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1353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 年邵阳市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因而它也具有主观意志所不能改变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过制造出来的新城,但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顺从了历史潮流的要求,因而它可以吸引人们凝聚在自己周围,方才不断成长。历史地看,城市发展的自然秩序是吸收的,而非扩张的。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

2、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新区是成功的,而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新区是不成功的。其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区甚至只是一片荒地,而现在的新区却是建起高楼大厦来招徕顾客,为什么反而后者吸引不到人?其实,无论是早期的政策洼地,还是如今的创新高地,新城区吸引人靠的是改革和优化的力量。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动态地看,城市的发展是分化的,而非同质的。城市的本质在市,不在城。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是房子,不是马路,不是饭碗,而是它的分工,它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城市产生的基本逻辑就是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市场的规模和

3、范围在不断地拓展,各种要素、资源开放、流动,以达到更加充分、更有效率的利用。如果离开了市,离开了更充分的市场化和市场规律、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没有现代化意义的城市。从这点来说,搞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建城,而是成市,但市场并不能简单地制造出来。结构地看,城市的发展是致密的,而非宏大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它的路网会很密,商业和服务设施会到处分布。这样的城市因为有密度,所以生活起来就比较便利。未来的城市化要从扩张型、铺展型变成内生型、紧凑型,不能只从尺度上看城市,更要从密度上看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在于大或小,而在于密集还是稀疏。所以,城市化要终止单纯“摊大饼” ,要把能更好地配置资源的紧凑型城市作为目

4、标。最后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城市的成长与人群的聚集是同一过程。因此,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城市的基本作用,是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生活和发展的机会,保障其市民的权利和财富。忽视民生而把钱拿去装点门面的城市,只能是冷冰冰的钢铁水泥骨架,等待它的必然是人们弃它而去。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筑物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但市民并没有多少获得感。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

5、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城市的发展是各类群体共同集聚的结果,城市的目标也应该是让每个群体都生活得更好。(摘编自陈恒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城市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城市顺应城市成长的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B. 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C. 城市的发展壮大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D. 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为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充分提供生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6、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证了城市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强调遵循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意义。B. 文章指出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壮大。C. 文章指出城市化的关键是成市,强调通过不断优化配置城市要素、资源,集聚各类城市群体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B. 越是成熟的城市,其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各种要素、资源越开放,流动越合理。C.

7、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让城市自由地成长、发展和壮大。D. 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就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答案】1. B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 项“逐渐减少农村人口,以行政手段将人们从自然村迁徙到城市,是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的捷径”偷换概念,文中“物有本末,城市的发展壮大,不是因为它吞噬了村庄,而是因为人

8、们因城市的魅力而到来” “城市的规模通常只是噱头,粗放地扩大城市规模无济于事,并不能带动资源和人才的自然聚集,一个城市的成熟是不断锻造内在的过程”知现代新型城市发展壮大不是靠单纯的人口转移,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提醒我国个别城市管理者学习西方城市的先进管理经验”概括不够精准,最后一段的中心句“城市的发展是人文的,而非器质的”强调的是“以人为本” ,后文的“一个没有以人为基础的城市是没有根基的”也是强调“以人为本” 。故选 D 项。【

9、3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修建高楼大厦,与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是相悖逆的,最终会伤及城市自身的发展”说法太绝对,文中第一度“这类城市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依靠砖堆石砌,乃是因为它遵循了城市成长的自然秩序” ,强调的是“不是简单地依靠” ,并没有完全否认“修建高楼大厦” 。C 项“高明的城市管理者应学习老庄思想,无为而治”错,文中“相反,一些城市管理者却在以城市形象为理由剥夺市民的机会,比如规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摆小摊,不能从事各种低端

10、服务业。实际上这种发展路径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相悖的,城市应该具有包容性地来提供各类机会,富人到城市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穷人到城市也应该有机会”强调的是要有“包容性” ,而不是“无为而治” 。D 项说法过于绝对,城市开放,包容,不排斥摆小摊等低端服务业, “不一定”能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就能”说法太绝对。故选 B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 ,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11、(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12、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

13、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感恩节当天,韩红组织了一场为环卫工人送温暖的公益活动。一同参与活动的除了李易峰、韩红,还有张一山、春妮等一众的明星。这个活动是怎么成行的呢?抛开圈粉、炒作等内部的影响,活动的实现流程反而相对简单,其实

