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8041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鞍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慎 众周振国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

2、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

3、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

4、。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摘自思维与智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慎众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

5、戒,做好自己。B. 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C. 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D. 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B. 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C. 第四段是解决问题

6、。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D. 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B. 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C. 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D. 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

7、【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其中“独处”针对的是“慎独”,而本选项前面叙述对象是“慎众”,张冠李戴;B项,“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中

8、“凭借此观点”,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原文只是说“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并没有说“凭借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的观点,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C项,原文“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选项中去掉了“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这个前提,犯了断章取义、武断的毛病。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

9、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哪怕是碎片化阅读”,肯否错误。原文“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作者对“碎片化阅读”持否定态度,而本选项对“碎片化阅读”的态度是肯定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

10、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原文“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句中“伯夷的事有些争议”,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韩愈的看法。张冠李戴。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

11、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

12、”“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

13、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修改教师法的议案,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社会上,往往

14、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在周洪宇看来,目前对于教育惩戒权没有一致的看法。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摘自201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二:这些学校,曾尝试让“戒尺”回归教室。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启动了“戒尺进入课堂

15、”活动。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如果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校纪班规或老师所作的其他规定,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关于戒尺的使用,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例如数量不超过2个,只能惩戒手掌等。学校老师蔡川表示,“使用戒尺前,我事先通过微信和这位学生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了支持和理解。”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参会人有教师、学生、家长,史有心理学专家和律师。讨论:该如何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

16、老师。校长李伟平说:”“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摘自新浪看点)材料三(摘自百度图片)材料四:其实,不难发现,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但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

17、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希望每一个家长能多多理解和信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爱,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摘自搜狐新闻)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上,教师不愿管、不想管学生,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B. 教师使用戒尺惩戒学生,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能进行惩戒。C. 从社会调查统计看,多数人是支持教师行使惩戒权的,法律修订者可参考各项数据以便使法规更合理合情。D.

18、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孩子长大会难以管教,会经受更大的惩罚。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B. 材料二是回顾2018年部分学校探索实践,以资借鉴,介绍相关学校的实施细则以及教育者对此事的决心和责任心。C. 材料三是社会调查,关于教师是否可以适当行使教育惩戒权,赞同的多于反对的。需制定详细准则,让教师有规可依。D. 材料四是评论、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从现状、原因、做法、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6. 结合文本概括什么要让教师拥有

19、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答案】4. C 5. A 6. 原因: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可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应做工作:对教育惩戒权的界限和细节进行明确规定;家长要给予信任和理解;老师守住初心,力求问心无愧;了解学生心理,借鉴好的做法,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态度;提高老师的素质;减少老师的教学管理压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

20、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是因为教师教育学生会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可能引发麻烦”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选项中缺少了“往往因为”,使可能与绝对错位。B项,“需先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家长对于使用戒尺表示支持和理解才行”,只是四川蔡川老师的做法,不代表全体。以偏概全。D项,“会经受更大的惩罚”说法与原文不符,相关信息在材料四最后一段,原文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如果没有适当的管教和惩罚,一味地迁就和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越走越放肆,越长大越难以

21、管教,走向社会,难免会经受更大的惩罚”,选项丢掉了原文的“难免会”,夸大其词。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需要修改教师法,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原因单一,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可知修改教师法的原因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的侵害”,相关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为“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

22、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这样既是对教师正确合理使用惩戒权的法律支持,也是对学生不受教师滥用惩戒权侵害的法律规制”。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题目有两个问,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然后通读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23、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第一问:结合文本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筛选出“社会上,往往因为教师教育学生引起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以至于出现教师不愿管、不想管的现象”“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凤珍呼吁,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常轨道,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教师的惩戒权”“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让学生认识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的目的”等信息,根据这些

24、信息概括为什么要让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第二问: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材料四,仔细阅读材料四,可以从中筛选出“老师之所以在惩戒上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是因为缺乏对界限和细节的明确规定”“老师还需要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家校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希望每一个老师能守住自己的初心,每一件事都力求问心无愧”“多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老师的好做法,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尽量地让自己对孩子的惩戒达到最好的效果:既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又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底线”等信息,根

25、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应做好哪些工作。【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26、。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生日礼物赖海石德明老汉听到外面有声响,睁开眼睛,望了望窗子。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透。德明起床,披衣,开门。是大娃,正在院子里“啪、啪”地劈柴。大娃听到“吱呀”开门声,抬起

