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1)钝响( ) (2)寒暄( ) (3)草窠( )(4)俨然( ) (5)悚然( ) (6)踌蹰( )(7)谬种( ) (8)形骸( ) (9)歆享( )(10)牲醴( ) (11)蹙缩( ) (12)桌帏( )(13)讪讪( ) 【答案】 (1)dn (2)xun (3)k (4)yn (5)sng (6)chu ch (7)mi (8)hi (9)xn (10)l (11)c (12)wi (13)sh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笼 (2)槛笼 罩 ( )囚 笼 ( )) 兽 槛 ( )门 槛 ( ))(3)间 (4
2、)更时 间 ( )间 或 ( )) 少 不 更 事 ( )更 加 ( ) )(5)拗 (6)咽执 拗 ( )拗 断 ( )拗 口 ( )) 咽 喉 ( )咽 气 ( )呜 咽 ( ))2语境辨析法(7)为了便于监 ( )督学生读书,国子监 ( )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了教室旁边。【答案】 (1)lng lng (2)jin kn (3)jin jin (4)gng gng (5)ni o o (6)yn yn y (7) jin jin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 (2)和 i( )烟 i( )) 康 x( )y( )指 气 使 )(3) (4)脸 ji( )汗 流 ji( )背 ) 形
3、 hi( )hi( )然 )【答案】 (1)蔼 霭 (2)熙 颐 (3)颊 浃 (4)骸 骇第 3 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沸反盈天:_(2)走投无路:_(3)百无聊赖:_(4)天有不测风云:_【答案】 (1)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2)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3)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4)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2理解辨析中止终止“中止”是中途停止,多属主观行为,强调过程中被打断,可以继续,也可以停止。 “终止”是最终停止,多属客观行为,强调结果。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前者强调中途停止,后者强调最终停止。3对点
4、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滴滴叫板快的,微信叫板支付宝,从今年 1 月开始的打车软件“烧钱大战” ,到现在价格战的偃旗息鼓,本就一池活水的出租车市场已被搅得沸反盈天。( )(2)国美在经历种种内部波折之后,仍然抱着对扩张战略的迷信,但在电子商务崛起之后,游戏规则已然改变。对手们一个接一个越过国美,家电连锁模式走投无路。( )(3)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指出,记者跟随执法部门探访了多家单位网络办公平台,发现大多都已是“人去台空” ,只留下少数工作人员在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机。( )(4)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说时来运转,就时来运转,谁不高兴呢?( )(5
5、)近日,宜宾珙县某公司生产的净重 7 275 千克、货值 13.82 万美元的桑蚕茧顺利出口泰国。此举标志着宜宾桑蚕茧中止出口 6 年后顺利重返国际市场。( )【答案】 (1) (2) “走投无路”形容处境极端困难。应改为“日暮途穷” ,比喻到了末日。(3) (4) “天有不测风云”多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用在此处不合语境。(5)常识速览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2 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 年写成中篇
6、小说阿 Q 正传 ,成功塑造了阿 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 年写成小说集呐喊 ,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
7、的主要问题。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1文学常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指的是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指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2文化常识中国主要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东汉崔寔(sh)四民月令载:“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洁祀祖祢,进酒降神。 ”家人皆着鲜衣,少年依次给长者拜年祝贺,放爆竹,家宴时,饮椒柏酒,放五辛盘(葱、蒜、韭菜、茼蒿、芥菜),邻里亲戚,不分贫
8、富,互相拜贺祝福;家家门上钉上桃木板,称“桃符” ,每年更换一块新的。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也称“元宵节、元夜、灯节” 。唐宋两代元宵观灯成为盛事,官宦人家的公子小姐、市民之家的翁妪少年均走街串巷,尽情观灯,毫无避忌。除官家搭设彩棚,悬挂各种奇异灯笼,各店铺、富贵人家也在自家门前悬挂彩灯,供人观赏。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宋黄庭坚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端午:也叫“五月节、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个节日从战国延续至今。传说楚人为纪念屈原,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包粽子
9、,用艾蒿或剪成剑形的蒲叶插在房檐,用艾水洗脸,都是为了除秽辟邪。唐宋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朝廷常给百官赏赐。中秋:也叫“八月节、团圆节” 。古人认为这天月亮最圆最亮,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拜月,吃月饼、瓜果,祈求全家团圆。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叫“岁除” ,晚上叫“除夕”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除夕之夜,家家放爆竹,挂灯笼,迎诸神,人们通宵不睡,谓之守岁。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小说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劳动妇女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被冷酷残忍的“病态社会”摧残乃至吞噬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吃人的旧社会的罪恶,指出了反封建的必要性。文脉梳理_ _【答案】 寂然死去 再到鲁镇文本深
10、读自主探究一、分析小说结构及作用1课文先用序幕摆出故事的结局,再用回忆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用尾声结束故事。这种“序幕回忆”的方法有何好处?_【答案】 作者这样安排,能在故事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先摆出祥林嫂的可怕形象和痛苦的精神状态,就使读者急于要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她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而且突然宣布祥林嫂的惨死,就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这种疑问和迫切希望知道故事原委的心情;然后又写出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使读者一步步了解她的遭遇,一点点解除疑虑,同时也会越来越增加对她的同情;最后的尾声在情景和气氛上都和第一大段紧密相连,遥相呼应。这是运用倒叙的手法来安排故事情节的。2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
11、了祝福的景象,这种特定环境的描写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_【答案】 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中心,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二、赏析肖像描写的作用3找出全文中三处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分别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生活状态。肖像描写 生活状态初到鲁四老爷家 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尚在,安分守己,好劳动力再到鲁四老爷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上
12、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鲁迅河边相遇 精神完全麻木,木偶人,活僵尸【答案】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壮大,顺着眼 年轻守寡,营养不良,青春早逝,精神上受到极大摧残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三、鉴赏形象及作用4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_【答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
13、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 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
14、那么祥林嫂正是一个被毁灭的审美形象,小说深沉而忧郁的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5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_【答案】 因为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这些冷酷、麻木、愚钝的灵魂,感受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注定担当不起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 ,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知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小说通
15、过对“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冷漠的现实和对其他人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凸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地自我解剖的精神。合作探究6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请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呢?_【答案】 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 “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是造成人物悲
16、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 ,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以及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 “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杀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7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作者描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_【答案】 (1)祥林嫂人生中的几次不
