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8777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3讲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3 讲 新闻与报告文学阅读(一)(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14 题。 4 点 30 分 , 面 色 凝 重 的 彭 定 康 注 视 着 港 督 旗 帜 在 日 落 余 音 的 号 角 声 中 降 下 旗 杆 。 根 据 传 统 ,每 一 位 港 督 离 任 时 , 都 举 行 降 旗 仪 式 。 但 这 一 次 不 同 : 永 远 都 不 会 再 有 另 一 面 港 督 旗 帜 从 这 里 升 起 。 4时 40 分 , 代 表 英 国 女 王 统 治 了 香 港 5 年 的 彭 定 康 登 上 带 有 皇 家 标 记 的 黑 色 “劳 斯 莱 斯 ”, 最 后 一 次 离 开了 港 督

2、 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 6 时 15 分 , 象 征 英 国 管 治 结 束 的 告 别 仪 式 在 距 离 驻 港 英 军 总 部 不 远 的 添 马 舰 东 面 举 行 。 停 泊 在港 湾 中 的 皇 家 游 轮 “不 列 颠 尼 亚 ”号 和 邻 近 大 厦 上 悬 挂 的 巨 幅 紫 荆 花 图 案 , 恰 好 构 成 这 个 “日 落 仪 式 ”的 背 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0 时 40 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 28 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

4、米字旗插上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第段中画线句通过一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 【答案】“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解析】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

5、涵。联系写作背景和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2第段中的“此时”是指_。 【答案】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举行时。【解析】“此时”为指代词语,所指代内容一般在上文。所指的是第段,晚 6 时 15 分,即举行告别2仪式时。3第段中画线句子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第段交代了历史背景。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解析】交代背景材料可丰富新闻的内容;同时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从语言

6、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答 案 】 含 意 : 英 国 曾 经 强 占 中 国 领 土 , 开 始 殖 民 统 治 , 港 督 府 是 英 国 殖 民 统 治 的 象 征 , 现 在 港 督 乘船 离 开 香 港 , 人 去 楼 空 , 意 味 着 英 国 殖 民 统 治 的 结 束 。 这 句 话 借 “不 列 颠 尼 亚 ”号 离 开 香 港 , 一 语双 关 , 点 明 了 英 国 殖 民 统 治 的 结 束 。 没 有 讽 刺 挖 苦 , 没 有 痛 骂 , 但 在 平 实 的 语 言 中 我 们 能 感 受 到 作 者心 潮 的 起 伏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注意对关键词

7、“来”“去”的理解;语言方面的特点,可从修辞、句式、用词特点等角度考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

8、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 英尺宽,3 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

9、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3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10、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答 案 】 出 于 一 种 来 源 于 不 安 的 心 情 产 生 的 非 写 不 可 的 使 命 感 , 在 访 问 这 里 之 后 , 如 果 不 说 些 什 么 或写 些 什 么 就 离 开 ,

11、那 就 对 不 起 在 这 里 遇 难 的 人 们 。【 解 析 】 作 者 罗 森 塔 尔 突 破 了 “客 观 报 道 ”“零 度 写 作 ”的 框 框 , 把 自 己 和 其 他 参 观 者 在 奥 斯 维 辛访 问 时 的 感 受 当 做 文 章 的 主 要 内 容 来 写 , 传 达 出 每 一 个 良 知 者 的 共 同 心 声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 案 】 反 衬 。 以 有 着 旺 盛 生 命 力 的 雏 菊 花 在 怒 放 , 从 反 面 衬 托 这 里 曾 发 生 过 令 人 不 堪

12、 回 首 的 惨 剧 。【 解 析 】 细 节 描 写 是 耐 人 寻 味 的 。 文 章 没 有 阴 森 恐 怖 的 镜 头 , 没 有 血 腥 的 画 面 , 只 是 重 现 了 新 闻 的 事实 , 但 透 过 细 节 却 能 引 发 人 们 对 生 命 、 对 人 性 的 思 考 。 在 作 者 看 似 平 静 的 叙 述 中 抒 发 了 对 德 国 纳 粹 残酷 暴 行 的 沉 重 控 诉 , 更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自 由 、 和 平 与 祥 和 的 向 往 。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 答 案 】 以 具 体

