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8789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16讲杂文随笔阅读二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6 讲 杂文随笔阅读(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3 题。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

2、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1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B这里运用比喻,反面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C宇宙的浩大,能毁灭像“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苇草”一样没有尊严。【答案】D【解析】文中说,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2对“我们全部的尊

3、严就在于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C一个人即使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没有思想,但只要活着,也就有了全部的尊严。D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解析】C【解析】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但不能没有思想。2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C我们存在于世

4、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思想,努力提高自己。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答案】B 【解析】原文是“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

5、一个“道”字来表达。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 ,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 ,不如“乘桴浮于海”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在汉代传播儒家仁

6、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 ,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 ,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品

7、的问世。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每部族谱3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 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 ,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 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 14 种。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 ”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8、。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1下列关于“信仰”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关怀。B人类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C天神天道作为一种信仰曾经在商周时代普遍存在,但是后来被孔子的“道”替代。D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立足人文价值探索,都用“道”字表达自己的信仰。【答案】C【解析】C

9、 项, “被孔子的道替代”于文无据。在文中第 2 段只是说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 子 认 为 相 比 于 “道 ”, 君 子 不 必 太 计 较 吃 饭 穿 衣 , 要 寻 求 和 实 践 “道 ”, 让 生 命 变 得 有 价 值 、有 意 义 。B 孟 子 作 为 孔 子 “道 ”的 继 承 者 和 推 进 者 , 将 “义 ”与 “仁 ”并 列 , 把 仁 义 由 个 人 生 活 推 廓 至 政治 领 域 。C 儒 学 发 展 至 宋 代 达 到 高 峰 , 形 成 了 新

10、 学 、 朔 学 、 蜀 学 等 流 派 , 南 宋 朱 熹 集 大 成 , 完 成 了 其 体 系 的构 建 。D 颜氏家训带动大量家训作品问世。这些家训、家规拟定的日常生活准则是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答案】C【解析】C 项, “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中“其”指“儒学” ,而在文本第 4 段中是说“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 , “其”指的应该是“理学体系” 。4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祭孔推动儒家学者积极传播仁义之道,董仲舒从政治层面论道在汉代传播儒家学说过程中产生极大影响。B仁义之道的传播既依赖历代思想家的儒学传播,又得益于那些不入

11、大思想家法眼的家训、家规的宗法作用。C 圣瑞公训词八则类的家训、家规都能采用鲜活的语言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D仁义之道作为一种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答案】B【解析】B 项, “不入大思想家法眼”错误,从文本最后一段看应该是“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知耻与慎独徐建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知耻,

12、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

13、是对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自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时至今日,个人的“慎独”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崇“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5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

14、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为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意、正心,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扩展,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一项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

15、。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吕氏春秋自知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

16、故之徒。(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耻往往是善念的源泉,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因离道触法而败落。【答案】B【解析】 “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错,原文第二段说

17、的是“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6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等。D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言慎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控制私欲。【答案】B【解析】 “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

18、鲜明的时代因素”于文无据。 “但其核心主旨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错,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时至今日,个人的慎独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这里有一个前提“剥除其时代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证明了知耻的积极意义。B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的“知耻”一脉相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荣辱观念,知耻内省,“慎独”改过。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

19、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D我们为人处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警醒。“慎独”为领导干部警醒自我提供了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投机取巧。【答案】D【解析】文本末尾强调“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因此 D 选项的表述“对上揣摩领导意图,投机取巧”有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陈午晴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

20、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 ,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 三字经 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 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 “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7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

21、, “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 “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 “敬长” “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 , “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 “亲亲、尊

22、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

23、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 “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 “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选自 2015 年 3 月 23 日人民论坛 ,有删改)

24、1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B “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C “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D “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项, “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8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25、的一项是A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B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 “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 “敬长” “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属于强加因果,另外, “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与原文“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的表述不一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三

26、字 经 弟 子 规 等 发 蒙 读 物 以 及 大 量 的 家 训 家 规 都 是 专 门 的 道 德 读 本 。B 从 时 代 发 展 的 视 角 来 看 , 中 国 传 统 儒 家 思 想 中 的 “亲 亲 、 尊 尊 ”原 则 也 不 完 全 符 合 时 代 友 展 的 潮 流 。C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D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 “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的表述太绝对化,与原文观点不一致

