起源”:事物产生的根源。语境说“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源于于古希腊。所以第二空选“起源”。排除AD项。“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侧重指人与人的感情等方面。“吻合”:完全符合。语境说的是“博雅的教

3、育理念与目前的教育观念变革完全符合。所以第三空选“吻合”。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点睛】成语的正确运用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成语义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B.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C.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答案

4、】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句中把中秋皎洁的圆月比喻成“金波”、“飞镜”。B项,“人间岁月如流水”,句中把“岁月”比喻成“流水”。D项,“久在樊笼里”,诗人用“樊笼”比喻“过去的仕途生活”。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比喻最常见的三种为:明喻、暗喻、借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构成比喻内

5、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 , , ,两种极端走到一起,焉有不发生冲突之理? ,说的也是整个道理, , ,谁也不是窝囊废,结果也就成了窝里斗。市民强调情理而忽视法理

6、究其原因,往往与双方的情法失衡有关你持情理,我持法理执法者强调法理而忽视情理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用情理攻击我,我用法理回击你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阅读语段,了解这段文字讲的是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原因。该语段有三处空缺,根据语段的内在语意关系,把备选选项分为三组,为一组,单独一组,为一组。第一处根据首句“执法者和市民产生冲突的事屡有发生”,接下来应是对这种现象找原因,所以其后应紧接,由首句确定法排除AD项。“两种极端走到一起”这句,可

7、推知该处说的是“两种极端”的表现,应该是先从“执法者”的角度分析原因,再从“市民”的角度分析原因,所以应该是。排除C项。根据“说的也是整个道理”可以推知第二空处照应前文,总说各有各的理,所以第二空选,领起下面内容,所以接下来排。故本题选B项。【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

8、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一至两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 河内凶(有战乱)/寡人之民不加多(更)/视清季有加(末年)B. 请以战喻(请您)/遍赞宾客(介绍)/ 斯天下之民至焉 (那么)C. 资之三年(蓄积)/惊天地,泣鬼神(哭泣)/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D. 约车骑百余乘(凑集)/樵苏后爨(割草)/ 树之以桑(种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A项,

9、“河内凶(有战乱)”错误,凶:发生灾荒;B项,“请以战喻(请您)”错误,请:请允许我,请让我;C项,“资之三年(蓄积)”错误,资:出钱悬赏;“泣鬼神(哭泣)”错误,泣:使哭泣。故选D。二、名著阅读5.填空老人与海采用_结构,小说的全部时间非常紧凑,前后只有_天:出海的前一天,以_为引子,让周围的人物一个个出场,交代了他们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热爱他跟他一起学习的孩子_;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远不能理解他的_;一个关心他_。简答题堂吉诃德为成为一个骑士作了哪些准备?请简述。【答案】纵式;四天;一个老人从海上归来;曼诺林;打鱼人;酒店老板五十来岁的堂吉诃德迷恋游侠骑士至走火入魔,为成

10、为除强扶弱的骑士,他拼凑了一副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天时间给家中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并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做法,选中了邻村的一位姑娘洛伦索,给她起名为杜尔西内娅。他又做了把长枪,臂上挎着盾牌,俨然象个骑士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老人与海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填空。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渔夫在大海捕鱼四天的经历,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一般用来表现事物的历史过程,与横式结构相对)。小说以老人从海上归来引出人物关系:老人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曼诺林,他们相互依存,相互照顾;另外还有个关心老人

11、的酒店老板、尊敬但不理解他的打鱼人和一对非常自私的父母。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堂吉诃德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简述“堂吉诃德为成为一个骑士作了哪些准备?” 堂吉诃德迷恋游侠骑士,想要除暴安良,他身穿其曾祖留下来的破烂不堪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他又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理想的“夫人”,要终身为她服务,立志“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后来他还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 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

12、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 丁内艰。服除,为临安府教授。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 八年,兼权礼部侍郎,除给事中,时太子詹事已除,上又特令增员为二,命兼之。赐对,言:“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当广储人材以待用。”上曰:“观 卿所奏,公辅器也。”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 命师点退位,师点屹立。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班立已定,尚欲何为?” 不肯少动。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

