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7836 上传时间:2019-09-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的文化精神胡晓明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看重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人生、人性、人情,是诗经的灵魂,是中国诗与中国文化的母胎。肯定人的现世性,看重此生此世的幸福,是诗经的基调。“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一个女孩子的美丽,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讲到后面还有桃叶、桃子、开花、茂盛、结果实,比喻女孩子不止是好看,还要结婚、成家,生孩子。原来中国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她咏唱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一种完整真实的人生

2、。如果一个女孩子,只是给人家看着像一朵桃花那样的好看而已,而不会结婚,不能嫁一个好人家,也不生小孩子,那么,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美,或者说她拥有的是不完美的人生。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间性。 尚书里说“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没有什么东西更可以高于人性的生命存在,凌驾于人本身之上。这就是中国文化里说的“天地良心”的涵义。陶渊明有一首诗专门咏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对荆轲的人格,表示了很高的评价。陶渊明之咏荆轲,是反暴秦,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是把人道人性看得高于君王之统。而陶之所以要虚构一个桃花源,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所以桃源世界,是人性的世界,是高于秦始皇

3、专制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所以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与静穆冲淡的美,在根基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矛盾,都是讲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李白特别敬重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跟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一样的意思。他平交王侯,傲睨巢由,仰天大笑,高尊布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人性高贵、人格尊严的精神,成为吾国诗歌思想史上的最明亮的星空。中国人看历史,看自然,看人生,都有一种温情,都有一种善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文学,具有一份决定性的贡献。诗经里有一首小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子与夫君相见。诗人

4、以眼前那风雨飘摇之中小动物之间一种相互的温情,来作为诗的起兴,真是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充满人间温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是白居易与素不相识的琵琶女,所有的中国诗人都是具有同情心的人。笔记小说里有一个“田螺姑娘”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天天躲在田螺里,为一个老实勤劳而孤独的年轻人烧饭洗衣,老实的青年有一天终于看到了田螺姑娘,问她为何要来相帮,田螺姑娘回答说:“天遣小女,哀君鳏独。”“哀君鳏独”四字,正是中国人性体现。所以中国诗人正是人间的“田螺姑娘”,代表着人间恒有的温情与善意。(节选自胡晓明中国诗所承载的三种精神,有删改)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脱胎于

5、诗经的中国诗和中国文化,看重的是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B. 陶渊明咏荆轲反对暴秦和虚构一个桃源世界,都是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的体现。C. 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咏唱美好人生,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体现了人间的温情。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体现了白居易的同情心,也是所有中国诗人具有同情心的写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依次从重视世俗人生,提倡人性高贵、人格尊严,恒有温情三方面阐释了中国诗的文化精神。B. 文章以诗经里郑风风雨这首小诗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诗歌中特别看重现世性和此生此世幸福的观点。C. 文章以诗经的相关诗篇和

6、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陶渊明为例,论据充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D. 文章结尾引用了田螺姑娘的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又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3. 结合本文,分析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所体现的“温情”。【答案】1. C2. B3. 雪夜孤寂,需要朋友的陪伴;作者煮酒邀友,感情真挚;虽是平常的生活场景,却体现了人间“温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桃夭这首诗,咏唱美好人生,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体

7、现了人间的温情”错误,原文是说“桃夭这首诗,咏唱美好人生,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体现了人间的温情”,属于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为了证明中国诗歌中特别看重现世性和此生此世幸福的观点”错误,曲解了文意,原文是为了论证 “中国人看历史,看自然,看人生,都有一种温情,都有一种善的信念”。故选B。【

8、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结合本文,分析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所体现的“温情”,答题时紧扣“温情”作答。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作者煮酒邀友,感情真挚,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虽是平常的生活场景,却体现了人间“温情”。而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

9、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

10、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

11、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材料二: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

12、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 (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材料三: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

13、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

14、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B.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C. 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D.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

15、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B. 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C. 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D. 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6.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答案】4. B5. C6. 利: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提升社会的艺术素养: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弊: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可能会导致人类自

16、身诗性功能退化。【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不正确,原文是说“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

17、项,“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可以结合材料三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可以概括为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可以概括为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可以概括为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这些

18、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可以概括为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人工智能写诗的“弊”是“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诗性功能退化。【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

19、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20、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李娟(1)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2)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

21、不那么扎眼了。(3)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4)冬天多么漫长。(5)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6)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

22、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7)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8)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9)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10)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11)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12)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

23、个洞呢?(13)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14)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

24、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15)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16)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

25、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以“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为题,题目新颖,富有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第 5 节“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为下文叙写兔子打洞埋下了伏笔。C. 文章多次描写“冬天多么漫长,春天已经来临”,只是描述客观事实,告诉读者季节的转换。D. 作者借一只通往春天的兔子,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以及对人生的理解。8. 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9. 本文写了一只雪兔的故事,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答案】7. C8. 想象:

