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录一 表达交流一、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范文 1品读范文读书的艺术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是的,读书实在如此。(1)(用优美的抒情句入手,描写读书的意境,引出“读书是一种艺术”的中心论点。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2、颜如玉。 ”(2)(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先引用五柳先生的名言进行理论论证,再用排比的手法,来论证在不同的心境中读书都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3)(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引用礼记中
3、的名言,引用富有哲理的名句,运用历史上苦读的事例,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4)(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来论证“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 。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
4、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5)(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立第四个分论点。设立分论点后,运用排比的手法,形成论据的并列式,来论证“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6)(运用比喻论证、排比手法,先论证“书是什么” ,再过渡到“读书是一门艺术” ,首尾呼应。 )范文 2品读范文文学,需要凝视“成功的文学创作,在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在于凝视。 ”汪曾祺
5、(1)(运用题记诠释题目。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亦浓亦淡的初春之意一下子笼上我的心头。我无声而叹:既然“看不见” ,何以得知“细雨湿衣”?既然“听无声” ,又何以觉察“闲花落地”?为何无形无声却能感人至深?我想,那是诗人的心灵在默默地“凝视”着这不易察觉的春天。文学,需要凝视。(2)(运用因果分析法,引出“文学,需要凝视”的观点。 )清新的笔风需要凝视。(3)(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 )还记得为“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感动。月光如水,不安静的心灵无法感知它的存在。而张若虚却看到了,在他的笔下,月光的微粒清霜一般旋舞于空,又澈水一般与白沙相混融。这是
6、怎样一种凝视啊,用一颗珍珠般的心灵映射着纯洁的月光,所以,月光才在清新的诗句里熠熠生辉,感动着千年之后少女的心灵。(4)(引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通过分析意境法,从“清新的笔风”的角度来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犀利的笔触需要凝视。(5)(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 )不得不提起鲁迅的那一双眼。 “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他紧锁眉头的生动刻画。那一双冷眼不再凝视自然风景,而是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他冷观“看客” ,透析众生,才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他纵览古今,横看中外,才得出“用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 ;他洞察历史,解读现实,才断言“世
7、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他那一双无人能敌的眼,成就了鲁迅,成就了用笔做枪的文学战士。(6)(引用鲁迅名言,运用排比手法,使论据形成并列,从“犀利的笔触”的角度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心灵的感悟需要凝视。(7)(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 )论哲思,很少有人比得上史铁生。生死在常人眼中是无可言说的,甚至是避而不谈的,而在史铁生这里,生死之事是早已明了的。他虽身患尿毒症,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是清醒的,可他不是用来休息,而是用这 30 分钟对自己的心灵凝视,看心路历程,看生离死别,看病痛与人生于是,他懂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 “人生只分为爱情与疾病两部分”一句句痛苦
8、中挣扎出的话语振聋发聩,敲击着我们不懂得凝视的茫然的心灵。他那双病痛中凝视的双眼,使他的文字升华。(8)(运用事例论证法,举史铁生一例,紧扣他对人生的态度,从“心灵感悟”的角度来论证第三个分论点。 )文学,是心灵的歌曲,是灵魂的舞蹈,在盲目的人流中它将不复存在。优秀的作家凝视出绝妙的作品,他们更希望见到的,是来自读者的凝视的目光和宁静的心灵。让我们屏息凝视,去“看”那看不见的湿衣细雨, “听”那听不到的落地闲花。(9)(再回到文学,再回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回扣开头,暗合中心论点。 )写作技法议论文横向并列式结构一、什么是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在写作中一般是指分论点并列,因为分
9、论点的并列更能显示思辨的深度。分论点的并列是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首先从道理或逻辑上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再考虑如何论证分论点,既可以用事例论证,也可以用因果分析、假设推理或比喻说理等方式展开论证。二、拟写并列式分论点应注意的三个角度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但又从属于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要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要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要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
10、,合乎情理。(“排得顺”)拟写并列式分论点常用的三个角度:角度一:是什么如要写一篇以“坦然,才是美的真谛!”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可设置三个分论点。分论点 1:坦然是快乐和美丽的源头活水。分论点 2:坦然是物我两忘后的一种超脱。分论点 3:坦然是尔虞我诈外的一份闲适。方法:从“是什么”角度阐述“坦然”的内涵。角度二:为什么如以“不要轻易说不 ”为题写一篇文章。方法:把中心论点作为原因,去揭示该原因产生的结果或作用、价值、地位等。分论点 1:不要轻易说“不” ,可以使我们遭遇挫折时,更加理智更加坚韧;分论点 2:不要轻易说“不” ,可以使我们面对苦难时,更加沉着更加勇敢;分论点 3:不要轻易说“不
