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 诗经
2、之“风” ,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 “风”实际上就是“礼” ,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 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 ,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
3、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 ,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
4、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 ,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 “礼” 、 “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
5、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风随草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由此可见,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
6、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 。D. 诗经中的“风” ,在秦朝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实际上就是“礼” ,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律。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亲友不认同这件事,人们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B.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
7、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D.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 ,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B.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C.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D
8、. 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即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古代好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答案】1. A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风随草动”错,文中无据。C 项,周文王所用的“风”的概念,是借鉴了诗经中的“风”在文中没有依据。D 项, “在秦朝时期”错, “这种行为规范甚至超过了法
9、律”无依据。故选 A。【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符合所有人”错,应是“大部分人”。故选 B。【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故选 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
10、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乡愁
11、是棵乌桕树乐祥涛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
12、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
13、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
14、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桠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
15、事情发生。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 ,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 ,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皮油 ”和 “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摘编自2016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日的乌桕树无声
16、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B. 第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绚丽多姿。C. 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暖的气息。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5. 请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的文字。6. 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A 5. (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乌桕树孕育了木籽的成熟,表现出乌桕树温情的生命传承。 (2)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木籽比作繁星
17、,生动地表现了木籽数量多、银光闪闪的特点。 (3)作者引用元代诗人黄镇成的诗句,既表现出此时的乌桕树与早梅相似,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4)作者展现出收获时节乌桕树繁华落尽后依然美丽的一面,体现了对乌桕树的喜爱与怀念。 6. 因为乌桕树就是故乡的代称,因为乌桕树见证我在故乡的生活。 (3)因为多年后的回忆和梳理而形成对乌桕树清晰完整的印象。 (示例:我对木梓树的书面语鸟柏树,尽管并不习惯,但在我情感深处仍然保有着这个名字:就如同我对故乡的称呼、对故乡的情感因习惯而难以割舍。多年后,乌桕树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却走进了我的梦里:就如同我对故乡的记忆不用刻意追导也依旧魂
18、牵梦萦。 (3)我在乌桕树身边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多年后的回忆和梳理才使它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就如同我在故乡时没有意识到她对我的情感供养,在多年后这些碎片化的回忆才凝聚成浓郁的乡愁。 )【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 。选项 A, “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分析拔高。文中说的是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
19、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故答案选 A。【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本题要注意先从手法上入手赏析句子,第十段中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体现出了乌桕树满树果实的状态,也蕴含着作者对乌桕树的深厚的情谊,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年代,树给人以回馈和希望,让人们享用其丰富的果实,这也正是作者对树的回忆和喜爱之情的体现。【6 题详解】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到原文去归纳和概括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和文本的把握,作者说“乡愁是棵乌桕树”的原因有: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根据对以
21、上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树是故乡的象征、树是对故乡的回忆、对树的深情等角度加以概括原因。【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注意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屈原列传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
22、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2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B. 屈平不与 与:给。C. 王怒而疏屈平 &
24、nbsp; 疏:疏远。D. 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B.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C.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
25、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C. 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D. 屈平正道直行,竭尽
26、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10.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答案】7. D 8. C 9. B 10. (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2)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解析】【7 题详解】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
27、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 D 项, “明道德之广崇”中“明:光明” ,解释错误。结合上下文, “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故” ,解释为“因此” ,表结论, “故劳苦倦极”前应停顿,排除 B、D;“未尝不呼天也”与“未尝不呼父母也”句式结构一致,在“未尝”前都应该停顿;“正道直行”与“竭忠尽智”短语类型一致,中间也应该停顿。故本题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28、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本题 B 项, “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可知,他是在离骚之中称赞这些君王。故选 B。【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为,起草;令,法令;莫,没有人;伐,夸耀。而,表转折;见,表被动;盖,表原因;信而见疑(被动句)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判断句)【点睛】做文言文翻译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29、,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参考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屈原
30、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 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 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 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
31、 (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近事,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
32、,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注释】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 ,一时“颂声并作” ,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诗人态度很镇定。B. 三四两句用典,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 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和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 七八两
33、句面对众人的批判,诗人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12.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案】11. B 12. 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 ,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 ,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34、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 “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故选 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5、。【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诗句表达的态度。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 ,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最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都有坚守
36、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 ,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B.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最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C.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生出种种
37、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D. 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也是作者的心声,表现了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14.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3. D 14. 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
38、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解析】【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结合各项综合比较。本题 D 项,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推导出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内心并不旷达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无常与内心旷达超脱与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诗人的心情会因时因地因境而变化。故选 D。【14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注意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灼灼叶中华”中“
39、云间月” 、 “叶中华” ,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皎皎” “灼灼”为叠词,增添音韵美,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明月皎皎,将为云掩;灼灼叶花,终将凋零,所以诗人也不免自伤暮年之至,以乐衬哀。【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
40、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 ;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离骚中表现诗人
41、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诗句是“_,_。 ”(2) 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 ”(3)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来比喻和表达对“贤才”思念的四句诗是:“ _,_。 _,_。 ”(4) 归园田居中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 ”【答案】 (1).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哀民生之多艰。 (3). (2)夙兴夜寐, (4). 靡有朝矣。 (5). (3)青青子衿, &n
42、bsp; (6). 悠悠我心。 (7). 但为君故, (8). 沉吟至今。 (9). (4)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中“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对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中“早起晚睡,辛勤劳作”对应“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 “比喻表达对“贤才”思念”对应“青青子衿,悠悠
43、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做官时的心情”对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 ,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富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
44、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 ,反对滥杀无辜。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
45、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 )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16.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远见卓识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B. 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46、 自成一家C. 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D. 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B. 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C.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D. 能不能挣脱狭隘
47、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B.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C. 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D. 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答案】16. D 17. B 18. C【解析】【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真知灼见:比喻不
48、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结合“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分析,选用“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
49、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故选 D。【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 项、C 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 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 项, “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故选 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
50、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
51、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故选 C。19.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1)校团委决定 5 月 10 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 (校团委通知)(2)我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 (文学社征稿启事)(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 50 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广播稿)(4)有位同学于 11 月 7 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 500 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