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746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阳市洹北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2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2、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 采菱劳商 九辩 九歌 阳春 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离骚 招魂 天问 ,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却又不是像散文

3、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 ,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

4、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 ,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 “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B. “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 “骚体” “赋”等。C. 继诗经之后,

5、 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D. 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 ,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 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 ,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 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D. 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

6、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B. 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 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C. 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D. 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信息

7、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 项,因其作品而被称为赋等”错,原文第三段为“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把楚辞称为“赋”不是因为屈原的作品,而是因为其“不歌而诵”的特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C 项, “每句长短不一”句意理解错误,原文是说“每句可长可短”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 项, “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推断错误,于文无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

9、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3 分)母亲泪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二姨曾经对我说过,你母亲心硬呢,你姥爷走的时候,都没有见到地流泪呢。母亲是心硬。我大哥当兵那年,南疆战事正紧。我和母亲送我哥哥去车站。欢天喜地的鼓乐声震耳欲聋,说话都要大声吆喝。旁边的一个阿姨对我母亲说,正打仗

10、呐,你舍得孩子去啊?母亲当着哥的面说,不打仗当兵干什么?老大牺牲了,俺老二继续上。母亲拍拍我的头。大哥真的留在了战场上。我听报告说,大哥他们是唱着再见吧,妈妈趟入地雷阵的。当兵六个月,大哥走完了他十八岁的壮丽人生。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把大哥的相片放在案头,不让镶黑边。逢年过节,全家聚会,餐桌上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那是给大哥留的。母亲很忙,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父亲在照应。有时,母亲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总是很歉意地给他揉揉肩,按按背。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儿啊,你要是个姑娘多好啊,可以帮爸妈做好多事了。二姨说,你妈心硬,连花啊草啊都不喜欢,哪能

11、生养姑娘。再生啊,也还是你这样的和蛋。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二姨总是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二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每天做完活的二姨都要到学堂门口等母亲放学,不同的季节里就会给母亲一把酸枣,一只水萝卜或者几只小鸟蛋。二姨嫁人时,只有一个要求,要供养母亲上学。母亲成为村里惟一一个考入大学的女子。二姨说,你母亲进城里读书,我们都哭成泪人了,她一滴泪也没有,心硬着哩。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

12、是风风火火的。如果有个休息日,可以听到家里叽里咣当的声音。父亲说,你母亲做顿饭就像在撵老鼠。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只有一次,我听到过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坚持了。你不知道这后面要牵涉多少人啊,那帮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那些天,父亲格外的小心,母亲外出时,他总是找借口陪伴在母亲的左右。还是出事了。一辆违章的汽车把父亲撞入路边的深沟,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了三个月,父亲余下的日子就永远与轮椅为伴了。母亲没

13、有流泪。母亲不请保姆,再忙,也要自己动手伺候父亲。母亲说,她知道那辆车是有意冲着母亲来的,父亲在一刹那间推开了母亲。母亲闲暇的时间多了。她总是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的花园里散步。母亲说那是他和父亲相识的地方,当时还只有一个小木桥,桥下有潺潺流水。有一天,大成哥来到了我家。大成哥是二姨惟一的宝贝疙瘩,呵着护着惯着娇着。大成哥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企业,没有几年就当上了企业的老板。虽然我家和二姨家相隔千里,大成哥还是经常来家里看望我父母。父亲出车祸后,家里的积蓄全部用尽。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母亲就说过,二姨家对咱

14、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大成哥这次来了没有急着走,安心地住下了。母亲每天都要做许多大成哥喜欢吃的菜。但是,大成哥吃得很少,烟抽得很凶,睡也不踏实。母亲问,大成啊,今年多大了?大成说,小姨,你忘了?我比小超大十岁,四十的人了。母亲点点头,才四十啊,还年轻着啊,还有好日子过啊。那晚,母亲和大成哥谈了很晚。大成哥安安稳稳地睡着了,母亲就坐在大成哥的床边,轻轻地摇着一把蒲扇驱赶着蚊虫,直到天亮。第二天一早,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选自小说月刊2013 年第 7 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15、的一项是A.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我”虽然不是核心,却有独特作用,我亲历,听闻了所有情节,小说故事由“我”叙述,显得真实。B. 大哥牺牲后,逢年过节,全家聚会时,母亲总会在餐桌上给他摆上一幅碗筷,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C. 小说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比如父亲劝母亲要按领导的意思办事,并为母亲的安全担忧,衬托突出了母亲坚持原则、公而忘私的形象特点。D. 母亲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她和父亲相识的花园里散步,又成夜摇着蒲扇给大成哥驱赶蚊虫,这些说明母亲不只是心硬,也不缺乏5. 小说标题是“母亲泪”,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有什么

16、好处?请简要分析。6. “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这句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都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B 5. 形成鲜明对比。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大哥为国捐躯,她离别亲人以及受到打击报复,她都没有流泪表现了母亲正直坚强的特点;为将大成哥动去投案自首面号则大哭,则显示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两方面相互辉映,使母亲的形象内涵丰富;增强艺术效果。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从没有流过眼泪的母亲,为说服了大成