11、” ,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角度三:怎么办如以“人应当诗意地生活”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拟写三个分论点。方法:从“怎么办”角度提问: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诗意地生活?(即找出满足中心论点这一结果的条件)分论点 1: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分论点 2: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分论点 3: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写作练习请以“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为题,运用并列式结构,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当空皓月,满天繁星;
12、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 ,如毛泽东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当子女考差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 ,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 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萌生早恋倾向,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 ,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 ,再述之以
13、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这把钥匙。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全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更多的时候它还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这把钥匙。恰如其分的表达,
14、利于爱情的沟通。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彻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彻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 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而需要语言交流。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这把钥匙。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唐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这把钥匙。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二、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范文 1品读范文读书人是幸福人谢 冕我常
15、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地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1)(开头第一句便提出中心论点。行文中注意用“他除了,还,由此我想”这样的句式来论证观点。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
16、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2)(从“阅读能增加人的经历和经验”的角度设立第一个分论点。行文中注意用“阅读不仅,而且”这样的递进句来论证观点。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
17、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3)(用“更为重要的是”递进一层,从“读书更能感化与陶冶人的精神”的角度设立第二个分论点。行文中注意用“不仅是,而且还”这样的递进句来论证观点。接着并列使用多个论据来分析问题。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 ,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
18、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4)(再进一层,从“读书能使人向善避恶,变得情趣高雅,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的角度设立第三个分论点。行文中运用辩证分析,使观点更客观,更全面。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5)(本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用三层递进,分析问题;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19、)范文 2品读范文思维,请守住幸福时间是一只神奇的手,推动着岁月的轮回更替。我们驾一叶扁舟于人生的江渚之上,寻觅传说中的幸福。(1)(本文开头一反常态,用比喻句形象地说明时间是什么,再引出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寻觅幸福,化抽象的议论为形象的阐释。 )厚厚的史册中,从未缺少幸福记录: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惨败了;唐中宗是痛苦的,因为他被废了;杜甫是痛苦的,因为他失望了。于是,时间追问历史:“幸福何在?”我迎着时间在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自己心中!”(2)(进一步议论“幸福是什么” ,运用对比论证,引出本文
20、的中心论点“幸福在自己心中” 。 )世间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每件事的前面都有一扇双面镜,从这面看,很好看;从另一面看,丑死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机会,你选哪一面?幸福其实在于自己的把握。对着丑的一面,你万般痛苦,忘记了镜子可以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遥不可及。而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到丑陋时会翻看镜子的另一面,于是,幸福就属于他们了。(3)(作者采用纵向议论的方式,先论证“幸福,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拥有” 。指出要运用两面法来看待幸福。 )贝多芬就是一位会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
21、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 ”还有六分之五,这就是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4)(在上段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段再用事例论证,举贝多芬一例,来说明“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 )有时候,不幸只是“塞翁失马” ,要看到“焉知非福”的另一面。(5)(过渡段,承上启下。)求幸福,就要有点阿 Q 精神。鲁迅笔下的阿 Q,是一个被辛辣讽刺的对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容易满足、善于自我开解的阿 Q 也是幸福的。(6)(深入一层议论“求幸福,就要有点阿 Q 精神” ,这两方面又与思维方式有关,深入地阐明了思维方式与幸福的关系。 )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 Q”,一
