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0848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讲 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一、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

2、隐蔽性。(4)在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3、(1)常见的论证方法有: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2)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 “总分”等形式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

4、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二、落实论述类文本的三步读文法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读文的重点应放在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三步阅读法如下:第一步:边读边标出 3 类关键词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在行文中往往精心选取 3 类词语来强调要表达的内容,有时还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词语暗示文章的思路,读文时,要能迅速捕捉到并标示出来: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 及其概括词( 如“多数”

5、“少量”等表范围的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 基本” “重要” “最”等词) ;表已然未然的词(如“迄今为止 ”等) ,表或然必然的词 (如“如果” “可能” “一定” “或许” “已经”等);代词(如“这” “那” “它” “其” “此”等)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表因果关系的词(如“因为 ”“因此” “因而” “从而”等) ;表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 ”“反而” “其实” “实际上”等) ;表并列或递进的词(如“也 ”“不仅还”等) ;表分类分层的词(如“首先 ,其次”等) ;举例子的词(“例如” “如” );表解说性的词语(如“换句话

6、说 ”“所谓” “即”等) 。第二步:读文中要梳理出 2 类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要梳理的关系有两类,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句间关系注意区分各种复句的关系,如注意区分因果、假设、条件、目的、递进、并列、转折、承接、解说等句间关系;注意体会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层次 从文本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如总分结构、递进结构等;从局部把握分关系 析段落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第三步:读完全篇构画行文结构图读完全文,根据前两步落实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形成全文的行文结构图。也可根据第 2 题四个选项对于文章论证关系的分析

7、,进一步矫正所画结构图的相关要素。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Error!拿来主义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真 题 示 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9 分)所谓“被遗忘权” ,即 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 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8、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 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 ,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

9、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 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 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 ,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

10、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 ,数字化记忆 信 息 提 炼抓关键词 理关系“所谓,即”表明开篇即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内涵。“使得”表明后面内容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意在”表明后面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就全文来说,本段的内容是全文的“总” 。本段共 4 句话,先阐释本文话题“被遗忘权”的内涵,接着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与遗忘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出现的意义。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1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2 题 D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1 段的关系有助于第 1 题 A 项和第 2题 A、D 项的判断。抓关键

11、词 理关系“首先” ,表分类分层的词,暗示段首是本段的中心句。“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进一步说”起阐释作用,这些词强调了“被遗忘权”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不同”表明此句重在阐释“被遗本段是论述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表明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隐私的影响。本段共2 句话,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第二句从区别“被遗忘权”与“隐私权”的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分论点,因此两句是解说关系。忘权”与“隐私权”的不同。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2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1 题 C 项和第 2 题 C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2 段的关系有助于有助于第 2 题 B 项和

12、第 3 题 A 项的判断。抓关键词 理关系“其次” ,表分类分层的词,暗示段首是本段的中心句。“如果,那”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论述了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的危害。“不论还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论述了遗忘对记忆的影响。本段是论述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表明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记忆的影响。本段共3 句话,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第二、三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2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3 题 B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3 段的关系有助于第 2 题 B 项的判断。抓关键词 理关系“最后” ,表分类分层的词,暗示段首是本段的中心句。“也就是说”表明该句是对上一

13、句的进一步阐释。“进一步说”表更深入一层,表明该句是对上面观点的深层次论证。“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后一分句是强调的重点。“因此”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表明后面是得出的结论。本段是论述全文的第三个分论点,表明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主体身份的影响。本段共 6 句话,呈总分总的关系: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第二、三、四、五句具体阐释分论点,第六句得出结论,总结上文。题源对接信息有助于第 2 题 B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3 题 C 项的判断;信息有助于第 3 题 D 项的判断;信息 有助于第 1 题 D 项的判断。题源对接厘清第 4 段的关系有助于第 2 题 B 项和D 项的判断。与认同背

14、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 ,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构画行文思路被遗忘权Error!尝试答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 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

15、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 B强加因果。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 ”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 ,而且成本低。C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D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

16、, “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 ,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析 D 项,张冠李戴,文章不是 “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本文讨论的话题是“被遗忘权” 。文章的论述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

17、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接着,第二、三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最后,第四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的不利影响,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再次强调“被遗忘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 B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18、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并没说“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2019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

19、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 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

20、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

21、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 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摘编自倪浓水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内容和品质上呈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

22、倾向。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以实际内容为主,已经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是为了表明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D例举山海经 搜神记 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小说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3、B )A 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 ”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B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C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随堂巩固1 “已经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错,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2例举山海经 搜神记 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3A 项, “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只是条件之一;C 项, “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错;D 项, “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