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75008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建省宁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宁德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信息文明不仅建立在信息的共享本性基础之上,而且通过信息的共享本性,大大扩展了物能的可

2、共享性。一方面,文明的发展,分享和共享的内涵区分越来越需要进一步清晰。 “分享”是享有方各占部分;“共享”方均独拥整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物能完全不同,信息具有共享的天然本性。物能资源越是为更多人共享,共享者各自拥有的份额就越少,因此,物能共享实质上是一种分享,与物能越分享越少完全不同,信息却越共享越多,一个蛋糕,分享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份额就越少;而一个微信群,参与信息共越多,一个蛋糕,分享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份额就越少;而一个微信群,参与信息共享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反而越多。由于分享范围有限,物能文明往往是伴随物质利益冲突的文明;而信息共享的天然本性,则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共享的存

3、在论基础。信息的共享本性,不仅意味着不因共享而损耗,而且还能够随着共享面的扩大激发出更多的信息,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信息的共享本性将使物能资源具有前所未有的共享可能。通常所说的硬件软件化的共享趋势,就是通过将硬件转化为软件,达到以信息扩展物能共享可能的目的。这正是工业文明使物能共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信息文明将使物能资源的共享可能性空前扩展的重要原因但作为资源,物能与信息具有本性上的根本区别,物能资源只是具有共享的可能性,但不具有信息资源那样的共享本性。因为物能资源不仅不会因共享而增加,而且会随着共享面的扩展而加速损耗,结果一方面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共享,另一方面则是历时性的实质分享。正是在这个

4、意义上,物能资源在本性上归根结底是分享性的。信息文明虽然不能改变物能资源的历时分享本性,但能越来越充分地展开物能的共时态共享性,从而使信息文明具有越来越充分展开的共享文明物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文明的发展,会使物不断信息化,从而不断展开物能资源的共时态共享性 DNA 芯片就分别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创构最为典型的例子。这里涉及从物数据化到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相互性所蕴含的共享本性越来越充分开展相互性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凸显和展开,这是人类共享需要的类特性根据。人的本性在根本上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需要的发展,而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的性质。越

5、是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越具有个别性,物质需要的满足就具有这种典型的性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这一性质的极端表现与此相应,人的需要水平越高,共享本性的展开越充分,因而越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越具有共同性因为人的需要层次越低,越具有物能的性质;人的需要层次越高,越具有信息的性质。在生理需要到心理需要再到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中,物能越来越居于基础地位,而信息则越来越处于界面位置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本性,而物能在根本上只能分享,信息和物能的不同本性,决定了信息文明与物能文明性质的不同。当然,信息离不开物能,信息文明必须基于物能文明,但信息文明并不是外在地建立在物能文明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文明的整体

6、化反过来对物能文明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物能资源越来越成为信息文明的共享基础。(摘编自王天恩解“发展”的信息文明“钥匙”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共享与物能共享完全不同,前者是越共享越多,后者实质是分享,越分享则越少。B. 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都能够导致物能共享可能性的扩展,但后者比前者作用更为显著。C. 信息文明通过不断信息化,增强共享文明物能基础,能充分实现物能的共时态共享性。D. 信息与物能本性的不同,即共享与分享的不同,决定了信息文明与物能文明性质之别。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解析了信

7、息文明与物能文明的差异与联系。B. 文章论说信息共享与物能共享的不同本性时,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解说。C. 文章厘清分享与共享的内涵后,深入阐述了物能文明对信息文明的影响。D.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论证,辨证分析了信息文明与物能文明的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微信群,参与信息共享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信息越多,对成长的帮助也越大。B. 物能资源会随着共享面扩大而加快损耗,而信息资源则会因共享面扩展而变得愈加丰富。C. 物能资源的历时分享性是信息文明难以改变的,可见这种属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D. 人的需要层次高低不同,其共享本性强弱相异需要层次越高的人,

8、就会越没有个性。【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信息文明通过不断信息化,增强共享文明物能基础,能充分实现物能的共时态共享性”因果错位应是“不断信息化,不断展开物能的共时态共享性,从而使信息文明具有越来越充分展开的共享文明物能基础” 。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9、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深入阐述了物能文明对信息文明的影响“这一表述不当,应是“信息文明对物能文明的影响” 。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10、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推断错误,得到信息越多并不必然有益于成长。C 项“这种属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的结论无法得出,推断错误。D项,推断错误,不是越没有个性,而是越具有共同性。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

11、”(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

12、,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

13、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耧车李锐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神话的开头。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

14、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叫声远远传来,忽隐忽现,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 ”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楼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楼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

