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5019 上传时间:2020-12-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2018_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

2、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

3、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

4、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

5、提供了例证。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答案】1. A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6、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比如伊斯兰风格,文中第二段说“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 。C 项, “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错,原文第三段说“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 项, “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从文中来看, “推动”应为“昭示” 。【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

7、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意在说明青花瓷的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结果。【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于文无据。文本最后一段只是提到“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

8、并没有提到“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 ,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 ,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

9、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 “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

10、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 “大隐藏人海” ,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

11、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晓,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

12、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大脏,知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 ,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摘自雅舍小品 ,有删减)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B. 第四段提到“滑竿” “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

13、之苦乐,双脚着她的旅行更有趣。C. 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D.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5. 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答案】4. D    5. (1)可以暂时从家庭狭小圈子中逃避出来;(2)可以获得解脱,感受枯寂的趣味;(3)享受清福,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交流。    6. (1)语言文白夹杂,多处引用古诗文。如引用了“乘兴而来

14、,兴尽而返”等文句,以及“一汪子水” “整天咕嘟着嘴”等白话口语。既有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2)语言幽默风趣。 “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 (其他例句也可,须言之成理)(3)运用比喻、借代、反问等手法。如“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句运用借代、反问手法,形象表达了部分人对外出旅行的否定。 “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旅行带行李的苦恼。【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15、魅力。D 项,首尾呼应不对,应为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认真阅读,梳理文章,找到有效的语段,即第节,关注这两节的中心句,然后概括旅游的乐趣。第节“旅行是一种逃避。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第节“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 ”“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

16、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 ”由以上的段落与语句可以概括出旅游的乐趣有以下原因:一是让人暂时从家庭狭小圈子中逃避出来,可以获得解脱。二是让人能感受到枯寂的趣味。三是能让人享受到清福,从而加强人与自然交流。    【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的特点及作用。首先要通读文章,其次是要了解语言的特点包括哪些方面,这样才能着手答题。 “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 “一动不如一静” , “太

17、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 “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 , “大隐藏人海” ,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 “一汪子水” “整天咕嘟着嘴”语言文白夹杂,多处引用古诗文,以及白话口语等。这样的语言具有有文化内涵。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语言幽默,又通俗易懂。综上,从语体色彩,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角度回答该题。点睛:散文语言特点的答题角度范围:1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

18、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3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

19、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四、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五、答题思路: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第二步,举例分析(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 ;第三步,指出效果。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

20、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 ,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

21、 年 4 月 20 日)材料二:20112016 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摘自知识产权发布研究中心2017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

22、之义。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 ,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

23、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7.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1 年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B. 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C. 2012 年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

24、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

25、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9.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答案】7. B    8. C    9. 相关方:高校;企业;政府。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完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的转化资金;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本大题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

26、读。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由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几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考查重点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层级。【7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 2015 年与 11、12 年相比是下降的。【8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

27、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B 项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 ,目的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D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 “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9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

28、业的组织协调作用。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

29、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 ”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

30、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 ”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选自新五代史 ,有删节)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

31、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B.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C.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D.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的“拜而出之”中的“拜” 。B.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 “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 “用事

32、”指统治者执掌政权,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 “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B. 范延光勇气可嘉。明宗攻打郓州为了将敌将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庄宗,范延光主动请缨,前去送信,返回途中被捕入狱。C. 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D. 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

33、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2)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朱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 ,那么城池坚固将难以接近。(2)明宗拍着大腿说:“使战马肥而使士兵瘦弱,这是我所惭愧的!”【解析】试题分析:【10 题详解】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 ;二是句

34、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 ;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间行求兵, “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 “求兵”是目的,这个短语不可以拆开;“下狱”是固定搭配, “搒掠数百”是相对较轻的惩罚, “胁以白刃”是更为严酷的威逼手段。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

35、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拜而出之”中的“拜”是叩拜之意。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12 题详解】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 项根据文本第一节内容,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

36、,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应该是范延光是明宗派其偷偷外出去请救兵时被捕。此题难度适中。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3 题详解】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固定人名保留“朱守殷” , “见”译为通“现” ,显现, “缓”译为延缓, “若”译为如果。第二句中固定人名保留“明宗” , “髀”译为大腿, “肥”译为使动用法,使肥, “瘠”译为使瘦弱。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文言文翻译】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

37、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 ”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

38、官职。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 ,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 ”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人。 ”明宗说:“我在

39、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 ”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 ”不久,

40、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梅花引荆溪阻雪宋 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释:梅

41、花引:古代的词牌名。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为时人所重。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B.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舟是因为心里愿意留下。C. “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D.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E. “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愁于寒雪

42、,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15. 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C    15. (1)无奈之情,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舟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2)孤单寂寞之情,词人在寒冷的血液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3)悲凉愁苦之情,词人郁闷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4)悲愤之情,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B 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

43、留” ,非“心留” ;C 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非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析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其实是一道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题目。本题主要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诗句何意象来分析,例如:从“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泊孤舟”可以看出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从“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可以分析出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点睛: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

44、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诗歌的相关诗句和意象分析。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现代人常说放下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_,_”蕴含的也是这个意思。(2) 逍遥游中庄子些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 。(3) 滕王阁序中王勃以落霞长天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的句子“_,_” 。【答案】    (

45、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 “誉”“鹜”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6、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却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

47、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只要上下一致,勠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能够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杭州 G20 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八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做

48、和谐和睦的好邻居。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文过饰非” ,指掩饰过失错误。使用正确。 “广开言路” ,形容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句中说的是“抗洪救灾英模代表” ,用错对象。 “戮力同心” ,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使用正确。 “习以为常” ,指常见某种现象或乘坐某种事情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说有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无所谓,故使用错误,可改为“熟视无睹” 。“临危授命” ,指在危亡关头勇于

49、献出生命,此处使用错误,句中说的是二十国集团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应改为“临危受命” ,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唇齿相依” ,指向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使用正确。【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指出,各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继续保持增长,但参保职工人数负增长的省份已经出现。B. 乌克兰、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四国领导人经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 17 个小时的紧张谈判,就解决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达成新明斯克协议。C.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D.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位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