22、个美国版“阿 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幸福,似乎很难定义。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历史的千年余辉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倏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7)(如果说文章前两段是提出问题,那么 3 至 8 段就是分析问题,而最后一段,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得出结论“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是为解决问题。 )写作技法纵向展开议论一、什么是纵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是指针对论点层
23、层深入地论证,论证部分一般采用递进式结构。其特点是后一层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加深论证的,论证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或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特殊到一般等等。纵向展开议论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体现论证的深度。纵向展开议论的一般格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二、怎样才能纵向展开议论1论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分解,然后依次议论。2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或采用层层深入的思维模式。如从现象到本质、从轻到重、从特殊到一般等。或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或在分析时,采用“摆事实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等。3用表示递进的语言作标志。如“还、也、不但(不仅、不只
24、、不止、不单)而且(并且、甚至、也、还)、不但不(不但没)还(反而)、况且、尚且何况”等。三、应注意的问题1分析要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递进关系,要体现递进的思维特征。2分析要针对事例,突出与论点相关的因素。写作练习请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题,用纵向式结构,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这里的“规矩” ,本指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将“规矩”引申为法律,那便是没有法律的约束,便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应有法律,才能形成秩序,这正如有了“规矩” ,方绘出精确的方圆一样。俗语说“人性多端” 。荀子更有言曰“人性本恶” 。在这个并不
25、完全是由善人组成的社会中,法律便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它指导善人友好相处,抑制恶人造孽作恶,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古语说:“法者,天下文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系命也。 ”这更把法律推上了政治的首位。仅仅有了法还不够,还必须严格执法,即执法也有规矩:“法不阿贵,规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矩不正,谈何为方;规不正,何以为圆。执法人不依法何以使天下人依法,且俗话说:“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 ”如执法不依法,徇私枉法,又何使天下人服法。汉武帝的女婿犯了死罪,好多人都为他求情,汉武帝虽然痛哭流涕,终于还是秉公执法,斩了昭平君,可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一举措使举国上下都不敢违法乱纪,
26、从此国家太平。可见执法人依“规矩”执法,才是使人依法的基础。然而强制人民依法只能“治标” ,更重要的还是养成全民自觉守法的风气,才能“清病于骨髓” 。有的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法纪和自由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向往绝对的自由,因此对法律不屑一顾。其实没有法律保障的自由不但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让我们假设某一天所有的法律都消失了,世界将会怎样:街上汽车横冲直撞,商店里流氓阿飞肆无忌惮地抢劫杀人越货,无所不在。此时哪里还有真正的自由呢?不以法律,何以成社会?不遵法纪,何以谈进步?相反,如果我们人人都自觉遵守法律,社会自然稳定有序,你也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法律的约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正如孙悟
27、空头上的紧箍咒,他野性难驯时,那紧箍咒如在头上生根一般,时时约束他的行为。一旦成了佛,能“自觉”守法了,那紧箍咒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要人人自觉守法,最好能进一步做到护法。纵观古今,不知上演了多少以身护法的悲壮故事。身为武则天时期最高法官的徐有功,能对杀人成性的武后,据法以争。战国时期的狱官李离,偶然错杀一人,便毅然伏剑自刎,以身正法这些护法的人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为护法而斗争。鱼儿是永远不会抱怨限制它们生活空间的水的,因为鱼儿知道离了水就不能活下去。法律对于我们就像水对于鱼,永远遵循它,我们才能安乐地生活。不以规矩,将永不成方圆。三、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范文 1品读范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8、鲁 迅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是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1)(先摆事实,从三个方面列举“公开的文字” ,以便下一段树批驳的靶子。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树靶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 ,后来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驳论证。用归谬法,
29、先假设“这也算一种信 ”成立,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总之,不是“自信” ,是“他信” 。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4)(指出“失掉了他信力”后的现状。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5)(驳论点,指出不是“自信” ,是“自欺” 。既然不是“自信” ,是“他信”
30、“自欺” ,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6) (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文章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
