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57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新邵县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中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持续 8 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 ,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

2、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 “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

3、,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

4、,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

5、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 ,唐朝就不会将

6、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 ,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陆上丝

7、绸之路的终结”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 项,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说法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 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 C。【2 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 项, “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 A

8、。【3 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C 项,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 ,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 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

9、,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10、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

11、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12、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选自苏轼赤壁赋 )4. 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凌万顷之茫然 击空明兮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A. 凌驾 逆流而上 靠着 细丝B. 越过 顺水而下 靠着 一条C. 越过 逆流而上 循 细丝D. 凌驾 逆流而上 循 一条5.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A. 和相同,和不同B. 和相同,和相同C. 和不同,和相同D. 和不同,和不同6. 下列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D.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7.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C.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D. 作者以

14、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答案】4. C 5. D 6. A 7. C 8. (1)面向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2)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

15、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凌”意为“越过” ;“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 ;“缕”意为“细的丝线” 。所以,本题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中“于” ,介词,意思是“在” ,中“于” ,介词,意为“被” 。用法不相同。中“夫”是指示代词, “那” ,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用法不同。故本题选 D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语句的辨析语言形式的能力。四个选项的内容从语言形式看,B 项,名词“白露”对“水光” ,动宾结构“横

16、江”对“接天” 。C 项,动词“诵”对“歌” ;偏正结构“明月之诗”对“窈窕之章” 。D 项,动宾结构“酾酒”对“横槊” ;动宾结构“临江”对“赋诗” 。所以,B、C、D 三项均为对偶句,只有 A 项在形式上不是对偶。故本题选 A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

17、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 项,错在“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所以,本题选 C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

18、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酾酒”:“斟酒” ;“槊”:“长矛” ;“固”:“本来” ;“固一世之雄也”译为判断句。第二句关键点:“自”:“从” ;“其”:“那” ;“则”:“那么” ;“无尽”:“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

19、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

20、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

21、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

22、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

23、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 分)9.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1) 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 _。(2) 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不赞同当时流行的道家生死观的一句话是:“_,_。 ”(3)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尽力了,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_,_,其孰能讥之乎?”【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6). 可以无悔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

24、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落” “陨” “固” “虚诞”“彭殇” “妄作” “至” “悔” “矣”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理解性背

25、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10. 首联除了扣题“春”字

26、,还暗示作者居住之处 的特点。11. 颈联运用 、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答案】10. 破败(寒伧、窘迫) 11. 拟人【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特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诗人居住环境的特点,用一两个形容词回答即可。精读首联“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抓住本联中的意象分析意境的特点。这两句大意是:破败的断墙被春雨淋湿,蜗牛爬行留下歪斜的篆字。失修的老屋没有僧人,只有梁燕作案把它当作家。以“断墙” “老屋” ,点明所居的简陋。残破的墙壁上,在春雨淋湿之后,蜗牛随意爬行,留下了歪歪斜斜的痕迹。老屋因久无人居,所以任凭燕

27、子飞来做巢。作者在这里不写“老屋无人” ,而代以“无僧” ,实际上是自嘲的戏笔。表明他也不过像个游方和尚而已,是经常浪迹在外边的。作者用这样的诗句形容自己住处破烂不堪、寒伧或窘迫的状况。居住在这样的老屋之中,可见生活的清苦。【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读懂诗句的内容,精读颈联“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颈联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该联即景抒怀,屋角的蛛网,檐口的蜂巢,在“风翻” 、 “雷动”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老屋的风光,而“开三面” 、 “趁两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 “雷”的人情味,作者先写风翻蛛网,却是网开

28、三面,昆虫仍好有个避开的去处。次写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拥簇在一起,就衙门里排衙一样。而人在尘网之中,倒是网张四面,受到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过去他虽曾奔走多年,此时依旧有途穷之感,不似蜂儿还有走动的机会。语意中对世路崎岖深表慨叹。【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 ,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

29、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本题时填空题,比较简单。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王剑冰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

30、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 40 万,刘邦仅有

31、 10 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 202 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

32、鬼雄。 ”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

33、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 ,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

34、天长叹: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12. 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

35、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_、_、四面楚歌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_。13. 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14.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15. 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答案】12. 鸿门宴鸿沟对垒四面楚歌(或:自刎乌江、霸王别姬)借古鉴今 13. 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 , “让人发无数联想。 14

36、. 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15. 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解析】【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回归文章,仔细阅读,根据题干中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本题,前三空是考查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根据题干提示“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 “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几个场景” ,可以确定前三空

37、答题区域在文章五至七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从作者选取的鸿门宴、鸿沟对垒、四面楚歌、自刎乌江、霸王别姬几个场景中任选三个答题即可。第二空,是考查学生赏析写作技巧能力。根据题干中“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第八段和第九段中“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

38、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 ,以及文章标题“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的题意,可知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借古鉴今(或:以古鉴今) 。【13 题详解】题干是“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答题时“曾经搅乱历史风云”和“让人发无数联想”两点都要答出来。【14 题详解】题干是“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作

39、用能力。答题时,先找出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处景物描写,仔细阅读,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仔细阅读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可发现此处的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或者说引出下文内容) 。文章结尾部分景物描写让读者沉浸于历史,给读者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15 题详解】题干是“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通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

40、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八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答题时要答出“项羽自身的缺陷” “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真正的英雄能借鉴历史的教训” “推动历史的前进” ,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 分。选择题 10 分,每小题 2 分;20 题 3 分;21 题 4 分)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遒(qi)劲 莅(l)临 长歌当(dng)哭 桀骜(o)锋利B. 弄堂(nng) 戮力(l) 租赁(ln) 切齿拊心(f)C.

41、浸渍(z) 彳亍(ch) 绯红(fi) 未雨绸缪(mio)D. 翌(y)年 踌躇(zh) 重创(chung)敌军 妄自菲(fi)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B.弄堂(lng) ;C. 未雨绸缪(mu) ;D.重创(chung)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B.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

42、,让人潸然泪下。C. 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D. 如果秦少游想步人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 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使用不合逻辑,应为“使自己陷入这个被动的境地” 。B 项,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此处使用“

43、长歌当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C 项,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合乎语境,使用正确。D 项,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故本题选 C 项。【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44、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 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B. 荆辄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辄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C. 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髙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D. 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45、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 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史记 ”和“不仅”调换位置。B 项,主客颠倒,可以在“对于”之后加“来说”或者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并不陌生” 。C 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删掉“通过” 。故本题选 D 项。【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

46、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B.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4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形容皇帝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和精神。第一处,是说“绣娘”的“工匠精神” ,应使用“精益求精” ,排除 BD 两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后者多指人,句中说“作品” ,应使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前者突出“美好”东西多,后者只是强调多。第三处,前面说“可谓争奇斗艳” ,应是强调美好

48、的东西多,应使用“美不胜收”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 ,前者突出“美”和“多” ,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何事妨心情?问丁香无语,时来多愁雨巷;谁人当风景?挽片云难留,不期再别康桥。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