26、突出雪兔挖掘辛苦;细节描写:描绘出雪兔的坚持和努力;对比:(雪兔的艰苦与作者一家人的舒适对比),表现雪兔的坚强;排比:(连用三个“当我们”)表现了作者的内疚和悲悯之情。9. 对坚韧精神的赞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肯定:对悲悯情怀的赞颂:对勇敢精神的讴歌:对抛弃不好记忆、满怀生命喜悦的人生态度的认同。【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只是描述客观事实,告诉读者季节的转换”错误,也表达了

27、对春天的向往。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本题要求“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特点理解它的表达特色。“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作者通过想象,突出雪兔挖掘的辛苦;作者连用三个“当我们”,用排比句式表现了作者的内疚和悲悯之情;同时,雪兔的艰苦与作者一家人的舒适形成对比,表现雪兔的坚强;“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

28、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作者用细节描写,描绘出雪兔的坚持和努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概述。本题要求是“本文写了一只雪兔的故事,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即分析“雪兔”的象征精神。雪兔虽然弱小、可怜,没逃过猎人的陷阱,但它“其实是勇敢的。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淡漠”,它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渴望自由,引发作者对坚韧勇敢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的赞美,“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表达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和

29、对抛弃不好记忆、满怀生命喜悦的人生态度的认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柳开传曾巩柳开字仲涂,大名人,初名肩愈。父承翰,仕至监察御史。开幼警悟豪勇,父显德末为南乐县令,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及就学,讲说能究经旨,开宝六年登进士第,官至如京使。知忻州,徙沧州,未至卒,年五十四。子涉迁居荆南,仕为隍城使。有赵生者得韩愈文数十篇,未达,乃携以示开。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著书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作二传以见其意。开垂绝,语门人张景曰:“吾十年著一书,可行于世。”

30、景为名之曰默书,辞意稍隐,读难遽晓。开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与交者必时之豪俊。太宗征河东,开从驾督粮,适常、润有寇,遂选开知常州。开至治所,招降群盗,以俸赏之,又解衣与盗酋,置之左右。或谓不可,开曰:“彼失所则盗,不而则吾民也。今推以赤心,夫岂不怀!始惧死,故假息锋刃之下。”未半岁,境内辑宁。诏徙全州,州西有溪洞蛮粟氏久为边患,朝廷设七寨不能御。开至,选勇辩吏往说之,不逾月,携老幼至州。开赋其居业,作时鉴篇,刻石戒之。遣其酋赴阙,授州上佐,边患遂息,诏赐开缗钱三十万。知环州,为理互市不直者,戎落悦服,徙知邠州。真宗即位,迁如京使,上书言时政,上嘉纳之。又徙代州,葺城垒战具,诸将沮议,因谓其从子

31、浩曰:“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即丐小郡,得忻州。是秋虏果犯塞。(选自柳开集,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B.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C.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D. 有盗入/其家众不敢动开/十三岁亟取剑/逐之盗踰垣/开挥刃断其二足指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春秋。B. 门人:原指守门人,又指门客、

32、门生,此处指门生,古人亲授业者称弟子,转相授者称门人。C. 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D. 互市:指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后者亦称通商或通市。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开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机警勇敢,成年后,更是重情义、讲信用,且不被小节约束,和他交往的人也都是当时的豪杰俊才。B. 柳开耗尽十年心血著成一部作品,自觉可传之于世,便将书托付给门人张景,张景于是写下一篇默书,来介绍柳开的作品。C. 柳开做事能够审时度势,他临危受命,前往常州平息寇患。到任后,他推行怀柔政策,招降

33、并安抚盗寇,使他们能够安身立命。D. 柳开善于平息边患,且做事有先见之明。任职全州时,主动选派官员招抚边民;任职代州时,又积极修整城墙营垒和武器战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开一见遂知为文之趣,自是属辞必法韩、柳,盖慕之也。(2)寇殆将至,诸将见嫉,一旦寇至,必危我矣!【答案】10. C11. A12. B13. (1)柳开一读就明白了文章的旨趣,从此作文章必效法韩愈和柳宗元,就是仰慕他们的缘故。(2)敌寇恐怕将要到来,各位将领却怨恨我,一旦敌人来到,一定会危害我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34、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有盗入其家”,应理解为“有盗贼入屋偷盗”,所以可以排除A和D项;“亟取剑逐之”,应理解为“立刻一个人取剑去追赶强盗”,“盗踰垣”,应理解为“盗贼爬墙出来”,可以排B项。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5、。本题中,A项,论语不属于“六经”,“六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错在“张景于是写下一篇默书,来介绍柳开的作品”,原文是说“开垂绝,语门人张景曰:吾十年著一书,可行于世。景为名之曰默书”,即柳开临死前,对门生张景说:“我花要十年心血写成一部作品,可以传之于世。”张景为这部书取名为默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36、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趣”“属”“法”“盖”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第二句中,“殆”“见”“危”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37、”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柳开字仲涂,大名人。他原名为肩愈。他的父亲柳承翰,官至监察御史。柳开年幼时就聪明颖异,有胆略和勇气。后周显德末年,他父亲在南京做官,有盗贼入屋偷盗,大家都害怕得不敢动,柳开当时刚十三岁,立刻一个人取剑去追赶强盗,盗贼爬墙出来,柳开挥剑砍他,斩断他的两个脚趾头。上学读书以后,柳开喜欢讨论经书的义理,开宝六年他考中进士,官至如京使。他主政忻州,又调任沧州,未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他的儿子柳涉迁居到荆南,官拜隍城使。有一位姓赵的读书人得到了几十篇韩愈的文章,不能通晓文章的旨趣,就拿来给柳开看,柳开一读就明白了文章的旨趣,从此作

