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一 现代文阅读,演练巩固提升,备考方略突破,课时作业检测,专题五 传记阅读 述人物生平,传高尚品质 第二讲 围绕传主的3类概括分析题,传记是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生平事迹、贡献及成就具有概括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概括分析题就成了命题的必然。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三大题型:概括分析形象、概括分析传主事迹和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题型一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 一、概括分析传主形象的注意点 概括分析传主的形象,是传记类文本考查的一个
2、必考点。因为传记本身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对传主形象的概括分析,应建立在对传主事迹概括的基础上。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型和要求,其次要务求全面,对于全文概括的题目,要看写了传主哪些事,每件事各表现了传主哪方面的品格;如果是局部概括,要注意范围和要点。,易错提醒 对于传主形象题的解答,要特别注重答题角度与步骤,避免出现以下现象: 1只重摘录原文现成词句,不重对人物精神品格特点的提炼归纳。 2不注意整体读文,以致锁定答题区间不够准确,要点偏离题干要求或不够全面。,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1 (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
3、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做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
4、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
5、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
6、,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
7、传),【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本助读 1顾炎武之所以以游为隐,将家事稍做安排,只身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
8、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2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3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4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他坚信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他自己的责任。,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1)“顾炎武治学
9、有什么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思考顾炎武在治学方面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属于“概括分析传主形象”题。 (2)“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主要是从“概括”的角度来作答,不需要做过多分析。 (3)“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确定了找答案的区域。,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形成答案 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对点训练 1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顾炎武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
10、学术风气。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分析传主形象“3角度” 1看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2看传主与时代的关系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传主与时代”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3看传主与他人的关系 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题型二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一、三步法解答概括分析传主事迹题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
11、的主体,这些材料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是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直接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概括分析传主的事迹,是阅读传记的第一步,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解答此类题目,通常有三步:,掌握关键能力 在解答传主事迹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要从题干要求的角度或层面去梳理归纳。具体解答时,还可以关注“4出法”:,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2 (2016全国卷)(原文见第一讲典例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
12、份”可以换一种说法:“1985年陈忠实取得了哪些具有标志性的成就?”这样就可以明确地看出,此题考查概括分析传主事迹。 (2)“简要概括”指明作答的方式,概括要简洁,不要做过多的分析。,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形成答案 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对点训练 2陈忠实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是如何一步步成功地完成了“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的剥离? 答案:创作小说蓝袍先生,让蓝袍先生换上“列宁装”,使其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去
