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905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山江湖”协作体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 “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 ,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

2、义的一种社会力量。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 ,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 。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 ,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

3、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

4、抱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 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

5、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 20 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B. 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C. 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D. 侠的形象出“

6、史”入“文” ,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B. 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 ,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 ,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C. 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D.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

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B. 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 ,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游侠在文学作品中的身影。C. 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D. “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

8、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 ,D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不是人们喜欢侠的原因,而是表现。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 项, “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不正确,由原文“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可知,侠世代相传的心理基础是“侠客能拯世济难” 。故选 A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

9、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 项,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故选 C 项。【点睛】第 1 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

10、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活着余华到了中午,里面有医生出来说:“生啦,是儿子。 ”二喜一听急了。跳起来叫道:“我没要小的。 ”医生说:“大的也没事。 ”凤霞也没事,我眼前就晕晕乎乎了,年纪一大,身体折腾不起啊。二喜高兴坏了。他坐在我旁边身体直抖,那是笑得太厉害了。我对二喜说:“现在心放下了,能睡觉了,过会再来替你。 ”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里。我去看她,一

11、见到那间屋子就走不进去了,十多年前有庆也是死在这里的。我站在雪里听着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了地上。雪花飘着落下来,我看不清那屋子的门,只听到二喜在里面又哭又喊,我就叫二喜, 叫了好几声二喜才在里面答应一声,他走到门口,对我说:“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我说: “我们回家吧,这家医院和我们前世有仇,有庆死在这里,凤霞也死在这里。二喜,我们回家吧。 ”二喜听了我的话,把凤霞背在身后,我们三个人往家走。那时候天黑了。街上全是雪,人都见不到,西北风呼呼吹来,雪花打在我们脸上,像是沙子 一样。二喜哭得声音都哑了,走一段他说:“爹,我走不动了。 ”我让他把凤霞给我,他不肯,又走了几步

12、他蹲了下来,说:“爹,我腰疼得不行了。 ”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回到了家里,二喜把凤霞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 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我不用看他,就是去看他和风霞在墙上的影子,也让我难受得看不下去。那两个影子又黑又大,一个躺着,一个像是跪着,都是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让 我看到一颗一颗大黑点在两个人影中间滑着。我就跑到灶间,去烧些水,让二喜喝了暖暖身体, 等我烧开了水端过去时,灯熄了,二喜和凤霞睡了。那晚上我在二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 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飕飕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

13、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我想想家珍那时还睁着眼睛等我回去报信,我出来时她一遍一遍嘱咐我,等凤霞一生下来赶紧回去告诉她是男还是女。凤霞一死,让我怎么回去对她说?有庆死时,家珍差点也一起去了。如今凤霞又死在她前面,做娘的心里怎么受得住。第二天,二喜背着凤霞,跟着我回到家里。那时还下着雪,凤霞身上像是盖了棉花似的差不多全白了。一进屋,看到家珍坐在床上,头发乱糟糟的脑袋靠在墙上,我就知道她心里明白凤霞出事了,我已经连着两天两夜没回家了。我的眼泪唰唰地流了出来,二喜本来已经不哭了,一看到家珍又呜呜地哭起来,他嘴里叫着:“娘,娘”

14、家珍的脑袋动了动,离开了墙壁。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二喜脊背上的凤霞。我帮着二喜把凤霞放到床上,家珍的脑袋就低下去看凤霞,那双眼睛定定的,像是快从眼眶里突出来了。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家珍会是这么一副样子,她一颗泪水都没掉下来,只是看着凤霞,手在凤霞脸上和头发上摸着。二喜哭得蹲了下去,脑袋靠在床沿上。我站在一旁看着家珍,心里不知道她接下去会怎么样。那天家珍没有哭也没有喊,只是偶尔地摇了摇头。凤霞身上的雪慢慢融化了以后,整张床上都湿淋淋了。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埋了凤霞,我和二喜抱着锄头铲子站在那里,风把我们两个吹得都快站

15、不住了。满地都是雪,在阳光下面白晃晃刺得眼睛疼,只有凤霞的坟上没有雪,看着这湿漉漉的泥土,我和二喜谁也抬不动脚走开。 (节选自余华活着 )4. 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向人们展示了在极度苦难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让读者体味“活着”的多种滋味。B. 小说一开头叙事平实,波澜不惊,但重点突出的是凤霞在生孩子过程中去世的“悲” 。C. “我没要小的。 ”“我要大的,他们给了我小的。 ”从这两句中,可见二喜只希望凤霞没事。D. “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二喜的肉体和心灵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5. 文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16、“我”的形象特点。6. 这篇小说多次写到“雪” ,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案】4. A 5. “我” 是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 对亲人充满温情,渴望家庭的温暖与幸福;遭受生活的重大打击但能服从命运、接受命运,继续活着;对未来人生和命运感到迷茫。 6. 交代故事发生的深冬时间和严寒背景。成为文章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由下雪至雪花、雪珠,再到雪停,完成一个循环过程,使得结构完整。以自然环境中的“雪”渲染凤霞死时的凄凉氛围,使环境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呼应,表达悲哀的情感,象征人物命运的凄凉。烘托人物形象,用“雪”来表达纯洁美好的人性。【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

