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765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中生物实验考点细列(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详参上课笔记) 二、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p18 (一)把握原理、试剂、颜色变化 1. 共同点:颜色(显色)反应故选材原则:色浅易得含量高色浅易得含量高 2. 还原糖鉴定:还原糖+斐斐林试剂林试剂砖红色沉淀(需水浴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淡蓝色到砖红色淡蓝色到砖红色。 3. 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双缩双缩脲脲试剂试剂紫色络合物。淡蓝色到紫色淡蓝色到紫色。 4. 脂肪鉴定:(1)组织样液法(2)切片法 脂肪+苏丹苏丹 III橘橘黄色黄色;脂肪+苏丹苏丹 IV红色红色。 5. 淀粉鉴定:遇碘变蓝(高中阶段变蓝,若新信息题给了新信息则按信息处理) (二)各物质鉴定注意点: 1

2、. 还原糖鉴定 (1)本质:鉴定还原糖:所有单糖+麦芽糖+乳糖。(高中阶段非还原糖:所有多糖+蔗糖) (2)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 乙液:0.05g/mLCuSO4 (3)使用方法:等量混合、现用现配、水浴加热等量混合、现用现配、水浴加热 2. 蛋白质鉴定 (1)本质:碱性条件下鉴定肽键。肽键数2。鉴定多肽链、蛋白质。 (所以,正常蛋白质或蛋白质变性、盐析、初步水解后也可发生显色反应正常蛋白质或蛋白质变性、盐析、初步水解后也可发生显色反应)  (2)双缩脲试剂:A 液:0.1g/mLNaOH B 液:0.01g/mLCuSO4 (可知,A 液液=甲液;甲液;B 液可由

3、乙液用蒸馏水稀释液可由乙液用蒸馏水稀释 5 倍而制倍而制) (3)使用方法:先先 A 后后 B,A 过量 B 少许。先先 A 目的是提供碱性环境目的是提供碱性环境。 3. 脂肪鉴定组织样液法(无需显微镜) (1)步骤:往脂肪组织样液中直接加入苏丹 III(苏丹 IV),混匀后即出现橘黄色(红色)。 4. 脂肪鉴定切片法(需光学显微镜和 50%酒精) (1)步骤: 切取花生种子薄片苏丹 III 或苏丹 IV 染色吸去染液滴加 50%酒精洗去浮色酒精洗去浮色 (浮色就是染液)滴一滴清水后盖上盖玻片镜检(先低后高)结果:显微镜下看到橘黄色或红色脂肪颗粒。 5. 总结: (1)用到酒精:脂肪鉴定-50

4、%;色素提取-无水乙醇无水乙醇或 95%乙醇+无水碳酸钠;配解离液-95%;冲洗卡诺氏液;调查土壤小动物-诱虫器-70%酒精。 (2)用到盐酸: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8%;配解离液-15% 三、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p26 1. 背景知识:真核生物细胞中,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 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亲和力不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甲基绿甲基绿使DNA 呈绿色呈绿色,吡罗红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呈现红色。 盐酸作用:一、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5、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二、使染色质中的使染色质中的 DNA 和蛋白质分离,利和蛋白质分离,利于于 DNA 与染色剂中的甲基绿结合。与染色剂中的甲基绿结合。 3. 选材:颜色反应,所以材料要色浅,常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内表皮细胞 4. 步骤:“取水冲冷茶”“取取水冲冲染察察”。以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取材制片:滴加 0.9%的 NaCl 溶液至洁净载玻片上用消毒牙签刮取漱净口腔内侧壁并涂抹在液滴中点燃酒精灯烘干载玻片。 (0.9%的的 NaCl:维持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形态 烘干:让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烘干:让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水解: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 8%

