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本基础知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农民眼中的文化,简单而朴素。让百姓唱主角,就要通晓民意,体察民情。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投入经费建设了农家书屋,有的却 。究其原因在于有关部门 ,没有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喜好,把钱花在了刀把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参差百态方能体现文化之美。文化部门应当对乡村文化的差异性予以充分 ,用“百姓点菜”代替“政府包办”。A. 渺无人烟 一意孤行 尊重B. 无人问津 一厢情愿 尊重C. 渺无人烟 一厢情愿 尊崇D. 无人问津 一意孤行 尊崇【答案】B【解析
2、】【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本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考查范围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熟语。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辨别近义词在范围大小、词义轻重、适用对象和语体色彩上的区别以及用法上的区别。在近义词中,又以考既常用又易错的词为主。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连词、介词的正确使用,尤其要注意相近的词语在词义上特别是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熟语考查的重点仍是成语。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形式,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尽管词语考查范
3、围扩大了,但熟语考查仍以成语为主。成语考查一般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成语的确切意义要有比较细致的把握,防止望文生义;二是考查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语境选择成语的能力。“渺无人烟”,一片渺茫,没有人家。“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这里指没有人来看书,用“无人问津”。排除A项、C项。“一意孤行”意为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一厢情愿”指单方面的愿望或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这里强调有关部门不考虑客观实际按照单方面意愿形式,用“一厢情愿”,排除D项。“尊崇”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尊重和推崇,乃至于崇拜。这里并没有推崇、崇拜的意味,用在此处不恰当,应用“尊
4、重”。综上,选B。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 ,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到另一间狱室去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题是选择题,注意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一般看空格的前后,有时需要结合中间语句的衔
5、接。看选项,发现首尾句都不一样,都可以作为突破口。先看首句,发现与空格前联系最紧密,直接选C。如果看尾句,发现与空格后的一句句式上构成排比,排除A项、D项。再仔细辨别,发现“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与后文“肉体与灵魂”联系更紧密,排除B,故选C。3.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首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闲逸的江村中寂寞心情,为后面的喜客心情巧妙铺垫。B.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运用设问、想象等手法,联想此去前路艰危,表现英雄失路之悲。C. 安定城楼结句“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运用典故,
6、把朝廷禄位比作老鼠,而自比清高的凤凰,表现自己崇高理想。D. 九日齐山登高结句“故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借齐景公登牛山“泣下沾巾”之典,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首先要判断手法的分析是否准确,其次看情感的把握是否恰当。本题考查课内诗歌,要求考生注重课内积累,掌握作者、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手法等。D项“直接抒发了”错,属于含蓄委婉地抒发。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 礼经济人轮(下属) 幽于缧绁(牢狱) 乃给为谒(欺骗) 有功者害之(妒恨)B. 乃以秦王属吏(下属) 是足为艺人(多技能的人) 卒然临之而不惊(同
7、“猝”,突然)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违背)C. 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独旁搜而远绍(继承)上规姚、姒(效法) 岁靡廪粟(粮仓)D. 以乐生送死(为父母送终)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三十里)揖西山之白云(引)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农历初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B项“逆”是迎接的意思,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氏拙政园记明文征明槐雨先生王君敬止所居,在郡城东北界娄、
8、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园。王君之言曰:“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余自筮仕抵今,馀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悴老退林下,为政殆有拙于岳者,此园所以名也。”虽然,君于岳则有间矣。君以进士高科仕为名法从,直躬殉道,非久被斥。其后旋起旅废,迄摈不复,其为人岂龌龊自守、视时浮沉者哉?岳虽漫为闲居之言,而谄事时人,至于望尘雅拜,干没势权,终罹咎祸。考其平生,盖其未尝暂去官守以即其闲居之乐也。岂惟岳哉!古之名贤胜士,固有有志于是,而际
9、会功名,不能解脱,又或升沉迁徙,不获遂志,如岳者何限哉!而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究其所得,虽古之高贤胜士,亦或有所不逮也,而何岳之足云!所为区区以岳自况,亦聊以宣其不达之志焉耳。而其志之所乐,固有在彼而不在此者。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使君得志一时,而或横罹灾变,其视末杀斯世,而优游馀年,果孰多少哉?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征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于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耦,顾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而复为之记。嘉靖十二年岁在癸巳五月既望,长洲文征明著。文征明文集5. 下列句中加点
10、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后旋起旅废 旋:不久B. 终罹咎祸 罹:遭遇C. 亦或有所不逮也 逮:等到D. 顾不得一亩之宫 顾:只是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有积水亘其中 吾其还也B. 环以林木 以手抚膺坐长叹C. 虽踪迹不同于君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而复为之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吾仅以一郡悴老退林下,为政殆有拙于岳者,此园所以名也。(2)考其平生,盖其未尝暂去官守以即其闲居之乐地。(3)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8. 根据选文第三段,概括王敬止和潘岳不同的人生境遇。【答案】5. C 6. B 7.
