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7299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静海一中 2018-2019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18 分)和第卷主观题(102 分)两部分,共 120分。2. 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 3-5 分,并计入总分。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内容 基础文言阅读诗歌鉴赏散文阅读语言应用写作技能卷面整洁分数 12 22 10 16 60 减 35 分120 分第 I 卷(选择题  共 18 分,每题 2 分)一、基础选择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2 小题。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心中喟叹的

2、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拾级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沿)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旗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砍斫,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细致)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赫然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鼎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祥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

3、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期望)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1. 文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喟叹(ku)        枝枝蔓蔓(wn)    料峭B. 拾(sh)级而上     砍斫(zhu)     端祥C. 靡(m)费    

4、     坚劲(jng)     间架结构D. 亘(gn)古        小憩(q)            鼎礼膜拜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沿  细密  历历在目  期望  B. 缘  细密  赫然在目  希冀C. 缘  细致  赫然在目  期望  D. 沿  细密  

5、;历历在目  希冀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B. 他在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出版了六本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都有自己的专栏。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D. 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低,钙锌铁营养素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知者乐水,

6、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出自论语 。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专集,与诗 书 礼 易 春秋合称“六艺” 。B桑丘潘沙、拉斯蒂涅、弗罗洛是依次出现在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 高老头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文学形象。这些名著的作者依次为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C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对红楼梦创作甘苦的自我感叹。 红楼梦以“情重愈斟情”的感伤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提高了它的艺术容量。D “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柳

7、宗元。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旬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认为危,昌请守之。 ”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

8、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活捉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 。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而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 ,将士曰“怀忠冢” 。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空。【注】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

9、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月不解                   解:解围B. 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       说:劝说C. 躬励士卒                   躬:亲自D. 遏其要冲        

10、          遏:制止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救军至,贼乃宵溃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 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C. 以扼弹筝峡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 旬余而毕             &n

11、bsp;     余固笑而不信也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 “行”在这里泛指军队。B. 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C. 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D. 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

12、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曙希烈/退保蔡州B.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C.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D. 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

13、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B. 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C. 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D. 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第卷(共 102 分)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1)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3

14、 分)(2)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3 分)(3)举例说明“乃”的其他三种用法。(不包括翻译题(1)的用法)(3 分) (易混易错题组)(4)举例说明“而”的其他三种用法。(不包括翻译题(2)的用法)(3 分) (易混易错题组)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10 分)水调歌头定王台南宋袁去华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注】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

15、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 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都。陵阙:皇帝的陵墓。(1)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开头时空纵览,为全词奠基昂扬豪迈的基调。B.以问答的形式点题,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C.“兴废”二字承上启下,意蕴丰富而悠远绵长。D.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2)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2 分)(3)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的,请具体分析其中的内涵。 (2 分)(4)鉴赏诗歌之“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通常是哪几步?(4 分) (规律提炼题组

16、)12.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4 分)(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 (贾谊过奏论 )(2)_,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熊咆龙吟殷岩泉,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人生如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现代文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信一口井于坚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 “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陲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 “少年社火燃灯寺” ,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17、。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

18、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 70 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井水是一种“信” ,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

19、赖,更是祖传的“信” ,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井水令一代一代建水人信任大地,安居乐业。生生之谓易,送水人不会怀疑,跟着祖先送水就行了。这一眼,令他成了一个保守派。破旧立新、怀疑旧物是这个时代的风气,改天换地,人们已经不再信任大地,不再道法自然了。送水的人必须守旧,大地之水是旧的,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滴。这个时代的目标是“先富起来” ,送水的人像井一样,天然地自甘落伍。送水只能维持温饱,年复一年地送水,做这个活计更得不为所动。但是,只要水在,他就不会失业,也不必担心成本。人们信任他,只要他的马车一到,各家各户就提着桶走出来,仿佛他是一个大地派来施水的使者。井水维系着这座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

20、信” 。建水的送水人诚实地信任着祖传的井,就像祖先们信任大地之水、开始之水。他通过日复一日运送这口唯一的井里的水,立其诚。送水的人像写诗一样,送的是大地的现成,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个工作微不足道,没有技术含量,有力气就能干。但是,必须有人干,不能须臾或缺。他的职业精神,就是每一次送水都要恭恭敬敬的,忠实于一口井。看建水人如何取水,送水人站在马车上,用瓢将桶中的水慢慢舀出,车旁的人双手捧着盆,捧至眼前,瓢里的水跃入盆中,如天地孕育出的精灵。送水人与取水人不说话,但凭借青色的一缕完成了最神秘的交流。偶尔,水沾湿额头,有一点凉,这是确定无疑的,大地之凉。说实话,大板井的水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没有多少区

