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969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安徽省宣城市八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宣城市八校高一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李求白(宜城二中) 审题人:狄小娟(宣城二中)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 2008 年国际全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

2、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 。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

3、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其二,在副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

4、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最佳方案。(李向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适应当时客观条件而形成的,但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B. 作为全球治理核心构件的国际规则具有非中性特征,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其不合理性。C. 受益不均或无法受益等

5、“发展缺位”问题是导致当前出现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原因。D. 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填补“发展缺位”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提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B. 第二自然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这一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C. 第三自然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D. 第四自然段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6、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球治理困难重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B. 全球治理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够。C. 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D. 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国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

7、”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 ,原文为“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 ,选项中“二战后的全球治理”应为“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 ;B 项, “是因为它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说法错误,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主导制定”也有可能造成相同结果;D 项,“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说法错误。根据文章一二段内容,三大难题并非“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才有。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8、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说法错误,温室效应这一论据是为了说明“作为全球治理的杉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

9、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但主要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10、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

11、,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12、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杨乃云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

13、住:“干啥?”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 ”看来她也受够了。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

14、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費,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

15、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哦!是我。 ”我捂

16、着胸口站起身来。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是!噢,不、不”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大爷, ”孩子小声说, “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 ,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 ”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接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虔掩的楼道门口。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的标题“

17、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B. 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C.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小说主题。D. 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5. 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沉默:漠然:终于:6. 小说结尾“我

18、”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案】4. B 5. 沉默:表明妻子对是否需警告 “小孩”犹豫不决。漠然:表现了“我”因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而感到茫然。终于:表现了“我”对“孩子”的担忧、同情与见到“孩子”时的释然。 6. 原因:为“孩子”的细心、懂事而感动:为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而惭愧:为“孩子”经历丧母之痛而掀心,好处: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将一个原本粗心急躁的“我”的性格的另一面感情细腻而富有同情心展示了出来:深化了小说主题。进一步弘扬了“体谅、包容、关爱”这一“爱”的主题。与开头“我”的不满形成对比,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

19、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 项, “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说法错误, “比喻”不属于人物描写方法,而是修辞手法。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品味文章中关键词语

20、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题时,先找出文章中加点词,然后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分析把握其所表现的人物心理。第一个词语“沉默” ,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文章写“我”刚搬到新居,终于忍受不住七楼孩子每天半夜时分的巨大声,打算去警告一下七楼那个“混小子” ,让他有点公德心, “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 看来她也受够了” ,此处妻子没有立刻说“明儿再说” ,说明妻子也深受这夜半时分巨大关门声的困扰,但是邻里之间,如果现在去质问,势必给邻里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这里

21、的“沉默”主要表现了妻子对是否需去警告“七楼的孩子”心理上的犹豫不决。第二个词“漠然” ,在文章第十五段,写“我”通过妻子明白 孩子的处境,同情孩子的不容易,但是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半夜那么大力关门,还是慢慢习惯了孩子的半夜大力关门声后,突然失眠了,细查原因,原来是习惯了的夜半关门声消失了。就问妻子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妻子让“我”仔细听。于是“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和以前大力“咣”的关门声截然不同, “我”不明白原因,就“我漠然地转向妻子” ,所以此处的“漠然”表现

22、了“我”因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而感到茫然。第三个词“终于” ,在文章第十九段,写“我”没搞明白七楼孩子为什么由大力关门改为轻轻锁门,妻子告诉“我”七楼孩子的妈妈死了。七楼孩子没有大力关门,接着几天“我”持续失眠, “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 ”睡不着,“我”就去楼下等七楼的孩子。一个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 , “我”看到此时七楼孩子“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结合“我”说不着就到楼下去等和此时对七楼孩子情形描写“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 “我

23、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可知此处“终于”一词表现了“我”对“孩子”的担忧、同情与见到“孩子”时的释然。【6 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分析文章结尾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这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的泪水有着复杂的感情:作者明白了之前孩子关门声音太大是为了告诉母亲自己回来了,让母亲开心,放心睡

24、觉的。作者因孩子的细心懂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是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流下了惭愧的泪水你,更有因孩子经历丧母之痛流下了同情伤痛的泪水。第二问: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能力。这是属于情节安排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艺术效果即对读者的影响来回答。首先“我” “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一细节描写丰富了“我”这一人物形象。 “我”的形象已由当初的暴躁粗糙变得细腻。这样的收尾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艺术效果上,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