31、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7)(运用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驳倒了反面论点。用的是反证法和例证反驳法。 )范文 2品读范文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自信,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没有自信,成功远在天涯;拥有自信,你已成功了一半。题记(1)(运用题记阐明观点,为正文树立中心论点服务。 )从前的我自卑,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于是陪伴我的只有那份孤独的心。被封印的心冰冰的,心中
32、被自卑占据,阳光洒不进,甘泉润不透。(2)(驳自卑之一。通过自我反例,说明自卑使我“没有自信,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 )看,对面过来一个好漂亮的女孩子,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一头清爽飘逸的秀发,好美。看看自己过时的上衣,打着补丁的裤子和蓬乱的头发,一股莫名的滋味涌上心头,好羡慕但又好自卑。(3)(自卑使我觉得穿戴不如人。 )每当看到别人手捧面包,细细品味的时候,再看看自己手中的馒头,莫名的滋味又涌上心头,好渴望但又好自卑。(4)(自卑使我觉得吃的不如人。 )每当看到同学们手捧整洁的试卷,炫耀那鲜红的分数时,再看看自己的试卷,好嫉妒但又好自卑(5)(自卑使我觉得成绩不如人。 )何时我才能摆脱心中
33、的恶魔自卑,何时我才能如蛹变蝶飞?看陶渊明,一贫如洗,但仍乐观向上;看李世民随父打天下,困难重重,仍坚持不懈;看朱元璋从乞丐变为一代君主,种种艰辛,但仍未放弃(6)(驳自卑之二。运用正例陶渊明、李世民、朱元璋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乐观、坚持、不畏艰辛)来驳自卑。 )看雨后的小草,惨淡无比,但仍挺直身躯;看茫茫沙漠中的白杨,被狂风袭击,但仍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中;看高山顶上,荒无人烟,但青松仍矗立于山巅之上 (7)(驳自卑之三。运用正例小草、白杨、青松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不怕雨淋、不怕风吹、不怕寂寞)来驳自卑。 )我,一个比海伦凯勒幸运,比桑兰幸福的人,为何会被自卑围困。我要自信!(8)(在上面驳自卑
34、的基础上,树观点, “我要自信” 。 )真的我努力了,我成功了,曾经那个自卑的我已不复存在,如今我阳光灿烂。我学会了微笑,学会了面对。(9)(正面论述一:“自信”使我成功。 )微笑是自信的表现,谁说它没有眼泪,它只是把眼泪装点成诗。漫漫人生,受约束的是心情,不受约束的生命,打开生命的天窗,人生没有了雨天。(10)(如何才能自信?要学会微笑。)请扬起自信的风帆,不要因山高路远而感叹,不要灰心,因为它是衰弱的化身;不要死心,因为它是失败的化身;要学会拥有自信,因为它是成功的关键。(11)(如何才能自信?要学会坚强。 )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莫让美好年华付之东流,莫让人生留有悔恨。把自
35、卑留给昨天,让信心照亮未来!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12)(最终论证“自信,方能燃起生命之火”这一中心论点。 )(先破后立,这是典型驳论文的特点。 )写作技法学习反驳一、驳论文的结构驳论文从结构上,分为如下三部分: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1树立靶子树立靶子,实际上就是明确反驳的论点。反驳型议论文不论是反击敌人,揭露驳斥敌论的诽谤诬陷还是批判某种思想、行为错误,都是为了驳倒对方,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以此来明辨是非,匡正错误,弘扬真理,伸张正义。因此,在写驳论文时,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对错误言论要进行周密的分析,须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简单的错误言论,其症结有容易
36、发现的,也有迷惑性大的,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找出破绽。如果是材料中出现了多个论点,则需要辨明正误,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确定反驳的论点。2分析批驳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理服人。进行反驳,事先必须占有材料;进行反驳,还要选准角度,找到突破口。3得出结论我们来看一篇有关“自信”的驳论文的思路:先摆出错误言论:自信就能成功接着分析,反驳错误言论:小论点一:自信在哲学上属于主观范畴,容易让人忽视客观现实。小论点二:自信容易变成自大。小论点三:自信者一旦失败,容易走向自卑的反面。最后得出结论:没有相应能力作为支撑的自信就是自大,自大让人走向失败。二、反驳方法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
37、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虚妄和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在驳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1反驳论点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揭露其事实虚假,二揭露数字含混,三揭露理论的荒谬。 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常借助例证反驳。所谓例证反驳,即先总括出对方的错误的论点,然后摆出新的事实证明其荒唐荒谬,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
38、,直接证明敌论是错误的方法。2反驳论据论点和论据,是议论文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论点是论据的集中和升华;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支撑。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论点也便颓然倒塌。论据通常有三种:事实论据、数字论据和理论论据。反驳论据也就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3反驳论证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
39、就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展开反驳。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1)反证法为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一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反证法。(2)归谬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又叫引申论证,也就是把对方的错误论点加以引申,尽量暴露其论点的谬误和荒唐,从而驳倒对方。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 ,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3)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点的虚假。写作练习请以“旁观者未必清”为题,运用纵向式结构,写
40、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参考例文:旁观者未必清悠闲的鸟儿旁观长江奔流入海,却不清楚江水为什么愿意用生命灌注无际海洋;蹁跹的蝴蝶旁观飞蛾冲向刺眼的火焰,却不清楚它为什么明知是死却还要扑火;愚昧的人们旁观古亭口一个革命者的被杀头,却不清楚他是为了什么牺牲生命。旁观者未必清,因为他们不了解当局者心中有着怎样的壮志或信念。“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屈原怀着满腔悲愤,来到咆哮的汨罗江边。他遇见了渔父,那个最具代表性的旁观者。“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渔父之问深深刺痛了“当局者”的爱国之心。渔父怎么会懂得一位爱国诗人体内流动着的那滚烫的血液?旁观者没有那样的抱负,他只知道渔舟唱晚的