11、 (1) 然而我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官,憔悴、衰老,退隐在山林之中。在治理百姓上大概比潘岳还要笨拙吧,这就是这个园子命名的原因了。(2)查考他的生平事迹,原来他并未曾暂时离开官场来寻求闲居的乐趣。(3)所以那些达官贵人,是人人羡慕的人,可是祸患常常就潜伏了。 8. 他们的不同之处是:王献臣在宦途上遭受多年挫折、冷落,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因此他无心在朝为官,退隐林泉隐居。建房子种树,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逍遥自在,安享闲居的乐趣二十年。潘岳虽然有漫谈闲居的言论,却并未离开官场来寻求闲居的乐趣。却谄媚地侍奉当时有权势的人,将自己淹没在权势之中,最终遭到咎由自取的祸患。【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
12、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逮”是比、及的意思。不逮是赶不上、比不上的意思。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A项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B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介词,和/介词,比;D项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可是、却。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
13、、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退林下”,退隐在山林之中;”为政”, 治理百姓;”殆”,大概;“拙于岳”,状语后置,比潘岳还要笨拙;“所以”,固定搭配,的原因;“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中“盖”,原来;“去”,离开;“即”,寻求。(3)中“是故”,所以;“慕乐”,羡慕;“攸伏”,所潜伏。【8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审题,往往题目就提示了答题的范围和方向。如本题考生要明确是在第三段筛选信息。找到关于两人的文字分别概括即
14、可。“君以进士高科仕为名法从,直躬殉道,非久被斥。其后旋起旅废,迄摈不复,其为人岂龌龊自守、视时浮沉者哉?”、“而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可知王献臣在宦途上遭受多年挫折、冷落,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因此他无心在朝为官,退隐林泉隐居。建房子种树,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逍遥自在,安享闲居的乐趣二十年。由“岳虽漫为闲居之言,而谄事时人,至于望尘雅拜,干没势权,终罹咎祸。考其平生,盖其未尝暂去官守以即其闲居之乐也。”可知潘岳虽然有漫谈闲居的言论,却并未离开官场来寻求闲居的乐趣。却谄媚地侍奉当时有权势的人,将自己淹没在权势之中,最终遭到咎由自
15、取的祸患。【译文】槐雨先生王敬止所居的的地方,在郡城东北边界娄、齐门之间。地质松软,有很多空隙,有积水横亘、弥漫在其中,稍微疏浚治理,用树木环绕。总共建造了一个大堂一,一座楼六座亭子,轩、槛、池、台、坞,涧之类的有二十三处,总共有三十一个景点,命名叫拙政园。王敬止先生说:“以前潘岳做官不显达,仕途不顺,所以建房子种树,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不失为笨拙人的处世之道。我自从初出做官到现在,有四十年多年了,和我同时做官的人,有的成名发迹,做到六部尚书的职位,位列三公,然而我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官,憔悴、衰老,退隐在山林之中。在治理百姓上大概比潘岳还要笨拙吧,这就是这个园子命名的原因了。”虽说是这样
16、,你和潘岳还是有区别的。君凭借科举进士高中做官,追随皇帝左右,为人正直、鞠躬尽瘁、肯为道义而献身,却因为长久被小人非议遭贬斥。这之后不久就被重新启用又多次被贬,到现在被排斥不再任用。他的为人难道是那种人品低下、品行卑劣,只知道保护自己,跟着时势随波逐流的人吗?潘岳虽然漫谈闲居的言论,却谄媚地侍奉当时有权势的人,以至于到了远远望见对方车子就要参拜的程度,将自己淹没在权势之中,最终遭到咎由自取的祸患。查考他的生平事迹,原来他并未曾暂时离开官场来寻求闲居的乐趣。又岂止是潘岳呢!古代有名的贤士,本来就有很多有志于闲居之乐的,可是接触到功名,不能解脱,有的人又在宦海沉浮,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像潘岳这样的
17、人很多啊!可是你刚刚到高位就辞官归隐,你所说的建房子种树,自己归隐田园,自耕自食,逍遥自在,在这里安享闲居的乐趣,有二十年了。探究他的心得体会,即使是古代的高明的贤人雅士,也或许有赶不上他的,何况潘岳这种,有怎么值得谈论呢!所以诚挚得拿潘岳来自比,也不过是聊以借此宣扬他没有表达出来的志向罢了。而且他所喜爱的,本来就在归隐而不再做官。所以那些达官贵人,是人人羡慕的人,可是祸患常常就潜伏了。上天使您得志一时,而有时又突然遭受灾难变故,看淡了这个世道,而优哉游哉几十年,最终得到的谁多谁少呢?君子对于这个,一定会有自己的选择。我徒然做官,现在辞官而回,虽然仕途的命运和你不同,可是穷困潦倒被排挤,大约是
18、相同的,只是我不能够有一亩田地的房子来寄托归隐的志向,因而只有羡慕你的份了,已经选取了园中的景物全部为它们做了赋文,又再一次为他们写下这篇文章。嘉靖十二年也就是癸巳年五月十六日,长洲文征明写。三、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苏秀道中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特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元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9. 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10. 诗歌以“喜”贯穿全篇,请对此作简要说明。【答案】9. 颈联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
19、,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湘声响当做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10. 久旱突降甘霖是一喜,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衣服、床铺湿了都顾不得可见诗人内心之喜,设想庄稼复苏是一喜,百姓收成有保证又是一喜。表现出了不以小我为念,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诗人形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情感。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回答本题要首先答出表现手法即虚实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千里稻花应秀色
20、”一句是作者看到大雨三日之后,想象绵延千里的稻田在雨水的浇灌之后,禾苗拔节生长,稻花随风摇曳,是虚写;“五更桐叶最佳音”一句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是实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构思技巧。本题属于前面给出观点,后面谈看法的题型。解答时要认真研读观点,往往观点就指明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题目的观点为“诗歌以“喜”贯穿全篇”,实质是要求考生从诗歌中找出论据证明观点。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
21、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四、名句名篇默写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斯是陋室,_。(刘禹锡陋室铭)(2)不宜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3)村中闻有此人,_。(陶渊明桃花源记)(4)日星隐耀,_。(范仲淹岳
22、阳楼记)(5)_,亭亭净植。(周敦颐爱莲说)(6)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7)见贤思齐焉,_。(孔子论语)(8)入则孝,_。(孔子论语)【答案】 (1). (1)惟吾德馨 (2). (2)妄自菲薄 (3). (3)咸来问讯 (4). (4)山岳潜形 (5). (5)香远益清 (6). (6)觥筹交错 (7). (7)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 (8)出则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背诵默写的能力。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难写的字、易混的字还有通假字,注意不要错漏添虚词、颠倒词序。另外,书写必须工整仔细,还要注意细节,是写整句还是写一部分。注意惟、觥、悌。五、现代文阅读(
23、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
24、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
25、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
26、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7、A. 小说开头部分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B. 小说描写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C. 小说开头写“隐隐闷雷”“雷总不停”,结尾写“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首尾圆合,以天气的恶劣反衬汉子们的豪迈洒脱。D. 文中出现的骏马、雄鹰、高山峡谷等事物,表达了作者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驮队飞渡峡谷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13.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14.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却用不少笔墨写牛,这有什么作用?【答案】12. C 13.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