27、。(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国学中的自由曹雅欣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 ,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 把 道 家 思 想 与 个 人 生 命 形 态 结 合 得 更 紧 密 、 更 艺 术 的 庄 子 , 对 自 由 的 感 受 也 更 强 烈 。 一 篇 著 名 的 逍 遥 游 , 其 实 描 写 的 正 是 庄 子 心 灵 的 驰 骋 和 思 想 的 放 飞 。 逍 遥 游 中 描 述 的 那 个 叫 作 “鹏

28、”的 大 鸟 , 能 够 扶 摇 直 上 九9万 里 , 能 够 背 负 青 天 激 越 云 间 , 自 由 往 来 于 天 地 间 。 其 实 , 庄 子 以 如 此 瑰 丽 的 笔 墨 , 哪里 仅 仅 是 在 描 写 一 只 鸟 的行 为 呢 ? 那 “鹏 ”正 是 庄 子 自 己 的 心 , 正 是 一 颗 开 阔 六 合 、 含 纳 古 今 、 超 越 世 俗 、 纵 横 时 空 的 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儒 家 学 派 里 , 孔 子 曾 称 赞 得 意

29、门 生 颜 回 说 : “一 箪 食 , 一 瓢 饮 , 在 陋 巷 。 人 不 堪 其 忧 。 回 也 不 改 其乐 。 ”箪 食 瓢 饮 的 清 贫 生 活 , 人 人 都 不 堪 忧 苦 , 只 有 颜 回 不 改 其 乐 这 “乐 ”, 也 许 是 身 在 陋 巷 、 心在 书 中 的 精 神 享 受 , 也 许 是 身 在 平 凡 、 志 在 高 远 的 修 身 过 程 , 也 许 是 身 虽 未 动 、 心 已 远 行 的 超 越 眼 前的 卓 越 见 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

30、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陃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如 果 在 现 实 社 会 的 严 格 秩 序 之 内 , 一 个 人 的 灵 魂 依 然 能 充 分 体 会

31、 到 自 由 , 那 么 这 样 的 灵 魂 才 真 正 具有 力 度 , 甚 至 具 有 艺 术 性 。 中 国 古 代 的 士 人 就 是 如 此 。 所 谓 “大 隐 隐 于 朝 , 中 隐 隐 于 市 , 小 隐 隐 于 野 ”,当 中 国 古 代 的 知 识 分 子 受 案 牍 之 劳 形 、 朝 堂 之 艰 险 、 宦 海 之 沉 浮 、 宵 小 之 倾 轧 而 感 觉 受 到 待 遇 不 公 、 制度 禁 锢 、 官 场 奴 役 、 志 向 束 缚 的 时 候 , 他 们 释 放 自 我 的 方 法 , 往 往 不 是 逃 避 到 山 林 隐 逸 而 不 问 世 事 , 不是 投

32、 降 于 世 道 艰 难 而 躲 避 退 缩 他 们 总 认 为 , 遁 入 世 外 不 是 读 书 人 的 理 想 抱 负 , “士 不 可 以 不 弘 毅 ,任 重 而 道 远 ”, 在 负 重 前 行 中 锻 炼 出 一 颗 豁 达 自 在 的 隐 士 之 心 才 是 真 正 自 由 的 人 生 。 所 以 , 他 们 在 任 何困 境 里 都 努 力 自 我 调 节 , 他 们 写 诗 、 作 画 、 弹 琴 、 读 书 、 品 茶 、 赏 花 、 雅 聚 、 清 谈 这 些 构 成 了 他们 快 乐 纵 横 的 自 由 王 国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

33、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10A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B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C荀子提出“礼法并举” ,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D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 ,强

34、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 项,本文所谈的自由为精神层面的自由,而“六艺”说的是行为上的内容。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B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 ,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C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答案】A【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35、句,进行比较、辨析。B 项,原文说的是“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 ,即老子的观点“道法自然”最接近自由的状态,所以不能说“道法自然”中的“道”是自由。C 项,颜回在“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中“不改其乐”是对自由的追求,而“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不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D 项,应存在一个前提“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实,是没有限制的。B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C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D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妄自在。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错误,文中说的是“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