6、盐酸中,30(利于水解)保温 5min。 冲洗涂片: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 10s。(目的:冲去残留盐酸) 染色:混合染色剂染色 5min吸去多余染液盖上盖玻片 观察:先低后高。低倍镜下: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使物像清晰。高倍镜下,观察结果:真核细胞真核细胞 DNA 主要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分布在细胞质中。 5. 注意注意:(1)本实验目的是通过颜色区别观察核酸的分布分布,不是鉴定核酸种类。 鉴定 DNA:DNA+二苯胺蓝色(沸水浴),选修 1 考。鉴定 RNA,不考。 实在要鉴定,可用一种酶(RNA 酶或 DNA 酶)和两种

7、底物(DNA、RNA)。 (2)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细胞核的拟核或质粒中。  四、制备(纯净)细胞膜 p41 1. 选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原因: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常见干扰项常见干扰项:鸡的成熟红细胞(X)、蛙的成熟红细胞(X) 2. 方法:吸水涨破法吸水涨破法+离心技术(若在试管中进行) 五、鉴定死细胞和活细胞 p43 1. 方法:染色排除法 2. 原理: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 3. 试剂:台盼蓝台盼蓝+细胞细胞活细胞不变色,死细胞呈蓝色活细胞不变色,死细胞呈蓝色 六、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p47

8、 【观察线粒体】 1. 背景知识: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形态多样如短棒状、圆球状、哑铃形等。 2. 试剂:新制的质量分数 1%的健那绿染液健那绿染液(0.5g 健那绿充分溶解(30-40)于 50mL 生理盐水) 3. 原理: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活细胞染料, 可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线粒体呈蓝绿色蓝绿色, 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4. 操作:高倍镜下,观察染色后的人口腔上皮细胞。 5. 结果: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接近无色的细胞质。 【观察叶绿体】 1. 背景知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注:水绵水绵叶绿体呈

9、叶绿体呈螺旋带状螺旋带状) 2. 原理:无需染色无需染色,随时保持有水保持有水的临时装片即可在高倍镜高倍镜下直接直接观察。 3. 选材:新鲜藓类叶、菠菜叶、黑藻叶(叶片是单层细胞,属于真核生物)等。 撕取菠菜叶中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撕取菠菜叶中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下表皮细胞含少量叶绿体;下表皮细胞靠近海绵组织,较易撕取且不至于细胞过于密集;下表皮气孔较多,即使没撕取到叶肉细胞,气孔的保卫细胞中也含少量个大的叶绿体。 4. 观察:先低后高。 5. 此外:能通过叶绿体的流动方向判断活细胞内胞质环流胞质环流现象与方向(显微镜下和实际方向一致显微镜下和实际方向一致)。 七、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0、p62(此实验请同学们结合上课笔记进行学习) 1. 材料:成熟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外外表皮;黑藻叶片黑藻叶片 2. 能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能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故具有原生质层(可作为半透膜);人为控制外界溶液浓度,可与细胞液浓度之间形成浓度差。进而,构成活细胞中的渗透系统(半透膜+浓度差)。 3. 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原理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原理:活活的的成熟成熟的的植物植物细胞具中央大液泡细胞具中央大液泡,可构成渗透系统渗透系统;原生质层的伸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大缩性比细胞壁的大;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的。 (注:蔗糖溶液能完全透过植物细胞

11、壁,透过细胞膜的速率极慢几乎可认为不能透过植物细胞膜) 4. 试剂:质量浓度 0.3g/mL 的蔗糖溶液,即 30%蔗糖溶液;低渗溶液(一般是清水)。  5. 方法:引流法、自身前后对照、显微镜观察法(观察 3 次,引流 2 次;全程低倍全程低倍) 6. 现象:关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变化,中央关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变化,中央大大液泡液泡的的大小变化、液泡颜色深浅变化大小变化、液泡颜色深浅变化。 7. 思考:植物细胞会过多吸水而涨破吗?(答案:不会,因为有不会,因为有植物植物细胞壁的保护细胞壁的保护) 8. 思考: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内表皮+红墨水红墨水可以探究质壁分离