41、美,却不清楚忠而被谤的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最后孤独的呐喊以江面上扑通的落水声而告终。当局者清,而旁观者迷。封建王朝垂死挣扎之时,人民像奴隶一样生活着,无知,愚昧,麻木。有那么一群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站了出来,却被残暴的统治者屠杀了。不知是秋瑾还是夏瑜的血洒在古亭口冰凉的泥地上。旁观者眼里闪烁的不是愤怒和同情,而是看到杀人盛况后的兴奋,还有人是期待为了得到那鲜红的人血给孩子治病。没有一个旁观者清楚就义者的心情。那种民族大义与麻木的灵魂本来就找不到交集。旁观者不清,他们不清楚当局的牺牲者的努力,不清楚自己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糊里糊涂成为“当局者”时为什么会被
42、杀头也不清楚。再杀几个阿 Q,旁观者也依旧是迷糊的旁观者。反观当今社会,旁观者也未必清。有多少贪图享受的人从不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辛辛苦苦的奋斗者嗤之以鼻?有多少自私自利的人从不关心民生疾苦,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冷嘲热讽?有多少唯利是图的人毫不关心他人的安危,对见义勇为的热心者冷若冰霜?旁观者没有当局者的鸿鹄志,没有当局者的奋斗史,没有当局者的热心肠,所以,旁观者未必清。四、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范文 1品读范文世界每天一个样(1)(文章以“ 世界每天一个样”为题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观点。 )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 ,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
43、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2)(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引出话题。 )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3)(用反问句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做出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在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 (4)(列举了巴尔扎克这一典型事例,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
44、问题的错误所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5)(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类比人的发展,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 )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45、狭隘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连动力都丧失了,你的明天就真的销毁了。从这点看,我很庆幸巴尔扎克小时候没有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狭隘观点,否则人间就不会有人间喜剧了。(6)(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7)(作者列举
46、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误所在。全文分析辩证,说理有力。 )范文 2品读范文“象棋”折射中西文化(1)(这篇文章由象棋生发感想,立意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抓住象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及人,由棋道到文化,使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区别,实在发人深思。 (2)(“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一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西文化之联系。 )凡略通棋术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 ,它可以直飞、
47、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男轻女” ,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 ,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就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 ,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銮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死后,仍落了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3)( 由国际象棋联系外国的男女地位问题,指出中外妇女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同,再联系到中国象棋,指出“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皇
48、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4)( 由中外象棋的“将、帅 ”的活动范围不同,联系到中外皇帝的职责不同。)有道是, “过河的兵顶个车” 。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 “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 。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 ,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
49、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 。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 ,威力陡增。(5)( 由中国象棋的 “卒”的命运,联系到中国士兵的命运,再联系到韩信的命运,归结为中国古代军人的命运。与外国士兵、将领进行比较。)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6)( 用联系的观点作结。)范文 3品读范文勇士耶?莽夫耶?评漂流的价值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 6 621 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赴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1)(先简要评述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后,不少人没有畏惧牺牲,没有畏惧落差的壮举,以便下文引出观点。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