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3693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高考生物刷题1+1(2019高考题+2019模拟题)滚动检测卷(七)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滚动检测卷( 七)一、选择题1(2019河北衡水高三二调考试)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ca b,且 ab”的是( )Aa 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 必需氨基酸种类、c 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Ba 各细胞器的膜面积、b 细胞核的膜面积、c 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Ca 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 线粒体的外膜面积、c 线粒体膜面积Da 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 叶肉细胞的结合水、c 叶肉细胞总含水量答案 B解析 c 人体内氨基酸 20 种,b 必需氨基酸 8 种,a 非必须氨基酸 12 种,cab 且 a b,A 不符合题意;细胞生物膜系统的膜面积 c,包括细胞膜的面积、b 核膜面积以及各种具膜细胞器的面积,不符

2、合 ca b,B 符合题意;线粒体具双层膜结构 a 内膜折叠形成嵴,内膜面积大于外膜 b,a 内膜、b 外膜构成了线粒体的总膜面积 c,即 cab 且 ab,C 不符合题意;c 细胞内总含水量只有两种,a 自由水和 b 结合水,c ab 且 a b,D 不符合题意。2(2019哈三中高三第一次调研)细胞呼吸过程如图所示(字母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均能产生少量 ATPBA 表示丙酮酸,O 2 参与水的生成C线粒体中含有催化过程的酶D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产生 B 的过程有和答案 B解析 图中过程分别代表两种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 A 错误;图中 A 表示丙酮酸,有氧呼

3、吸第三阶段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B 正确; 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线粒体中不含催化该过程的酶,C 错误;过程表示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而人体不存在该过程,B 为 CO2,因此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产生 CO2的过程只有,D 错误。3(2019湖北四校联考 )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B叶温在 3650 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C叶温为 25 时,植物甲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D叶温为 35 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

4、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 0答案 D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能量来自太阳能,A 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叶温在 3650 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 正确;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植物甲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为植物甲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 25 时,其低于植物乙的净光合作用速率,C 正确;叶温为 35 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 0 且相等,D 错误。4(2019湖北武汉二月调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内部巨大的膜面积为暗反应的酶提供了附着位点B叶绿素能吸收红光,类胡萝卜素不能吸收红光C光合色素

5、吸收的光能用于水的光解和 ATP 的形成DO 2 的产生需要提供光照,(CH 2O)的产生需要提供 CO2答案 A解析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增大了叶绿体的膜面积,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A 错误;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不吸收红光,B 正确;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吸收的光能用于水的光解和 ATP 的形成, C 正确;光反应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光反应必须有光,暗反应过程二氧化碳固定形成 C3,C 3还原形成糖类等有机物,D 正确。5(2019山东师大附中第五次模拟)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

6、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 DNA 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染色体组数相同,甲图中的核 DNA 数是乙图的 2倍B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 BC 段和 DE 段C图丁中 a 时期可对应图丙的 DE 段,图丁中 b 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答案 C解析 甲、乙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组数也相同,均为 2 个染色体组,由于甲图含姐妹染色单体,图甲中 DNA 数为 8 个,图乙中 DNA 数为 4 个,故甲图含有的核 DNA 是乙图

7、的二倍,A 正确;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有 2 个 DNA,对应丙图 BC 段,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一个 DNA,对应丙图 DE 段,B 正确;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等于核 DNA数,且与体细胞中相同,对应丁图的 c 时期,图丁 a 时期染色体数等于 DNA 数,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 DNA,可对应图丙的 DE 段,C 错误;由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要进行一次 DNA 复制和着丝点分裂,所以都可以用图丙中的曲线表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D 正确。6(2019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统一联合考试)正常人 16 号染色体有 4 个 A 基因(基因型为 ),均能独立编码正

8、常肽链,a 基因则编码异常肽链。每个血红AAAA蛋白分子均由 2 个上述肽链参与构成(异常肽链也能参与)。研究表明,当体内缺少 12 个 A 基因时无明显贫血症状,缺少 3 个 A 基因时有溶血现象,无 A基因时,胎儿因无正常的血红蛋白造成胚胎致死。一对无明显贫血症状的夫妇婚后先后怀孕二胎,头胎胚胎致死,第二胎完全正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aaB这对夫妇的血红蛋白有 2 种类型C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时可造成红细胞破裂D这对夫妇再生育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答案 B解析 因为这对夫妇无明显贫血症状,因此可能有 23 个 A 基因。又因为所生头胎胚胎致死 ,因此这对夫妇的基