28、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14.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29、。C项“以天气的恶劣反衬汉子们的豪迈洒脱。”错误,开头“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快到怒江峡谷时,领队“只懒懒说”用雷声反衬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结尾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结尾通过雷声主要表现牛和我。13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要注意正面刻画与侧面刻画。正面刻画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心理等,需要考生圈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然后推究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侧面刻画主要是次要人物、物象、环境的烘托,如果文本有相关的,考
30、生可以抓住这些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划记作者评价、叙述人物的语言,这也是解读人物很好的切入口,有时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考生可以在文中找出描写该人物的地方,旁批其性格,然后逐一写到答案处;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简要分析”,而不是“简要概括”,因此适合先结合文本分析,后得出关于性格特点的结论。“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以及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表现他:细心、认真、负责。“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领队用
31、眼“瞟一瞟”立即有汉子站出来,表现出领队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以及他对部下的关爱。“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哑声问”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表现他:关爱他人。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也体现了他关爱他人。“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14题详解】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对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描写、情节、主题、读者的角度思考本文主要可以从前面两个角
32、度思考。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第一段“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第六段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
33、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最后一段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34、”。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尽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
35、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
36、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悟空寻仙问道,
37、有了法力,在阔大的生活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却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B.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制约于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C.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是偶然的事情,但孙悟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却是必然的结果。D.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孙悟空成功地在这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B. 接着写孙悟空被迫接受社会规范,阐述了“不自在”的原因。C. 然后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终成正果,阐述“不自
38、在”的意义。D. 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17. 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西天取经”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5. C 16. B 17. “西天取经”在文中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是他“成人”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
39、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是偶然的事情”错误,原文是说“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接着写孙悟空被迫接受社会规范”,概括不全面,按照原文应该是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
40、在”的原因。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主题意蕴。注意审题,题目明确要结合文本,不能架空文本谈启示。所以考生先要找到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成人不自在。最后一段说“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可以直接摘录或整合成为启示。在结合孙悟空的西天取经的经历具体分析。其实作者对此已有分析。考生可以借鉴倒数第二段“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
41、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七、现代文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
42、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材料二: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
43、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朝廷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
44、培育计划,并为建档立卡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12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摘编自樊未晨学生资助将从经济资助转为资助育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7日)材料三: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从
45、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往往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综合挖掘和应用。但目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这些都不利于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
46、日)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大数据战略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大数据的驱动效应也越来越显著,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比土地和能源更重要的生产资料。B. 大数据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危及公民隐私、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新问题。C. 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使地方和学校“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并为其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因此得以实现。D. 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行政模式往往会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大数据风险的辨识和管控已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监控能力的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技术保障等手段,调动各层面的优势力量来予以加强。B. 大数据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和为建档立卡学生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等活动的开展。C. 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可实现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