25、,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

26、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 ,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 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 140 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 100 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 3 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

27、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 100 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 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 ”上海

28、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团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

29、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选自“中国经济网” ,有珊改)材料三: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科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让“大迷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

30、,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 20 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选自中国科学报 ,有删改)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它总长 100 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B. 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

31、重要的应用前景, “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C. “大连光源”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制是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合作的产物其建成出光是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D. 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材料一第一自然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新闻内容。二、三两段则属于新闻正文部分。B. 材料三前两段指出“大连光源”项目的

32、建设,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C. 三则材料因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D. 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9. 对“大连光源”的三则报道.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7. D 8. B 9. 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使用原理:材料二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材料三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

33、在于不同类型科学家的密切合作.【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项, “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 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为“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

34、科学目标是什么。 ”据此,选项中“缺乏调研,科学目标不明确”应为“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 。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 “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说法强加因果, “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没有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以科

35、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让大迷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 “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的原因是“科学目标为驱动,不同类型专家成功合作” 。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改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文章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对“大连光源”的三则报道,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三则报道的各自侧重点,可根据每这则材料中重点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通读三则材料,材料一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这套总长 100 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

36、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 ,材料二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材料三中可以筛选出重点句子“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根据这些句子分析概括三则报道的各自侧重点。【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

37、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

38、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慈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略

39、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脚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融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抑且勿言, ”真后亦拳孝廉,除新蔡长。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间里,重相和解。啬夫 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肘李固,祐闻而请见,与

40、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逆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选自后汉书吴祐传 ,有删节)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候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挚煌娱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地槁葬而忌寒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注薏苡:一种草本植物。檐石:指一担粮食,言

41、粮少。啬夫:农夫。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B.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C.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D. 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

42、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作。B. 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饯行。文中指吴季英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C. 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 后汉书 ,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分别指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祐沉稳而有远见。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时,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劝谏父亲停止写经书。B. 吴祐清贫自立,富有节操。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了别人接济,边放猪边吟诵经书;面

43、对别人的质问,他坚守志节并不改变。C. 吴祐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任胶东侯相时,遇到百姓打官司,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D. 吴祐性格刚直,不顾私情。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甘冒风险前去与之争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2)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2)

44、等到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援” “妻孥” “丧(指马援灵柩) ”“旧莹” “城西数亩地” “宾客故人” “严” “援妻子”“草索” “阙” ,虚词“以” “而已” “与” ,标志性词“而已” , “旧莹”意思是“旧坟地” ,作“还”的宾语,意思是“运回旧坟地” ,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

45、断开,排除 D 项;“丧”指“马援灵柩” , “以丧还旧莹”意思是“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 ,作“不敢”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马援妻和儿子们” ,意思是“(马援妻和儿子们)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 ,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 AB 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马援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们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句子可以断开为: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故选 C。【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

46、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 “后来泛指写作”说法错误,应为“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说法

47、错误, “告发”应改为“诬陷” ,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昔马援以慈苡兴谤” 。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啬夫” ,农夫;“私” ,私下;“赋” ,征收;“民” ,指老百姓;“市”,动词,买;“以” ,连词,表目的;“其” ,代词,他的,代指孙性的;“君” ,指官员;“是” ,这样;“有君如是” ,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之” ,代词,他,代

48、指官员;“何忍欺之” ,怎么忍心欺骗他;“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2)中的“及” ,等到;“卒” ,死;“及卒后” ,等到马援死后;“谮” ,诬陷;“之” ,代词,他,代指马援;“以为” ,认为;“所载还” , “所”字结构,运回来的;“以为前所载还” ,认为他以前从南方运回来的;“皆明珠文犀” ,判断句,都是明珠彩犀一类珍宝。【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

49、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来刻经书,芙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权贵怨恨,如采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谜固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诱,客易产生嫩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对待的.”吴恢于是就停止做这件事。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围,却不接受别人的接济,他常在家乡长垣水边放猪,同时漫步吟调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低戰的事,即使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升不改变。后来被拳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吴祐跟小变雍丘人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芙季英有知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