13、泰国旅游使其认识到必须从思想上打开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对他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他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创作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完成了“剥离”,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3对陈忠实而言,他创作的哪些作品对其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 答案: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他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小说信任获奖,确立了文学自信;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小说蓝袍先生问世,使他认识到“剥离”的重要性;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题型三 概括分析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 一、概括分析传主贡献、成就、个性成因“3联系” 任何人的成功或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
14、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所谓概括分析传主贡献、成就、个性的原因,就是要求在文中筛选相关信息、整合有关内容要点,找出相关因素,概括有关条件。这种题型是极其重要的考题,有时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析因”,就要据果索因,探幽发微。,掌握关键能力 成因分析题“3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要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 3联系传主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传主与他人的
15、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3 (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将军赋采薇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
16、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17、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
18、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
19、,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
20、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
21、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文本助读 这篇传记主要叙述了“二战”期间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的生平事迹,歌颂了他识大局、顾大体、矢志爱国的情怀,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深切爱戴和敬仰之情。全文共6段:,第段主要叙述了戴安澜将军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官兵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体现出传主有爱国的情怀,有激励的方法,有文艺才华。第段介绍了戴安澜将军为抗战大业,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表现出传主识大局、顾大体,具有广阔的胸襟。,第段叙述了戴安澜将军赴缅抗日途中,激励官兵,激情满怀,赋诗明志,突出了传主富有激情,矢志爱国的精神。第段记叙了戴安澜将军
22、誓死抗日报国,同仇敌忾,顽强战斗。第段主要叙述了戴安澜将军的牺牲过程,凸显了传主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情怀。,第段写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国共两党及民众对他的悼念和爱戴。链接介绍了戴安澜部属各官长题词,体现出传主的公正待人、淡泊功名、不怕牺牲的精神。 链接引述了戴安澜将军子女的话,可以从中看出传主的多才多艺。,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1)由题干中“原因”“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可知,本题考查概括传主成就取得、品质形成的原因。,(2)从题干中的“必有内在原因”看,总结原因要侧重于内
23、因。从题干中的“抗日爱国”“国人爱戴”“敌人佩服”看,要注意挖掘戴安澜内在的魅力,这种魅力遍布全文,答题时要整体考虑。,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形成答案 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对点训练 4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答案: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
24、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1关注原因信息的多面性 原因信息有两类。一类是由具体事件构成的原因,姑且称为“事因”。这实际是对表示“原因”的事件的简明概括,我们要回答的成因题多属此类。另一类是由事理构成的原因,姑且称为“理因”,“理因”多见于探究题中。答“理因”要先说成功的事理,再说能起证明作用的事情。,2关注原因信息的隐蔽性 有的原因信息相对隐蔽,有的蕴含在其他人物或作者或传主自己的言行中,有的集中在文中的几个关键句中,有的还在“相关链接”的材料中,需要细心查找,通过这些材料,看背后隐含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兵工先驱吴运铎 万建辉吴运铎
25、祖籍武汉蔡甸,1917年生于江西萍乡,抗战爆发后加入新四军,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军队的兵工事业。在研制武器弹药中,吴运铎多次负伤,左眼被炸瞎、左手4根指头被炸掉,左腿膝盖曾被炸开,全身负伤100多处,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91年5月,吴运铎在北京病逝。近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从北京来汉的吴运铎的二儿子吴小荣,他回忆起父亲在战争年代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分。1938年9月,21岁的吴运铎冒着日机的轰炸,从武汉辗转前往皖南云岭新四军司令部,等待上级发枪上前线。司令部的同志告诉吴运铎,新四军
26、的枪数量不够,质量也不好,许多战士还在用鸟枪和土铳打仗,建议做过机械工学徒的吴运铎到新四军修械所去造枪。,在把一切献给党中,吴运铎写了皖南小山村中的“我们的兵工厂”:“一所普通的农家院子,墙角搭起棚子,里面有两个用土筑起的炉子,两个木风箱,那就是锻工间;北屋正中间的工作台旁埋了几根粗树桩,每个树桩上安了一部老虎钳,桌上摆满锤子、锉刀、钻子;枪托修理间,只有一些木工使用的简单工具。我当时就愣住了。”,就是在这样的兵工厂中,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造出的步枪不断运往前线。吴运铎记下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工厂里来了一名穿草鞋、军装的外国妇女,原来是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她要了一支新造的步枪,在小坡上埋一块钢板,