15、,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 ”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黄牛身后,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叫声又响起。牛牛说:“爷,好听。 ”老福田说:“是呢,怪好听。 ”牛牛说:“爷,你说是谁告给它的,为啥它种谷的时候就叫呀?”这个问题有点难,老福田想了想:“是老天爷告的,山上树绿了,连翘花开了,布谷子就知道自己该叫了。 ”牛牛叹了气,说:“也不知道去了南柳

16、村还有没有布谷子叫了?”老福田心里一动,孙子说的是拆迁并村的事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 ,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扩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孙子的担心老福田答不上来。老福田自己也不知道,开了煤矿的南柳村有没有布谷鸟。老福田只好把青筋暴突的老手伸出来,轻轻地放在孙子圆圆的小脑袋上。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

17、摇摇为啥会驾楼啊?”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 ”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楼是你做的吗?”“不是。 ”“那是谁做的?”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楼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楼车,一架楼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楼,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

18、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完了。 ”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楼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 “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爷,你说的是啥呀爷?”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

19、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老福田关于拆迁并村的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林沟即将消失的故事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B. “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是农耕历史的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作者不直接表明看法,而让故事本身来呈现主题,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静、冷峻的色调。D. 老福田和孙子之间关于“ 耧车”制作者的对话,除表现了祖孙之

20、间温馨的亲情外,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5. 有评论家认为李锐小说的语言兼具诗性和口语化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这句话,既是理解老福田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D 5. 示例:(1)诗性特征:运用乡土风物类语词,如 “耧车、连翘、黄土、黄牛、布谷子”等描画乡村自然风景与田园劳作场面,表现乡土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多用各类叠音词,如“淡淡的、远远、轻轻、圆圆的” ,使小说叙述呈现舒缓的节奏,营造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2)口语化特征:以祖孙对话,呈现日常劳作场景,洋溢浓浓亲情。多用

21、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使小说语言通俗、质朴,有乡土气息。 6. (1)老福田层面:这话是老福田和土地做着最后的告别,表现老人对土地难以割舍的爱;面对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的现实,老福田内心充满了无奈和痛楚。(2)小说主旨层面:表现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最后”融进了叙述者对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的留恋和思考。【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22、,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 项, “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品质的赞美“这一表述不当,这并非作者的主要意图,只是表达了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故选D。【5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把握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欣赏小说的语言,要把语义、语法、修辞分析同艺术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语气运用的技巧同叙述故事、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等艺术技巧结合起来。分析语言时,还要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由此更好的把我作品的主题。本题中,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乡土风物类语词的使用和各类叠音词的使用,如文中说“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像一个

23、神话的开头” ,这样宁静和谐的意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 、 “梯田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 ,这些句中的叠音词宁静淡雅,意蕴丰厚。而口语化特主要体现在以祖孙的对话之中: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 “完了。 ”作者多用短句、口语化语词、方言词等,乡土人情油然而生。考生可从这些方面总结概括。【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这句话,既是理解老福田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这就提示了考生的思考方向。然后考生应找到关键句在原文的位置,仔细理解关键句表达的内容

24、和情感。可从这些角度本题中,爷爷的话:“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意思是爷爷知道耕种了千年万年的土地即将变成荒地,于是和土地告别,在爷爷内心深处是对土地的不舍,也有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这是从老福田层面而言。关于文章的主旨,文章主要表现了“现代工业化对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 ,由此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思考。考生可从这些角度作答。【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

25、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4 年 1 月 10 日 10 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 96 高龄的老人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明星” 。“世界上有一种安全最可靠,那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

26、”核武器,大国地位的标志,国防实力的象征。“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 ”这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赠给程开甲的诗句。作为核试验测试技术的总体负责人,他搞总体规划,靠的是技术,依据的是可靠的数据。有一次,程开甲设计了抗电磁波干扰的全屏蔽槽,遭到了包括当时的白斌司令员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程开甲则坚定地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司令员,我只看讲不讲科学。要保证安全,就得按要求进行屏蔽。 ”结果,后来白司令员还是按程开甲的意见办了就这样,在以后的测试中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下去。程开甲提出的“全屏蔽”的方法,就是给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穿上“盔甲” ,保证了所有测试仪器都能在屏蔽的情况下测到准确数

27、据。程开甲以自己深厚、全面的理论功底,白手起家筹建了包括爆炸力学、光学、核物理、电子技术、放射化学、理论研究、试验安全和技术保障等一系列学科,创建了专业配套的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核武器试验任务。(摘编自王建柱程开甲的惊天事业与沉默人生 ,人民网 2014 年 2 月 19 日)材料二: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3 周年纪念日前夕,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作“核司令”的物理学家程开甲给母校写来了一封信:“1937-1941 年,理学院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大师们的教育和浙大求是精神的熏陶培养了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