14、是由韩红基金会发起的“陪你一起过冬天”的这样一个官方组织的活动。这是传统公益活动一种典型模式的代表,有着固定的流程,即官方发起民众参与目标达成回访汇报。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这是腾讯公益的“99 公益日”活动。在今年 9 月 7 日至 9 月 9 日,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发起的。在短时间内,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 6 百多万人次,筹集近 6 亿元善款。不论从民众参与度和善款筹集的额度来看,都展现了互联网+对公益的影响力和魅力。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的区别了。传统公益往往都是由官方或者一定的组织发起的,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者基本上是被动参与的

15、,而活动方式相对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资为主;互联网+公益则对发起者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而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物易物、细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均可实现。(摘编自陈一丹中国互联网公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年 9 月 18 日)材料二我国互联网公益总体上经历了三个不断迭代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公益 10 阶段的特征是“公益+互联网” 。公益行业或公益活动,只是把互联网作为其使用的工具,比如建立官网、官微等,使用互联网作为传播阵地、筹资渠道、组织管理系统等。公益与互联网的关系是公益占主导

16、,互联网作为配合工具。简而言之,只是公益活动借助互联网提升组织化程度及工作效率。互联网公益 2.0 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公益” 。互联网与公益的关系更为密切。互联网成为主导,公益成为“互联网+”系列的一部分,结合一起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公益活动,如果没有依托互联网,在线下是很难乃至不可能发生的。2014 年夏天,风靡欧美搅动互联网、娱乐、体育等各界的“冰桶挑战” ,也以最快的速度被中国公益界借鉴,在新浪微博上开启了火热的中国版“冰桶挑战” ,最后带来了 800 多万元善款。与欧美“冰桶挑战”关注渐冻人不同的是,中国版“冰桶挑战”由于机缘巧合关注了瓷娃娃,而且在游戏规则上变

17、成被点名者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捐款。 “冰桶挑战”不仅仅是让世人关注到了罕见病,还从深远意义上给中国公益界带来一次风暴式的洗礼,同时也检阅了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最新高度。 “冰桶挑战”以其创新性、娱乐性、互联网化等特征,刷新了公益的刻板面貌。互联网公益 3.0 时代则真正融为一体。体现在公益本身带有互联网基因,互联网也具有很强的公益内在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开始呈现全面的互联网特征。数据化智能化、云端化、开放式、交互性等等,成为中国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案例是 2017 年 9 月的“一元画廊” ,基于移动端的微信及其支付,在 15 个小时内 578 万人次捐款超过 1200

18、万元,再次刷新中国互联网公益高度。还有典型的“蚂蚁森林” 。2016 年 8 月,蚂蚁金服对旗下支付宝平台的 4.5 亿用户上线了这款环保公益产品。用户每日通过乘坐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燃气费,网络购票等环保低碳方式,将计算成虚拟的“能量”栽种虚拟树苗,当用户积累到一定能量,即可获得一棵真实的树苗。每棵真实的树苗都将有独立的身份编码,由蚂蚁金服联合阿拉善 SE 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国内环保公益机构在内蒙古荒漠化严重的阿拉善、库布齐、鄂尔多斯等地区种植并培育,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摘编自张天潘互联网公益构建中国公益慈善新生态 , 南方都市报2018 年 9 月 18 日)材料三2016

19、年互联网慈善使用率(摘编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央广网 2018 年 1 月 13 日)材料四数据显示,2017 年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已超过 10 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 20 亿元,有超过半数都是互联网公益项目。然而,一些互联网公益反转的剧情却让公众爱心受挫。2017 年 8 月, “一元购画”刷屏,发起方在短短 10 余天就筹集到 1500 万元资金。随后,有网友质疑作品为成年人代笔,也有人质疑“资金管理费是否过高” 。4 个月后,一款名为“同一天出生的你”网络募捐 H5 席卷了微信朋友圈。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即可匹配同一天出生的贫困学生,并为之捐赠一元钱,短短两天时间内就筹集了 2

20、00 余万元。然而,很快有网友发现 H5 应用中受捐学生疑似一人出现两个不同的出生日期,项目发布信息的平台“分贝筹”是一个企业的微信服务号。去年“腾讯 99 公益日”时,一些受助主体利用“刷单”行为骗取企业高额配捐;广东某文化传播公司打着慈善的幌子,以“拉人头”的方式发展会员,行“假慈善、真传销”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爆款”事件中,既有慈善公益领域中老问题的重新表达,也有慈善事业技术化过程中滋生的新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对此评论称:作为传统公益慈善的重要补充,公益众筹平台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便利,但在没有良好且完善的监管下,这类项目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者的乐园。构建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迫在