17、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 项, “叙事平实,波澜不惊”错。开头采用的悲喜结合的手法,情节起伏跌宕。C 项, “只希望凤霞没事”错。二喜对妻子的亡故毫无心理准备。D 项, “运用比喻手法”错,应是“运用夸张手法” 。故选 A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人物身份来看, “我”生活在社会底层,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形象。女儿生孩子, “我”在产房外等候,听说女儿没事才回去,女儿死去, “我”

18、一夜没睡,担心妻子承受不住打击,多次重复想到儿子和女儿的死,可见“我”对亲人充满温情,渴望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儿子、女儿相继死去,使“我”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我”没有对命运的丝毫抱怨,表现出“我”服从了命运、接受了命运,继续活着;儿子女儿相断离世,将来怎么样, “我”又是迷茫的。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考查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表现手法及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本文中,对“雪”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有雪表明时间是冬季,写“雪”就交代了故事的发生背景;“雪”贯穿全文,故事从下雪开

19、始,到雪停结束,这样从情节发展来看, “雪”起到了线索作用,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从塑造人物的角度来看, “雪”能够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结合文中凤霞的死,可知写“雪”使人物的心境与环境达到了一致,突出了人物悲哀的情感。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 “雪”是一种象征纯洁的意象,文中通过写“雪”来写人,也表达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性。【点睛】第 2 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20、 ,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5 年 1 月,习近平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他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政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 个月后,习近平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到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

21、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习近平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最新数据显示,按照中国扶贫标准,到 2013 年底中国还有 8249 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更多的关注和帮扶。习近平指出,换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

22、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11 日“人才网”)材料二:近年来,各地通过强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是,相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期盼群众早日脱贫的焦急心情,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 。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这种甘愿苦熬不愿苦干、不肯脱贫,乃至患上了“等靠要、不达目的不脱贫”的“精神贫困

23、”症的情况,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引人深思。据了解,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或自建自购住房补贴等政策。被列为重点帮扶的贫困村群众,都希望能享受到这一“免费的午餐” 。绝大多数群众在轮流充当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完政策红利,得到一定实惠后,才愿意成为“脱贫光荣户” 。另据了解,除了对低保“你争我抢” ,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有一个单身汉被确定为“五保户”后,不愿住进养老院,而要求政府给他无偿盖三间砖瓦房,不盖就动用上访手段。有一个李姓村民靠低保金度日,因为缺乏致富信心,每次低保金下发后都是痛醉一番。没几天就吃光花光。由于低保成了“福

24、利” ,人人都想“争” ,加之基层工作具体而复杂,因此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稍有不满意就找茬谩骂。同时,村民因为争抢低保矛盾尖锐,不仅影响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庄的”精神贫困” 。(摘编自 2016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政协网”)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目前,全国还有 3000 万人未脱贫,与过去的贫困人口不一样,这些属于最难脱贫的人口,有的难脱贫并不是没有

25、能力脱贫,而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因而,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健所在。(摘自 2017 年 12 月 22 日21 世纪经济报道)7. 下列关于对扶贫攻坚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贫开发是一项让老百姓“笑”的好政策,它可以加快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B. 扶贫工作的冲刺期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C.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

26、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D.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后,习近平适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意义重大。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准扶贫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尴尬局面,政府期盼群众早日脱贫,而群众显得比较“淡定” ,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B. 材料二中列举单身汉和李姓村民的例子,意在说明低保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说明脱贫要靠实干、政府不养懒汉的道理。C. 面对贫困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只要我们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善谋实干,就能摆脱贫困。D. 材料一揭示了扶贫开发攻坚的重大意义,并对各级党委和政府

27、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二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深思。9. 针对精准扶贫工作,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D 8. A 9. 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应将精神脱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贫困户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知识。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 。扶贫资金、扶贫物质、扶贫政策等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

28、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 项,前后句顺序颠倒,由原文可知,应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之后, “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故选 D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 项,以偏概全,“而群众显得比较淡定 ,消极等待,希望不劳而食”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显得比较“淡定”的只是“一些群众” ,而非全部。故选 A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29、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由材料二“精神贫困”症,材料三“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可概括出首要任务是精神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材料二反映出的“一些群众就显得比较淡定 。甚至希望扶贫工作能够长期保持,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免费的午餐 ”“很多不知情的人,对村干部误会很深”等问题,可提出干群相互理解,确保通力合作。要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而不是政府强压强逼。针对材料二反映出的“只要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可以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 “低保养懒汉和低保金被侵吞的现象也令人忧心” “低保成了福利 ,人人都想争 ”等现

