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7954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科目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2试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磨砺三十年,陈长方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窠( k )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臻(zn)“拙、重”的真妙。B. 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fi)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卦(gu),这种阅读行为,一言以敝之可称为“浅阅读”。C. 昔日,放爆竹和吃饺子是过年的盛事。而今,观看

2、春晚也算一大盛景。政府想着办法尽(jn)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晚会明星荟萃,载(zi)歌载舞,精妙绝伦。D. 被称为主子的人背对沉默,玉树般挺拔的身躯俨如高垣睥(p)睨的城墙巍然屹立。面容被一张雍华威武的金模(m)面具掩盖着,黑洞洞的眼眶有说不出的森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A项,将“融”改为“熔”,将“zn”改为“zhn”;B项,将“敝”改为“蔽”;C项,将“jn”改为“jn”。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

3、字,完成各题。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了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2. 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还是B. 逼仄C. 潇潇洒洒D. 汇聚3.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B. 【乙】C. 【丙】【答案】2. A 3. 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词语的意思以及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句中用“收

5、拾”意,正确。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本题中,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故选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实现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等科学目标和空间飞行器测量与通讯等。B.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

6、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C. 本品选用上等艾绒及其他活血中药,通过发热系统有效地增强药性渗透,作用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内部环境,调节关节,治疗各种关节炎。D. 文明不仅是支撑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不幸的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地为拜金主义所腐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应用目标”。B项,句式杂糅。“串联起”和“将融为一体”杂糅,“串联”改为“将”

7、。C项,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改善”。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

8、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超过 30 字。)(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_。(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_。【答案】(1)要说明女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宇春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

9、别。例句: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2)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错误的说法。例句: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此题综合考核以上内容,注意话题的一致,代词的替代。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

10、运用的的当等。本题考生要注意两处语境的得体,一是女人虐待殴打母亲想出名,一是一个学生遭到讥讽。考生要注意结合语境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简洁。6.右图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徽标),图形为蓝底白字,请说明图形寓意及构图特点。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字。【答案】寓意:主体汉字“支”突显“支付宝”指的是一种快捷、高效、简单、安全、专用(消费)的支付方式。“又”以流线来象征网络支付的畅通无碍,更多选择。蓝色代表稳定、信任、专业,给人安全感。构图特点:构图简洁明晰,符合品牌特性;蓝底白字,清澈大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

11、此类试题,考生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注意颜色、形状、文字等几部分,最后在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寓意。本题中,所强调的是支付宝的方便快捷,标志的主体是“支”字,所体现的是支付宝提出的建立信任,化繁为简,以技术的创新带动信用体系完善的理念。文字下方的“又”字也很显著,突出了支付宝的选择性,整个徽标的颜色是白字蓝底,给人以安全感。总结其构图特点的话,白字蓝底的设计简单大气,给人信任感。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

12、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

13、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

14、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7. 下列关

15、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16、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9.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答案】7. A 8. B 9. 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中,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17、”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A。【8题详解】本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本题中,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

18、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故选B。【9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

19、利的影响。(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56年元旦那场雪徐 剑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

20、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什么讲座?”“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

21、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

22、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肚子

23、,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

24、,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选自

25、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注】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10. 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11. 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12. 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13. 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

26、学性”相结合的特点。【答案】10. (1)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2)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11. (1)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2)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3)第三处: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4)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12. (1)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2)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3

27、)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13. (1)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2)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3)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

28、大打折扣。【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题干问的是“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找到对应内容,结合内容分析。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有事?”“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结合“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

29、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

30、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

31、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题干要求指出深层含义。“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

32、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结合画线部分内容,分别分析如何体现“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报告文学

33、有报告和文学两种功能。报告是前提,是对即时或已经发生过的新闻、历史事件进行新闻性、传奇性、轰动性的再现或复活。然而它又必须是文学性的叙事。分析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讲“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交代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第二段主要讲写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简历。写出了当前生活的安详、静谧、和平等,以及战斗经历的丰富,体现“真实性”。结合“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

34、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等分析,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两段文字,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既交代了生活中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和李旭阁此前的一些战斗经历等,也写出了李旭阁所见的北京夜景的美妙和在战斗中的顽强、爱国等精神。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一)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教 约明王守仁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

35、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情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

36、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14.

3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B. 往来街衢,步趋礼节 趋:小步快走。C. 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D. 此其大略也 略:大的方略、谋略。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毋躁而急,毋荡而嚣 襟三江而带五湖B. 习礼之日,免其课仿 何为其然也C. 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 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

38、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B. 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C. 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D. 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或 作 课 仿 次 复 诵 书 讲 书 次 歌 诗 凡 习 礼 歌 诗 之 数 皆 所 以 常存 童 子 之 心 使 其 乐 习 不 倦 而 无 暇 及 于 邪 僻18. 把文中画

39、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答案】14. D 15. A 16. B 17.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听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18. (1)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

40、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大略”,结合“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分析,应该译为大概。【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他们;助词,加强疑问语气。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却。D项,介词,介进行为对象,于;语气助词,表示肯定。【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放回原文,查对

41、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教约主要是针对教员对出的约束,第二段第一、二句,面上看似是对学生“歌诗”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教员应该怎么要求学生的角度提出的,主要是对教员怎么教学生的要求。【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次”“凡”“皆”,连词“而”等内容,联系句意断句。句意: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

42、,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定”译为沉稳,“朗”译为使响亮,“审”译为控制。(2)“则”译为就,“患”译为担心,“美”译为乐趣。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

43、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

44、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

45、注,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目,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

46、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

47、个人的修炼了。(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9. 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1)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2)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20. 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答案】19. (1). (1)凄凉悲切 (2). (2)送别 20. 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