27、头,嘿嘿一笑:“爹,吵醒您了,您回睡去,我不劈了。”德明说:“起来就起来了,不睡了。你先去担满水吧。”大娃说:“惠英去担水了。”正说着,惠英担着两桶水一颤一颤地回来了。跟在惠英后面小兔子般蹦蹦跳跳的孩子,是小花。还有一条撒着欢儿的小黄狗。德明说:“那先烧一锅水吧,等一下要杀鹅、焖牛骨头。二娃说天不亮就出发回来。”大娃就喊小花:“跟在你妈屁股后面跑来跑去干嘛?烧水去。”小花就走到灶前,踮起脚尖,刷锅,放水,再蹲在灶前烧火。惠英把两桶水倒进水缸,腰肢一扭一扭,又去担水了。小黄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大娃继续抡起大斧“啪、啪”地劈柴。水刚烧开,二娃一家人就到了。二娃从车上卸下一大堆菜:有牛头、牛脚、活鹅

28、、猪肉、排骨、青菜二娃一边用手机对着菜拍照一边说:“这牛头、牛脚是我特别叫张屠夫留的。我说我爹生日,你一定要给我留。”又给德明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天不亮就回乡下,给自己放假一天,祝父亲大人生日快乐。”大娃对小花说:“给二叔、二婶抬椅子,端茶。”胖胖的二娃和胖胖的二娃媳妇就坐在小花抬出来的大椅子上喝茶,玩手机。二娃的孩子追逐院子里觅食的母鸡去了。惠英洗碗、盆、筷择菜、洗菜、切菜。大娃用烧红的铁火钳给牛头、牛脚去毛,随着“嗞嗞”的声音,青烟带着烧焦毛发的气味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大娃把牛骨放进锅里焖着,对二娃说:“二娃,你看着点火,我去网几条鱼。”二娃抬头“嗯”了一声,又低头玩手机。大娃拿

29、网去池塘网鱼。这池塘是德明放养的,但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小花也要跟去看网鱼。大娃说:“带着妹妹在家玩,不要把妹妹的漂亮衣服弄脏了,等一下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要来。”但直到吃完早餐后好久,大娃、惠英把中午“正餐”的饭、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在城里工作的三娃一家人才到。三娃媳妇白白净净,苗条高挑;三娃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三娃一下车就掏出软中华,给爹、哥发烟。大娃正在拆牛骨,双手不得空,说:“夹我耳朵上。”又说:“你开车辛苦了,去陪爹坐、喝茶。”又吩咐小花:“小花,给三叔、三婶端茶。”三娃打开一个包袱,取出一件新外套给德明披上,说:“这是我媳妇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穿上,看看合不合适。

30、”又去车上抬下一个一座山一样的大蛋糕,和德明一起站在蛋糕前,叫媳妇用手机拍了一张相,发图朋友圈,配字:“给父亲大人的生日礼物。”三娃对大娃说:“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大娃摸摸后脑勺:“我,我没有礼物哦”大娃说:“开饭了。大家坐上来吃饭,我还煮一个鹅杂木耳汤就来。”一桌人举杯:“生日快乐!”德明的酒杯突然掉落桌上,身体往后倒去。事情太突然。三娃说:“爹晕了,快打120。” 二娃说:“自己有车在门口,还打什么120?”二娃背起德明就往外走。小花说:“我爹爹有办法。”正在舀汤的大娃听到动静,放下汤勺,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德明很快又苏醒过来

31、了。大娃说:“爹有低血糖,三天两头晕倒。不怕,我跟医生学了几招。”大家松了一口气,又围上桌吃饭,欢声笑语,热闹起来。小花把大娃拉到一边,悄声说:“爹,你以后可不可以出去打工呀?打工有钱,给我买弟弟妹妹那么漂亮的衣服。”大娃说:“你看爷爷经常晕倒,我要随时照顾他,不能走哇。如果能走,爹爹早就去打工了。等爷爷好了,我就去打工。”小花说:“那爷爷什么时候会好呀?”大娃说:“小花乖,听话,爷爷就好得快。”小花点点头,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小黄狗,玩儿去了。(摘自搜狐网)7.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切入新时期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在进城打工和留乡赡养老人的抉择中,

