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0834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10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一) 准确分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表达方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

2、、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二) 辨清概念“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 “艺术手法”“写作特色” “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抒情有什么特点” “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 ,如(一)精准审题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

3、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 “表现手法”等信息。(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 “怎样写” “如何表现” “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 “整体看手法” ,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 ,

4、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 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是怎样的” “有什么独特的手法” 。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结构技巧” “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

5、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巧,准确判定。“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 ,这样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用典” ,有人看作是修辞手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 、 “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

6、种” ,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 ,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 ,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二)规范答题虽然表达技巧分为 4 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 3 步法(在运用时“步骤二 ”“步骤三”顺序可调整)。具体如下: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题型一 鉴赏修辞手法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高考对

7、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一、比喻内涵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举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8、。(韦庄菩萨蛮五首( 其二)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人、洁白明媚,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春夕酒醒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 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注 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酃醁(lng l):美酒名。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定技巧) 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释运用)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

9、,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析效果)解析 题干问的是“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 ,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好像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二、比拟内涵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作用使用比

10、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训练 2(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解析 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

11、 “鏖战” “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第三步: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 ,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答案 比拟、排比。(明技巧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 ”,用“争先” “鏖战”把“诗豪” “风”和“雪”拟人化, “诗和雪缴缠” ,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 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 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三、夸张内涵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

12、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举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训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做简要赏析。答案 将迅猛的风浪夸

13、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答出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最后要指出其效果和所抒发的情感。颔联第一句“如”字提示考生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迅猛的风浪,喻体为瞬息千里的马;第二句“气压三江五湖上”带有夸张的意味,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四、借代内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 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举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

14、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 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 胜荷衣。注 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答案 (1)借代, “簪弁”指代官场生活, “荷衣”指代田园生活。 (2)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解析 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 “簪弁”指的是官员的服饰;“荷衣” ,联系离骚中的“制

15、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可知,为隐者代称。再结合诗意可知, “簪弁” “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前者指代官场生活,后者指代田园生活) ,属于借代。然后再依据其中的“莫将” “胜” ,即可推知诗人态度。五、双关内涵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举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分析: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 ,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 。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训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

16、面的题目。送卢主簿王 勃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 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 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注 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分袂:指离别。 多违:指久别。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第二问:语义双关, “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诗人希望与友人同归有“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解析 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而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

17、、竹、梅为“岁寒三友” ,常用“松、梅、竹、菊”寓高洁的品格。这两句借松竹传达君子之交情,离而不悲,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本诗最后两句中“松竹” ,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松竹”以及注释中“琴尊”这两个固定意象的含义。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近三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在高考卷中更是屡见不鲜。描写方面,常见的有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抒情方面,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抒情等)。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

18、,有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后者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1(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2(20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3(2014全国卷)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浙江卷)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其他问法: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 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角度一 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

19、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内涵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 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举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 铙歌上邪)分析:写一位女子对“君”表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写 意 李商隐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 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注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年

20、) 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此诗即作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潼江) 江水名,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 ,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 ,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解析 (1)精准审题:题干要求简明,即判断题干所指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并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2)解题思路:认真研读尾联。思乡之泪,多少次就要奔涌而出,但强制压抑了

21、一年又一年,三年过去了;实在是担心到下一个新年,再也不能控制得住!浓浓的思乡之情,是通过直接抒情传达出来的。不能忽视前三联的蓄势, “迢迢” “望断” “天外” “结层阴”都在为尾联的直接抒情蓄势,使得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组织精当语言,逐层作答。(二)借景抒情内涵 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作用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举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分析:借景抒情,情含景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特别提醒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的区别和联系借事抒情是指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

22、止来抒发感情。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试作赏析。答案 借景抒情。(定技巧)“淡云孤雁远”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 “寒日暮天红”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释运用) 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析作用)解析 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

23、景,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借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三)触景生情内涵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作用 触景生情容易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感情表达自然真实。举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

24、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诗秋兴)分析: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 ,有道理。这里的“丛菊” “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 “故园心”等郁积之情。 “急暮砧”这样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特别提醒“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25、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训练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其二)王 融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注 王融:字元长,南齐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人。罗縠(h) :一种丝织品。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具体分析。答:_解析 具体分析时,不能脱离所在语境。这是一首闺怨诗。开头两句用“霜气” “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后六句从欲裁衣而终于废刀尺的动作, “罢膏沐”而心灰意懒的外貌,“郁纷蕴”苦闷不堪的心态几方面写出闺中怨情。最后两句则更进

26、一步用飞萤、木叶的夜景来烘托思妇的纷乱苦痛的心境,收到言已尽而情韵无穷的艺术效果。答案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或“见景生情” “触景生情”) ,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或“以景作结” “融情于景”) ,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女主人公纷乱苦痛的心境。(四)寓情于景内涵“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寓情于景重在景,写景