12、和复原现象吗?(答案:可以) 八、酶相关的实验 p79+p83(结合上课总结的内容复习) 1. (1)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最适温度/pH; (2)酶的特性探究(高效性、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T、pH)。 2. 注意复习角度注意复习角度:1. 酶的选择 2.实验步骤顺序 3.梯度及温度或 pH 设置的合理性 4.观测变量与方法的选择 3. 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过氧化氢酶、FeCl3、加热、加热 专一性:一种酶两种底物或一种底物两种酶专一性:一种酶两种底物或一种底物两种酶 T 对酶活性影响:不用过氧化氢酶;一般选用淀粉酶,但只能检测底物对酶活性影响:不用过氧化氢酶;

13、一般选用淀粉酶,但只能检测底物 pH 对酶活性影响:不用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一般选用过氧化氢酶,检测产物对酶活性影响:不用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一般选用过氧化氢酶,检测产物 九、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p91 1. 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还是兼性厌氧? 2. 实验设计时:运用了背景知识,即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存故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存故酵母酵母菌的菌的异化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异化类型是兼性厌氧型。 3. 实验方法:设计对比实验,两组实验组互为条件对照条件对照(一组有氧,一组无氧) 4. 实验装置:

14、5. 检测检测 CO2: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浑浊程度);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由蓝变绿再变黄,变黄时间) 6. 检测酒精检测酒精(学名乙醇):(浓 H2SO4酸化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变化变化:橙色橙色灰绿色灰绿色。 十、探究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类型(结合上课笔记和光合呼吸专题 1 复习时黑板上画的) 十一、绿叶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p97 1. 提取提取原理原理:不同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 用提取剂-无水乙醇(95%乙醇+无水碳酸钠或丙酮也可代用但较少用)。 2. 分离分离原理原理: 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

15、纸上扩散得快, 反之则慢。 用有机试剂-层析液(93 号汽油也可代用) 3. 实验器材:二氧化硅、石英砂、无水乙醇、单层尼龙布、棉塞;干燥定性滤纸、铅笔、毛细吸管;层析液等。作用: 试剂 作用 注意事项  4. 合理操作下的实验合理操作下的实验结果结果:(以下是(以下是长形滤纸条上长形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请结合上课的口诀记忆)的分离结果;请结合上课的口诀记忆) 由上至下的色素:胡 黄 a b 由上至下的颜色:橙黄 黄 蓝绿 黄绿 由上至下的含量:a 多胡少(再是 b 黄) 十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p107(结合上课笔记复习) 提示:重点吃透叶片上浮法、液滴移动法和半叶

16、称重法 十三、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p110 1.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细胞大小(相对表面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 实验类比: 不同大小琼脂块 细胞大小 NaOH 扩散速率=扩散深度扩散深度 物质运输速速率 体积比体积比(NaOH 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体积) 物质运输运输效效率率 3. 实验结果: (1)扩散深度一样,物质运输速率一样。扩散深度一样,物质运输速率一样。 (2)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把细胞当做球体的话,把细胞当做球体的话,S=r3)越小,体积比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越小,体积比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17、。 (3)结论: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结论:所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4. 思考思考 1: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答: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效率(not 速率)速率)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核核 DNA 的含量的含量是一定的,不会随细胞体积增大而增多是一定的,不会随细胞体积增大而增多(核质比)。 思考思考 2: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但细胞体积越小越好吗? 答:不是。如如细胞内每个酶促反应需要空间。 十四、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p115 1. 背景知识:根的结构(上课已讲清楚) 2. 原理:(1)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

18、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2)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独立进行的,故同一分生组织中可同时看到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3)通过高倍镜下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质)的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即数目、形态),可判断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进而认识整个有丝分裂过程。(4)染染CaCO3 防止研磨中防止研磨中色素色素被破坏被破坏 1.无水乙醇要分多次加入分多次加入,并且迅速迅速研磨 石英砂 (二氧化硅=SiO2) 助于研磨得充分助于研磨得充分 2.通风通风下进行层析时,避免吸入过多挥发性物质 无水乙醇(有机) 溶解并溶解并提取提取光合色素光合色素 3.划滤液细线:干燥后,重复重复两到两到三次三次;细、直、齐

