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908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新城高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合肥新城高升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 12000 年左右才与中国境

2、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 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 7000-8000 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 7000 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一般认为海

3、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在今浙江宁波) ,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

4、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 ,还要求“走出去”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B. 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

5、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C. 2002 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D. 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B. 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C. 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D. 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

6、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B. 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C.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D. 越文化要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答案】1. C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7、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 “2002 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有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 7000 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可以看出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的是宁波发现的独木舟模型器。【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8、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 项,文章并未具体阐述“古越人的冒险精神” 。【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由文章第三段可知郯县是“自唐时从越州独立出来后”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不能因此得出“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的结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奶奶曹文轩开镰了,收

9、割了,新稻登场了。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

10、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

11、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 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

12、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全家人都起来了。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 ”

13、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 “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节选自青铜葵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

14、作铺垫。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 ,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C. 爸妈对话中, “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D.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5.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

15、要分析。6.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BD 5.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6. (1)形象特征: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

16、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 项, “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 。E 项, “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故选 B、D 两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17、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小说开头的几段,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小说开篇就写“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是收割新稻的时候,地点是乡村。接着写青铜的爸爸碾稻子, “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表现出收割新稻的紧张、忙碌,也表现出人们的劳累和疲惫。接着又

18、写“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上了新米,脸上变得红润了,即点明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是大麦地,也表明青铜一家有新米吃了。联系下文来看,收了新米,奶奶却要省下新米给孙子孙女吃,因此从结构上来看,小说描写新稻登场的情景也为下文奶奶去妹妹家走亲戚做了铺垫。【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本题要求分析“奶奶”的形象,考生就要通读全文,梳理出与奶奶有关的情节,找出奶奶的想法、行为等,然后进行分析。如原文说奶奶要去妹妹家, “更重要的原因”是“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她

19、要“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而且她想用打工的方式“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 ,这些都是对奶奶的心理介绍,可概括出奶奶关爱家人。到妹妹家“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 ,不听别人的劝阻,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 ,而且病了也不肯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这些内容是通过表兄的叙述展现出来的,属于对奶奶的侧面描写,可概括出奶奶勤劳善良。【点睛】第 3 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

20、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最近, 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 700 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

21、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 ,2016 年 12 月 14 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二 (源自补天

22、平台2016 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材料三 2016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 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

23、有代价。(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 ,2017年 8 月 30 日)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 “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 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

24、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 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 359 个,与 2015 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B. 相比 2015 年,2016 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C. 2016 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 5 月均达到最高值。D. 2016 年 5 月至 7 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 月至

25、10 月呈负相关。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B. 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C. 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D. 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E. 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9. 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

26、7. B 8. BC 9. 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准确解读图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仔细审读图表,注意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找出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概括图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再逐一比对选项转述内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 “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属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所反映出信息无法得出这个结论。故选 B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

27、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 项, “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推断错误,原文说的是“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可见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是存在的。D 项,“完全消除网络乱象”无中生有,文章只提到“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 “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并不能由此得出“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的结论。E 项, “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当,对材料三内容的概括有误,材料三侧重阐释实施实名制的好处。故选 B、C 两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8、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问的是“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四,由“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可概括出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由“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可概括出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由“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 ,可概括出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建设;由“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

29、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可概括出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点睛】第 2 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文言文阅读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

30、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

31、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0.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3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C. 刘夙婴疾病 D.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1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情表中的“表”是古代书信的一种,一般是用来向君主陈情的。 出师表也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B.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庄周的作品,它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向人们阐述了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才能达到绝对自由无所待的“逍遥”境界。C. 楚辞是战国时屈原的诗歌总集。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D. 曲是继诗、词以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也是配乐歌唱的诗,和词一样字数规定十分严格,

33、可以加衬字,多使用口语。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唐宋以来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戏剧形式。12. 下列各项中全都能作为作者不去做官的理由的一组是(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A. B. C. D.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