38、文章必效法韩愈和柳宗元,就是仰慕他们的缘故。著书自称东郊野夫,又自称补亡先生,写了两篇传记来表明自己的意思。柳开临死前,对门生张景说:“我花要十年心血写成一部作品,可以传之于世。”张景为这部书取名为默书,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有一点隐晦,读起来难以一下子就明白,柳开重义气、讲信用,不被小节拘束,和他交往的人一定是当时的优秀人物。太宗皇帝征讨河东,柳开随军督运粮草,恰逢常州、润州有盗寇兴起,就选派柳开主政常州。柳开到了州所,招使盗寇前来归降,把自己的俸禄赏给他们,又解下自己的衣服送给盗寇的首领,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效力)。有人说这样不行,柳开说:“他们失去生活的依靠就成了盗寇,不这样做就是我们的百

39、姓。如今拿出诚心对待他们,他们怎能不感恩呢!当初他们怕死,所以就在刀锋之下苟延残喘。”不到半年,常州境内就和平安定了。诏令柳开调任全州,全州西部有溪洞蛮粟氏,长期成为边境的祸患,朝廷调集七个营寨也不能剿灭。柳开到任,选拔沉勇善辩的官吏前去招降,不出一月,粟氏带着老幼来到州所归附。柳开为他们置办家业,写了一篇时鉴,刻在石碑上来劝导他们。派遣他们的首领赴京,(首领)被授予全州上佐,边境的祸患就停息了,朝廷诏令赏柳开三十万钱。主政环州,整顿边塞不公平的贸易,边民心悦诚服,又调任邠州。真宗即位后,升任如京使,上书探讨时政国事,得到皇帝的赞许和采纳。又调任代州,修整城墙营垒和武器战具,受到许多将领的非议

40、,柳开就对自己的侄子柳浩说:“敌寇恐怕将要到来,各位将领却怨恨我,一旦敌人来到,一定会危害我了。”就请求调任小郡,获准主政忻州。这一年秋天敌入果然进攻边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景象。B. 诗歌开头是平静的叙述,与蜀道难以饱含激情

41、的感叹句开头的写法迥然不同,“见说”显得很委婉。C. 诗歌颈联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描绘了一幅瑰伟的蜀道山水画。D. 诗歌中间两联对仗精工严整,颔联语意奇险,颈联描写纤丽,笔力开阖,富于变化。15.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4. A15. 对友人前路艰险的担忧:对友人仕途浮沉的宽慰: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

42、,错在“通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诗的首联“见说”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表现蜀道的难行;尾联作者借用了君平的典故,委婉地劝告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升沉应已定”等关键词句分析作

43、答。尾联“不必问君平”,借用君平的典故,委婉的劝导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升沉应已定”,劝告朋友一切随缘随机,感情真挚,也可看出诗人自己对功名淡泊。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路艰险的担忧和宽慰,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淡泊的豁达。据此分析即可。【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

44、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邶风静女一诗中,姑娘故意躲起来,男子内心焦急的两句是:“_,_”。(2)陶潜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两句是:“_,_”。(3)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答案】(1). 爱而不见(2). 掻首踟蹰(3). 悟已往之不谏(4). 知来者之可追(5). 忧劳可以兴国(6). 逸豫可以亡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

45、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爱”“踟蹰”“谏”“追”“忧”“豫”。【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

46、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方文献,或是当地人的著述,或是外地人写的与此地相关的作品。这些文献经受风雨洗礼、经过岁月沉淀,总是浸润着此乡此土的气韵,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让此地的人们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近些年,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启动了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有省一级的,像新疆文库江苏文库湖湘文库;有市县一级的,像广州大典衢州文献继承义乌丛书。新近问世的遵义丛书,就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 。210册的规模,集

47、遵义历代著述之大成,寄托当地人的乡愁,也为世人了解遵义提供了 的文献资源。遵义的酒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遵义会议”更是广为人知,但这远不是遵义的全部。从遵义丛书中看到的遵义,无疑更加立体和生动。原来,早在汉代,遵义的先贤就有著作传世。原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这三位清代知名学者,不仅都是遵义人,而且都来自那个名为“沙滩”的村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理出版遵义的历史典籍,可以说是留住了遵义的文脉,也使得中华文化宝库更为充实丰富。如果各地都尽心尽力编纂地方文献, ,那么集中华典籍文献之大成的“新四库全书”就具备了雏形。地方文献,根植于乡土,记录着故乡事,满载着故乡情。地方文献的价值与影响不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会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让此地的人们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B. 总能让此地的人们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C. 不仅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而且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的思索。D. 总能生发出“我从这里来”的慨叹,有时还能激发起“我向何处去”,让此地的人们思索。18. 下列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