28、础,我非常感谢浙大求是精神和大师们给我的宝贵财富”抗日战争时期,程开甲就在“流亡的大学”中完成了学业。大学二年级时,程开甲听了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的演讲,竺可桢说, “一国的强弱盛衰,并非偶然而致,现在世界是技术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今后应精研科学,充实国力”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程开甲经常在桐油灯底下学习,灯油钱总是比别人多出好几倍,也因为常常彻夜看书,程开甲还得了一个“程 BOOK”的绰号。1960 年,一纸命令让程开甲走上核试验场,从此,他把家搬到戈壁深处,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二十多年。有人曾问程开甲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他的回复是:“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

29、信念。 ”程开甲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对他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钱江晚报2017 年 10 月 19 日)材料三:20 世纪 50 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嘱,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 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同志 2011 年 1 月 26 日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

30、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李试“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 人民政协报2018 年 1 月 25 日)材料四:说起“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首先, “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莫定了我国国防安全的基石,给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次,“两弹一星”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此外, “两弹一星”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振奋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张翔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 解放日报2016 年 6 月 17 日)7

3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发展核武器,目的是威慑敌对势力,奠定国防安全基石,从而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家的发展。B. 核试验涉及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多种学科理论的支撑,程开甲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创建了这些新兴学科,圆满完成任务。C. 文章叙述程开甲和白司令员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更真实地表现程开甲不唯上级是从、敢于坚持科学的精神。D. “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彰显了一大批像程开甲这样的功臣默默奉献一辈子的人生价值。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核试验测试技术的总体负责人,程开甲注重技术,他设计的抗电磁波

32、干扰的全屏蔽槽,能够确保测试仪器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B. 程开甲在给母校的信中,以感恩之心提到学院大师和母校求是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他的追求与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C. 浙大校长竺可桢在演讲中强调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力的意义,这为他指明了科技救国的道路,极大激发了他发愤攻读、报效国家的热情。D. 材料一、二报道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的先进事迹,材料三、四分出别阐述了“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及其精神内涵。9. 张蕴钰将军赠给程开甲的诗句是“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 ”这两句诗的内涵与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B 8. D 9. 内涵:程开甲对中国

33、的核弹事业贡献卓著。他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带领团队积极科研,攻坚克难,取得胜利,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作用:引用将军的赠诗评价程开甲的功勋,更具权威性,更有信服力。用诗句的形式评价人物,简洁精炼,让人印象深刻。【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 项, “创建“和“新兴“表述有误,应是筹建这些学科。故选 B。【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

34、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 “材料三、四分别阐述了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及其精神内涵“这一表述不当, 材料三阐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材料四指出“两弹一星“对新中国的贡献。故选 D。【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我文章内容的内涵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两句诗的内涵与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有关内容

35、,根据这些内容给出答案。在作答时,考生应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入手,说出主人公的具体贡献,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 “核弹试验赖程君,电子层中做乾坤”这两句诗是对程开甲的肯定和赞美。从表层看,文中说:“程开甲设计了抗电磁波干扰的全屏蔽槽,遭到了包括当时的白斌司令员在内的许多人的反对程开甲则坚定地说” 、 “程开甲以自己深厚、全面的理论功底,白手起家筹建了”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这些体现了程开甲“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句诗的作用可从引用名人名言增强文章说服力的角度入手,使文章“更具权威性,更有信服力” ,从诗句本身的言简意赅的特点来看,又有“简洁精炼,让人

36、印象深刻”的作用。考生可从这些角度作答。【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

37、,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温仲舒,字乘阳,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端拱初,拜右正言,三年,拜工部中。秋,彗星见,召对别殿,仲舒以为:“国家平太原以来,燕、代之交,城守年深,杀伤剽掠,彼此迭见。大河以北,农桑废业,户口减耗

38、。凋弊之余,极力奉边,丁壮备徭,老弱供赋。遗庐坏堵,不亡即死。邪人媚上犹云乐输。加以兵卒践更,行者辛苦,居者怨旷。愿推恩宥,以绥民庶。 ”太宗嘉纳之,遂故河北。淳化二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四年,罢知秦州。先是,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然不免攘夺,甚至杀掠,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首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既而悉徒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为画像祠之。会有言仲舒生事者,上谓近臣曰:“仲舒尝总机密之职,在吾左右,当以绥怀为务古伊、洛之间,尚有羌、浑杂居,况此羌部内

