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493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吉水二中 2018 届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耻则有所不为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 “行已有耻” ,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

2、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

3、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 “知耻则有所不为” ,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

4、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 “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C. 孔子所提

5、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D.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B.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D.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

6、心控制自己的行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 、 “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B.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C.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D.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答案】1. D 2. C 3. A【解析】【小题 1】试题分析:D 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

7、有为的民族精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2】试题分析:C 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 ,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小题 3】试题分析:A 因果关系错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倒插门赵新老汉的名字很特别,叫凑合。女人去世后,凑合老汉就跟着大儿子立春一起生活。凑合老汉原本打算单打独斗,自炊自食,这样可以自己做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

8、,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这天早晨,立春把一碗饺子递到凑合手里。那饺子一闻就香,凑合也饿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致勃勃。立春问道:爹,好吃吗?凑合说:傻小子,饺子还不好吃?常言说饺子香糖瓜甜,江米粽子粘又粘立春笑了:好吃就好。好吃我们还给你包。爹,我问你一句话,咱们村选举村长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凑合点了点头。凑合觉得村长的事情离自己很远,大家选上谁算谁,选上谁都好,自己保证听从使唤。立春却很认真:爹,咱说好了,选举那天你投我一票!凑合的手猛地一抖,两只筷子“啪啦”一声落到了地上。凑合心里想,我的儿啊,就是讨

9、吃的二狗能当村长,你立春也不能当村长,你做人太自私,有什么好处光往自己怀里搂,名声也不好凑合捡起地上的筷子说:小子,这当村长有什么好处呀,光开会,光动嘴皮子,光费脑筋,我看还是不当好!立春往他跟前凑了凑:爹,你知道什么,当村长当然有好处,有了权什么都有,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的人,咱说了算数!凑合说:可是村长得担责任呀,你有那个本事么?立春说:什么责任不责任,当上我就有本事了。爹,你必须投我一票,谁叫你是我爹哩!凑合再也吃不下去了。村野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阳光灿烂。凑合拿了锄头走到麦田里时,二小子立秋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把老汉拉到田埂上坐下,挨着他的肩膀说:爹,我有几句心里话,想和爹说一说。

10、凑合点了一袋烟,让立秋把话说下去。立秋开门见山:我看爹过得凄惶孤单,想给爹找个白天做饭、夜里做伴儿的人。凑合的心猛地动了一下。立秋说:爹跟着我哥吃饭,寄人篱下,可不是长法。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凑合悄悄地叹息一声,低了头去看地上的蚂蚁。立秋说:爹,我老丈母娘今年才五十六岁,听说她愿意再往前走一步,找个老实厚道通情达理的庄稼人,我看你就很合适。凑合激动了,那老太太他见过多次,长得白白胖胖清清爽爽,心眼儿好得光想别人不想自己。有她做伴儿当然好,可是人家愿意不愿意?立秋说:爹要同意我就去她家里一趟,听听她的口气。估计希望很大,她在我们跟前老是夸奖你

11、,说你人性好身体好,是个吃苦耐劳靠得住的人儿。凑合激动得坐不住了,立起身来红着脸问:小子,你哪一天去?立秋很沉着:不着急,我准备咱们村选举以后再去。爹,这次选村长,你可要投我一票。凑合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立秋:爹,听说我哥也想当村长,你千万不能选他,他在村里名声很臭!立秋走了。看着那个背影,凑合心里很不是滋味。凑合想,亏你说得出口,我给你投票,你给我说媒,拿着选举做交易,这是什么手段?这是什么品质?凑合又想,要不我就投他一票,助他一臂之力?这样两全其美,花好月圆,他也高兴,我也欢喜。凑合又想,不行不行,立秋当村长绝对不行,立秋特别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喝醉了张牙舞爪很张狂,舞棍弄棒很吓人,只怕

