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1杠杆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306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1杠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1杠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1杠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1杠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杠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叫杠杆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与阻力3.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初步确定出动力臂与阻力臂4.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过程与方法自主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及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同时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生活现象、判断力的变化情况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引入:老师先让一位男同学去拔木板上的钉,结果拔出,再让一位女同学用羊角锤去拔同一个钉子,轻松拔出。(反差明显)老师展示:生活中应用的各种各样的

2、杠杆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特点(有力的作用能绕固定点转动)老师总结: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描述有关的名词术语(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 O 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或 F 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或 F 阻表示(说明:动力与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方向不一定相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1或 L 动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 L2或 L 阻表示教师说明力臂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2)结合演示羊角锤,让学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要求作图规范)。(3)讲评

3、二、杠杆的平衡1.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静止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水平位置静止的平衡2.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什么关系?根据玩跷跷板的经验3.猜想4.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了使杠杆重心落在支点上,以消除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2)怎样调节平衡?口诀:左高左调右高右调(3)实验中为什么使杠杆在水平重新平衡?方便测出力臂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所受重力是多少牛?要求学生回答,注意单位:(4)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总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三、小结通过本节学习,

4、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四、作业(1)课本 8 页 WWW 第 1、2 题(2)完成本节的同步训练杠杆教学设计巧妙利用体验游戏化解杠杆学习困难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

5、件。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杠杆设计思路: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

6、戏的方法:方案:一、跷跷板游戏。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做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反思: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苏科版 > 九年级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