32、大娃展示了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B. 小说对大娃媳妇惠英描写的笔墨不多,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C. 小说讲述了老汉德明过生日,儿子三家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D. 小说语言比较生动,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来令人兴味盎然。8. 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结合全文分析。【答案】7. A 8. 大娃形象特点:孝顺、体贴,看见爹起床,认为是自己劈柴吵醒爹,马上表示不劈了,让爹回屋继续睡觉;为了治疗爹的低

33、血糖毛病,还特区跟老中医学了几招,为了照顾生病的爹,放弃进城打工,没有钱为女儿买漂亮的衣服。勤劳、任劳任怨,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为了爹过生日更是忙里忙外;弟弟们进城打工赚钱,自己在家照顾生病的老爹,没有一句怨言;憨厚、宽厚、宽容、友善,爹过生日,自己忙里忙外准备饭菜,两个弟弟一个晚来,一个早来坐着玩手机,大娃还认为弟弟们从城里赶来给老爹过生日辛苦了。当三娃说自己和二哥给爹准备礼物,问大娃作为大哥送什么礼物给爹时,大娃不但不生气,还摸摸后脑勺偶自己没有礼物。细心、有头脑,明德老汉在池塘放了鱼,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喂鱼。老爹患有低血糖,大娃就自己“跟老中医学了几招”,在老爹

34、发病时自己为其治疗。教子有方。女儿小花大早就帮父母做家务烧水;在给二娃三娃两口子抬椅子端茶,陪二娃三娃家孩子玩,以及羡慕二娃三娃家的孩子漂亮衣服,也想让爸爸进城打工赚钱为自己买,可是当爸爸说爷爷有病要照顾,等爷爷病好了再进城打工时,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去玩了。(具体分析要结合原文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9. 从三娃话可以看出,三娃对孝的理解有偏差:他和二娃一样,以为给父亲送了不菲的礼物,特意回来一趟就是孝了。他俩注重的只是物质上的孝,忽视了精神上的慰藉、行动上的付出:顾着自己一家出去打工挣钱,过体面的生活;回家给父亲过生日,只顾展示礼物、炫耀于朋友圈,并不参与劳动,像客人一样等着别人伺候,并没有真正

35、地为父亲做什么,也并不明了父亲的身体状况及其真正需要什么。他俩对大娃缺乏理解:认为大哥没有给父亲准备生日礼物,就没有他俩孝顺;言语里略带讥讽,不理解大哥的付出。如果没有大哥留在乡下赡养老爹,他们能无牵无挂地出去闯荡吗?他们不懂得大哥天长日久的陪伴、照顾就是最大的孝顺,这才是老人最需要的。【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36、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但是从她的动作、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贤惠、能干、明理的好媳妇”说法错误,文章对大娃媳妇惠英没有语言描写。C项,“可以看出进城的二娃、三娃都很成功,也很孝顺,做事得体”中“做事得体”说法不妥,从文章可知,进城的二娃三娃在老爹过生日当天才自以为孝顺买了东西来给爹过生日,平时根本就不回家,更谈不上照顾爹,照顾爹的事情都依靠大娃。来给老爹过生日要发朋友圈显示自己的所谓的“孝心”,还显摆自己都给爹准备生日礼物了,问大娃给爹什么礼物等做法都是不身为人子和人弟做事不得体的方面。D项,“运用了叠词、拟声词、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说法错误,没有

37、“拟人”。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题目是“大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具体分析其形象特点”,大娃的形象特点可以根据文章中对大娃的言行和大娃女儿小花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比如根据文章中天不亮就已经在劈柴了。老爹过生日,进城的二弟俩口子买来一堆菜,忙着去收拾,却让二弟俩口子歇着。三弟俩口子干脆等他和媳妇惠英把午饭的菜准备得差不多才来。大娃还认为三