9、因型为 ,A 正确;因为每个血(aaaa) AAaa红蛋白分子中有两个 A 或 a 编码的肽链,因此,血红蛋白分子有三种:正常肽正常肽、正常肽异常肽及异常肽异常肽,B 错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时,可造成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C 正确;因为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因此这对夫妇再生育完全正常孩子 的概率为 1/4,D 正确。AAaa (AAAA)7(201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R/r 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甲)、结黄色种子植株( 乙和丙 )进行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10、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C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AARRD实验二的 F2 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 5 种答案 D解析 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A 正确;甲的基因型为 AArr,乙的基因型是 aarr,丙的基因型为 AARR,甲、乙、丙都是纯合子,B 、C 正确;实验二的 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 7 种,D 错误。8(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与一只突变型雌果蝇交配后,产生的 F1 中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之比为 21,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A一条 X 染色体上的某片段发生缺失导致突变型,且含该 X 染色体的雌配子

11、致死B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C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D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答案 C解析 若突变型是一条 X 染色体上的某片段发生缺失导致的,且含该 X 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则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交配后,后代雌雄个体数量比应为 11,且后代全为野生型,A 错误;若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且含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则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交配后,后代全为野生型,B 错误;若位于 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

12、致死,则突变型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后代中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21,雌果蝇雄果蝇21,C 正确;若位于X 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死亡,则野生型雄果蝇与突变型雌果蝇交配后,后代中没有雄性,D 错误。9(2019福建厦门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 A 和 a 基因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萌发的种子经低温处理后可能长成茎秆粗壮的植株答案 C解析 有些氨基酸由多个密码子决定,因此基因突变后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A

13、正确;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萌发的种子经低温处理后可形成多倍体植株,其优点有茎秆粗壮等,D 正确。10(2019天津七校高三期末联考)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 F1 雄配子 幼苗 选出符合生产要求品种,下列有 关此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程的作用原理为染色体变异B过程 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过程 必须经过受精作用D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 1/4答案 D解析

14、过程是杂交育种,其作用原理为基因重组,A 错误;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没有种子不能处理萌发的种子,B 错误;过程是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没有经过受精作用,C错误;此方法可选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 ddTT 占 1/4,D 正确。11(2019郑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B抗生素使细菌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细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突变D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答案 A解析

15、 细菌种群会产生各种突变,其中有少数个体产生了抵抗某种抗生素的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已经存在,在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会杀死种群中大多数不具有抗性的个体,留下具有抗性的个体,留下来的这些个体继续繁殖,使种群中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数量增多(即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从而提高了种群的抗药性,A 正确,C 、D 错误;细菌细胞中没有染色体,B 错误。12(2019福州市高三质量抽测)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起协同作用答

16、案 B解析 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 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二者是拮抗作用,D 错误。13(2019河北武邑中学高三期末)乙酰胆碱(Ach)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B肌无力综合征可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若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则导致中毒动物肌无力D分解乙酰胆碱产生的乙酰被突触小体吸收利用,说明

17、神经递质能够重复利用答案 A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可以由轴突传到胞体或树突等,故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A 正确;肌无力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病,B 错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导致肌肉震颤不止,C 错误;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并不是重复利用,D 错误。14(2019湖南长郡中学第三次调研)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图解或曲线中,正确的是( )答案 C解析 A 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模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呈递给 T 细胞,部分直接作用于 B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为

18、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A 错误; B 是激素调节的方式,垂体产生的促激素作用于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胰岛细胞不受垂体细胞分泌物的调节,B 错误;C 是神经调节的过程中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模型,C 正确;D 是血糖平衡调节的曲线模型,饭后一段时间内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含量应该升高,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血糖降低后,胰岛素的含量应该降低,胰高血糖素正好相反,D 错误。15(2019湖南永州市第一次模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9、 )A共用注射器和文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HIV 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HIV 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 感染D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答案 C解析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乳汁传播,因此共用注射器和文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A 正确;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容易发生变异,导致已经生产的疫苗难以持久,B 正确;HIV 破坏免疫系统,但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因此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 HIV 感染,C 错误;被 HIV 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 HIV 蛋白,利于病

20、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 正确。16(2019山西平遥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时,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D横放植物的茎进行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 B解析 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A 错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 正确;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的生长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不受到抑制,C 错误;横放植物的茎,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发生

21、横向运输,使得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发生背地性的现象,该过程没有体现出两重性,D 错误。17(2019江苏泰州市高三期末)经不同浓度的 2,4D 溶液浸泡 12 h 的绿豆种子,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结果如下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4D 溶液浓度/(molL 1 ) 0 0.4 0.7 1 1.3 1.6平均芽长度/cm 4 7 11 13 8 5平均根长度/cm 6 8 4 1 0.8 0.7A自变量是 2,4D 溶液,因变量是芽与根的平均长度B0.4 molL1 的 2,4D 溶液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C2,4 D 溶液既能促进芽的生长,