21、眉睫。(摘编自胡林果反转的剧情,失控的爆款:互联网公益能否 Hold 住民间爱心 ,半月谈网 2018 年3 月 13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冰桶挑战、一元画廊、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将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连接起来,把有趣和有益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互联网公益的影响和魅力。B. 根据材料三可以知道,2016 年我国互联网慈善进行扶贫行为的最多,占比达到 16.8%,其次为疾病救助,占比为 16.0%,助残占比超过助学。C. 在互联网公益 3.0 时代, “互联网”与“公益” 的 联袂,互联

22、网的创新基因与公益向善的力量相结合,不断推动着我国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D. 我国互联网公益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需要多管齐下,共构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让公益正能量传导到网络的每个角落。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如何构建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答案】4. D 5. B 6. 健全并完善互联网公益的相关法规。加强政府监管,理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规范互联网公益组织的相关活动,提高互联网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健全并完善互联网公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宜传引导,增强公众持续关注、支持、依法参与互联网公益的意识。【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

23、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D 项偷换概念,从文中“互联网公益 2.0 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公益” 。互联网与公益的关系更为密切。互联网成为主导,公益成为“互联网+”系列的一部分,结合一起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知“公益与互联网+”结合,并不是单纯的“互联网” ,同时“结合一起”也不是“融为一体”的概念,由材料二“互联网公益 3.0 时代则真正融为一体”知真正融为一体的是互联网公益 3.0 时代。故选 D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

24、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B 项“助残占比超过助学”错,由柱状图可看出,助学是 8%,助残是 6.1%,应该是助学占比超过助残。故选B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注意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本题属于向内挖掘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

25、合。本题中,材料一“传统公益往往都是由官方或者一定的组织发起的,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者基本上是被动参与的,而活动方式相对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资为主;互联网+公益则对发起者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而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物易物、细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均可实现”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比传统公益有优势,但在监管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可以从健全法律法规方面提出看法;政府监管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材料三的慈善使用率上和材料四“也有人质疑“资金管理费是否过高” ”“以“拉人头”的方式发展会员,行“

26、假慈善、真传销” ”看应该是专款专用,规范互联网的相关活动,让其更加专业化、公开化。从公众的角度说,应该对其进行引导,使民众不要丧失信心,要对互联网公益关注的同时还要支持。【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

27、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香郭凯冰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父亲回一句:“睡不着!”村子还睡着。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气息!父亲愣了,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猛然,父亲拔腿向前跑去。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苍黄的成熟的麦子,骄傲地站立在碧绿的野草和杂乱的坟头间。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

28、穗,咀嚼了大半夜。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 “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割了两个钟头

29、,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太阳升高了,父亲感到了太阳的灼热。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被父亲的利索劲吸引了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自从有了儿子

30、,你就没光过膀子,今天你是发疯了!”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大概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思,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最后几垄才被

31、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昏黄的月亮升起来,母亲“嗤”一下笑出声。父亲诧异地看看母亲,也笑了。结婚第三年的那个麦收前夕,母亲夜里陪父亲来河滩给生产队看护麦子,月光下的麦田泛着光,散发着成熟的香味。在河里洗过澡的父母被成熟的麦香点燃,久盼不来的孩子竟然就在那个夜晚来临了“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

32、社出版 2012 年 02 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父亲近来几个月抽烟厉害,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表明了父亲对未来生活的担忧。B. 通过父亲与母亲的对话、神态描写,暗示出父母恩爱,家庭关系和谐,夫妻之间充满温情与包容。C. 小说的时间刻度遵循农耕文明的尺度,以环境描写来表明时间的推移,烘托意境,渲染乡土情调。D. 小说仅仅聚焦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但却辐射到父亲的一生,这种构思使得小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8. 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 ,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这样写有何用意?9. “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句话,既是理解“父

33、亲”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7. A 8. 强调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 ,他把割麦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通过对比,表明父亲对麦田、土地的留恋。 9. 父亲层面:父亲认为进城就是“等死” ,表明他固执朴实,热爱土地,对土地饱含眷念的深情。主旨层面:暗示了农民的精神需要。 “父亲”象征千千万万中国劳动人民,他们长于土地,视土地为生命。小说提出了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如何保持生命活力的问题,这句话不仅是父亲的疑问,也蕴含作者对现实的叩问。【解析】【7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