34、的僮仆。一个人孤苦零丁,无依无靠。(2)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体衰 ,气息 微弱,性命眼看就要不保,即使是在早上就要担心会在当晚去世。【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A 项,不行:古义:指不能行走;今义:表示否定。B 项,犬马:古义,谦词,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的;今义:指犬和马两种动物。C 项,疾病:古义:“疾”指小病, “病”多指重病;今义:泛指病痛。D 项,没有古今异义词。故选 D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

35、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的提示进行判断。对于文学常识,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A 项, “古代书信的一种”不正确, “表”不是书信的一种,是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C 项, “楚辞是战国时屈原的诗歌总集”不正确。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 楚辞中既有屈原的作品,也有他人的作品。D 项, “和词一样字数规定十分严格”不正确,曲的字数不像词那样规定的严格。故选 B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

36、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再将所给句子归位,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本文作者李密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策略,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因此凡是能够表达祖母需要照顾、作者要孝敬之意的句子,都可以作为“作者不去做官的理由” 。写的是祖母需要照顾,写的是李密上表推辞任职,写的是以孝汉天下的策略,写的是李密不矜名节,写的是李密的地位,表达的是孝敬祖母之意,故此

37、题答案应为 A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外” ,名词做状语,在外面;“期” ,服丧一年;“之” ,助词,的;“期工强近之亲” ,比较亲近的亲戚;“内” ,状语,在家里;“应门” ,照管门户;“茕茕”,孤单的样子;“孑” ,孤单;“相” ,互相;“吊” ,安慰。 (2)“但” ,只是;“以” ,因为;“薄” ,迫近;“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用日

38、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危浅” ,活不长;“朝不虑夕” ,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指随时可能死亡。【点睛】第 1 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现象。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 ,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感情色彩变化,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 “鄙”是指知识

39、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 “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参考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

40、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41、。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

42、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松写人,没

43、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B. “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C. “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D. 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 ,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15. 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答案】14. A 15. 有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44、;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 项, “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不正确, “自小刺头深草里”意思是说“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不是“反衬”的手法,也没有体现“潦倒落魄、报国无门” 。此诗借松写人,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

45、怜,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勾画出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故选 A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此题的要求是“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解答时需要找到尾联,先翻译诗句,再结合上文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诗歌的尾联为“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意思是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在这两句诗中,关键词分别是“凌云”

46、和“识” 。 “凌云”在上下句中分别出现了一次,但意思不同,上句中“凌云”是用来修饰“木”的, “凌云木”指的是当年的小松,结合上文可知,当年的小松埋没在深草中,无人认识,因此诗人说“时人不识” ;后一个“凌云”则是指小松已经长成为大松,直冲云霄,这个时候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因此人们会道其“高” ,对它进行赞美。 “识”是认识的意思,不“识”小松而“识”大松,是常见的现象,诗人在这里发出感叹,揭示出“识”得小松才是有识见、有意义的道理,批判了“时人”的目光短浅。既然“时人”不“识”小松,那么因不被“识”而受到伤害的小松也必定存在,表达出诗人的感慨。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点睛】第

47、 2 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 ,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16.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句子。(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_ ,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开篇即为全诗奠定了基调。(2) 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

48、两句是:“_ ,_”(3)庄子逍遥游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 ,_”【答案】 (1). (1)少无适俗韵 (2). 性本爱丘山 (3). (2)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适、韵、丘、潦、潭、清、凝、暮、誉、沮。17. 下列各句中用语不得体的的一项是( )A. 王老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写作的指导,今奉上力作一本,由于鄙人才学尚浅,书中存在不少谬误,特此敬请斧正。B. 日前本人不慎丢失支票一张,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打算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稍候。C. 我们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些改进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期盼学校领导能加以研究。D. 近来听说宝号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竭尽全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得体。A 项“力作”属于敬辞,要用于敬称别人的作品。应改为“拙作” 。18.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杨绛女士郑重发表声明,反对拍卖钱钟书的私人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