12、闹出大乱子!晌午回家吃饭时立春问他:爹,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立秋都和你说了一些什么呀,你们两个嘀嘀咕咕好半天?立春很不满意地说:爹,你在我们家吃饭呢,你不能胳膊肘子往外扭,你不能选他而不选我,记住啦?凑合说: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有人马上笑了,插嘴说:哟,孤男寡女,他这不是倒插门吗?(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品中老汉名为“凑合” ,有深层含义。这个名字暗示了老汉不善料理自己生活的特点,同时反衬了他在是非问题上决不凑合的性格。B. 小说题目是“倒插门

13、” ,但全文主要情节与“倒插门”没有关系,这并非失误,而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C. 小说写立秋出场,是“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闪了出来” , “忽然”说明他的出现令凑合老汉感到意外, “闪”字则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D. 小说人物语言很有表现力。比如凑合老汉说的“记住啦,记好啦,记牢靠啦!”一连三个“记”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5. 小说中凑合老汉的形象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简要概括。6. 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简述其作用。【答案】4. A 5. 耿直(或:坚持原则) (或:不徇私情) 。他认为两个儿子都不适合当村长,所以不投他们的票。不善打理生活。连做饭这样的事

14、他都做不好,只好跟着儿子过。隐忍,委曲求全。虽然遭儿媳冷嘲热讽,他并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忍受。讲究策略。对两个儿子的请求不明确表态,投票时缺席。 6. 从情节上看,点出了两个儿子向凑合老汉游说的结果:凑合老汉不同意他们当村长,不肯为他们投票。同时暗示了凑合老汉得罪儿子后的最终归宿,为老汉的人生添加一抹亮色。从人物形象上看,本结尾显示出凑合老汉有点儿狡黠,使老汉的性格更丰富,形象更鲜明。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扣住题目,使题目 有了着落。从表达效果上看,这个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 意料之外,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

15、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 “他是要借这样奇异的题目吸引读者”不准确,作者以“倒插门”为题,确有引起读者注意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倒插门”显示了凑合老汉宁可背上“倒插门”的名声也不选儿子当村长,从而表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凑合的特点。C 项,错在“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 ,这不是写他的敏捷,而是在表现他的鬼鬼祟祟。D 项, “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心态”不对。老汉连用三个“记” ,实际是不耐烦的表现,是急

16、欲让儿子停止劝说。故选 A。【5 题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他认为两个儿子都不适合当村长,所以不投他们的票,塑造出了他坚持原则的想象。结合“可是他不会做饭,他一做饭就心里发慌,手忙脚乱,那饭一顿生,一顿熟,一顿硬,一顿软;有时候忘了添水,把锅烧得通红;有时候吃不出味道,原来忘了搁油搁盐。所以万般无奈,还是跟了立春过”分析,他不善打理生

17、活。结合“我嫂子那人阴阳怪气,指桑骂槐,指鸡说狗,爹还得看她的脸色,心里憋屈不憋屈”分析,他隐忍,委曲求全。结合“选举那天会场里没有凑合。有人给凑合请假说,别等他啦,他看望立秋的丈母娘去啦,可能要在那里住几天”分析可知,他讲究策略。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

18、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段在文中的作用。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解答此题,一般要从情节内容、结构、读者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老汉不同意两个儿子当村长的内容,从表现凑合老汉的人物形象、表达的主旨角度组织答案;在结构上, “他这不是倒插门吗?”与标题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从读者的角度,尾段语言幽默风趣,自然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

19、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 ,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

20、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

21、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 1999 年 11 月24 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 11 月 26 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

22、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 1994 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一般的看法是,

23、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7.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A. 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

24、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B. 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C. 获得 1994 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D. 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8. 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A. 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B. 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C. 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

25、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D. 西方摄影记者有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9. 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答案】7. A 8. C 9. 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26、,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 “记者想出名”于文无据;C 项, “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片面,原文第五段“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 1994 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 ,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 项, “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错,根据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这种冷酷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故选 A。【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

