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887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魅力之谜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 “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 ”他说, “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 200 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

2、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 13 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

3、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

4、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 (选自科学时报 )1. 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 ( )A. 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B. 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C. 能建立一个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D. 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B. 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C. 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D. 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

5、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3. 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B. 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C. 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D. 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答案】1. A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的信息在第三段“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

6、印象深刻” ;B 项的根据在第二段“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C 项答非所问, “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只是研究者得到一个研究结果,而非“拥有魅力”的原因;D 项的根据在最后一段。【2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信息在第二段中, “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B 项断章取义,第一段中威斯曼教授的前一段话说的是研究中面临的一些困难,而后一段话则表明现在已经揭示了“魅力之谜” ;C 项的根据在第三段“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

7、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和“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 项的根据在最后一段。【3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信息在原文第 3、4 段,由原文可知,选项曲解原意并强加因果,第 4 自然段说“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 ;B 项无中生有,魅力的高低与职业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用情绪感染他人的能力等有关;D 项说法因曲解原意而过于绝对,注意末段“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的说法。点睛:这是一道以推断形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态度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解答此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

8、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寻找细微的差别,就会得出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

9、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

10、“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 “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 “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 “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 ”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又剩了她一个人。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

11、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 。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

12、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 “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又剩了她一个人。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

13、,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 ”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机场, “她闭

14、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B. “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C. 文章插叙了小时候一家三口挤在不足五十平米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和妈妈开家长会时“她”等待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和老布鞋的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凸显了文章的主题。D. 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5. 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

15、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亲情体验的感受。【答案】4. D 5.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暗示电话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且好好珍惜。 6. 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

16、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结合自我成长或阅读体验来谈)【解析】【4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D 项, “所有的环境描写都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错误,比如在机场时“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此处描写应该是用阳光的温暖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和凄冷及对温暖的渴盼。故选 D。【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小说标题的拟题很有艺术性,往往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主要人物形象;概括

17、小说主要事件、推动情节发展;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一语双关,画龙点睛地点明小说的主题等。如本文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就有线索、深化主题等作用,文章主人公多次拨打母亲的电话,但电话都只传来“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提示,这样的行为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而在每一次打电话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直至最后明白了亲情,明白了爱,从这个角度看,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 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这是一道体验式探究题,体验式阅读要求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链接曾经有过

18、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人在都市”子夜 骆驼祥子两篇课文为这道题做了很好的示范,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去体会都市人物情怀题干要求结合“成长记忆”与“读过的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每个人对亲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体验,有相关的记忆积淀,有不同的阅读视野,答案不求统一。可从成长记忆出发来谈,如现实生活的重压造成父母生活工作的忙碌与孩子的青春叛逆发生冲撞,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乃至情感伤害,父母对孩子的疏离忽略等拉开了心与心的距离;而从文学作品来谈,可谈对父爱或母爱的认知过程,一开始不理解亲情,读了文学作品,如朱自清背影 ,

19、想到平时父爱或母爱的点点细节,顿悟、领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一下子消除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隔膜消失了,亲情复原了等等。【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

20、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是略有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可知,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本、2.48 本、3.22本和 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

21、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至64%,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4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00 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

22、普公司2016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2014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随着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07 年上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4.56 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反映

23、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 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侧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据世界首位。

24、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相差甚远。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国人又把大把时间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

25、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 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 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

26、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A. 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 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E.

27、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7. B 8. BC 9. 制定我国的阅读法 ,美、韩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我国也应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国民阅读习惯养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材料看,目前不少学生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对读书都很抵触。【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

28、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文中只能看出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但不能就此说“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 。C 项, “取决于”的说法绝对,材料二中说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D 项, “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 。故选 B

29、。【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 “两项” 。B 项, “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从材料一来看,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 ,可见纸质图书 2015 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4年。D 项, “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

30、,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E 项, “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故选 AC。【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

31、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比如本题,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借鉴他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好的提出相关建议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

32、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檥,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

33、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注:檥(y 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0. 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34、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11.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变徵之声,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后来加上变宫、变徵,按照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排列,形成了七声音阶。B. 骖乘 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C.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D.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

35、动的词语有“迁” “谪” “转” “徙” “改” “移“补”等,其中“迁” “谪”都指贬官。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13. 翻译下面的句子。(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答案】10. C 11. D 1

36、2. A 13. (1)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2)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地方” “众”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亦足王也”的主语是“江东” ,前面断开;“有船”是“臣”的谓语,后面断开。故选 C。【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

37、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 “迁”指贬官错误, “左迁”是贬官。故选 D。【12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 “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错误, “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故选 A。【13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

38、,军:部队;壁:修筑了营垒;及:和;购: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为:给;若:你;德:好处。【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39、。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追) , (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 (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连唱几遍,美人虞姬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

40、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 ”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

41、刎而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渭上秋夕闲望 潘 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 贤?【注】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题中的“渭上” ,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 “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 “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 首联写景、叙事, “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 “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

42、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C.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 , “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E.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15.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E 15.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

43、日黄昏图景。 “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 “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 项, “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错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作悠闲之情。C 项, “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D 项, “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

44、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三个选项均为情感和内容的错误。【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

45、句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要结合诗中的意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回答时一般采用“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的形式。有时后面再加上作者的思想情感。 “残阳初过雨”是视觉效果, “何地不鸣蝉”是听觉效果。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然后再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陶醉。答此题,要先说手法,然后结合诗中“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描绘画面,接着指出意境的特点,最后答出情感。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

46、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中“残阳、轻雨、鸣蝉”等三种意象。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一、从创作背景入境。知人论诗,知时论事。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思的自然流露。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对作者作诗时的处境和其为人的把握。二、从借景抒情入境。诗歌中所有的景语皆情语,景语叠出,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因此,必须找出所有景语中的情语。三、从直抒胸臆入境。诗歌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传情之外,往往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四、从虚实结合入境。分析诗歌意境的主要是从物境和心境入手。即:物境+心境=意境

47、。另外分析诗歌意境注意“虚境” 。针对实境,虚境不是实在之景,是想像和联想。常见的有:梦境(梦中所见的景物) 、回忆(回忆过去的事) 、幻觉(幻想将来的事) 、比喻(对景物的比喻) 。这些想象和联想也传达作者的心里历程。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万类霜天竞自由。 (2)又前而为歌曰:“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3)真的猛士,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识记

48、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 ,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 ,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年轻

49、人相遇相识在深圳;10 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一位高级经济学家近日指出,人民币可能贬值的谣言是某些国际基金公司有意制造出来的,其目的是扰乱市场,浑水摸鱼。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也形容人聪明伶俐。从善如流:听从好的意见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人家的劝告。句中理解为“做善事” 。望文生义。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此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