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5156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三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

2、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 ,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

3、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

4、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逻辑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说明盛唐诗人善于将前人未述的感受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

6、体验。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精神要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C. 唐代诗歌善于提炼普遍性人情,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可见唐代诗人的思维长于理性而不善于感性。D. 只有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7、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选项 C, “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选项 D,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故答案选

8、B。【2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认真研读题干中指向对文本的理解,认真思考选项中的说法。选项 B, “第二层按逻辑顺序”理解有误。第二层是按时间顺序,不是逻辑顺序。故答案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观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内容,这样就

9、能很好作答本题了。选项 C,枉加推断。由前提无法推断出“可见唐代诗人的思维长于理性而不善于感性”这个结论。故答案选 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枉加推断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

10、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我们得开始

11、了。 ”哈桑说。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

12、赏。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

13、,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哈桑, ”我大喊, “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

14、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

15、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 ”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 ,有删改)【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 年 3 月 4 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 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阿富汗人民勇敢的同时也讽刺了他们的好斗。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部分哈桑忍受坏孩子的侮辱追回风筝,揭示了标题的含义。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

16、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C. 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D. “我”在斗风筝的过程中,心理历程是复杂的。例如赢得比赛后,我经历了从兴奋,到担心,到胆怯,最后非常内疚的心理变化过程。5. 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6. 试从风筝对“我” 、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答案】4. A 5. 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重

17、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6. 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 “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 ,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

18、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A, “讽刺了他们的好斗”理解有误,文中追风筝知识阿富汗的一个民间的习俗,也体现出青年们为了赢得比赛的复杂的心理情境。故答案选 A。【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赏析的能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

19、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从阿富汗追风筝的习俗上去分析人物形象,从我与哈桑的对话中,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塑造人物形象。【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丰富内涵的探究和解读赏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文本内容的含义及人物心理等角度赏析,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充分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概括。本题题干问的是:试从风筝对“我” 、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风筝对于我的意义是用这次民俗活动证明自己的强大,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为了帮助主人完成心愿的寄托,也体现了哈桑对主人忠诚和其内心的纯朴。【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

20、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

21、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

22、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

23、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

24、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25、。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 ,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主要因素。D. 文化有“道”与“术”两

26、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主要体现为“术” ,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则主要体现为“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 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

27、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9. 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7. C 8. C 9. (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示例: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7

2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 “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理解有误。在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教师与袁济喜教授的看法并非截然不同,如都有提到师资问题。故答案选 C。【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

29、进行辨析。选项 C, “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答案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考生首先要注意到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去概括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接着要注意结合题干概括分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

30、的措施” ,根据对材料四的把握,可以从原文中筛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根据以上原文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

31、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文言文阅读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

32、,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

33、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旧唐书狄仁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B. 陛下作法悬

34、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C.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D.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 。本文中的“黄卷”即是书籍。B. 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 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 ,为悬示教令的地

35、方。D. 逆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鱗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另派长史蔺仁基代他出使。B. 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C. 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D. 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

36、仁杰上奏弹劾他,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王本立终被治罪。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2)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答案】10. B 11. D 12. A 13. 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辩论答对,狄仁杰仍然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用威权使他恐惧。【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

37、俱有等差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这句话的含义是“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 。根据把握对原句的理解“陛下作法”的意思是“陛下制定法律”应该单独成句,主语“陛下”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 AD 选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法既无常”的意思是“法律既然没有准则” ,词句“法”做主语,要单独成句,所以可以排除 C 选项。故答案选 B。【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

38、、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D, “后多指反抗辩驳同僚等”理解有误。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逆龙鳞”一般是指反抗违背或者辩驳皇帝。故答案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 A, “狄仁杰另派长史蔺仁基代他出使”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是狄仁杰自己要求代他出使。故

39、答案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就诘”前来询问;“不置”不放、不搁置、不止;“让”责备。“且”况且;“以”用;“夺”改变;“惧”恐惧。【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40、”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父亲狄知逊,做夔州长史。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辩论答对,狄仁杰仍然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后来又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狄仁杰的父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

41、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 ”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仁杰孝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为应该被免职。高宗下诏立即杀了他。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

42、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就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只按律判了弃市当街处斩,没有诛其九族。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用威权使他恐惧。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

43、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古人说:假如取了长陵一捧土,用什么法来处罚呢?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几天后,官授仁杰侍御史。当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而专权,朝廷里很多人都怕他。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请求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皇帝特别下诏宽宥他。狄仁杰上奏说:“朝廷即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哪里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呢?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

44、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王本立终于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安定平静,秩序良好。高宗将要到汾阳宫去,任命狄仁杰担任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皇帝的仪仗要经过妒女祠,而民间传说盛装经过此处的人一定会招来风雷之灾,就征发了数万民夫另外开辟道路。狄仁杰说:“天子出行,千万辆车马,风神雨神刮风下雨为天子清扫道路,妒女敢有什么妨害?”于是立即命令停止开辟新路。古代诗歌阅读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45、【注】作者是江西修水人,地属江南。此词写于作者因写承天院落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被贬西南边陲的宜州所作。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破知春近”不仅写江南梅花多于冬末春初开放,意味春天来临之意,更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阻隔“江南”与我的联系。B.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一句十分精妙,这两句主要是描摹眼前情景,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梅花的姿容。C.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待放,接着写晚风中传来的梅花幽香,最后写美好早晨开满

46、枝头。由“破梅”到“得梅”再到“开遍” ,层次十分清晰。D.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诗人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致;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15. 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将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整个平生进行对比。既有天涯见梅的喜悦,观梅以至忘怀的豁达;又有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十年贬谪、宦海沉浮、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

47、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词文本,然后将文本内容与选项进行仔细的比对分析。选项 B, “这两句主要是描摹眼前情景”理解有误。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主要是写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故答案选 B。【1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情感赏析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本题题干问的是: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本题属于给出了分析情感的方式,是从对比手法的角度赏析情感,从本词的注释中不难理解词中所写的梅

48、是和江南梅的对比,从对比中体现出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从年少和年老的对比看,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年华逝去的伤感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

49、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 ”(2) 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音时而婉转、顺滑自然、时而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两句是“ _,_。 ”(3) 离骚中作者用比喻手法说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 。 ”【答案】 (1).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2)间关莺语花底滑, (4). 幽咽泉流冰下难 (5).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