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文【西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 ”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 ,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
2、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 ”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3、,臣愿谏,恐先虢亡。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注】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B. 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C. 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2D.
4、 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 谢:推辞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吾闻之,世不绝贤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 (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虢君骄纵, (一边)亲自四处讨伐, (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12下列
5、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痛改前非 B. 革故鼎新 C. 迷途知返 D. 幡然悔悟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14. 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 ,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 (5 分)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 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 ;邦无道,免于刑戮。 ” 【注】犯:(当面)触犯。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9.(3 分)D 10.(3 分)C 11.(3 分)D 12.(3 分)B13.(6 分)【
6、答案示例】我斋戒后准备的食物非常干净,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饭。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的, (人们)嫉妒(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会流亡在外(或:亡了国) 。 【评分参考】句中“斋” “具” “日中”三个要点各 1 分,句中“不肖” “疾” “亡”三个要点各 1 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错误酌情扣分。14. (5 分)【答案示例 1】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答案示例 2】我认为御者
7、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3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评分参考】观点明确 1 分,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 2 分,结合论语选文中的信息分析 2 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 (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郑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
8、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我特来请罪。 ”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 (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 。像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
9、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
10、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 ”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 ”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 ”虢君问:“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 ”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 ”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 ”虢君(听后)
11、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 ”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太贤明。 ”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 (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虢国。 ”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虢君,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海淀二
12、模】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4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
13、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
14、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此人名次公者何义?”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上颔之。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知院官对:“任满,已出外官。”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上:指宋仁宗。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15、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刁绎亦不谕其由 谕: 告诉,告知B明年除馆阁校勘 除:任命授职C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 次:D上颔之 颔:点头,指同意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其令可知 其孰能讥之乎B.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甚器重者方召一饭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今乃不读其诗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遂为之延誉于是为他传扬声誉B简重少所许可简静持重, (对人)少有称许、肯定C诗中得无激触否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D盖以“霸”次“王”也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512将下面的句
16、子译为现代汉语。 (7 分)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1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 (4 分)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5 分)9 (3 分)A10 (3 分)B 11 (3 分)C12 (7 分)不是这样,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让属下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评分标准】共 3 分。 “不然” “健” “慢”翻译正确,各 1 分。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 ,就去拜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评分标准】共 4 分。 “殊” “不意” “具” “所以”翻译正确,
17、各 1 分。13 (4 分)参考答案:蒋堂通过一个仆从的表现,推测他的上级是个能干的人。 (2 分)宋仁宗通过庞庄敏的言行,判断出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 (2 分)14 (5 分)参考答案:(2 分)第一问:盛文肃起初特别欣赏夏有章,后来转为冷淡、拒绝相见(对他感到失望) 。(3 分)第二问:略【评分标准】可赞成,可反对。阐释理由,视合理程度分“上、中、下”三档赋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属员要他走一概不听,以致呵斥驱赶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 ”当
18、时苏舜钦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 ”蒋堂说:“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舜钦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简静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文肃忽然称赞他有才能风度,第二天备酒招待他。有人对有章说:“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才款待一顿饭。 ”有章感激盛公的情
19、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回复有章说:“我(盛度)已衰老无用,6不用看这诗了。 ”(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 ,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有章曰:“(他)原本就没开封。 ”刁绎又说:“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有章说:“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 ”刁绎说:“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 ”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盛公说
20、:“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 ”刁绎说:“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盛公说:“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 ,当个幕僚就如此不稳重。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 ”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 (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
21、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 ,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 ”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 ”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 (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一)尝谓诗有工拙
22、,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 际 ,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 ”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 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 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
23、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 【1】 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 与 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 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 【3】 。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 【4】 。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7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
24、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 弊 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 【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 【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 【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
25、代表的后七子。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尝谓诗有工 拙 工:精巧B至于性情遭 际 遭际:相逢C与宋人无 与 乎 无与:无关D孰为流 弊 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则 人籁一日不绝 则 其负大舟也无力B非有心于 变也 青取之于 蓝C其 馀诸体 其 孰 能 讥 之 乎D互为 循环 君为 我呼入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然格律莫备于古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D兼综而条贯之概括综合使