21、别,如果用技术检测的话,成分也不会有多大差异。但这是一种“信” ,这种“信”非常古老,这是对起源、开始的“信” 。人们迷信的是这个开始,通过对开始之水的迷信,人们永远记着祖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定居。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迷信。科学只看到水的分子构成: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科学不知道这种“信”来自时间、经验、细节,井是文明照亮的,水不是一般的水。水中有“信” ,是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态度,水井唤起的是感激和敬畏。大板井的旁边不仅有龙王庙,还有无数的传说、诗歌,无数来自祖母们的自生自灭的箴言没有人会为自来水公司建一座庙,虽然它的有无也

22、生死攸关。人们喝水管里的水只是因为契约、抵押、担保、制度,所以不会对一个水表、一份供水合同恭恭敬敬。人们提心吊胆,担心着毁约。大地不会毁约,大地就是诚实。人们与大地的关系是“信” ,不是契约。黎明,马蹄嗒嗒响起,送水的人来了,这是一个喜讯。有部电影叫作都灵之马 。大风,灰沙弥漫,疯狂之马,最后几颗土豆,一群吉普赛人在荒野中找到一口干了的井。在整个世界上,井越来越少,一口接一口地少下去,现在,井就像诗一样卑贱而金贵。许多井已经不被信任,封了填了。有一次我在苏轼老家的井边跪下去,像信任他的诗那样信任着,捧起一口来喝掉,旁边的导游大喊:“喝不得!”他不信了。大地藏着毒药,不再信任井,这是一种新的觉,

23、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觉过,耶稣、佛陀、庄子、老子等的觉都是:井是好的,井就是诚实,可以信任、依靠。井藏着毒药,这种可怕的想法已经萌生。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建水城可以信任,看啊,送水的马车来了!马车从我身边经过, 我坐在燃灯寺前,像五百年前的杨慎一样,端起茶碗,品着井水,品着“信”的滋味。  (选自于坚建水记 ,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本文描写了云南小城建水,以井为主体,让读者感受到了小城的传统与淳朴。B文章引用民谣“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说明了大板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建水城的重要作用。C作者强调

24、人与井的关系是感激和敬畏,而人与自来水的关系是契约,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作者对当下契约文明的反对。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如将井水与自来水作比较,将建水人对井水的信任与导游对苏轼老家井水的怀疑作比较,使主题更加明确,引人深思。E作者用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来写水井干涸带来的绝望,他认为环境恶化使井越来越少,使人们丧失了对世界万物的信任。14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15你如何理解倒数第二段中“黑暗是什么?是送水的人不再来了”这句话。 (3 分)16作者结尾说“品着信的滋味” , “信”包含多重含义,请筛选全文有效信息,加以概括阐释。 (5 分) (信息筛选题)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25、20分)1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信息筛选题)子曰:“麻冕 (1),礼也;今也纯 (2),俭 (3),吾从众。拜下 (4),礼也;今拜乎上,泰 (5)也。虽违众,吾从下。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筛选以上语段的有效信息,说明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18.微写作(14 分)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关键环节题)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

26、。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 。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1)好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述,如果用一句凝练的话作为你的文章题目并且能够最鲜明地论证你的观点,你该如何写?(限 15 字以内) (5 分)(2)请用一段话论证你对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看法或建议。要求

27、论证有力,使用对比的手法,200 字左右。 (9 分)五、写作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有些人不懂感恩,有些人不懂奉献爱心,有些人悲观烦恼,有些人胸无大志,有些人逃避现实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让我们痛苦不堪,甚至有的人始抱怨命运、抱怨社会的不公。其实,与其说是这些外界因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平静,毕竟生活中,还有一种“花”为你飘香。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以“生活里,总有一种花为你飘香”为题目的文章。要求: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不少于 800 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静海一中 201

28、8-2019 第二学期高二语文(5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知 识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得分框10. (12 分)(1)(3 分)_(2)(3 分)_(3)(3 分)_(4)(3 分)_11.(1)  (     ) (2 分)(2)(2 分)_(3)(2 分)_(4)(4 分)_12. (4 分)(1)_  (2) _(3) _  (4) _13. (4 分) (     ) (     ) 14.(4 分)_15.(3 分)_16.(5 分)_17.(6 分) _18.(14 分)

