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7823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名校】2018-2019学年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 年 上 海 市 高 桥 中 学 高 一 上 学 期 期 中 考 试语 文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2、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一、选择题1按要求选择。关于左思 咏史 (“郁郁涧底松” )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有四句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B其中有两联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C其中有两句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D其中有一联诗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2根据所学知识,试推测以下哪句诗最有可能选自诗经 小雅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D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第 II 卷(非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二、句子默写3按要求填空。(1)鹰击长空,_,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经秦风 )(2)_,荫此百尺条。(3)溯洄从之,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4)此中有真意,_。(5)_,依依墟里烟。评卷人 得分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鸿门宴上的座次在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的故事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

4、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在堂上,其座位是以朝南方向为尊。我们在古书上常见到“南面” 、 “北面”的说法,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方向的南面、北面不同。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

5、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君主称臣则为“北面” 。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书上有“东家” 、 “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我们今天口语里还常称客人为“西客” (并非“稀客”) ,就是由此而来。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了,所以把主人称为“东家” 。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

6、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 A 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 B 座位上。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成语“虚左以待” ,本意即为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

7、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 ,就是贬官、降职。我国古代的座次礼节虽然有着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文明、礼貌的体现。4下列与第段“寻常之笔 ”中“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笔一划B点睛之笔C口诛笔伐D投笔从戎5联系上文,准确填写出项羽、项伯和刘邦的座位。A:坐_B:坐_6本文从堂上、_ 、_ 三方面说明座次的位置。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显示着他们的社会

8、地位,表示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B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君主称臣为“北面” 。C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古代车骑上的座次安排。D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8简要分析下列句中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 (注:“闾左”:闾巷左侧,在这里指贫民。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淡淡枣花香 郭宏文(1)仲夏时节的阳光下,我家房宅后院的那棵枣树,终于飘下了淡淡的花香。(2)不知为什么,枣树就是不喜欢早开花。从季春时节到孟夏时节,枣树在我家的后院里,一直悄悄地看着杏树、梨树和槐树们热热闹闹地开花,它却在那

9、里没有一点声息。也许,它是在深深地思考着什么。我望着光秃秃的枝头,心里总有莫名其妙的忐忑涌动着。我真的担心它错过了花期,会耽误孕育果实的时机。误了时机,那秋天满树鲜红的甜脆,就没了指望。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我想,不仅我的心里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我的母亲和我的妹妹们,都会有伤心的泪水流溢。(3)在我的记忆中,那棵枣树,总是在秋风的荡漾中,把我家的后院,演绎成一年四季最瑰美的童话。抬头望去,一嘟噜一嘟噜的枣娃娃们,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肚兜,坠在一根根枝条上,悠闲悠哉地打着秋千。鲜鲜的红,翠翠的绿,笼罩在一环光晕之中,吸引我痴痴的眼眸,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

10、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我不住地打开后门,来观赏这鲜美的风景,来品尝这鲜美的味道。(4)秋风漾起的时候,母亲看见我和妹妹们,常常望着枣树发呆,就在腰间系个圆圆的荆条筐,手攀着树上枝丫,爬到了果叶的风景里。在母亲的面前,我们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问号,让母亲思考着。而母亲的答案,总是让我们舒心着,快乐着。(5)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红枣,一份一份地分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舍不得吃。母亲不管给我们啥吃货,我和妹妹们都很珍惜。我们在母亲身边,看着红枣的新鲜,心里比吃到红枣还甜。母亲也不催促我们吃。她看着我们各自守着的红枣,很风趣地给我们出了一个吃枣的题目。母亲问我们:“吃枣时,是先吃大的、好的?还是

11、先吃小的、破的?”很快,先吃小的、破的成为我和妹妹们的共同回答。我们的理由很充分:小的、破的吃完了,剩下的就都是大的、好的。(6)可母亲却说我们答错了。母亲告诉我们:“吃枣,要先吃大的、好的,然后吃小的、破的。这样吃,吃到最后一个也是大的、好的。 ”母亲的话,让我深深地皱了一会眉头后,顿觉心境大开,一下子有了许多的领悟。我们家不管吃啥东西,母亲都是先挑最好的,剩下的就是吃不了,也没啥可惜的。家里卖东西,母亲也是一个劲地劝人家挑最好的,从不把包崽儿给人家夹进去。给人家送东西,母亲也总是挑选最好的。(7)想不到,这吃枣还挺有学问的。我又想起,在母亲的身边,我和妹妹们总是被她夸奖着。母亲一直拿我们比