26、之条理通达1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5 分)8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 (4 分) 14.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 “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 (6 分)9.(3 分)B 10.(3 分)A 11.(3 分)C12. (5 分)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
27、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一处 1 分)13 (4 分)答案示例: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鹦鹉学舌(邯郸学步)14. (6 分)答案示例: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 ,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的鹦鹉。【文言文参考译文】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
28、、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9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
29、,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
30、,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至于近代论诗的人,则说:三百篇高明;五言诗一定首推建安、黄初体诗歌;其他诗歌,一定首推初唐盛唐的诗体。不是这样,一定排斥。既不能了解诗歌的源与流、本与末、正与变、盛与衰,都是相互循环的;并且也不能分辨古今作者的心思和才力的深浅、高下与长短,谁是沿袭谁是变革,谁是创新谁是继承,谁是沿袭弊端而衰落,谁是挽救衰落而兴盛,一一剖析而条分缕析,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只知道自夸矜持张扬,作
31、浮浅空洞隔靴搔痒的言论,用来欺骗别人,自己也被欺骗了。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事的气运命数,顺次变换而相互承续。古人说:天道十年一变。这是万物的道理,也是万物的趋势,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如此。难道只有诗歌一道凝固而不能改变吗?【丰台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5 题。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伯熭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熭见二子而师事焉。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朱熹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来学者众,尝谓:“为学立
32、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谓:“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有不约而符者。”谓:“读易者,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净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潜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王柏既执贽为弟子,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尝曰:“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10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基淳固笃实,绝类汉儒。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基文集三十卷,而与柏问辨者十八卷。郡守赵汝腾守婺,延聘请讲,辞不就。
33、复首荐于朝,又率名从官列荐。通判郑士懿、守蔡抗、杨栋相继以请,皆辞。景定五年,诏举贤,特荐基与建人徐几,同被命添差婺州学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竟,理宗崩,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辞,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亦不受也。卒,年八十一。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所著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取材于宋史)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而黄千适知其县事 适:恰好B.于是随事诱掖 掖:扶持C.王柏既执贽为弟子 贽:礼物D.延聘请讲 延:延长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未尝参以已意 以洪范参
34、之大学中庸B.立异以为高 有欲为后学言者C.来学者众 而与柏向辨者十八卷D.虽一本于熹 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基悚惕受命何基敬畏地接受了黄干的教诲B.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研习经书应当谨慎持守精心玩味,不必多发疑论C.又率名从官列荐又率领一名下属反复推荐D.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竞,理宗崩(何基被推荐)兼任丽泽书院山长,坚辞未成时,理宗去世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 分)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11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何基拜临川知县黄干为师,
35、遵从师命,刻苦努力,精研深思,深得儒家经典精髓。B.杨与立是朱熹的弟子,见到何基后非常佩服他的才华;向何基求学的人也非常多。C.王柏拜何基为师,质疑问难,有时一件事要往返十次,王柏总是等待何基来决定。D.何基为人淳厚笃实,潜心研究学问,教授门生,不遗余力,赢得当时人的尊敬。14.何基治学有方,成果颇丰,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哪些治学之道? 请你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5 分)15.何基谈论读诗时,强调能感悟兴发才算有效果。论语中多处也谈论读诗,与之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A.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B.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C.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36、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D.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D (2 分)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独无一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2.产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经济性不断提高。(4 分)3.C (2 分) 4.C(3 分) 5.B(3 分) 6.B(3 分) 7.D(2 分)8.答案要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节能优先、控制总量,促使高碳能源低碳利用。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进一步提高核电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核电安全。积极参与未
37、来清洁能源“核聚变”的研究。(5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亲伯熭为临川县丞时,黄干正好主持县事,伯熭让两个儿子拜见并师从读书。黄干告诉他们一定要真心实地刻苦下功夫才能行,何基敬畏受命,于是黄干随时随地地引导扶持,何基深得学术精髓。对于微言典义,他精研深思,平心静气,以待通解,未曾参以己意,标新立异,依从他人而稍加改变。凡是他读过的书无不加以标注断句,意义显明,有时不需论说而自现。朱熹的门人杨与立一见而佩服。向他从学的人很多,他曾经说:“为学立志贵在坚定,格局贵在宏大,践履服行,死而后已。读诗的方法,必须尽扫胸中杂念,而后吟哦讽咏,意态从容,使人感悟
38、兴发,这才算得有功。”他说:“用洪范参验大学中庸12,有的地方不约而同。”他说:“读易,应当尽去固执闭塞支离破碎的见解,使自己的心恢复洁净,玩味精微的义理,潜入其中深入研究,得其根源,能渐观爻象。”因为他坚守师训,所以才能精通义理达到简约。王柏执弟子礼后,何基谦抑自守不以师道自处。王柏高明绝伦,序正诸经,弘论英辩,质疑问难,有时一事要往返十次,何基终究不加改变来等待他决定。曾经说:“研治经书应当谨慎持守精心玩味,不必多发疑论。有句要对后学说的话,那就是谨慎再谨慎。”何基淳厚笃实,绝似汉儒。虽然他源自朱熹,然而对朱熹的议论进行阐明时,精义新意层出不穷。著有文集三十卷,与王柏的问难辩论有十八卷。太
39、守赵汝腾任婺州太守时,曾聘请他讲学,他辞而不去;又首先向朝廷推荐,再率领知名部下共同推荐,通判郑土懿、太守蔡抗杨栋相继请他出仕,都辞却。景定五年,诏令举贤,特荐何基与建州人徐几,一同受命添差婺州学教授,何基兼任丽泽书院山长,坚辞未成时,理宗去世。咸淳初年,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次辞却,改为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究没有受任。后来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国子祭酒杨文仲请示朝廷,赐谥文定。著作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朝阳二模】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槐里先生传戚澜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
40、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 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 【1】 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
41、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 【2】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13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 【3】 ,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 周礼考正 ,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
42、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 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1】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 【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 【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9.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43、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B. 比入试 比:等到C. 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D. 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B. 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C. 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D. 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宁能以子代行乎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B. 吾宁曳履衡门矣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C. 破常调任使之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14D. 中微且数百年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
44、扬先生为贤士。B. 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C. 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D. 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1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14. 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答案】9. D 10. A 11. A 12. D 13. 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
45、作为榜样。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解析】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 “亡” ,结合“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 “呜呼惜哉”等内容分析,应该译为散失。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46、”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介词,在。B 项,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C 项,介词,替;“为所”表被动。D 项,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A 项,15结合前后文内容“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 “不得已”等分析可知,应该是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12. 试题分析:本题主
47、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分析可知, “意”表示推测, “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表述错误。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固”译为坚决, “辞”译为推辞, “让”译为推让。“以为法”译为把当作榜样。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4. 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