13、以为请。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 馆伴:“师点今居何官?”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一 见正人,令人眼明。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 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 生。”或谓:“令已出矣。”师点曰:“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即追 寝其议。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师点倦倦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师点尝谓诸子曰:“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得疾薨,年六十九。赠金紫光

14、禄大夫。(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授以学职 寻:不久B. 逋自四年以前 逋:拖欠C. 事有为天下病 病:责备D. 即追寝其议 寝:停止7.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施师点年纪尚小就通晓六经,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读书时成绩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风尚。B. 施师点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参加廷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未等上任,就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C. 施师点认为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建议皇帝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 皇上认为他有辅佐的才能。D. 因为州郡上供钱

15、物有不按时呈进的现象,所以朝廷建立了年终稽查考核法。施 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2)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9.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施师点的为官的特点。【答案】6. C 7. D 8. (1)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2)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 9. 体恤百姓;敢于进谏;招贤纳士;判事果断;正直贤能;忠君爱民。【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

16、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病”在句中作“为”的宾语,应是名词“危害”的意思。故本题选C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张冠李戴,错在“施师点主管统计,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原文是“

17、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所以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考核,而不是施师点。故本题选D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细民”:“百姓”;“于”:“被”;“倍输”:“加倍的赋税”;“重”:“加上”;“岁恶”:“年成不好”;“且”:“将近”;“磬”:“空”。第二句关键点:“穷达

18、”:“困顿显贵”;“巧图”:“取巧图谋”;“乃”:“是”。【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施师点的为官的特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句意意思。本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根据题干中“为官的特点”这个要求,找准答题区域,并对原文内容加以概括。阅读全文,答题区域在第二节,施师点建议皇上大开恩赦,提议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赋税。这体现了他敢于进谏,体恤百姓的为官的特点。第三节,施师点对皇上说“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当广储人材以待用。”第六节说“师点倦倦搜访人才”,这写都体现了他重视招贤纳士。第四节,说的是施师点出使金国,亲王将到,司仪命令施师点退一退,施师

19、点坚定而不动摇。这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原则性很强。第五节,施师点“即追,寝其议。”这体现他判事果断、正直贤能,忠君爱民的思想。【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

20、的意识。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丧期满,担任临安府教授。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他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

21、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乾道八年,同时担任礼部侍郎,授予他给事中的官职,当时除去了太子詹事的官职,皇上又特别命令增加两个官员,就命令(施师点)兼任这个职务。皇上让施师点回答,说:“今年百姓曲意依从,无骨气,士气耗尽,应当广泛地储备人才来备将来之用。”皇上说:“听了你上奏的意见,你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施师点)临时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的身份出使金国。(施师点)担负使命到金国朝廷,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司仪因为亲王将到,命令施师点退一位,施师点坚定而不动摇。司仪请求了多次,施师点严肃地说:“排列站立的次序已定,还想要做什么?”他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都

22、很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求他(让出位置)。等到后来金国使臣庆贺正月初一来到朝廷时,问接待他的官员:“施师点现在做什么官?”接待他的官员宇文价从排列站立的人中指着施师点给他看,金国使臣恍然大悟,说:“一见正直的人,就使人眼前一亮。”在此之前,州郡上供有不按时呈进的,(于是朝廷)设立了年终考核的法令,等到这样办了,负责统计的大臣有喜欢监督催促的,请求不等到年终提前施行。皇帝的批示已经下发,施师点惊惶地说:“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上下一齐逼迫,百姓将不能安定生活。”有人说:“命令已经发出去了。”施师点说:“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自己)更改它不迅速。”于是追着扣住了这个命令。十四年,授

23、任知枢密院事。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记下来放在夹袋里,(并)说蜀地离朝廷远,有才能学识的人很难显露自己,蜀地士人中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他们的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授任官职时,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施师点曾对(他的)儿子们说:“我一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人的困顿显贵自有天命,不在于取巧图谋,只有忠和孝才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施师点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天香 贺铸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24、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注】蛩(qing):蟋蟀。骎(qn)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东君:司春之神。10. 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11. 词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 运用视听结合,“横林”“山沉”“黄昏”等是视觉,“蛩鸣”“砧杵声”等 为听觉,渲染了宁静幽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 11. 对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感伤;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对漂泊羁 旅的愁苦、思乡念亲却归家不得的惆怅;对万物萧条的悲秋之情。【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