17、哥投案自首而大哭,更能突出小说赞美这种讲大义、重情义的高贵人格的主旨 6. 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母亲对二姨和大成哥对自家的恩情念念不忘,凸显了她重情重义的特点;结构安排上,照应上文二姨和大成哥对“我”家的恩情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主題表达上母亲感恩二姨一家,但并不因此就袒护犯了事儿的大成哥,小说以此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18、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 “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不正确,母亲是深明大义的,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大哥的怀念。故选 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19、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小说标题是“母亲泪” ,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的好处,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结合“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 “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

20、部”分析可知,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结合文本内容“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

21、“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分析可知,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凸显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结合“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凸显主题,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图片来源于 2017 年 11 月新华网)材料二从 21 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

22、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屏表达着愤怒。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 2017 年 11 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 252600 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子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如同一个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

23、,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首先,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入 25 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

24、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一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新京报2018 年 07 月 22日)材料三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 。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

25、快公开真相,才能回应质疑。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监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势必影响当地的 GDP 和税牧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

26、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人民网 2018 年 07 月 22 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C. 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

27、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D. 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B. 新华网明确说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能缓解。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

28、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9. 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 新京报 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B 9. “新华网”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人民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

29、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 ,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 ,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 “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浏

30、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B 项, “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一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 新华网 新京报 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和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由“侧重点”说明,考生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如材料

31、一是新华网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材料二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慌情况,第二段分析恐慌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人民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一)文言文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

32、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乙】老僧辨奸清沈起凤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 。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

33、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更事:阅历世事。祖龙:指秦始皇。10. 下列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B.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C.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忠臣义士,无遗类矣D.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

34、的一项是A. 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B. 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C. 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D. 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12. 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

35、青词邀宠。B. “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 “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C. 战国策又称国策 ,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B. 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C. 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D.

36、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3)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答案】10. B 11. C 12. D 13. B 14.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起了帽子。(3)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

37、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这道题考的是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所谓的“一词多义” ,就是个词往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容易成为考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所以辨析、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直是高考的热点。A 项, “提”:拿着;投掷。C 项, “遗”:赠送;遗漏。D 项, “就”:登上;成功。B 项, “顾”:回头看。故选 B。【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不更事”修饰“汉” ,排除 A 项、

38、D 项。 “上报”的宾语是知己,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 项。句意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番了事。 “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 (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 ”故选 C。【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

39、的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把“纪传体”改”编年体” 。故选 D。【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 项,结合文本内容“为变徽之声,土皆垂泪涕泣” “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应分析可知: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悲凉转为激愤” ,闻者之情“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 。故选 B。【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40、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第(1)句的得分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以”:连词,来;“之”:代词,代指荆轲。第(2)句的得分点:“瞋目”:睁大眼睛;“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冠”:帽子。第(3)句的得分点:“以”:凭借;“作”:担任;“误” ,贻误;“植”:培植;“倾”:倾害;“冠”:位居第一。【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

41、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甲】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

42、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乙】老僧辨奸清沈起凤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有一天,他们一起阅读荆轲传 。当读到樊於期自杀的地方,严嵩说:“这是一个死板的汉子,对于事情能不能成功已经知道,动辄就拿自己的头颅当作儿戏!”于是放声大笑。王敏斋说:“重义轻生的人为了复仇,即使舍身自杀也不顾惜,他的志节值得敬仰!”于是放声大哭。又读到太子丹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别荆轲时,严嵩又大笑着说:“既然知道(荆轲)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太愚蠢了。 ”王敏斋又大

43、声哭着说:“壮士这一趟出使的壮举,令大风萧萧,易水哽咽,击筑高歌的声音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至今还令人悲痛啊!”接着读到秦王的侍医用药囊投掷荆轲,秦王拔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傲慢地坐在地上高声大骂秦王时,严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一番了事。 ”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 (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 ”这个时候,哭声和笑声很大而杂乱地充满屋子。一个老和尚仔细听了很久,感叹说:“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难以预料。

44、二十年后,他们是否是尽忠的臣子和重义的志士,应该就在其中不会遗漏了。 ”后来,王敏斋做了中牟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影响颇佳。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老和尚预先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不能挽救,这大概就是佛门里面所说的“定劫”吧?(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诗经中的诗歌,回答问题。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习习谷风,维风及颓 。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 ,思我小怨。【注】颓:旋风。遗:遗弃。大德:指能共患难。15. 诗歌的第一章

45、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6. 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答案】15. 起兴的手法。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 16. 诗歌的一、二两章,在特定的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解析】【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干直接

46、指向“第一章” ,考生要分析第一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看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意思是“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 ,前两句以“谷风”起兴,表现女子对遗弃自己的丈夫的控诉。这种风雨的描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生活艰难境况的暗指,表现在过去的风雨中,有许多的不安和恐惧,但是他们在苦难中能够相亲相爱;苦难过后,丈夫却把妻子遗弃了。考生可以围绕“起兴”进行分析。起兴,又叫“兴”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

47、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变化”一词,由此可知,诗歌中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生要借助诗歌的语言分析这种变化。从诗中来看,诗歌的第一、二章写女子被丈夫遗弃,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此时的女子是

48、满腔幽怨而又是满怀控诉。第三章写女子的态度变化。如从“转弃” “弃予如遗”等可以看出女子遭受遗弃;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看到女子思想的转变,女子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现在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 ”(2)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 (诗经氓(3) 氓中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性格的句子是:_,_。(4)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