27、举起枪连开三枪,子弹都从钢板中穿过了。当史沫特莱参观了造出这支枪的农舍中的兵工厂后,她惊叹自己从美洲到欧洲,到过很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的兵工厂。,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前线作战。吴运铎参加工作后不久,在一次检修土枪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吴小荣说,一次,发动机的摇柄突然掉下,砸伤父亲的左脚,后来伤口发炎,他高烧40多度,左腿感染。,这次受伤经历在把一切献给党中也有记录:“第二天,我被送到军司令部后方医院,医生给我挖去腐烂了的肌肉,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菜碗口大。
28、”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一次,吴运铎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雷管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1947年在大连附近的实验场,吴运铎和兵工厂的一名厂长一起检查射出去的哑火炮弹。突然,炮弹爆炸,厂长当场牺牲,吴运铎左手腕被炸断,右腿膝盖以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脚趾也被炸掉一半。在病床上,他利用尚存的微弱视力,坚持把引信的设计搞完,并让人买来了化学药品和仪器,在疗养室里办起了炸药实验室,制造出新型的高级炸药。同时,他还学习日文,以便阅读参考资料。第二次负伤时,吴运铎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迸裂
29、,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医生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小本子。,抗战时期,日伪军在淮南四处修筑碉堡群,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吴运铎便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用的简易平射炮。在攻占鸡岗的战斗中,36门平射炮一齐开火,日伪碉堡即刻土崩瓦解。后来他又把炮的口径从36毫米扩大到42毫米,增加射程到4公里。他设计制造的枪榴弹,射程达540米,也很受部队欢迎。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日本占领区时,投下的炸弹有8颗未炸,吴运铎便去拆卸。此时,炸弹里面的机件因震荡变形,落弹又相距很近,一个爆炸就会引爆其他。吴运铎让大家躲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上前细心检查构造,谨慎地拆下引信,从中取出了大量炸药。,吴小荣说,20世纪50年代初,父
30、亲在武汉工作过一段时间,他本人就是在这期间出生的,当时父亲被政务院聘为特邀劳模,父亲觉得是莫大的光荣,所以给他起名吴小荣。吴小荣随身携带的一份资料里,有20世纪70年代吴运铎在家里拿锉工作的照片,墙上挂了一排金属工具。晚年的吴运铎除了画画、练书法,每天都不忘在机床上练一下锉刀、钻子。那时他的左眼早已摘除,出门带塑料眼珠子,右眼里也有弹片未取出。,今年69岁的吴四月是吴运铎的侄儿,身在蔡甸的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送吴运铎去苏联治疗眼睛,回国后继续忙于兵工事业,仅1954年回过蔡甸家乡一次。,【相关链接】 1940年,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淮南根据地担任子弹厂厂长。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
31、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发行达500余万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中国革命才成功了,中国才发展了起来。把一切献给党就是中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运铎被安排到新四军修械所去造枪时,看到农家院子里简陋的锻工间,树桩上的老虎钳,和只有简单工具的枪托间,当时就愣住了。 B吴运铎参加工作后,在枪炮制造过程中多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多处,说明了简陋条件下的武器制造是多么危险,也表现了吴运铎超越常人的顽强的生命力。,C针对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的日伪碉堡群,吴运铎便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用的简易平射炮,
32、并在攻占鸡岗的战斗中大显神威。 D晚年的吴运铎除了画画、练书法,每天都不忘在机床上练一下锉刀、钻子,表现了一个兵工战士对职业的尊重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解析:“超越常人的顽强的生命力”理解错误,应该是“对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答案:B,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司令部的同志告诉吴运铎,新四军的枪数量不够,质量也不好,许多战士还在用鸟枪和土铳打仗,做过机械工学徒的吴运铎就要求到新四军修械所去造枪。 B在研制武器弹药时,吴运铎全身负伤100多处,既说明了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前线作战,也表现了吴运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兵工事业。,C史沫特莱要了一支
33、新造的步枪,在小坡上埋一块钢板,举起枪连开三枪,子弹都从钢板中穿过了。从侧面表现了吴运铎和他的战友在简陋的条件下造出的枪支质量高。 D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就是中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的精神和作品只在那个时代能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解析:A项,“就要求到新四军修械所去造枪”错误,应是“司令部的同志建议”。C项,是正面写枪支质量高。D项,“只在那个时代”错误。 答案:B,3结合文本,探究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原因。 答案:在研制武器炸药中,吴运铎多次负伤,左眼被炸瞎、左手4根指头被炸掉,左腿膝盖曾被炸开,全身负伤100多处,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吴运铎受伤时不顾伤情,坚持完成设计研究工作,甚至在病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迸裂,鲜血直流,体现了他顽强的意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送吴运铎去苏联治疗眼,睛,回国后他继续忙于兵工事业,表现了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吴运铎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发行达500余万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吴运铎的人生经历,写作把一切献给党,都和保尔柯察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课时作业检测,点击进入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