34、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错,文中“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知麦穗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后文多次回忆关于麦田的故事,比如父亲母亲的爱情和麦田有关,孩子的得来也和麦田有关,文中父亲的话“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可看出父亲对土

35、地和麦田的不舍;文中“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知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文中“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的“商量” “乞求和难过”其实是不想伤害了儿子,所以这几个月父亲抽烟厉害是因为他内心纠结:既理解儿子对自己的孝顺,又不舍土地和麦田。故选 A 项。【8 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

36、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答题模式为:某某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本题中,问“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 ,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有何用意,文中“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 “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可看出父亲不仅仅是割麦, “缓慢而富有韵律”说明父亲把割麦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原因在于儿子在城里给父亲买了房,搬到城里就没有机会再割麦了;前文说到父亲是割麦能手应该是割得很快,在此处“缓慢而富有韵律”正好与之形成对比,结合后文“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

37、听出了乞求和难过” , “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写出了父亲对麦田和土地的留恋。【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小说的主人公,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内容、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阐明理由。本题中, “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通过语言描写可看出父亲说话直白,符合父亲农民的身份特点,耿直固执,过惯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认为农民离开了土地就活不了,从文中父亲花一天时间割了半天就能割完的麦子以及乞求母亲和儿子商量, “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这一细节交代,都可以看出父亲热爱土地,舍不得离开,是土地为生命。

38、从主旨上看, “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一问,问出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离开了土地将怎样活着?文中父亲同样问“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 ,其实道出了农民只有在种地时才觉得生活有奔头有劲,不割麦不流汗,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这就值得思考当农民与土地分离后将怎样保持生命活力的问题,其实也是作者内心写作的目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文蔚,字右华,河间人也。父裼,唐僖宗朝,累为显官。文蔚幼砺文行,求知取友,蔼然有佳士之称。唐乾符初,登进士第,时丞相裴坦兼判盐铁,解褐署巡官。未几,以畿

39、尉直馆。丁家艰,以孝闻。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驾还长安,除监察御史,迁左补阙侍御史、起居含人、司勋吏部员外郎,拜司勋郎中、知制诰,岁满授中书舍人。丁母忧,退居东畿,哀毁过礼。服阕,复拜中书舍人,俄召入翰林,为承旨学士。属昭宗初还京阙,皇纲浸微,文蔚所发诏令,靡失厥中,论者多之。转户部侍郎,仍依前充职,寻出为礼部侍郎。天佑元年夏,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判户部。时柳璨在相位,擅权纵暴,倾陷贤俊,宰相裴枢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余人,威抱冤就死,缙绅以目,不敢窃语其是非,余怒所注,亦不啻十许辈。文蔚殚其力解之,乃止,士人赖焉。璨败死,文蔚兼度支盐铁使。天佑四年

40、,天子以土运将革,天命有归,四月,命文蔚与杨涉等总率百僚,奉禅位诏至大梁。太祖受命,文蔚等不易其位。开平二年春,暴卒于位,诏赠右仆射。文蔚沈邃重厚,有大臣之风,居家孝且悌,虽位至清显,与仲季相杂,在太夫人膝下,一不异布素。弟济美,早得心恙。文蔚抚视殆三十年,士君子称之。(选自梁书张文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B. 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C. 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

41、D. 中和岁/僖宗在蜀大寇未灭急于军费/移盐铁/于扬州命李都就判之/奏为转运巡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张文蔚初入仕途担任官职。B. 直馆,晋、唐以来奉职国家文史等馆的官名,文中指史官。C. 丁家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这里指张文蔚遭遇父亲的丧事。D. 禅位,禅让帝位。这里指后唐皇帝将帝位让给梁太祖朱温。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文蔚自小就有很好的声誉。虽然出生官宦之家,但他努力上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磨练自己的学业和品德,并热心结交朋友。B. 张文蔚对父母非常孝顺。唐乾符初年,担任巡官不久

