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81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96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目标重点 1.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文言语法知识和重点实、虚词。 2.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3.读书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5)庠序( ) (6)孝悌( ) (7)饿莩( ) (8)曳兵( ),1.读准字音 (1)数罟( ) (2)洿池( ) (3)鸡豚( ) (4)狗彘(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c ,w,tn,zh,xin,t,pio,y,2.理解词义 (1)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 河东凶亦然: 王好战: 请

2、以战喻: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不违农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不知检:,答案,这样,喜欢,有“请允许我”的意思,已经,拖着/跑,文中指逃跑,违背、违反,文中指耽误/季节,反复陈述/道理,制止、约束,答案,(2)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无失其时:,通“毋”,不要,通“斑”,花白,通“途”,道路,通“毋”,不要,答案,数,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范增数目项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3)一词多义,密,几,若干,命运,屡次,计算,答案,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系向牛头充炭直: 则直

3、前诟虏帅失信: 理直气壮:,只是、不过,与“曲”相对,不弯曲,价值,径直,直接,正确,答案,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百发百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野芳发而幽香: 主人忘归客不发: 怀怒未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白发三千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发射,征发,派遣,开放,出发,发出,发生,兴起,发射,头发,答案,食,谷不可胜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之不能尽其材:,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沛公不胜杯杓: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吃,动词,吃,名词,食物,尽,完,承受,禁得住,胜利,超过,宏伟的,答案,凶,河内凶: 汉初匈奴凶

4、黠: 甫闻凶讯: 缉拿元凶: 凶多吉少:,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山不加增: 欲加之罪,何患之辞: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不幸,杀人的人,不吉利的事,更,增加,施加,放,夸大,(4)古今异义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 今义: 。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 今义: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 今义: 。,答案,副词,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逃跑,行走,供养活着的人,保养身体,(5)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 树之以桑: 王无罪岁: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 则移其民于河东

5、:,答案,名词用作动词,敲鼓,名词用作动词,穿,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生”“死”是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使动用法,使迁移,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多于邻国”应为“于邻国多”,3.特殊句式 (1)非我也,岁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答案,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

6、之”,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不负戴于道路”应为“不于道路负戴”,答案,(7)未之有也: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弃甲曳兵而走:,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则何如”应为“则如何”,省略句,“(将士)弃甲曳兵而走”,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内容,完成下表。,答案,答案,二、细读析文本 1.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答案 “民不加多”。 2.梁惠王自认“尽心”的理由或具体做法是什么?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自己做得如何? 他面临怎样的困惑? 答案 (1)“河

7、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答案,3.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答案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二是“王道之成”。 4.要做到“王道之始”,应采取哪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 答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答案,5.要做到“王道之成”,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8、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答案,6.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答案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9、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 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 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 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的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相关链接,2.背景剖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

10、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3.相关知识 孝: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第二,敬重双亲;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第四,规劝父母的错误言行;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

11、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返回,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这些语句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2)内容上的作用:“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提出问题:提出“民不如多”的疑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2、3、4段分析问题:分析“民不如多”的原因。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解决问题: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

12、施。 结构上的作用:这些语句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答案,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答案 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答案,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13、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 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了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

14、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答案,深度研读,2,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这样说比直接讲好在哪里?,答案 (1)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 (2)“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

15、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答案,2.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答案 (1)王道之始,恤民、养民。(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实质: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2)王道之成,保民、教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

16、申之以孝悌之义) 实质:发展经济,搞好生活;兴办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加强社会稳定。 (3)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答案,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

17、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答案,3.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返回,答案 (1)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把握情势,巧设陷阱,诱使对方入彀。 (2)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产生神奇的论辩效果。 (3)语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锋芒毕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独行、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孟子首先是一个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其次才是一个口若悬河的雄辩家。他特立独行,傲气十足,敢爱敢恨,有股“浩然之气”,而底子是“大丈夫”精神。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18、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格自负,使他目空一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使他知言察情,巧施辩术,气盛辞壮,取得很好的论辩效果。,返回,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可持续发展,孟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几句话反映了孟子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一味竭泽而渔,那么资源将会在短期内耗尽,不能达到“不可胜食”的目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

19、遵循自然规律”之名言 1.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李白 2.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英)本杰明惠奇科特 3.百折不挠的决心若与科学法则相抵触,犹如江心补漏劳而无益。 (英)王尔德 4.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德)恩格斯,二、名言积累,返回,习近平: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山水林田湖 十八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

20、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生态系统整体性这一本质特征。,三、相关链接,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经意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他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21、。,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行仁政而王天下”二十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

22、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君王是载舟覆舟的关系;他向往理想的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心,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的代言人,他那份深刻,那份执着,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的

23、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的温暖,大片的美好。,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的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

24、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返回,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赞孟子道:“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赏析,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