27、中含有情感。寓情于景,注重的是景色,一般是在欣赏山水风光的时候将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是重点表现一种景色,然后说明你对景色的看法、观点等;寓景于情,注重的是感情,一般是因为看到某种景色而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等等,注重的是感情,写景色是为自己的感情做一种铺垫的。作用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客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举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分析: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

28、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特别提醒“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与联系:(1)“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2)“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 ,就称作“情景交融” 。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

29、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请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 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前六句通过“日暮” “川原”“边城” “荒烟” “深山” “古木” “猿鸣”等景物,渲染出凄凉、迷茫的氛围,抒发了无尽的孤寂及思乡之愁。解析 本诗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 ,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 “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

30、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 “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 , “夜”字关合篇首“日暮” , “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五)托物言志内涵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用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举例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杨忱瀑布联句)分析:托物言

31、志,委婉含蓄。诗人借对瀑布的描写,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特别提醒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和联系(1)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借物喻人在某些时候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一首诗里写物的目的既是借物喻人,又是托物言志。一般来说,如果诗中的物是诗人用以自比的,且其笔下的物具有某些正面的值得赞颂的特征,则其往往是借物来言己志的(即托物言志的)。如果诗中的物不是诗人用以自比的,而是来象征其他人的,则状物只借物喻人。(2)借物喻人是借助对客观外物的描写,来象征人的某种特征( 如处境、品格等)。借物喻人用以喻人的外物与所要表现的人或在处境上或在品格上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这也是借物喻人

32、与侧面烘托的不同所在 )。因此,诗歌中如果使用这种手法表现人物,我们只要通过分析诗歌所描写的外物的特点,即可把握诗歌所表现的人物。诗歌使用借物喻人这种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使用,一是局部使用。所谓整体使用,是整首诗都在借物喻人;所谓局部使用,是只有某一句或某几句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训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 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 闲官:诗人当时因被谗陷而遭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

33、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答案 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 “独守孤贞” ,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很明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时,一定要遵循这样的答题格式:事物特点作者情感。(六)借古讽今内涵借古讽今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作用 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举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34、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分析: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训练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长沙过贾谊宅 注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 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刚而犯上”被贬。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借古讽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两联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

35、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和对现实的讽刺。解析 第一步,知人论诗。联系诗题和注释,可知诗人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被贬的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中的“秋草” “寒林” “日斜” ,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颈联中的“有道” “犹”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尾联中的“君” ,既指代贾

36、谊,也指代诗人自己。 “怜君” ,不仅是怜他人,更是怜己。角度二 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一)白描内涵以勾勒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作用 具有传神和突出事物的特征;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举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训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田 家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

37、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做简要回答。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二)细节描写内涵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

38、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举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分析: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训练 13(2019河南重点中学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观魏博何相公猎张 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张弓搭箭射中目标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试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表现主人公高超的射技。答案 一是细节描写:“背手抽金镞,翻

39、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二是侧面烘托:“白马骤迎风”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骑士的英姿。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解析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 ,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 ,又可见身段之灵

40、巧。 “翻身控角弓” ,弯弓名之曰“控” ,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 “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三)动静结合内涵“动” ,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作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举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分析: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

41、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训练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客 怀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 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声”和“夕阳” ,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 其他手法合理亦可)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如何写景”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应从写景的角度和特点入手。 “雁声远过夕阳楼” ,

42、首先要了解其中“声”与“夕阳”是视听的结合和动静的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四)正侧面描写内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作用正面描写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举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分析: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

43、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训练 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和王中丞闻琴谢 脁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 注 ,蹉跎江海心。注 容与:徘徊犹疑。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 (1)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

44、 ,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解析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诗,但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直接描写琴声之上,而是从外围入手, 渲染烘托“闻琴”的气氛,刻画诗人的主观感受。 “凉风” “月露” “清阴”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吹” “动”两个动词是以动衬静,更突出了月夜的幽静, “蕙风入怀抱” 是双关,既写秋夜中弥漫香气的和风,又写人听到琴声后的愉悦与陶醉。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是对琴声的正面描写,突出了琴声的美妙与清雅,最后两句是由 “闻琴”引起的感慨。(五)调用多种感官( 视听结合等)内涵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

45、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作用 描写形式更灵活、更富有变化。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举例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杨万里咏荷上雨)分析:本词运用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生动描写了荷塘之上雨的情态,绘声绘色、生动别致。训练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注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

46、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今古感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答案 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 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 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解析 三、四两句是景色描写。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47、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 ,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人歌人哭水声中” ,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

48、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六)点面结合内涵所谓“点” ,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 ,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作用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举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分析: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 “功盖”句总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显著,这就是“面” ;“名成”句则具体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 。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又赞颂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功绩。训练 1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 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 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 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番腾)同“翻腾” 。(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