13、 的 事 实 揭 露 法 西 斯 的 残 忍 。【 解 析 】 这 些 都 是 具 体 的 实 例 , 却 能 说 明 深 刻 的 道 理 , 鲜 明 地 突 出 了 中 心 。4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案 】 表 达 了 作 者 的 悲 凉 之 情 。 继 续 运 用 反 衬 点 题 , 也 是 对 人 们 的 提 醒 。【 解 析 】 新 闻 中 , 除 了 包 括 参 观 者 的 行 为 、 神 态 及 他 们 无 法 抑 制 的 感 情 , 也 蕴 含 着 记 者 的 感 情 , 这 种用 法 显 然 是 反 衬 手 法 , 反 衬 的 作 用 就 是 通 过

14、 对 比 更 加 鲜 明 地 表 现 主 题 。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石龙洪香港基本法走过的 25 年风雨历程揭示,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1984 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提上日程。但如何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保持 50 年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实现,并无具体路线图。经过内地与香港各界人士近 5 年的辛勤努力,基本法方始诞生。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正是基本法的颁布使得“一国两制”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落地”,成为

15、可能。1990 年 4 月 4 日,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的后半段。从此,香港政治、社会、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与基本法规定相衔接,确保了香港 1997 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现实。此后,香港繁荣稳定的每一天,与基本法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保障香港顺利回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有关香港治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香港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允许个别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实行高度自治,是史无前例的治国理政新课题,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法律化,对落实“一国

16、两制”及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自诞生起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香港回归近 18 年的实践证明,基本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因有基本法的庇佑,香港得以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克服内部发展中的困难,直面外部金融风暴等挑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基本法用法律方式保障“一国两制”的实践,港人遵守和捍卫基本法是应有之义,亦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说明,坚持按照“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办事,香港社会就能稳步发展;背离或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会

17、走更多的弯路。当前,香港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政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抉择。下一步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亦攸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近期,北京和香港两地密集举办基本法纪念活动,要求基本法“再启蒙”的呼声高涨,在港团体组织纷纷向市民宣介基本法,充分说明香港社会意识到基本法的意义,自觉要求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摒弃违背基本法、破坏香港发展进程的行径。“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曾5经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期待。相信香港市民会发挥好基本法的作用,全面准

18、确贯彻落实基本法,在宪法和基本法的轨道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香 港 基 本 法 已 走 过 25 年 历 程 , 回 首 来 路 , 艰 辛 备 尝 , 成 就 辉 煌 ; 展 望 未 来 , 挑 战 巨 大 , 前 途 光 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弘扬,香港能够迎艰克难,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引领下,书写“一国两制”的新篇章。(摘自中国新闻网,2015 年 4 月 3 日,有删改)1文章第段写香港基本法走过的 25 年风雨历程揭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内容上: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香港基本法在香

19、港回归中的作用。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解析】解答“作用题”必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考虑,内容上要概括出文章第段的段意,结构上要考虑到作者这样布局的意图。2说说你对第段“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 案 】 引 用 邓 小 平 的 话 , 指 出 了 香 港 基 本 法 的 重 要 意 义 和 作 用 , 同 时 也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邓 小 平 的 怀 念 之情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作答。既要答出基本法的意义和作用,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3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期的事?【答案】详写近期的事,

20、说明有必要宣介基本法,让大家懂得“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这一道理。【解析】解答这道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回答。这一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即“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详写近期的事,是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道理。4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赏析。【答案】引用诗句,并采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回首来路,艰辛备尝,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挑战巨大,前途光明”。【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在最后一段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引用诗句,“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新篇章”这一句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学生只要答出作者运用这些

21、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好处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毕淑敏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沙石大地上,6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上了缆车,人们纷纷倒向右侧车厢,那一边可以看到正午时分的死海,如巨大宝镜,迸射烂银一般的强烈反光,晃得人睁不开

22、眼。马萨达海拔 50 米。你可能会说,原以为是壁立千寻的高山,原来不过区区 50 米。请注意啊,此处高度虽然以海拔标注,但周围却是低于海平面 440 米的死海。也就是说,马萨达高出周围海面 490 米,峭壁和峡谷,刀剁斧劈般直上直下,让它显出桀骜的高耸。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大约有 650 米长,300 米宽,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堡垒见过,宫殿见过,在同一个视野中,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第一次目睹。这两组遗址的使用主人是不同的,宫殿属于残暴多疑的希律王;萧索的古战场,则属于沥