38、弟开车来辛苦了,让三弟陪爹坐、喝茶,自己继续忙活,可以看出大娃是一个勤劳、任劳任怨的人。从天不亮起来劈柴,看见爹起身出来,立刻跟爹说自己劈柴把爹吵醒,让爹回去继续睡,自己不劈柴了。明德老汉吩咐大娃事情,大娃笑脸相迎,立刻回答事情的是怎么安排的,或者马上自己或者安排女儿去做。为了治疗爹的低血糖毛病,还特区跟老中医学了几招,为了照顾生病的爹,放弃进城打工,没有钱为女儿买漂亮的衣服;三娃在菜都准备差不多时才来,大娃却还说三娃开车辛苦了,让三娃去休息陪爹说话,自己和媳妇去烧菜做饭等事情可以看出大娃是个孝顺、体贴的人。还有从小花烧水,给二娃三娃两口子抬椅子端茶,陪二娃三娃家孩子玩,以及羡慕二娃三娃家的孩

39、子漂亮衣服,也像让爹进城打工赚钱为自己买,可是当爹娃说爷爷有病需要照顾,等爷爷病好了再进城打工时,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去玩了,可以看出大娃对女儿小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大娃是教女有方。爹过生日,自己忙里忙外准备饭菜,两个弟弟一个晚来,一个早来坐着玩手机,大娃还认为弟弟从城里赶来给老爹过生日辛苦了。当三娃说自己和二哥给爹准备礼物,问大娃作为大哥送什么礼物给爹时,大娃不但不生气,还摸摸后脑勺偶自己没有礼物。从中可以看出大娃是一个憨厚、宽容、友善的人。明德老汉在池塘里放了鱼,大娃“经常都会在田间地头揪几把青草丢进池塘里”,喂鱼。明德老汉晕倒了,二娃三娃都不知道爹得了什么病,三娃要打120,二娃背起

40、爹向外走。大娃不但知道爹是低血糖,还跟老中医学了几招,“跑过来,掐人中,捏虎口”,明德老汉就醒了。可以看出大娃不但勤劳孝顺,还特别细心有头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要句子含义,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该如何理解,然后回归文章,找到划横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含义,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本题,划线句子是晚来的三娃,在给明德老汉“献上”价值不菲的生日礼物,并拍照配文发朋友圈之后,问大娃“大哥,我和二哥的生日礼物都发朋友圈了。你这个做老大的,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老爹?”从三娃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三娃对大娃的讽刺和不

41、理解:三娃认为自己和二娃从城里赶过来,俩人给明德老汉带来了价值不菲的生日礼物,是非常孝顺的,而大娃作为大哥,却没有看见其给准备爹什么生日礼物,是没有自己和二娃孝顺的,在展示完自己送给爹的生日礼物之后,这么问大娃,含有对大娃的讽刺和不理解。在三娃的心目中在爹过生日时,自己从城里跑回来一趟,给爹带来物质上礼物,就是孝顺,忽略了大娃平时对爹的照顾,再结合后文明德老汉发病时三个弟兄的表现,可知二娃三娃除了送爹生日礼物,不但没有真生为爹做过什么,就连爹的身体状况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明白爹真正需要什么了。三娃不明白自己和二娃能够进城工作,完全是因为有大娃在家毫无怨言的照顾爹,更不明白对父母的孝顺不是什么物质

42、上给予,而是天长日久的陪伴和照顾。具体作答时可以根据以上分析,从三娃对孝理解上偏差、不理解大娃以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要结合故事情节,并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

43、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

44、:“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

45、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B.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

46、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C.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D. 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瞬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守制,如朝廷有需要,官员也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称“夺情”。B.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C. 黔劓,黔,通“黥”,又称黥刑、墨刑

47、,是以在犯人的脸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罪犯标志的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D. 素琴,点陋室铭中“素琴”相同,为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的琴。零是汉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的乐器,被历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麟士聪慧机敏,博闻强识。年幼听父亲谈论道家学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曾在灯下小字书写二三千卷书。B. 沈麟士淡泊名利,节操高尚。曾受到孔山士、张永、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终生无所营求,而致力于钻研学问。C. 沈麟士为人至孝,受人敬仰。他服丧尽礼,每遇忌日总要流泪十多天。隐居山中,有弟子

48、数十百人,时人编成谚语赞叹其为“贤士”。D. 沈麟士读书刻苦,甘于清贫。平日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被称为“织帘先生”。自己背柴汲水,并日而食,却仍读书不倦。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一起做工的人说:“这点伤不会有什么伤害,何至于落泪?”他回答说:“这伤本来不痛,只是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一时感慨因而悲伤罢了。”(2)不久,沈麟士称病还乡,不与别人交往。抚养兄长遗孤,义名在乡里著称。【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