19、细、直、齐 层析液(有机)+滤纸 分离光合色素分离光合色素 4.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否则得不到色素带 单层尼龙布单层尼龙布 过滤研磨液 毛细吸管毛细吸管 沿铅笔线画画滤液细滤液细线  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3. 试剂:解离液(15%盐酸盐酸+95%酒精的酒精的混合混合液(液(1:1) 碱性染料(溶液本身 pH 是酸性的):醋酸洋红液、龙胆紫醋酸洋红液、龙胆紫或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 4. 步骤: 培养根尖:温暖地方进行洋葱根尖培养(待根长约 5cm) 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 8 字骤要背,且顺序要

20、对字骤要背,且顺序要对) 解离解离 解离液处理 3-5min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细胞相互分离 细胞死亡-故无动态变化 漂洗漂洗 清水处理约 10min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防止解离过度 这步处理这步处理时间最长时间最长, 解离过度会使得根尖过于酥软 染色染色 碱性染料处理 3-5min 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 染色体被染成深色 制片制片 取出根尖置于载玻片-滴一滴清水-盖玻片-加载玻片再按压 使细胞分散细胞分散,便于观察 否则视野中细胞会重叠 观察:先低倍找分生区低倍找分生区(分生区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换高倍先找中期高倍先找中期,再找其他时期细胞,最后找间期

21、,仔细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特点。 5. 注意注意:视野中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为间期最长); 看不到动态变化(解离后细胞已死);可看到染色体加倍的分裂相(是后期)。 实验版人教实验版人教高中生物必修实验高中生物必修实验 2.0 版(下)版(下) (2022.11.13 修订)修订)  注意注意:p18 等页码对应的是人教教材的页码。注意回归课本。 【必修二】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一对相对性状)p6 1. 目的:理解孟德尔假说核心成对遗传因子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 2. 模拟对象模拟对象: 小桶桶甲、乙 雌、雄生殖器官器官 不同颜色彩球彩球(分别标记为 D/d) 不

22、同类型的配子配子 D 和 d 甲桶内 D=d 但是不需要(D 甲+D 甲)=(D 乙+d 乙),因为不符合客观事实。其实雄配子数量远远大于雌配子数量。 乙桶内 D=d 每次分别分别从甲、乙小桶抓取一个彩球 产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彼此分离 记下彩球字母组合 受精时,随机结合随机结合 3. 注意:每次抓取前都要充分摇匀充分摇匀;每次抓取完记下字母组合后要分别放回原桶分别放回原桶(保证每次抓取的雌配子类型概率相等,雄配子同理);重复重复 50-100 次次(才符合统计学要求)。 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p21(简单了解) 1. 目的: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23、,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三、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p88 1. 目的:学习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掌握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机制。 2. 步骤: 低温诱导 常温培养洋葱不定根至 1cm 左右,进行 4低温诱导 36h 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剪取根尖,用卡诺氏液浸泡 0.5-1h,再用 95%酒精冲洗酒精冲洗 2 次 制片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同必修同必修 1 实验十四实验十四) 观察 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再确认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3. 分析:卡诺氏液固定后细胞已死亡,故观察不到动态变化;视野中也有正常二倍体细胞。分析:

24、卡诺氏液固定后细胞已死亡,故观察不到动态变化;视野中也有正常二倍体细胞。 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p91 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发病率、遗传方式 2. 选择:发病率高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红绿色盲。不选多基因遗传病,因为易受环境影响。 3. 调查发病率发病率:人群中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该遗传病患病个数/该遗传病的调查人数 x 100% 4. 调查遗传方式遗传方式:发病率高的家系中家系中。 五、补充背诵知识 p92 一、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遗传咨询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产前诊断。 1. 遗传咨询步骤遗传咨询步骤: 了解病史(第一步)判断遗传方式推算再发风险率提供咨询建议