42、,便遇上母亲去世,他退居京城东郊,哀伤过度损毁了身体,受到大家的称赞。C. 张文蔚多朝为官,仕途大体顺利。即使柳璨擅权,排斥陷害忠良,梁太祖即位改换朝代,张文蔚的职位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D. 张文蔚友爱兄弟。虽然位至高官,仍然与哥哥弟弟们生活在一起。弟弟张济美患有心脏病,张文蔚照看护养他差不多三十年。13. 把文中画横线 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昭宗初还京阙,皇纲浸微,文蔚所发诏令,靡失厥中,论者多之。(2)文蔚殚其力解之,乃止,士人赖焉。【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张文蔚)跟随昭宗初返京城,皇朝的纲纪逐渐衰微,张文蔚发布的诏令,不失中正,评论的人赞誉他

43、。(2)张文蔚尽力解救他们, (他们)才得以幸免,士人都有赖于他。【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这句话的意思为:中和年间,僖宗在蜀地,大寇未灭,急需军费,把盐铁司移到扬州,命李都去掌管盐铁司,李都上奏朝廷任张文蔚为转运巡官。由“僖宗在蜀地,大寇未灭”知在蜀与大寇中间断开,排除 BC,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 “于”字结构表地点的词语应放在扬州后面,即“移盐铁于扬州” ,排除 D 项。故选 A

44、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晋、唐以来奉职国家文史等馆的官名,文中指史官”错,直馆,文中指在馆当值。故选 B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

45、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错, “唐乾符初,登进士第,时丞相裴坦兼判盐铁,解褐署巡官。未几,以畿尉直馆。丁家艰,以孝闻”和“岁满授中书舍人。丁母忧,退居东畿,哀毁过礼”两处知“唐乾符初年,担任巡官不久,便遇上父亲亲去世” ;同时“受到大家的称赞”文中并未提及。故选 B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第一句话重点有:属,追随;浸微,逐渐衰微;多,赞

46、扬。第二句的重点有:殚,竭尽;“乃止”句省略主语他们;乃,才;赖,依赖。【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文蔚,字右华,河间人。父亲张裼,唐僖宗时,多次官居显位。张文蔚从小刻苦学习,砥砺德行探求知识,结交朋友,很有名士的声誉。唐乾

47、符初年,考中进士,当时丞相裴坦兼管盐铁事务,张文蔚初次做官担任巡官。不久,凭借畿尉的身份在馆当值。服家丧,以孝道闻名。中和年间,僖宗在蜀地,大寇未灭,急需军费,把盐铁司移到扬州,命李都去掌管盐铁司,李都上奏朝廷任张文蔚为转运巡官。僖宗回到长安,授任监察御史,迁任左补阙侍御史、起居舍人、司勋吏部员外郎,拜为司勋郎中、知制诰。一年后任中书舍人。服母丧,退居京城东郊,哀伤损毁了身体。丧满,又任中书舍人,不久应召进翰林院,任承旨学士。 (张文蔚)跟随昭宗初返京城,皇朝的纲纪逐渐衰微,张文蔚发布的诏令,不失中正,评论的人赞誉他。转任户部侍郎,仍兼任前职,不久出任礼部侍郎。天佑元年(904)夏,任中书侍郎

48、、平章事,兼管户部事务。这时柳璨身居相位,擅行权力恣意暴虐,排斥陷害贤俊之士,宰相裴枢等五家以及三省以下三十多人,都含冤而死,官吏们看在眼里,不敢私下谈论他的罪行,柳璨余怒所仇恨的对象,也不下十多人。张文蔚尽力解救他们, (他们)才得以幸免,士人都有赖于他。柳璨罪行败露而死,张文蔚兼度支盐铁使。天佑四年(904) ,天子因为社稷将有转移,天命另有归属,四月,命张文蔚与杨涉等总领百官,奉送禅让帝位的诏令到大梁。太祖接受帝位后,张文蔚等未改变官位。开平二年(908)春天,突然死在任上,诏令追赠为右仆射。张文蔚深沉重厚,有大臣的风度,在家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虽然位至高官,仍然与哥哥弟弟们生活在一起。

49、在太夫人膝下,完全与布衣平民无异。弟弟张济美,早年患有心脏病,张文蔚照看护养差不多三十年,士人君子都称扬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 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释囊空不办: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引自南史虞玩之传 ,原指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诗歌首句描绘董传的生活常态,画面感强。B. 董传生活清贫,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C. 颈联巧于用典,蕴藉含蓄,鼓励董传“穷且益坚” ,坚定人生目标。D. 尾联在祝福董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的同时,也批评董传字迹潦草。15. 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