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575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30 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特征(1)概念: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 均 匀 分 布 型 : 如 稻

2、田 中 水 稻 的 空 间 分 布随 机 分 布 型 : 如 田 野 中 杂 草 的 空 间 分 布集 群 分 布 型 : 如 瓢 虫 的 空 间 分 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 物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对象选 取 样 方 五 点 取 样 法等 距 取 样 法 )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捕获并标记数量为 N1重 捕 、 计 数 捕 获 数 N2标 记 数 N0)计算种群密度NN 1N2/N0(3)种群密度调查成功的关键点样方

3、法的关键点a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如下图所示,应计数图中灰点个体。b常用取样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3)和等距取样法(如图 4)。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必修 3 P62“学科交叉 与数学的联系”改编)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 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1)这个种群

4、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只/公顷。(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答案:(1)88 (2) 偏高 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 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初 次 捕 获 个 体 数 再 次 捕 获 个 体 数再 次 捕 获 的 被 标 记 的 个 体 数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图中分别代表_、_、_、 _和_等种群特征。其中,_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_只影响出生率。(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3)利用性引诱

5、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_。答案:(1)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2)迁入率和迁出率(3)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4)蝗虫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考向 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1(2019湖北长阳一中月考)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

6、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2 月份成熟个体数量大于 8 月份B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C在 2 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D8 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解析:选 A。2 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 8 月份,但二者数量不同,2 月份成熟个体数量不一定大于 8 月份,A 项错误; 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 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项正确;2 月份成熟个体开始繁殖,在 2 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C 项正确;8 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项正确。2(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期中) 如下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

7、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选 C。图 1 中 a 只影响出生率,而 b 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 为性别比例, b 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 c 为种群密度。图 2 为图 1 的变式,图 2 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 1 中 b 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

8、据,A 正确;图 1 中 c 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正确;图 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C 错误;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 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2019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大联考)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9、)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 “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 K 值附近解析:选 C。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 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 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 正确;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 S 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

10、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 错误。4(2019福建三明一中月考)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捕获数( 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只) 雄性个体数( 只)初捕 50 50 28 22重捕 50 10 32 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11、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 2解析:选 D。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N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m 值减小,N 值会增大,统计的种群密nm度比实际高;通过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 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 2。(1)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 A 只,第一次捕获 B 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 a 只,其中有 b 只被标记,根据公式 ,得 A 。由上式分析可知:BA ba aBb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记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

12、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 b 偏小,则 A 偏大。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 b 偏大,则 A 偏小。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2)样方法误差归纳未做到“随机”取样。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

13、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 值有无 无 K 值 有 K 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5K 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

14、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 K 值的时候,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2)当环境遭受破坏后,K 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 值会上升。(必修 3 P66 实例改编)如图表示某海岛一段时间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种群数量即种群密度BAB 段种群中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C该海岛上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野兔,有利于该海岛上野兔的控制答案:A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图甲中 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有环境阻力的时间为_ ,曲线 a、b 中更符合

15、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实际情况的是_。(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 2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图中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前 4 年种群数量_(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因为_。第 9 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型,因为_。图中第 4 年和第 10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_( 填“相同”或“不相同”) ,图中显示第_年种群数量最小,因为_。第 1620 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呈现_型增长。因为_。答案:(1)自始至终 b 曲线(2)基本不变 1稳定 第 10 年时,种群的 等于 1,说明第 10 年种群数量与第 9 年相同,因此第9 年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不

16、相同 10 在第 4 年到第 10 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 10 年种群数量最少J 1 且恒定考向 1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1(2019陕西黄陵中学开学考试) 图 1 和图 2 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中曲线 a 代表死亡率,曲线 b 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 1 的 E 点C图 2 中在 F 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 2 中 G 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 D。分析题图 1 可知, a 是出生率,b 是死亡率, A 错误;E 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

17、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 错误;分析图 2 可知,F 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 F 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G 点净补充量为 0,该点代表环境容纳量,即 K 值,D 正确。2(2019湖北荆州沙市中学月考) 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K 值) 约为 2 000 只B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 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18、的原因C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D图乙第 15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 1880 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解析:选 D。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种群数量在约为 2 000 只上下波动,故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 值) 约为 2 000 只,A 正确; 18501865 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的加剧和天敌的增多,B 正确;分析图乙可知,第 10年以前,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第 10 年时 1,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故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 10 年时,C 正确;图乙中,第 10 年 20 年间,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故

19、图乙第 20 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 错误。(1)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方法t 1 之前: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t 1t 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t 2 时:种群数量为 K,达到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 tN 0 t, 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 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 AB 段(不包括 B 点)。1 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 B、D 点。1 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

20、BD 段(不包括 B、D 点) 。(3)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 值会上升。 考向 2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3(2019湖北襄阳五中月考)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为“J” 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图乙为“S” 型增长,G 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F 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 E 点左右解析:选 D。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 (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量 ),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

21、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故 A 项错误。图乙中 G 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 0,故 B 项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 D 点之前进行,超过 D 点,蝗虫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差,故 C 项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 K/2 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 E 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 D 项正确。4(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 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 N,环境容纳量为 K,S 1S 5 是“S” 型曲线上的 5 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曲线上的点 种群数量 (KN )/KS1 20

22、 0.90S2 50 0.75S3 100 0.50S4 150 0.25S5 180 0.10A该种群的 K 值为 200BS 5 不是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3 之前D(KN)/K 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解析:选 D。种群数量在 S3 时,(K N)/K 0.5,说明处于 K/2,因此该种群的 K 值为200,A 正确;S 5 时,(KN)/K 0.1,说明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因此该点不是该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B 正确;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 S3 之前,C 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S 3 时,(KN )/K 的比值为 0.5