12、着找优点。只要我们在母亲的身边,一个一个地比起来,就都是她心中的好孩子。我经常听到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好,却一直没听到过母亲说,我和妹妹们哪个哪个不好。我和妹妹们在母亲的夸奖声中快乐地成长着,真是别样的幸福。母亲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那个山屯里所有的人,山屯人同样都是最好的,他们与母亲相处得很融洽。母亲,仅仅是山屯里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真不知道她是从哪学来的。(8)枣花飘香的时候,早过了“立夏前后一场冻”的时节。季春的复苏中,杏花和李子花都是早开早谢,分别结下青杏和青李子的酸涩。我想,那青杏和青李子,一定有啥难言的心事,才共有着酸涩的味道。 “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霜冻,不少的小杏、

13、小李子都被冻坏了。 ”母亲的话,恰恰验证了我的担心。母亲说话的时候,那杏树和李子树下,已经是果殇满地了。也许,那杏花和李子花,在竞相飘香的时候,还没有做好保护自己后代的准备。(9)枣树的花期要持续一个月之久。枣树一定是像母亲一样,生孩子就要准备好充足的乳汁。我记得,梨花飘香的时候,总是满树的欢呼,满树的热闹。那种欢呼,那种热闹,真是让我为之振奋。我走在梨花的芬芳里,心情陶醉成一个憨憨的傻瓜。可那密麻的花朵,有时争吮着一个芽苞上的乳液,很快就显现出营养不良的状态,花殇一片于树下,难怪母亲说梨树净开谎花。而枣树开花,讲究个先来后到,先开花先结果,后开花后结果,营养有个调配,有开花必有结果。(10)

14、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那甜腻的枣花蜜。许多不知名的虫们也嗡嗡地飞来,来分享这淡淡的枣花香。我想,那些季春时节的花们,肯定浪费花期和花香。季春的季节,蜜蜂和虫们还没有真正地活跃起来。我站在枣树下,过足了嗅花的瘾。倾听着枣树上花虫合奏的交响,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仲夏时节,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有删节)9赏析第(3)段画线句。10第(4)至(7)段以大量篇幅写“母亲” ,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插叙,回忆母亲爱护和教育我们的往事。B用母亲“吃枣”的学问,表现她做事的睿智。C以母亲“夸奖”的行动,突出她为人的

15、通达。D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11第(9)段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此加以赏析。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评卷人 得分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注)客行:指作者客居在外。引领:伸颈远望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诗。14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评卷人 得分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

16、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 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 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 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

17、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15选文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_,世称“_”16解释下列字词。(1)翼日进宰(_) (2)无何,宰以卓异闻( _)(3)又嘱学使俾入邑庠(_) (4)虫翘然矜鸣( _)17翻

18、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18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性结局削减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吏道 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

19、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

20、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19第 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耳B乎20作者在第一段中对于官吏的定义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1第 段画线句中,作者以_喻害民之官吏,_喻百姓,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害民的实质。22对第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B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C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D “不亦盗贼之心乎” ,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23面对“吏

21、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的情况,作者认为该怎么办?(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评卷人 得分六、命题作文24题目:时时想起你要求:(1)写一篇 7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3)不得抄袭。2018-2019 学 年 上 海 市 高 桥 中 学 高 一 上 学 期 期 中 考 试语 文 答 案1 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题干是“关于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 )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分析辨别,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从选项内容看,应是对用典手法的辨析。这首诗“郁郁涧底松”四句

22、,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金张藉旧业”四句,其中金,指金日磾家族。张,指张汤家族。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四句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这四句运用典故,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再者这首诗不是律诗,不能称联。B 项,说两联错误,应是四句诗;C 项,两句诗错,应是四句诗;D 项,一联诗错,应是四句诗。故选 A。2 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3、的能力。题干是“根据所学知识,试推测以下哪句诗最有可能选自诗经小雅 ”,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经风雅颂三部分内容,特别是雅部分的相关内容。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 ,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 ,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然后逐一辨析选项内容,A 项和 B 项是我们熟悉的诗歌,我们知道它们都不是出自诗经小雅 ,而