30、象,可提出摸清贫困对象,扶持“精准到位” 。针对材料三提到的“全国还有 3000 万人未脱贫,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决定了很多人脱贫动力不足” “如何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一些制度,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成为下一步完成脱贫任务的关健所在” ,可提出对于特殊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文化和制度,促进贫闲人口主动脱贫。【点睛】第 1 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

31、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

32、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

33、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 选自六韬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B. 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C. 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D. 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

34、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爵: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的本义是指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B. 士:西周时期最低一级贵族,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C. 太公:姜姓名尚,太公望是他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故后世尊称为姜太公,子牙是他的字。D. 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 “万乘”指“天子、帝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首先论述了君主应尊重德才兼备的人,应让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处下位,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B. 文章阐述了应防止“伤王之德” 、 “伤王之化” 、

35、 “伤王之权” 、 “伤王之威” 、 “伤功臣之劳”、 “伤庶人之业”等“六贼” 。C. 文章最后阐明了王者应高瞻远瞩,团结群臣,亲近万民的观点。D. 文章通过文王于太公的问答对话,既体现了文王尊贤勤政、言听计从的特点,又凸显太公善于进谏、 “若天之高不可极”的政治智慧。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2)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36、(2)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像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像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句子中,“事”是动词, “农桑”是名词,做“事”的宾语,故“民有不事农桑”后应断开,排除A、C 两项。再比较 B、D 两项, “犯历法禁”意思是触犯违反法令, “不从吏教者”意思是不服从官吏管教的, “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则解释不通,故排除 D 项,答案为 B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

37、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 “爵的本义是指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不正确, “爵”的本义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故选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无中生有, “团结群臣,亲近万民”不正确,文中无团结群臣,

38、亲近万民一说。故选 C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而” ,表转折,可不译;“以” ,因为,为了;“尊” ,使动用法,使尊贵, “尊爵” ,可译为“高官” ;“轻” ,轻率;“使” ,让;“为” ,担任;“将” ,将帅。 (2) “示” ,给看,表现;“其” ,代词,他的,也可不译出来;“隐” ,隐藏;“若” ,好像;“之” ,代词,那样;“极” ,

39、穷极;“测” ,测量。【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

40、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五、臣僚中有轻

41、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所谓七害是: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

42、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届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发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

43、。使人感觉像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像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国就会强大起来。 ”文王说:“说得对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武昌阻风 (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注】阻风:被风阻滞。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城南,离查慎行的家乡只几十里地。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首句都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但春

44、风在诗人眼中的情义却不相同,一者挽留诗人,一者催人启程。B. 查诗中的“绿”字表现力极强,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和“涨”字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引发想象。C. 古人多以水喻思,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方诗即景取喻,显得更加自然贴切,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D. “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 ,既可以理解为同船的友人,也可以理解为船,无论是谁,在此都无关紧要,诗人整日临水,心绪别有寄托。15. 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此外,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尾句。【答案】14. B 15. 感情: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热爱、依恋之情。方诗尾联:乐景反衬哀情,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

45、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抒情委婉曲折。 (若答“正话反说”亦可给分)查诗尾联:“过”字用语精妙,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诗人把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写出了对家乡最独特的感受,这花味唤起了诗人浓厚的乡情,引人遐思。【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B 项, “用以比喻碧绿的湖水”不正确, “绿”借代碧绿的湖水,以颜色词代指名物词。 “绿涨春芜岸欲平”意思是碧色的湖水涨起好像与春天的草地一样高,与整个堤岸相平。故选 B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

46、情感和语言的能力。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两首诗情感的相同之处,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 武昌阻风抒写江上行舟,阻滞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首句写诗人归家因风阻于武昌,为风所阻不得不停留,心怀怨愠,但却说成是春风有意殷勤劝留。次句写无限归思恰如满江春水流向东方。三四句写正好与同船好友成天有了闲情逸致来观赏船下流水并临流赋诗;贪看柳絮飞花可以忘却归恩与乡愁。 晓过鸳湖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惠风和畅、春草繁茂的景象;后两句写三日雨晴过后,片片油菜田撩拨着诗人内心的乡情。诗人咏赞了鸳湖春来之美,同时抒发诗人对鸳湖、故乡的爱恋之情。通过比较可知,两首诗都抒发了对故乡浓厚的热爱、依

47、恋之情。第二问要求鉴赏诗歌的尾联,可从手法、语言特点和内容等角度分析。 武昌阻风尾联“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意思是和你整天悠闲地来到水边,无穷无尽的乡思和归意如滔滔江水贪看柳絮飞花而忘记了满腹的愁绪,运用了以乐景抒哀情的手法。 晓过鸳湖尾联“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意思是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从语言特点来看,讲究炼字,“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联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点睛】第 1 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诗歌修辞手法,B 项

48、鉴赏诗歌语言,C 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 项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6.名篇名句默写(1)苏轼于赤壁赋中用“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 。(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 _” 。【答案】 (1). (1)酾酒临江 (2). 横槊赋诗 (3). (2)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3)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酾、槊、赋、跬、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 。谁来担此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二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