23、,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过高或者过低时,种群增长速率都较小,D 错误。(1)K 值与 K/2 值的分析(2)K 值与 K/2 值的应用项目 灭鼠、灭蝗等 捕鱼、森林砍伐等K/2 值(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树木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值,捕捞或砍伐后,鱼、树木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 值(环境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 K 值,使之不适合鼠、蝗的生存保证鱼、树木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高 K 值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4、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 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流程3培养酵母菌实验操作四点提醒(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

25、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 ),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 /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 3 个 10 5 5 10A4 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 “J”型增长B4 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 K 值C试管内种群的 K 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 开始下降解析:选 B。在培养初期,酵母菌之间不因数量较多而存在生存斗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故 A 项正确;培养液的体积不同时, K 值也不同,由于培养液体积不同,接种的微生物数不同,所以不能同时达到 K 值,故 B 项错误;试管 与试管

26、中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但是试管培养液体积较多即环境阻力小于试管,所以二者达到的 K 值不同,故 C项正确;试管与试管中培养液体积相同,但试管内起始酵母菌数多,所以营养物质消耗快,其种群数量先下降,故 D 项正确。2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C图中 c 点和 d 点相比,d 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De 点和 f 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解析:选 C。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

27、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初期进行有氧呼吸,繁殖速度快,A 错误;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 错误;随培养的进行,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使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 正确;f 点与 e 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错误。清一清易错点 1 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点拨 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易错点 2 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点拨 年龄组成并

28、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易错点 3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点拨 (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无单位。计算公式:增长率 100%。一 定 时 间 内 增 长 的 数 量初 始 数 量(2)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有单位,如:个/年。计算公式:增长速率 。一 定 时 间 内 增 长 的 数 量时 间易错点 4 增长率点拨 (1) 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2)增长率( 末数初数)/ 初数

29、100%(N 0t1 N 0t)/N0t100%(1) 100%。易错点 5 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 K 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 K 值点拨 K 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 K 值或偶尔在 K 值以下,即在 K 值上下波动,故 K 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如图甲中A、B 均非 K 值,而图乙的 “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 K 值的数据分别为 N2 和 P2。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 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 P

30、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 N2 和 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判一判(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江苏,5A)(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浙江, 4B)(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新课标,6D)(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安徽,3

31、0(2)改编( )(7)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8)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9)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11)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 K/2 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12)“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一定的,而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答案:(1) (2) (3) (4) (5) (6) (7) (8) (

32、9) (10) (11) (12)(2018高考全国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选 D。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 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

33、 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 错误。(2017高考全国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 D。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 1/2 时,种群增长率最

34、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2017高考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 B。根据题干信息“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 D 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

35、体进行标记,A 错误。高考应答必背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 倍) 增长(数学模型:N tN 0 t)。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5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

36、于波动中。课时作业基 础 达 标 1(2019江西上饶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B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再发生波动解析: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 错误;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即种群在空间上呈集群分布,B 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 错误;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若受到气候、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发生波动,D 错误。2(2019江西南昌十所重点中学高三模拟)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甲

37、、乙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岛( 均已封闭) 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 6 到 8 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 3 月到 11 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 6 月到 7 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 6 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解析:选 C。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A 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 3 月到 11 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

38、有改变,B 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 6 月到 7 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均已封闭,因此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 正确; 6 到 8 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 6 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D 错误。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注: 412 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导致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

39、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解析:选 C。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导致死亡率较高有关;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的情况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4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 14 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 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增长速率 0.66 1.52

40、2.83 3.69 2.91 1.20 0.03A这 14 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B第 12 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解析:选 D。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呈“S”型增长,A 错误;第12 年增长速率比第 8 年下降,但只要增长速率大于 0 就仍在增长,属于增长型,B 错误;白头鹎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C 错误;白头鹎在第 8 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是 K/2,环境容纳量是 K,应是第 8 年时白头鹎种群

41、数量的两倍,D 正确。5下列关于下图中“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t 0t 1 之间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 1t 2 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 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D在 t1 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解析:选 D。t 0t 1 之间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 项正确;t1t 2 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

42、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 项正确;t 2 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C 项正确;在 t1 时种群数量为 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 t1 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 项错误。6(2019宁夏银川九中高三模拟) 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

43、密度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解析:选 A。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取样时应随机取样, B 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 错误;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可调整种间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蚜虫,D 错误。7(2019山东临沂期末)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

44、数量达到最大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解析:选 B。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 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 K/2,B 错误;在丙点时适当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的目的,C 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K 值 )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8(2019山西康杰中学高三期中)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 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 部分)。下列相

45、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106 个/mL)实验期间室温()9138188183153144161017A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可用数学式 NtN 0 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C实验前 4 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D第 56 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是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解析:选 B。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 ,A 正确;根据实验数据

46、可知,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 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 NtN0 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 B错误;前 4 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量越来越多,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 正确;第56 天,实验室温度较低,抑制了酶的活性,小球藻的种类数量发生明显波动,D 正确。9(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 a 所示D若曲线 b1 变成曲线 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解析:选 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并不是等于零,A 项错误;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K/2 之前进行,B 项错误;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C 项错误;曲线 b1 的 K 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K 值下降,变成曲线 b2,D 项正确。10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_,表示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等,其数学模型:NtN 0t中, 值与增长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