23、血而亡的犹太勇士。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 8 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四月,正是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公元 73 年 4 月 15 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

24、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

25、一座死城和 960 具尸骸。7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是杜撰出来的?原来,有两个妇女和 5 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

26、了世界各地。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新兵入伍宣誓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

27、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 对 无 法 调 和 的 利 益 之 争 时 , 如 果 不 想 进 入 殊 死 的 博 弈 , 人 们 通 常 会 说 “把 蛋 糕 做 大 一 点 ”。意 思 就 是 只 要 利 益 变 大 变 多 , 所 有 参 与 其 中 的 人 都 可 以 多 分 到 一 块 , 可 能 就 会 化 干 戈 为 玉 帛 , 平 息 争 端 ,缓 和 冲 突 。 我 以 前 觉 得 这 是 一 个 好 方 法 , 各 方 各 得 其 所 , 谁 的 利 益 都 不 受 损 失 。 直 到 2008 年 春 夏 , 我 买一 张 船 票 环 游 地 球 。 3 个 多 月 绕

28、 地 球 一 圈 航 行 下 来 , 最 重 要 的 发 现 却 是 地 球 这 块 蛋 糕 , 不 可 能 做 得更 大 了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期待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地区,都永离陷落!保证这个世界“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选自毕淑敏小说选,有删改)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请对“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一句进行赏析。8(2)文中讲“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请分析其深刻的寓意。【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

29、、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马萨达上空激荡的话语比作被飓风抽打的钢铁的风铃,并夸张地用“摇撼夜幕,群星颤抖”来形容其震撼力,且“群星颤抖”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萨达首领话语中悲壮的气概与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2)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表现了以色列人民誓死保卫马萨达,保卫国土,不会让悲剧重演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第(1)小题具体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既要指出所用修辞,又要结合前文内容(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的讲话)分析表达效果。第(2)小题的考查点虽然落在句子上,但答题时要结合前后文的内容。注意从“再”的本义和所处的语境两个方面作答。2请结合第段内容,具体分析写景

30、的作用。【答案】用晨曦中的一抹猩红渲染勇士们殉难时的悲壮苍凉氛围,借死海日出的惊心动魄的美赞美勇士们为自由而死的大无畏精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写景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从文本内容来看,本段前面说的是马萨达勇士集体殉难,因此本段的景物描写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答题时可以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与抒情等方面进行分析。3文章插叙公元 73 年 4 月 15 日那天发生的事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内容上,通过描写公元 73 年 4 月 15 日那场悲剧,表达了以色列人民的大无畏精神,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升华了主题。结构上,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

31、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要求学生既要概括插叙部分的要点,又要结合主题来分析。结构上只要抓住结构特点来回答就行。4请结合文本,说说第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答案】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的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或答“追求自由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对于地球的资源与空间,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大家才能平安。(或答“人类必须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或答“对人类和平共处的前景表示乐观)【解析】答题时要注意文本中那些议论性的句子。文章第 段主要描写马萨达的风

32、景,叙述马萨达勇士的殉难,从第段开始,作者对马萨达勇士的殉难行为进行议论与评价,并思考人类的相处之道。答题时只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概括即可。9(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嫦娥”三号不是脱离中国现实的孤军“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凌晨顺利发射升空,并将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它所携带的“玉兔”月球车也将在月面巡视勘察。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它若成功完成任务,中国将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支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人类技术力量。航天领域的“月球项目”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探月、登月和驻月。只有美国完成了前两步,加入第一步的则有多个国家。第一步探月又分为“绕”“落”“

33、回”三大动作,大多数国家都还在“绕”的阶段,之前除美国外,只有苏联实现了软着陆。在阿波罗登月多年后又启动的第二轮探月潮中,各国的迄今活动都是以“绕”为主,加上硬撞击,“嫦娥”三号有可能成为近几十年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嫦娥”三号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嫦娥”三号软着陆是中国最终实现航天员登陆月球的重要一步,它将把中国推到当下月球科研活动的最前列。中国近年的航天成就相当耀眼,但它不是中国科学进步的一支孤军。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科研大国,一大批成果相继收获,它们相互支撑,刷新了中国整体科技面貌。航天是其中强有力的支点。航天“有用”或“无用”的争论是伪命题。它在中国科学界根本不存在,