25、题干是“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其作用。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准确判定其艺术手法,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描写景色的手法,常见的有:写景要有顺序,如高低、远近、俯仰等,视听等感官相结合角度,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各种修辞手法。阅读全诗,分析上片写景,“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起三句写旅途中黄昏时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暮霭氤氲,萦绕着远处呈横向展延的林带;天边,落目的余晖渐渐消逝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报时的钟鼓,告诉旅人夜幕就要降临。”“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次三句仍叙眼前景、耳边声,不过又益

26、以心中情,由旷野之外进入客舍之内,此时已夜静更深。“蜡烛”和“蟋蟀”这两种意象积淀了深重的“伤别”和“悲秋”之情。词人心中自苦,故眼前烛影、耳边蛩鸣无一不苦。“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驭骏岁华行暮。”因思念征人而夜不成寐的闺妇们正在挥杵捣衣,准备捎给远方的夫婿,厌倦游宦生活的天涯浪子格外思念“她”。【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起三句写旅途中黄昏时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暮霭氤氲,萦绕着远处呈横向展延的林带;天边,落目的余晖渐渐消逝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报

27、时的钟鼓,告诉旅人夜幕就要降临。词人笔下的旷野薄暮,气象苍茫,壮美中透出悲凉。次三句仍叙眼前景、耳边声。蜡烛燃时滴泪;秋寒蛩则鸣。这两种意象积淀了深重的伤别和悲秋的义蕴。“不眠思妇驭骏岁华行暮。”烛影摇曳,蛩声颤抖,愁人已不堪,因思念征人而夜不成寐的闺妇们正在捣衣,这捣衣声使他格外思念。下片,“当年酒狂自负,客樯南浦。”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流逝,季节的秋天使词人痛楚地意识到人生的秋天。过片后四句叙写青春幻想在生命历程中的破灭: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满以为司春之神“东君”会加意垂青,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洒下一片明媚的春光;没想到多年来仕途坎坷,沉沦下僚,竟被驱来遣去,南北奔波,无有宁日。“幽恨无

28、人晤语。”青春消歇,事业蹉跎,词人自不免有英雄失路的深恨,欲向知己者诉说。但冷驿长夜,形只影独,实无伴侣可慰寂寥。“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词人直抒相思:幸有天边明月曾经窥见过我们欢会的秘密,它当然认识伊人的家了,那就请它陪伴着化作彩云的伊人飞到我的梦里来,而后再把她送回去吧。综上对整首词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诗人对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感伤,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对漂泊羁旅的愁苦,对思乡念亲却归家不得的惆怅,对万物萧条的悲秋等方面,结合文中诗句分点回答。【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

29、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五、名句名篇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_,肇锡余以嘉名。(离骚)此情可待成追忆,_。(锦瑟) 岂无山歌与村笛,_。(琵琶行)_,以手抚膺坐长

30、叹。(蜀道难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有志者,事竟成。_,百二秦关终属楚。(史记)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客列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论语.卫灵公)【答案】 (1). 皇览揆余初度兮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呕哑嘲哳难为听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破釜沉舟 (7). 风萧萧兮易水寒 (8). 有杀身以成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揆”“

31、惘”“哳”“胁”“涕”“釜”“萧”“以”。【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

32、成下列小题。音色里的中国人文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中国音

33、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

34、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

35、中国人文)1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B. 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C. 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D. 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14. 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A. 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B. 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C. 最好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D. 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

36、色的需要。15. 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答案】13. B 14. C 15. 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

37、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故选B。【14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B项,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并没有涉及琵琶的构造;D项,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

38、木质中和”。故选C。【15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答题时找到三首曲子,然后分析表达音乐的特征,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

39、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两位小保姆的故事刘醒龙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荼。一

40、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

41、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

42、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

43、,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

44、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1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B. 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C. 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

45、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D. 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17.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8. 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答案】16. B 17. 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18. 对儿女

46、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解析】【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故选B。【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物象作用主要有: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解答本题,先通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