25、(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 2. 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  非基因水平:孕妇血细胞检查、羊水检查(即羊水穿刺)、B 超检查 基因水平:基因诊断基因水平:基因诊断(利用分子杂交技术) 3. 注意回顾注意回顾:不同生物基因组和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目的差别。 【必修三】 一、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p51 1. 实验:预实验预实验(摸索大致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正式实验 2. 选材分组:生长旺盛生长旺盛的一年生一年生枝条如迎春花枝条若干 选材:控制无关变量完全相同(形态大小(长度)、发育状况、留芽数量相同留芽数量相同,随机分成 5 组,每组 6 条) 分组

26、: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清水处理空白对照组(清水处理);其余为实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施加自变量)。 3. 明确实验变量明确实验变量:自变量(生长素浓度,其余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均为无关变量) 因变量(生根状况) 检测指标(生根数或生根长度等,上课已讲,能写出 2 个即可) 4.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浸泡法浸泡法和沾蘸法沾蘸法 浸泡法 要求生长素溶液浓度低低,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插条基部插入溶液深约 3cm(深深),几小时至一天几小时至一天 沾蘸法 要求生长素溶液浓度高高 插条基部基部插入溶液深约 1.5cm(浅浅),蘸约约 5s 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

27、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p61(实验看课本,背景知识看资料) (一)背景知识 1.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逐个计数法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估算法(绝大部分情况采用)。 估算法获得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估计值: 样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抽样检测法抽样检测法 (其中抽样检测法在选修 1 叫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针对微生物的计数方法,都用到计数工具血细胞计数板) (1)样方法: 适用种群: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如植物、昆虫

28、卵;蚜虫、跳蝻如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蚯蚓。 计算方法:实验中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实验中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实验要确定:样方的多少(适宜)、样方大小、取样方法 样方大小:视调查对象而定。如某草地某草本(1m2,种群数量较少种群数量较少可适当可适当扩大扩大)。 取样原则: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随机取样(调查区域接近方形-五点取样法;调查区域狭长地带-等距取样法)题目若没有交代具体地形,直接写样方法。 计数方法:有边缘效应,故“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顶角取左上角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顶角取左上角” (2)标志重捕法: 适用种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29、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n重捕个体数m重捕N种群数量M第一次捕捉标标志数志数 注意事项:(这些不用背,要熟悉,应对选择题)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概率相等;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身体不产生伤害不产生伤害; 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不能消失 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迁出没有大规模迁入迁出,没有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没有外界因素的强烈干扰 (3)黑光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趋光性昆虫(注意,黑光是人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注意,黑光是人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 (4)抽样检测法:培养液中酵母菌酵母菌

30、的数量统计(适用于微生物微生物) (5)注意区分注意区分: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器取样法”,具体进行丰富度统计的方法有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提示:不要写错别字,上课已教大家怎么记了!特别是标志志重捕捕法,记记名计算计算法、目测估计估计法。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p68(结合上课笔记,特别是计算方法,实在不会就放弃这里) 四、探究土壤(群落)(群落)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丰富度的研究 p75 1. 土壤小动物特点土壤小动物特点:活动能力较强强且身体微小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采集、调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取样器取

31、样法(用到取样器和吸虫器)取样器取样法(用到取样器和吸虫器) 3. 丰富度统计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记名计算法(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等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 p102(了解) 1. 案例 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一般不考) 2. 案例 2-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1)背景知识: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原核) 、 丝状真菌 (真核) 和呈放射性的放线菌放线菌 (原核) 。数量繁多。表层土微生物比较丰富:有光、

32、有氧、土质含有机物较多,利于微生物繁殖。 (2)实验材料:带落叶的土壤 (3)实验方法: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 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实验组土壤:塑料袋包好放在 60恒温箱 1h 灭菌(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改变) (4)实验现象(结果) (5)实验结论:落叶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六、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p112 1. 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比例要合适,包含比例要合适,包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各类组成成分。各类组成成分。 2. 封上生态缸盖(密闭密闭)+ 置于室内通风(温度适宜温度适宜