39、属,素居渭南,土著已久,一旦擅意斥逐,或至骚动,又烦吾关右之民。 ”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寻参知政事二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景德中,并州缺守,上以北门重镇须大臣镇抚,非张齐贤、温仲舒不可,令宰相谕旨,皆不愿往。未几,复知审官院。大中祥符中,进秩户部尚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仲舒敏于应务。少与吕蒙正契厚,又同登第仲舒黜废累年,蒙正居中书,极力援引,及被任用,反攻蒙正,士论薄之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 。(节选自宋史温仲舒传 )10. 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

40、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B. 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C. 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D. 连知兴元/江陵二府/加给事中会内侍/蓝继宗使秦州/还言得地甚利/乃召仲舒/拜户部侍郎/寻参知政事/二砦后为内地/岁获巨木之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41、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古代帝王纪元所立名号。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所用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事业。B.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太宗”是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C. 户部是中国封建时代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军需等事务的官署,其长官为户部尚书。D. 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例如“恭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仲舒正直敢言,切中时弊。他分析边境多年战争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的祸患,指摘奸臣不实之说,劝谏皇上推恩安民,这些意见被采纳。B. 温仲舒善于治理,为民爱戴。

42、他在秦州知州任上,采用多种手段来限制当地羌族各部落活动范围,人民感念他的恩德,为他画像来奉祀他。C. 温仲舒曾受重用,颇受信赖。他先后在工部、户部任职,还曾任中枢职务,为皇帝近臣;他曾经遭小人谗言攻击,但皇帝不为小人所惑。D. 温仲舒以怨报德,被人诟病。他被贬谪多年,后经与他交情深厚的吕蒙正引荐,才被重新任用;他没有感恩反倒攻击吕蒙正,被士人鄙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岁调卒采伐给京师,必以赀假道于羌户。(2)仲舒至,部兵历按诸砦,谕其酋以威信,诸部献地内属。【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 (朝廷)每年调遣士兵砍伐(树木)来供应京都的需要,

43、必须用财物向羌族人借道。(2)温仲舒到任后,部署军队依次巡视各寨,向他们的首领宣示威信,各部落献出地盘归附(朝廷) 。【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连知兴元、江陵二府”语意已尽,应该断开;排除 A, “给事中”为官职,做“加”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 D;“还”做“内侍”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后边的“寻” 、 “岁”都为时间状语,前边都应断开。故选 C。【11 题详解】此题考

44、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 “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错,应为“谥,是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

45、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他曾经遭小人谗言攻击,但皇帝不为小人所惑”错误,原文为“乃命知凤翔薛惟吉与仲舒对易其任” ,说明皇上还是首小人之言影响了。故选 C。【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岁” ,每年;“卒” ,士兵;“供” ,供给;“赀” ,财物;“假” ,借。第二句中, “至” ,到任;“按” ,巡视;“谕”,宣示;“诸” ,各位;“内属” ,归附(朝廷) 。

46、【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赠边将韦 庄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14. 下列对这

47、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上句追叙将军往昔向金微山进军征讨远方敌人的场景,下句表现其跨弓出关、身轻如鸟的轻捷。B. 颔联将戍边之远、时间之长与时运不济、未能建功立业作对比,表达了边将壮志未酬、雄心不己的情感。C. “手招都护新降虏”意为“扬手招呼都护府新近降服的敌人” ,该句写出边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D. “文皇”本指庸太宗,这里指当朝皇帝。穿着“文皇”过去赐给他的衣服,表明将军时时不忘皇上之恩。15. 请分别从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的异同。【答案】14.

48、 C 15. 情感内涵:相同点是都表达了渴望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不同点是陆诗前两句还流露出罢官闲居的寂寞、窘迫。表现手法:相同点是都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不同点是韦诗尾联还用了比喻手法,以“霜雪”状写其年迈之状。陆诗前两句用了对比手法, “僵卧孤村”的现实处境和“尚思为国”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49、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 “扬手招呼都护府新近降服的敌人”错,这句话的意思是“手中有新降服的俘虏” 。故选 C。【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可先分别赏析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异同点。题干要求分别从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分析本诗尾联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两句的异同。 “情感内涵和表现手法”是比较的重点,也是比较的方向。 “情感内涵”主要是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表现手法”可从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角度分析。本诗尾联“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的意思是“只等待回到京城进宫向皇帝禀报胜利的消息,此时满头白发,年纪很老,一生都在为朝廷效命,征战八方” ,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渴望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其中“霜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其年迈之状。陆游的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