24、是出自诗经国风 ,从诗句本身也可判断这两项属于风部分。C 项,根据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它的意思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可判断属于雅。D 项,诗句虽然有些陌生,可诗句“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表达的是担忧之情,据此可推断属于风。故选 C。3鱼翔浅底 以彼径寸茎 道阻且右 欲辨已忘言 暧暧远人村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翔、浅

25、底、径寸、茎、阻、辨、暧暧。4 B 5 A:坐西朝东 B:坐南朝北 6 室内 坐骑上 7 D 8 符合。句中的 “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与本文第段介绍的“以左为下为卑”相符。 【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题干是“下列与第段寻常之笔中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寻常之笔”的笔的含义,结合语句的内容,指的是寻常的安排。然后对选项一一分析,A 项, “一笔一划”的笔是笔画的意思;B 项, “点睛之笔”的笔,是安排之意;C 项, “口诛笔伐”的“笔” ,是用笔写的文字之意;D 项, “投笔从戎”的笔,就是写字用的笔。这样 B 与

26、原文一致,故选 B。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是“联系上文,准确填写出项羽、项伯和刘邦的座位。 ”,然后快速阅读文章,找到第一段中相关语句“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 “刘邦面向北坐” ,再根据“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 ”,可知项羽、项伯是坐西朝东,而刘邦是坐南朝北。故 A 处是填坐西朝东,B 处应是填坐南朝北。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是“本文从堂上、_、_三方面说明座次的位置。 ”,然

27、后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根据第三段“在堂上” ,第四段“在室内” ,第六段“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 ,可知是本文是从堂上、室内和车骑上三方面介绍的。故应填室内和坐骑上。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与选项进行比对辨析。本题中,D 项, “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 ”错,根据第七段“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 ,可知 D 的说法错误。故选D。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是“简要分析下列句中

28、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 ,然后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句子,找到其中的方位词“闾左” ,结合注释知其意思是闾巷左侧,在这里指贫民。最后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对于方位座次介绍的相关语句,可找到文章第七段“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 ”可判断句中方位词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座次的讲究。【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说明文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 (每段的中心句

29、,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 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 “问”与“答”要照应好。9 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秋风的吹拂下,枣树的果和叶挤挤挨挨发出声响,给人新奇的感受,表达了“我”对枣树以及过往岁月的深情。 10 D 11 用两处对比体现爱憎,将梨树花开热闹和枣树花迟对比,又将梨树花殇无果和枣树花开果盛

30、对比;突出枣树默默(淡淡)等待,储备养分,保护后代的特点,表现我对枣树开花迟的领悟和对枣树品格的赞许。 12 结构上篇末点题;同时最后一段的 “我明白 ”揭示出了枣树开花迟的原因;和前文第(2)段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尾句以一组排比,突出枣树花开动人的盛景;强烈地传达出我内心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语简而意丰,余韵悠长。 【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该类型题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3)段画线句。 ”,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等。然后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树

31、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散落到树下的草棵里,也散落到我的脸颊上。 ”, “树上不时地传出果、叶们一阵阵咯咯嚷嚷的笑声”一句提示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果和叶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在秋风的吹拂下,枣树的果和叶挤挤挨挨发出声响,给人新奇的感受,表达了“我”对枣树以及过往岁月的深情。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 项, “暗示母亲的人生哲学是从枣树枣花中学到的”错误,从原文这几段

32、可判断母亲是从吃枣这件事教会我们人生哲学。故选 D。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是“第(9) 段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此加以赏析。 ”,题目很明确要求分析文章第(9)段的对比手法。首先仔细阅读这一段内容。可以知道此段文字共有两处对比:梨花开花的热闹与枣树的默无声息对比,梨花花殇遍地与枣花有开花必有结果对比,突出作者的好恶。答题时要指出对比的效果这两处对比突出枣树默默(淡淡)等待,储备养分,保护后代的特点,表现我对枣树开花迟的领悟和对枣树品格的赞许。1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