22、也能抑制芽的生长D培养无根豆芽的 2,4D 溶液最适浓度一定是 1 molL1答案 B解析 自变量是 2,4D 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芽与根的平均长度, A 错误;据图可知,浸泡在 0.4 molL1 的 2,4D 溶液时平均根长度和平均芽长度分别是 8 cm、7 cm,均比对照组长,此时促进芽与根的生长,B 正确;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中的 2,4D 溶液范围内都是促进芽的生长, C 错误;培养无根豆芽即利于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据图可知,最适浓度应在 1 molL1 左右,具体浓度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D 错误。18(2019江西南昌第十中学高三期末)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缺乏氧

23、气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才能进行极性运输C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均有特定生物活性,都要与特定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D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是参与体液调节的信息物,在体内都是不定向运输答案 C解析 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 错误;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可进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与单侧光照射无关,B 错误;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均是信息分子,都具有特定生物活性,都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C 正确;动物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细胞,是体液运输,植物激素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不属于体液运输,D 错

24、误。19(2019广西桂林市、贺州市、崇左市高三调研)为探究生长调节物质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是否有抑制作用,取豌豆幼苗茎切段进行实验,实验组设计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照组的羊毛脂中应不含 CFMB对照组豌豆幼苗茎切段形态学上端应朝下C本实验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IAA 作为测试指标D若图中受体中 IAA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则说明 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答案 B解析 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调节物质 CFM 的有无,因此对照组的羊毛脂中应不含 CFM,A 正确;实验过程除了自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外,其他的无关变量应该适宜且相同,因此对照组豌

25、豆幼苗茎切段放置应该与实验组相同,B 错误;本实验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IAA 作为测试指标,根据受体中的放射性多少进行说明,C 正确;与对照组相比,若图中受体中IAA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则说明 CFM 对 IAA 的极性运输有抑制作用,D 正确。20(2019成都一诊 )为了研究赤霉素和放线菌素 D(一种转录抑制剂)对大麦种子中淀粉酶生成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去胚的大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加入该物质,“”表示不加该物质。A去胚的原因是大麦种子的胚会生成大量的淀粉酶B放线菌素 D 可能抑制 RNA 聚合酶与 mRNA 的结合C赤霉素和放线菌素 D

26、对淀粉酶生成的影响有协同效应D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淀粉的分解进而促进大麦种子萌发答案 D解析 大麦种子的胚会产生赤霉素等物质,实验前对大麦种子去胚的目的是排除内源物质的干扰,A 错误;放线菌素 D 是一种转录抑制剂,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是 DNA 启动子部位,并催化 DNA 转录生成 RNA,B 错误;分析 1、2、3、4 组,赤霉素和放线菌素对淀粉酶的生成量,一个为促进作用,一个为抑制作用,二者表现拮抗作用,C 错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等,葡萄糖被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供各项生命活动利用,因此赤霉素可能通过影响淀粉的分解进而促进大麦种子萌发,D 正确。21(2019牡丹江

27、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期末)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以利于保存B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生长素类似物改变了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D在做探究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时,无需设置蒸馏水对照组答案 B解析 赤霉素具有解除休眠的作用,而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A 不符合题意;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片、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 符合题意;在无子果实形成的过程中,利用了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果实发育的特点,并未改变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C 不符合题意;探究 2,

28、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D 不符合题意。2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研究发现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我国学者研究了锌对番茄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番茄幼苗细胞内色氨酸只能用于合成吲哚乙酸B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 Zn 的蒸馏水中C实验组在加 Zn 前、加 Zn 后形成了自身对照D该实验证明 Zn 是构成吲哚乙酸的元素答案 C解析 在番茄幼苗细胞内色氨酸能用于合成吲哚乙酸和蛋白质,A

29、 错误;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 Zn 的完全培养液中, B 错误;实验组在加 Zn前、加 Zn 后形成了自身对照,C 正确;该实验证明 Zn 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的合成,不能证明 Zn 是构成吲哚乙酸的元素, D 错误。23(2019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在干旱条件下,研究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得到下图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B干旱处理的 25 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C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D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答案 C解析 由图 1 可知,正常水分条件下,

30、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A 正确;由图 2 可知,干旱处理的 25 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干旱处理的 56 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表现上升,B 正确;根据图中曲线变化的程度可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C 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都有所变化,说明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D 正确。二、非选择题24(2019太原名校高三训练)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的提取液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每支试管控制在 30 条件下,按下表操作:试管编号 A B C D设定 pH 3 5 7 9振荡后加入马

31、铃薯提取液 1 mL 1 mL 1 mL 1 mL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 mL 2 mL 2 mL 2 mL实验结果: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2)该实验中的因变量是_。(3)实验在 30 下进行的原因是_。实验: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分别测定实验、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4)曲线 A 是实验 _(填“”或“”) 的结果,理由是_。(5)曲线 A 和 B 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_。答案 (1)探究不同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2)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或过氧化氢含量、产生气