17、幸及周围人的表现: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怕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 “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 ,同情心也算有些,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 ,听完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 ,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祥林嫂头上的疤:当镇里人对阿毛的故事味同嚼蜡时,柳妈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
18、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 ,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诉说阿毛的故事时,还寄希望于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 , “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 , “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 ,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2)写作目的:通过祥林嫂周围人的表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封建的政权
19、、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传神的肖像描写本文在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时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2写法指导人物肖像描写“四法”肖像描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它包括描绘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1)工笔法。指用细腻的笔触对人或事
20、物作详尽而细致入微的描摹,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2)白描法。指不用或少用色彩浓烈的修饰性词语,不加渲染烘托,只是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人物形象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是语言平实,线条清晰。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采用的此法。(3)画龙点睛法。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
21、(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4)夸张漫画法。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 “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 “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 “花白胡子” “长胡子” “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同样,我们在写作
22、时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地叫他“小胖子” ,等等。3迁移运用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 200 字。_【写作示例】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您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
23、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冷漠是一把利剑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以及那些将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还或多或少存在,愿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责任,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同情与善良,温暖他人,照亮
24、整个社会。【应用角度】 “冷漠” “让世界充满爱” “伸出温暖的手”等。2精彩应用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儿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窿,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佳作领悟导读:冯雪峰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
25、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树人”需要鲁迅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
26、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 ,而是“抄书” ;阿 Q 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 ,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
27、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难“树人” 。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悟亮点】1凤头精彩(1)文章开头第段有什么作用?提示:开头简洁明快,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地列举中学生的“三怕” ,随后将话题转到“怕鲁迅”这个核心话题上来,并亮明自己的态度。2论证多样(2)本文第段运
28、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提示:文章第段将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比作蜀道,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因为喻体来自课本,还极易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化用了蜀道难中的诗句“以手抚膺坐长叹” ,运用了引证法,既论证了观点,又美化了语言。3.语言铿锵(3)请结合文章第段谈谈本文的语言魅力。提示:第段善于运用反问句,引导读者深思。三个反问句是层进式的关系,第一问告诉人们“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不是“怕”的理由,第二问告诉人们历史精华同样“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 ,第三问提醒人们不应“让红尘掩盖了”鲁迅的作品。此处使用反问句,表达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第段,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当今社会不良现象,并且让鲁迅笔
29、下的人物复活,点出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才害怕鲁迅,极具讽刺意义。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4豹尾强劲(4)文章末段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提示:结尾段作者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高度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悚然(sng) 俨然(yn)荸荠(b) 草窠(k)B渣滓 (z) 寒喧(xun)桌帷(wi) 讪讪(shn)C炮烙 (po) 朱拓(t)蹙缩(c) 咀嚼(ju)D执拗(o) 形骸(hi)醉醺醺(xn) 间或(jin)A B 项,喧暄;C 项,炮 po;D 项,拗 ni
30、,间 jin。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B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C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D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 “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A “ 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45412010】鲁迅非常尊重个体的尊严,鲁迅是
31、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所以他在 20 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的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他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A BC DA 在所给的语句中,第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头,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 ;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 “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不同态度;与构成并列关系;与后文衔接。4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45412011】A宋朝的朱熹
32、抽取礼记中的大学 中庸 两篇,与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 B “牺牲 ”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C “端午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宋玉有关。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 呐喊 故事新编 , 祝福选自彷徨 。C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45412012】A小说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直在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最后她悲惨地死去。B小说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再叙述祥林嫂的“半生事迹” 。这样安排既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也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C祥林嫂讲儿子阿毛的悲惨故事这一情节在文中前后完整地出现了两次,这样写作是一种故意重复,表现了祥林嫂内心创痛之深,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D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小说通过对他书房的陈设和对祥林嫂的诅咒、迫害的描写,刻画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和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A “ 她一直在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有误,小说中祥林嫂追求的是基本的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