34、在世界它也是只属于中小国家的困惑。中国互联网上常有“不如用航天换扶贫”的争议,但这些声音完全是泡沫性质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需避免受到它们的干扰。其实在中国综合发展中,“嫦娥”三号远非跑得最快最远的那一项。中国的一些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关键性产品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同美俄的航天差距,要比铁路、互联网等单项领域的差距更大。中国需继续快速补上的恰恰是重大科研领域的短板。上世纪第一轮探月竞赛潮的确有冷战政治需求的推动作用,但由此而来的政治标签已被后来的几十年基本冲洗干净。新一轮探月活动,科技和经济考量成为两个主驱动轮。中国作为全面发展的大国,一个重要领域的落后将对国家整体竞争力形成牵制。相反

35、,一项高科技的领先突破会释放广泛的拉动力。中国重大科研领域既谋快,也很重视稳。美苏早期的探月活动失败率极高,当时的政治功利主义让双方都难以冷静。中国的整个航天事业既处于与他国的竞争中,又坚持自己的节奏,避免盲目攀比。这样的实事求是态度应当受到鼓励。中国社会应给予探月等前沿科学活动更多支持。随着向世界最高水平逐渐接近,中国科学家们在项目选择甚至确定科研大方向上都将面临更多挑战,我们无法永远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我们必须敢于在一些关键处迈出探索的脚步。10美国的航天飞机被逐渐确认不是很准确的航天技术方向,被迫离开历史舞台。对于航天飞机这一“弯路”,美国社会的宽容和继续探索的执着精神,是值得中国社会思考

36、的。我国进入重大科研活动集中扎堆的时期,这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活跃期。我国以往里程碑式的科研成就,都是完全由国家主导实现的。如今市场的手越来越有力量,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国家办科研大事的能力,而不是削弱它,这是改革面临的考验之一。中国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但今天回首,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自己长了一些肌肉。正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吃,中国的科学家们需要只争朝夕,整个国家和社会要给予他们坚决的激励。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嫦 娥 ”三 号 月 球 探 测 器 升 空 后 若 成 功 完 成 任 务 , 将 使 中 国 成 为 实 现 月 面 软 着 陆 的 人 类 技 术 力 量 之

37、一 。B各国的航天领域的“月球项目”都是以“绕”为主,“嫦娥”三号发射后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C中国近年的航天成就刷新了中国整体科技面貌,但“嫦娥”三号不是综合发展中发展最快的一项。D在世界发展中,中国如果在某个高科技上获得领先突破会释放广泛的拉动力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答案】D【解析】原文是“在阿波罗登月多年后各国的迄今活动都是以绕为主”“嫦娥三号有可能成为近几十年第一个在月球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B 项忽视了原文的时间限制。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携带了“玉兔”月球车,它将在月面巡视勘察,这次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

38、的一次,意义非凡。B 不 管 人 们 如 何 争 议 航 天 “有 用 ”或 “无 用 ”, 我 国 的 政 策 制 定 者 都 应 坚 持 科 技 兴 国 、 航 天 兴 国 的 政策 。C在各国的探月活动中,政治需求是首位,而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需求也是积极重要的推动力量。D航天这个重要领域的发展跟国家整体竞争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答案】C【解析】原文是“上世纪第一轮探月竞赛潮的确有冷战政治需求的推动作用,但由此而来的政治标签已被后来的几十年基本冲洗干净。新一轮探月活动,科技和经济考量成为两个主驱动轮”,C 项,“政治需求是首位”有误。113在“嫦娥”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后,你认为中国重大科研领域要获得发展,应该怎么做?【答案】既要谋快,也要重视稳。要坚持自己的节奏,坚持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攀比。中国社会应给予探月等前沿科学活动更多支持,要敢于在一些关键处迈出探索的脚步。美国社会的宽容和继续探索的执着精神,是值得中国社会思考的。在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国家办科研大事的能力,而不是削弱它,这是改革面临的考验之一。【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原文第八至十一段,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概括出相关信息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