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0838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3讲 文言文断句题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借助 6 大标志断句法” 。一、文言文断句六大技法技法一 凭借名(代) 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借助名

2、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 你”) ,彼、此、其、之( 表示“他”) 。训练 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

3、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

4、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每项的相同停顿点,可将四个选项大致分两组:A 、B 两项为一组,C、D 两项为一组。分析时,再找出两组选项中每项各自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不肯”和“云”中间应断开,排除 B、 C。 再看地点“舞阴” “宛” ,人名有“李氏” “李宝” “赵氏” “憙”等,官名头衔有“柱天将军” “孤孙”等,看每个人物的动作和修饰语,可排除 D。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

5、阳郡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无子,赵憙那时十五岁,常想报仇。于是操练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而仇家人都病了,无人相抵抗。赵憙以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所为,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临走前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 ”更始即位,舞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 ”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既引见,就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技法二 凭借对话(引文) 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 “云” “言” “谓” “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

6、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训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

7、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选自三国志蜀书 霍峻等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 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 /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 /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 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

8、士/加有功/ 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 当时荣之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 为一组,C、D 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 ,主语是“先主” ,动词谓语为“率” “吊祭” ,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 ,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 两项;分析 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句子中主语为“霍峻” ,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 , “卒”为“死” ,不应该看作“最终” ,排除 B 项。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

9、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 ”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技法三 借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往

10、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 )、邪(耶) 、乎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1、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 “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训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 ,并续成宋元纲目 ,章下所司。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

12、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滽往。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命官往勘,果无警。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节选自明史尹直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 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 欲送之还/直曰 /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 议者欲送之

13、还/直曰 /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 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准确地断句。在此基础上,结合句中的“为” “曰” “即”等虚词和“我” “也” “大臣”等名词进行判断。A 项符合语法规律且与文意相符。参考译文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官编修。成化六年,上疏请求编修大明通典 ,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 ,文书下发到管辖的部门进行审理。成化十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就,不被允许。遭遇

14、父亲去世服丧,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成化二十二年春天,被召回朝廷辅佐兵部。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 ”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滽前去。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但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请功赏,不能听信。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情。这年九月,改任户部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技法四 依句式断句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15、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常见的断句句式判断句 “者,也” “为、乃、即、则”被动句 “为所” “受于” “见于”反问句“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何为”固定句式 “如何” “况乎” “何(以) 为”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祖楷,尚书都官郎。父绥,中书侍郎。初为宋武帝镇军参军。少帝景平中,累迁司徒右长史。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谓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曰:“卿二贤明美朗诣,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 ”顷之,入为黄门侍郎。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文帝尝曰:“

16、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 /名郡为政/虽无殊绩/ 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 家俭薄B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 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 /不营财/处家俭薄C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 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 处家俭薄D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 /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解析 “廉素寡欲” 为并列短语,形容羊玄保的品质,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 两项。 “授 ”为动词,

17、 “名郡 ”为名词,应作“授”的宾语,所以“授”后面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B 项。 参考译文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父亲羊绥,是中书侍郎。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少帝景平年间,逐步升迁为司徒右长史。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 ”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

18、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现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技法五 看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对比、反复、排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1了解文言断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顶真” ,要求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2依语意定修辞断句。从修辞入手,也离不开对语意的理解,弄清了句意,再从修辞的角度考虑,断句就方便多了。训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上诏报答。后为

19、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未几卒,上深加叹惜。(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 /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 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 /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 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 /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 /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解析 句中, “启陈政事”是语意完整的句子,

20、后需断开。 “太庙之南”与“司农以北”句子结构相似, “弘修文序”与“广开武校”相对,后面均需断开。参考译文武帝即位,崔祖思上奏书陈述政事,认为:“自古办事必须通晓事理以成就事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应该在太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皇上下诏答复酬谢。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后去世,皇上深深叹息。技法六 析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1通读要求断句的内容,捕捉结构特点。对于“对称”等结构特点,有时

21、并不容易发现,需要有洞察力,只有如此,才能找出断句的标志。2把握语意,结合结构断句。理解语意是断句的基础,弄清文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再结合结构特点,正确断句应该不成问题。训练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选自尚德缓刑书)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

22、盛服先王/ 不用于世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 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 /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解析 “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后断开;“于世” “于胸” “于耳”三句