33、力。题目明确了答题方向,即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结构上看,这一段与第二段写我心中忐忑相照应,点明主题。从内容上看, “我明白了,该开的花,总会飘香的,能结果的花,啥时开也不晚”揭示出了枣树开花迟的原因, “一树婆娑的绿叶,一树淡淡的花香,一树甜甜的期望”传达出我内心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另外要关注语段的位置,本题是文章结尾段,结尾段有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上文、深化主题等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加以列写。【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

34、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13 古体 14 “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35、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题目要求填写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 、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本首是诗歌明月何皎皎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根据它创作的时代汉代,可以确定本题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故应填古体。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从动作刻画的角度来分析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考生在分析诗歌时,就得先找出其中动作描写的词句,体会这些动作细节所表现的作者的神情意态及其所传达的情感。诗中的动作细节主要有“我”夜不能寐、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户落泪等,这些动作细节显示出时空转移的变化。通

36、过赏析这些动作细节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当时的情绪状态是彻夜不眠、乡思难平。其中, “客行”两句, “出户”两句,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的孤独情绪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 “些” “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答一种即可。15 蒲松龄 聊斋先生 16 (

37、1)通“翌” ,第二天 (2)不久 (3)使 (4)夸耀 17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 , (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 18 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这一出丑剧,成名从贫苦变大富大贵竟然是因为献了战斗力强的蟋蟀,而与此有关的一干人等都因为蟋蟀而受惠泽,这是多么荒唐可笑!这充分反映了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社会的不公。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题干是:选文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_,世称“_”,这是考查考生对重要作品作家的识记能力。根据我们平时所学

38、的知识,第一空,根据聊斋志异的提示,知其作者是蒲松龄,故第一空填蒲松龄。第二空要求填写蒲松龄世称什么,故第二空填聊斋先生。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运用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课内迁移法等方法理解词语含义(1)根据语境:知“翼日”是表时间名词,译为第二天,其中, “翼”通“翌” 。 (2)根据语境,“无何,宰以卓异闻”的意思是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故推断“无何”译为不久。(3)根据语境, “俾入邑庠”是使(他)进入县学的意思,故“俾”译为使。 (4) “虫翘然矜鸣”是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

39、叫着的意思,故“矜”译为夸耀。本题要求直接填写而不同于其他卷的选择,增大了难度,对考生的实词积累要求更高。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中的“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少年好事者” ,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名”,名词作动词,取名;“暇” ,空闲;“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角”,角斗,这里指斗蟋蟀;“无不胜”,没有一次不胜的。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0、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是“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性结局削减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有人的观点,抓住关键词“喜剧结局”指成名从贫苦变大富大贵竟然是因为献了战斗力强的蟋蟀, “谴责”是严肃申斥。指对荒谬言行或错误政策进行严厉责备,带有庄重色彩,然后就是否削弱表明看法。最后答题时要先表明态度,应该是不赞同,再从文章的内容、主旨方面去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要突出这一喜剧结局的荒唐可笑,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社会的不公。从而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41、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 , (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

42、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 (两

43、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

44、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 (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19 B 20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1

45、 虎狼 羊豕 22 B 23 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 【解析】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题目要求选出第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这个虚词位于文章结尾,根据语境“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这句话意思是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可判断此处是反问语气,乎用在句末一个重要的用法,就是表反问语气,故选 B。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作者在第一段中对于官吏的定义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抓住题眼“官吏的定义” ,

46、题目还明确了答题范围第一段。然后仔细阅读第一段,可准确找到相关语句“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第段画线句中,作者以_喻害民之官吏,_喻百姓,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害民的实质。 ”,题目要求答出比喻的喻体。然后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再仔细阅读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叙述官吏对比百姓的危害。结合上下文,略加分析即可得出作者以虎狼喻害民之官吏,羊豕喻百姓。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题对象,题干是“对第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

47、的一项是” 。解答此题要先找到第五段画线句子“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结合后文“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然后要认真理解翻译这些句子,可知 B 项正确。故选 B。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题对象,题干是 “面对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的情况,作者认为该怎么办?(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题目中的句子,这句话在文章第五段,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然后通读全文,可知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 “夺其食” “竭其力” ,那么面对这种现象,根据语句“然则如之何?曰” ,可知后面即是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要对所给句子或选项一一辨析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