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790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学考优化设计】2018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赤壁赋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赤壁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

2、底,在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思想更接近现实。,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相关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3、,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4、(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判断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2016全国卷)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2016浙江卷)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3)(2015安徽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2015江苏卷)月出于东山之上

5、,徘徊于斗牛之间。 (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7)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资源助读,知识整合,(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6、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诗人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诗人由表面的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1.文章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第1段展示了主客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第2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

7、集的意境。 3.“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美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从第2和第3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手法 1.从全文的角度看,第1段写月夜赤壁之下

8、的江面的水光月色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抒情的基调。 2.文章的第2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采用了拟声、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以及整散结合的句式,营造了悲凉的意境,引起下文的主客问答。,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

9、烟灭,风流散尽。 4.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这个结尾具有怎样的意味和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被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 提示:作者将自己的两种思想,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赋体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

10、译,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

11、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一,二,一,二,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项,“悲风”,悲凉的秋风。 答案:D,一,二,2.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解析:B项,“望”是农历十五,“既望”是农历十六。 答案:B,一,二,3

12、.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B.“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江水、明月与对英雄人物业绩的联想,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C.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文中的“客”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可见“客”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于“挟飞仙”“抱

13、明月”的空想。,一,二,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哀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问题。正是因为“长江之无穷”,才显示出“吾生之须臾”。“客”对长江的“羡”反衬出人生短暂的“哀”。 答案:D,一,二,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1)“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危坐”,端坐。(2)“缪”,缭,盘绕;“此”,这地方。 参考答案:(1)我不禁感到凄怆,整理衣服端坐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2)山水盘绕,草木茂盛青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

14、围困的地方吗?,一,二,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这节小诗,另写一节。要求:与原诗句式相同,修辞一致。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解析:从内容和手法上看,第一行应引出仿写的中心词,第二行应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中心词的某个特点,三、四行顺势抒情。另外要注意句式与结构与原诗保持一致。 答案示例:给我一个拥抱就够了/如鲜花一束,像朝霞一抹/这就是一首最幸福的歌谣啊/仿佛秋天,浪漫又丰盈,一,二,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大师的地位 ,而是大师们凭借专业素养修炼

15、出来的。显然,机构评选的“大师”, 不是一码事。人们时常怀念以往的学术大师,尽管没有什么组织给他们颁发证书、奖牌之类的东西,但是公众和专业领域自然有一杆秤。那些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荣誉牌坊上,让人铭记。相反,那些不择手段取得大师称号的人, ,被人遗忘。,一,二,解析:第处一要注意后面的关联词“而是”,二要照应后面的“凭借专业素养修炼出来的”和“评选”。第处应根据后面的“不是一码事”来确定所写内容。第处要顺承前面的文意,照应“被人遗忘”来写。 参考答案:不是评出来的 与真正的大师(与凭专业素养修炼出来的大师) 会很快淹没在时代的烟云中,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技法指导

16、 整散结合的手法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运用了排比、对偶的句子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赤壁赋是整散结合手法运用的典型篇章,该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

17、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对点小练 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整散结合的文字,表达一种见解或抒发某种情感。200字左右即可。 写作示例: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

18、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豁达人生更精彩 名句诵读 1.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刘向 2.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杜牧 3.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4.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富兰克林 7.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8.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素材趣读 1.苏轼:何妨吟啸

19、且徐行 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苏轼可以算是比较“倒霉”的一位: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对其影响最大、创伤之巨的是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偏偏被贬到黄州做一个徒有虚名的“武官”。不论是新党当政,还是旧党得势,无罪的他却越贬越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能坦然地“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清风明月,他能“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心胸!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人格!,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2.欧尔布里:只不过断了一根弦 在巴黎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著

20、名小提琴家欧尔布里正全神贯注地演奏。突然,他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布里睿智的回答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苏轼就是一杯茶 佚 名 放一小撮瘦细的茶叶在白瓷杯中,一

21、股滚烫的开水冲下去,茶叶在滚水中上下翻腾、盘旋,然后慢慢绽开细嫩的叶片,水也渐渐地有了微微的绿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人仿佛嗅到山野的气息,精神为之一振。 苏轼就是杯中被滚水反复冲泡的茶叶。 如果苏轼没有在人生道路上遭受一次次的打击,哪来“坡仙”的名号?哪来后人的景仰?他如同杯中的茶叶,一次次贬谪如同沸水不断地冲泡。,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第一次“冲泡”被贬黄州。他在黄州开荒、种地、酿酒、会友、夜游、赏月,当然也力所能及地为百姓办事。他把生活中的苦日子过成了精神上的甜日子,这也是他人生中最惬意的日子。他能在雨中从容漫步得到乐趣,他能在月下泛舟长江飘飘欲仙,他能在东坡耕耘土地甘做农夫。念

22、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写就的。“茶”散发“清香”,让世人沉醉。 第二次“冲泡”被贬惠州。此时苏轼已经60岁。惠州属于岭南,属于边远荒蛮之地,被贬之人九死一生。他的侍妾朝云就是在此逝去的。惠州以慈爱的胸怀接纳了中原的这位才子,而苏轼也没有辜负惠州父老的热情相待,积极为当地百姓办学堂,开展文化普及活动,使得荒蛮之地受到文化的渐染。,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第三次“冲泡”被贬儋州。苏轼再一次遭受打击,已到天涯海角的他,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他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帮

23、助当地黎族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使黎族百姓丰衣足食;他发展教育,开办学堂,使当地第一次有了琅琅的书声,海南有了考中进士的历史;他倡导黎汉一家,百姓恩怨得到化解,生活和睦安康,他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他自己也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海南万里真我乡”,其心胸之开阔令人佩服。他以著书为乐,写下了一些风俗记录和历史批评,展现了多样的才华。“茶香”依旧,回味悠长。,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苏轼是一杯茶,是一杯清茶,但入口的感觉是苦的。苏轼本人为人耿直,总是言国家之弊、百姓之疾苦。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因而被变法派打击;王安石变法失败,苏轼发现变法有合理的地方,又上书保留变法

24、某些合理的地方,因此又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苏轼处处从实际出发,讲真话,不掩饰。他如苦茶一样为人不喜,但始终不改变自己,才吃尽了苦头,才有了屡遭打击的命运。 品味苏轼这杯苦茶,入口虽“苦”,然后感觉是香甜,我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滋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品开头 文章开头,以茶为喻,写苏轼的人生,恰切新颖。 品结构 开头以茶为喻后,用一过渡句引入对苏轼人生遭遇的叙写,每段开头,都冠以“冲泡”,结构清晰。 文章中间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了苏轼的三次被贬,显示了这位智者在苦难中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态度。 品语言 文章写苏轼被贬黄州和儋州后的生活,这两段文字整散结合,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品主旨 本文以“茶”为喻,写苏轼在仕途的沸水中备受煎熬的人生,赞扬了苏轼豁达、智慧、客观的人生态度。,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问题】 1.这篇文章以“苏轼就是一杯茶”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结尾说“品味苏轼这杯苦茶”“我们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滋养”,从文中看,苏轼给了我们哪些精神滋养? 参考答案:1.文章标题用新颖的比喻写苏轼坎坷的人生,虽屡遭不幸,他的人生却愈发“清香”,别具一格,耐人品味。 2.苏轼是人生的智者,更是人生苦难的品尝者。面对坎坷的人生,要有豁达乐观的态度;要不消沉,不等待,适时而为,把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贡献给社会;要有坚定的品节,保持高洁的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