29、 (1)题目:_(2)_高二语文答案1. C   【解析】本题考查那个字音字形辨析能力。字音辨析,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 项, “枝枝蔓蔓”的“蔓”应读“mn” ;B 项, “拾级而上”的“拾”应读“sh” , “砍斫”的“斫”应读“zhu” , “端祥”应为“端详” ;D

30、 项, “鼎礼膜拜”应为“顶礼膜拜” 。故选 C。2. 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正确运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包括成语)意义及用法。本题要求选出“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第一处:缘:书沿着,顺着;沿: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 。此处语境是顺着石壁的边缘,两个词都可以。第二处:细密:(质地)精细密实;不疏忽大意,仔细。细致:精细周密;细密精致。此处词语描写的对象是“岁月” ,不能是“精细周密;细密精致”意思,应选“

31、细密” ,排除 C 项;第三处: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赫然在目: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此处语境是“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 ,描写的是“大红寿字”这一对象,突出的是“引人注目事物突然出现” ,应选“赫然在目” ,排除 AD 两项;第四处:期望:是指人们对某样东西的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希冀:希望。此处后文为“自己长寿百岁” ,表达的是对未来有所希望,故选“希冀” 。故选 B。【点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

32、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3. 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 项,主语残缺, “透过让” ,掩盖了后同分句的主语,可以去掉“透过”或

33、者“让” 。B 项, “出版”和“文章”,搭配不当;可将“和”换成动词“发表” 。D 项,成分赘余, “不容”意思是不能令人,与“令人”重复。删去“令人” 。故选 C 项。【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

34、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 、 “防止” 、 “以防” 、 “以免”、 “切忌” 、 “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 ,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 “成为” ,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4.C。 【解答】A “六艺”有乐 ,没有论语 ;B弗罗洛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形象;D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盛赞的人物应是韩愈。【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

35、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

36、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5.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D 项, “遏其要冲”的意思是“把守住交通要道” ,所以“遏”的意思是“把守” 。故选 D。6. B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

37、”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项,乃:于是,就/乃:竟然。B 项,于:介词,在/于:介词,在。C 项,以:连词,表目的/以:介词,凭借。D 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转折。故选 B。7. B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

38、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混淆了“陛”与“阙”的含义。陛,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阙,本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故选B。8. D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希烈” “围” “陈州” “刺史” “李公廉” “计” “昌

39、” “刘玄佐” “陈州西” “贼” “昌” “晨”“阵” “列” “将” “翟曜” “蔡州” ,虚词“之” “与” “其” , “计穷”意思是“束手无策” ,“刺史李公廉”作“计穷”的主语,意思是“刺史李公廉束手无策” ,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A 项, “昌”作主语, “从”作谓语动词, “刘玄佐”作宾语, “救之”作宾语补足语,意思是“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援陈州” ,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B 项。“压”意思是“迫近,逼迫”这里指“进逼” 。 “其”代词,代指敌人的。 “压其阵”指进逼敌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李希烈解围进攻陈州,刺史李公廉束

40、手无策,刘昌跟随刘玄佐救援陈州。到陈州西与贼军相遇,刘昌清晨进逼敌阵,没等敌军排好阵列,就大败他们,活捉敌将翟曜。李希烈退守蔡州。句子可以断开为: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故选 D。9.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据天堑防守”说法错误,天堑是指天然形成的壕沟,文中“昌深堑以遏地道”是刘

41、昌带领士兵们自己深挖壕沟防守。故选 B。10. (1)李僧惠 被感动 了,就派曾神表 带 表疏到朝中,请求 讨伐 李灵曜(2) 等到 他 患病(被疾病缠绕) ,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 去世 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之”代词,他,代指刘昌;“僧惠感之” ,被动句,李僧惠被他感动了;“乃” ,于是,就;“赍” ,带着;“诣” ,到去;“阙” ,指朝中;

42、“讨” ,讨伐。(2)中“及” ,等到;“婴” ,名词作动词,缠绕,这里指被缠绕;“婴疾” ,被疾病缠绕,也就是患病;“约” ,约定,定下;“约以是日” ,指定下日期;“发” ,出发,动身;“未发” ,没有动身;“而” ,就;“卒” ,死。【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

43、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下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