23、句式整齐,应在“世” “胸” “耳”后断开。 “此乃也”为固定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剩下的“虚美熏心实祸蔽塞”八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分别由“虚” “实”领起的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参考译文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尽忠于国事的大臣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的声音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君主的心窍,而实际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

24、今天下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刑狱乱加于人。二、文言断句三步解题法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 68 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一)解题“三步骤”(二)断句“三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 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

25、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 “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

26、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 ;其实, “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 “非第”即“非但” “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典 例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

27、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8、技法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步骤 操作演示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一组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二组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 混名知人/见而异之 /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 操作演示先排除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

29、后会发现, “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 B、C 两项,只剩下 A、D 两项了。再排除一项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 A 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 项在“方成”前有停顿, “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 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 “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 “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 省略了,所以在 “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 。至此可以排除 A 项,答案为 D 项。第三

30、步,回读选项联语境通过回读原文,符合文意,答案正确无误。训练 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 ”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 ”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

31、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 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 知汝州/未几/ 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 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 知汝州/未几/ 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 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 /知汝州/未几/ 为陕西都转运使/召

32、拜给事中/ 吏部侍郎/ 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 。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士” “汝州” “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 “吏部侍郎” “户部尚书” “枢密直学士” “青州”等做出判断。参考译文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升任

33、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 ”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 ”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

34、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 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 ”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1(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 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选自白居易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35、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 /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 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 /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 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 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 /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解析 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 “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 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36、。 参考译文 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2(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下

37、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 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三个人物(“曾公亮

38、” “盗贼” “使客 ”),两个地名(“他境” “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 C 与 D 两项。A 与 B 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 ,按其句意,应是 “移书诘盗” ,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 “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 “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 B 项。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

39、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后以端明殿学士身份担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3(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思鳌,知栖霞县,有德于民。如宠登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五年正月,建推左侍郎,魏广微言如宠与左光斗同里友善,遂夺职闲住。四年春,副

40、延儒总裁会试。事竣,即乞休,疏九上乃允。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六年,延儒罢政,体仁当为首辅。而延儒憾体仁排己,谋起如宠以抑之,如宠畏体仁,六疏辞,体仁遂为首辅。(选自明史何如宠传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 /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B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 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 /语甚切C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 复请时观通鉴/察古今 /理乱忠佞/语甚切D陛辞/陈悖大明作之道/抵家复请 /时观通鉴/察古今理/乱忠佞/语甚切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道”在文中是名词,

41、作宾语,因此断开;“抵家”单独成句;“察古今”如果断开,会导致“察”的宾语缺失。综合 B 项正确。句意:上大殿向皇帝辞别,陈述敦厚宽大圣明之道。到家里,又(上书) 请求皇帝时时阅览 通鉴 ,洞察古今治乱忠奸,语气十分恳切。参考译文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父亲何思鳌,担任栖霞县知县,对百姓有恩德。何如宠考中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屡次升迁至国子监祭酒。天启年间,任职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天启五年正月,何如宠被朝廷推举为左侍郎,魏广微说何如宠与左光斗是同乡好友,于是被削夺官职闲居。崇祯四年春,(何如宠)协助周延儒裁决会试事务。事务结束,就请求退休,上疏九次才得到皇帝允许。上大殿向皇帝辞别,

42、陈述敦厚宽大圣明之道。到家里,又(上书)请求皇帝时时阅览通鉴 ,洞察古今治乱忠奸,语气十分恳切。六年,周延儒被免去宰相职务,温体仁应当成为首辅。周延儒痛恨温体仁排挤自己,打算起用何如宠来牵制他。何如宠畏惧温体仁,六次上疏推辞,温体仁最后成为首辅。4(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节选

43、自明史傅珪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 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 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 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 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 先从人物及事件入手。这句话主要讲傅珪参与修撰,因此而被降职和升官的历程,意思是:“说会典成于

44、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与修撰者的官,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修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断句时,尤其注意名词、动词等。其中动词“镌”应理解为“降级,削职之意” 。应带宾语“官”( 官职) ,排除 A 与 D。 “进”(晋升) 应带宾语“左中允 ”,排除 C 与 D。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被授予编修一职,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完成大明会典 ,迁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恩赐,升任左谕德,充当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编修孝宗实录 。当时文学侍从不攀附刘瑾,刘瑾很憎恨他们。说大明会典在刘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费很多,削减参与编修者的官职,降傅珪为修撰,不久因为孝宗实录编成,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