27、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 “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由第 3 段内容分析可知,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 。故选 C。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两次引用同一事例,作用不相同,因此,分析

28、它们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它们所处的语境。第一次为文章的第三段,相关的句子有“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 ,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出人文关怀。第二次为文章的最后一段“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 ,结合“摄影记者这

29、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分析可知,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

30、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

31、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 ,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注释: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

32、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 “沛公” “汉王” “高帝” 。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 ,谥号为“高皇帝” 。 “沛公”是因起兵

33、于沛,群众拥立。 “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B.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C. 在我国古代, “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升迁” ,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D. 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 。候,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自此确定,再无更改。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

34、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B. 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C.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战功卓著,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D. 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2)即上一日晏驾 ,则哙欲以兵尽诛

35、戚氏、赵王之属。【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 (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2)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夫人这些人。【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起”的地点是“丰沛” ,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 “顾”是只是的意思,应该放句首,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 项、C 项。句意: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

36、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故选 D。【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自此确定,再无更改”错误。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故选 D。【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

37、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 “地位却得不到提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残东垣,迁左丞相”分析,应该是地位不断得到提高。故选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是” ,这;“微”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让”

38、,责备;“几” ,差不多,接近;“殆” ,危险。 (2) “即” ,假如、如果;“则” ,那么;“以” ,动词,率领;“尽” ,全、都;“诛” ,诛杀;“之” ,这;“属” ,一类人。【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

39、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 ”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 ”项羽于是就作罢

40、,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 。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 。 )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

41、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

42、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宋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 ,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釄(tm):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釄花开春事了”的说法。婉娩:天气温和。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这是一首歌咏春

43、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B. 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 ,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C. 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 ,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D. 上阙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蜂儿闹” “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E. “送了斜阳月又生” ,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议论融为一体。15. 词的下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答案】14. DE 1

44、5. (1)伤春自伤之情。 “残花 ”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2)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客飘零” ,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 (3)时间流逝,春光难留。 “送了斜阳月又生” ,日落月升,岁月流逝。【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D 项, “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则写静景”中“动景” “静景”要互换位置;E 项,结尾没有议论,而是抒情。【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抓住这首词下阕中的“残花” “客飘零” “送了斜阳月又生”这些关键词语,从中找出作者表达的伤春之意和羁旅乡愁。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

45、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这首词下阕中的“残花” “客飘零” “送了斜阳月又生”这些关键词语分析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仰之弥高,_。(2)不患人之不己知,_。(3)君子和而不同,_。(4)_,大礼不辞小让。(5) 荆轲刺秦王 “易水送别”一幕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句子是:_,_。【答案】 (1). 钻之弥坚 (2). 患其

46、不能也 (3). 小人同而不和 (4). 大行不顾细谨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将士一去兮不复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弥”“顾” “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诚然,从事科学探险的志愿者要有殒身不恤的精神,但领导者和组织者要尽全力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

47、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哪知都督传见他后,东问西问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儿,后来图穷匕见,道出本意。各单位务必完善请假制度,对那些请三天假休息十天,甚至“黄鹤一去不复返”久假不归的人要严肃处理。他这番话,冠冕堂皇,其实都是针对我的,无非是说我无能,该下台。我明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嘛!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褒义。这里用于贬义。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该成语并非贬义词,此选项容易误解为错误项。久假不归:指长久借用而不归还。 “假”在这里并

48、非指请假的意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B.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C. 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D. 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 ,实际是行政指

49、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析:A 项,成分残缺,应在“全媒体时代” 加上“的来临” 。C 项, “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B 项,不合逻辑。【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不合逻辑这是病句常见的类型,有并列不当、主客倒置、否定不当、逻辑语序不当和不合生活逻辑,其中否定不当注意否定词的运用,有些句子中没有否定词,但有些词语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此题 B 中的“不仅” “而且”是递进关系,原句不符合逻辑语序。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推动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