33、)+光线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阳光直射(光照适宜光照适宜)  七、【常见实验技术方法总结】 1. 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染色体变异等。 2. 差速离心技术:分离普通细胞的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细胞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膜直接低渗+离心即可)。 3. 密度梯度离心技术:探究 DNA 的复制方式。 4. 对比实验法:不单独设置对照组,每个都是实验组,互为相互对照这种对照类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酶的最适温度或 pH、探究光合产物 O2中 O 元素来源、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等。 5. 同位素标记法:14C-暗反

34、应、32P-赫蔡、3H-分泌蛋白、35S-赫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15N-半保留、18O-光合(同位素标记)结合上课笔记。 6. 荧光标记法: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摩尔根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7. 纸层析法:必 1-光合色素提取、选 1-胡萝卜素的鉴定。 8. 假说演绎法:孟一、孟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DNA 的半保留复制等实验 9. 类比推理法:萨顿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 10. 模型构建法: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照片不是、标本不是照片不是、标本不是;结合复习细胞核时的上课笔记)。 【高中生物学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5、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用显微镜观察到木栓组织中的死细胞死细胞。 2.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活细胞活细胞。 3. 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统一性。(只提到动物植物细胞,未提及病毒、真核原核等分类)。 4.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二、酶的发现 1. 斯帕兰扎尼:实验验证了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 巴斯德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活酵母细胞活酵母细胞导致的。 3. 李比希:认为认为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裂解后裂解后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某些化学物质导致的。 4. 毕希纳:引起发酵的化学物质是酿酶,酿

36、酶,细胞内或细胞外都可,不一定需要活细胞不一定需要活细胞。 5. 萨姆纳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脲酶的结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6. 切赫和奥特曼:少数少数 RNA 也具有催化催化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 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空气成分未知、植物更新空气是否需要光未知) 2. 英格豪斯: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有阳光照射。 (空气成分未知1785 空气成分被发现后才知道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3. 化学家梅耶:植物光合作用中,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什么物质储存了化学能未知) 4. 萨克斯萨克斯

37、: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产生了淀粉。  5. 恩格尔曼恩格尔曼:水绵与好氧细菌水绵与好氧细菌实验,证明氧气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6. 鲁宾和卡门鲁宾和卡门:采用18O 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对比实验分别标记底物水和 CO2,证明 O2中的氧来自水中的氧来自水。 7. 卡尔文卡尔文:采用14C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标记 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发现了卡尔文循环即暗反应。 四、遗传定律的发现 1. 孟德尔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假说、提出并验证了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2. 约翰逊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基因”,并提出了基因型基

38、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的概念。 3. 魏斯曼:预言了减数分裂的存在。并被后来科学家用显微镜所证实。 4. 萨顿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假说。 5. 摩尔根摩尔根:果蝇实验,用假说演绎法证明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即遗传学第三定律;用荧光标记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6. 道尔顿:第一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五、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1. 格里菲思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转化因子”。 2. 艾弗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

39、转化因子”是 DNA。 3. 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六、遗传的分子基础 1. 沃森和克里克沃森和克里克两人:发现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2. 克里克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包含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有:DNADNA,DNARNA,RNA蛋白质蛋白质)。 3. 后来科学家补充完善了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4. 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七、生物的进化 1. 拉马克:第一个拉马克: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从低等到高等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逐渐进化的。进化

40、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并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八、内环境与稳态 1. 沃泰默:发现稀盐酸能引起胰液分泌,但认为这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 2. 斯他林和贝利斯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3. 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 达尔文达尔文:观察到植物向光性向光性现象,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会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传递某种影响。 2. 鲍森詹森:用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

41、. 拜耳:用实验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4. 温特:用实验证明该影响是该影响是一种类似动物激素的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并命名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 5. 后来科学家:首先从尿中首先从尿中分离出该种化学物质,即吲哚乙酸吲哚乙酸(IAA)。  6. 郭葛等人: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 IAA。 7.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生长素(IAA)植物体还能合成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激素植物激素。 十、种群和生态系统 1. 高斯:实验发现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林德曼:研究赛达伯格湖,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两个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生物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