32、泡的数目)(3)30 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比较高(4) 曲线 A 显示的过氧化氢剩余量较多,说明加入的马铃薯提取液较少(合理即可 )(5)同一种酶的最适 pH 是一定的,不会因浓度的不同而改变解析 (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pH,因此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 pH 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曲线表示不同 pH 条件下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因此实验中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或过氧化氢含量、产生气泡的数目)。(3)温度在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要求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故该实验在 30 下进行的原因是 30 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4)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

33、的量减半,即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减半,则曲线 A 是实验的结果,理由是反应相同时间后曲线 A 显示的过氧化氢含量较多,说明加入的马铃薯提取液较少。(5)由于同一种酶的最适 pH 是一定的,不会因浓度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曲线 A 和 B 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应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25(2019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考试)某生物兴趣小组希望通过遗传学杂交实验探究一些遗传学问题,他们获得了稳定遗传的高茎黄粒品系 1 和矮茎白粒品系 2 两种玉米( 高茎 A 对矮茎 a 为显性,白粒 B 对黄粒 b 为显性),已知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请回答:(1)探究的问题: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34、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请设计一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上述遗传学问题:_,观察和统计 F1 的性状及比例,保留部分F1 种子。_,观察和统计 F2 的性状及比例。(3)实验分析:如果 F2 中表现型与比例为_,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 F2 中表现型与比例为_,则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_基因连锁。答案 (2)品系 1 和品系 2 杂交 F 1 个体进行自交(3)高茎白粒 高茎黄粒矮茎白粒矮茎黄粒9331 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211 A 与 b、a 与 B解析 要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常用方法为双杂合子进行自交

35、或双杂合子进行测交。(2)据题干信息可知,稳定遗传的高茎黄粒品系 1 的基因型为 AAbb,矮茎白粒品系 2 的基因型为 aaBB,若要设计一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用基因型为 AAbb 与 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 F1(AaBb),让 F1自交得 F2,若 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矮茎黄粒9331,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A 和 b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 和 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F 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 AaBb、

36、AAbb、aaBB ,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白粒高茎黄粒矮茎白粒211。26(2019广东肇庆中学高三月考)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处于焦虑、紧张的应激状态。下图表示人在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关系。请据图分析:(1)焦虑、紧张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后,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产生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_。(2)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通过和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请举例说明该过程:_。(3)T 细胞在_( 器官)发育成熟;精神因素会使 T 细胞活性下降,淋巴因子分泌减少,使浆细胞产生的_减少,因而机体免疫能力下降。(4)激素分泌后会弥散在内环境中,但仅作用于靶细胞,原因是_;

37、神经递质作用的部位是_,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的特点是_。(5)以上说明了人体通过_调节生命活动。答案 (1)效应器(2)下丘脑分泌 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用流程图表示也可,或举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3)胸腺 抗体(4)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突触后膜 单向(或“从上一个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5)神经体液 免疫(网络)解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焦虑

38、、紧张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后,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产生应激反应,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中的效应器。(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通过和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或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3)T 细胞是造血干细胞通过分裂分化形成,在胸腺发育成熟;精神因素会使 T 细胞活性下降,淋巴因子分泌减少,使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减少,因而机体免疫能力下降。(4)激素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或血浆,会弥散在内环境中,由于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激素仅作用于靶细胞。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

39、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5)以上说明了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生命活动。27(2019江苏常州高三期末)香瓜果实芳香浓郁,下图为香瓜果实成熟过程中香气物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乙烯通过_方式进入靶细胞,与_结合后,通过调控细胞合成_促进香气物质的产生。此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_类型。(2)转录时,与 DNA 中起点结合的酶是 _。从图中可看出翻译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一个 mRNA 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3)科研人员选取若干生长状态一致的香瓜,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

40、验,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_天达到最高;外源乙烯对 L 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 7 天最显著,理由是_。答案 (1)自由扩散 受体 L 酶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RNA 聚合酶 从左向右 在短时间内合成较多的肽链(3)4 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 L 酶活性差值最大解析 (1)乙烯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为自由扩散的方式。据题图可知,乙烯进入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调控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形成 L 酶。在 L 酶的作用下使亚油酸转化形成香气物质。该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RNA 聚合酶可与 DNA 中 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识别并结合,从而催化DNA 转录形成 RNA。图示中右侧的核糖体上翻译的肽链较长,说明翻译的方向是从左向右,即翻译时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一个 mRNA 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实现在短时间内合成较多的肽链。(3)据图中实验数据可知,对照组在第 4 天 L 酶活性最高,故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 4 天达到最高;第 7 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 L 酶活性差值最大,故外源乙烯对 L 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 7 天最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