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447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榆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 ,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 ,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2、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

3、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 ,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 ,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 、 “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

4、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 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 ,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C. 文中引用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

5、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

6、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

7、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 项, “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 项, “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C 项,二、三段不

8、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 “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怕周海亮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

9、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必须逃离。他怕死,更怕别离。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

10、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他怕死,更怕奴役。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

11、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 ,这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不能灭。他怕死,更怕熄灭。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

12、和临死前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挺好,挺知足。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

13、,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记。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选自小说界2016 年第 3 期)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B. 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C. “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 ,此句中“竟然” “真的”说明

14、战争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D. 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5. 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些句子的意蕴和作用。【答案】4. B 5. 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心境,丰富人物形象。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5、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6. 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命;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品质;第三个句子“怕熄灭” ,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作用: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四个句子, “他怕死,更怕” ,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

16、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 B项, “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错误,文中不是为了“反衬” 。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画浪线句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是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第一段和倒数第三段的画波浪线的环境描写句,理解其意思,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内容上, (1)环境本身:第一段点出战争前他过着一种幸福安

17、宁的乡间生活,倒数第三段写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乡间的生活作息和环境;(2)环境与人物:这两处都透露出主人公他乡间生活宁静安宁,顺应自然的规律。 (3)环境与主题:他战争前后宁静的田园生活,在文章首尾重复出现,深化了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结构上,此处环境描写一在开头第一段,主要起着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一在倒数第三段,主要起着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的作用。答题时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6 题详解】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结

18、构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探究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的意蕴及分析其作用。探究句子的意蕴,必须牢牢抓住两点:一是把握所给句子的不同特征,阐释其具体含意(表层意与深层意) ,就是要抓住句子的描写对象、句中的关键词进行突破;二是抓住所给句子与外部的联系,探究出深层意蕴。这样,第一个句子要抓住“怕别离” ,第二个句子抓住“怕奴役” ,第三个句子抓住“怕熄灭” ,第四个句子抓住“怕遗忘”来探究意蕴。至于分析句子的作用,要结合句子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

19、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要结合文章标题“怕” ,句子本身和在文中的位置及反复出现等角度来分析。【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

20、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21、,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

22、下:材料三: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

23、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

24、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25、个省(区、市) ,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26、。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 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9. 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7. D 8. C 9. (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

27、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

28、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说法错误,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误,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

29、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通读这两则材料,概括出这两则材料内容要点,指出其各自的侧重点。比如本题,通读第三、四则材料报道,材料三,首先指出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但是学校在传统文化推进实践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等等,接着指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但是“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

30、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所以材料三主要内容是指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具体实施之间又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侧重上级设计要求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材料四,首先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然后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最后指出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该怎么,所以材料是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侧重的是基层落实。第二问: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31、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题干已经给出答题区域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

32、很欠缺”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

33、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 短板 ”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课程方面、师资方面整合概括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樊猛,字智武。

34、幼倜傥,有干略;既壮,便弓马,胆气过人。青溪之战,猛自旦讫暮,与虏短兵接,杀伤甚众。台城陷,随兄毅西上京,累战功为威戎将军。梁南安侯萧方矩为湘州刺史,以猛为司马。会武陵王萧纪举兵自汉江东下,方矩遣猛率湘、郢之卒,随都督陆法和进军以拒之。时纪已下,楼船战舰据巴江,争峡口,相持久之,不能决。法和揣纪师疲堕,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轻舸百馀乘,冲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纪众仓卒惊骇,不及整列,皆弃舰登岸,赴水死者以千数。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猛手擒纪父子三人,斩于絺中,尽收其船舰器械。以功授游骑将军,封安山县伯,邑一千户。仍进军抚定梁、

35、益,蜀境悉平。军还,迁持节、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司州刺史,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二千户。永定元年,周文育等败于沌口,为王琳所获。琳乘胜将略南中诸郡,遣猛与李孝钦等将兵攻豫章,进逼周迪,军败,为迪斩执。寻遁归王琳。王琳败,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永阳太守。迁安成王府司马。光大元年,授壮武将军、庐陵内史。太建初,迁武毅将军、始兴平南府长史,领长沙内史。寻隶章昭达西讨江陵,潜军入峡,焚周军船舰,以功封富川县侯,邑五百户。历散骑常侍,迁使持节、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宣远将军、荆州刺史。入为左卫将军。后主即位,增邑并前一千户,馀并如故。至德四年,授使持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忠武将军、南豫州刺史。隋将韩

36、擒虎之济江也,第六子巡摄行州事,擒虎进军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见执。时猛与左卫将军蒋元逊领青龙八十艘为水军,于白下游弈,以御隋六合兵,后主知猛妻子在隋军,惧其有异志,欲使任忠代之,又恐伤其意,乃止。祯明三年入于隋。(节选自陈书樊猛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B. 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C. 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

37、披靡/相枕藉不敢动/D. 时纪心膂数百人犹在/左右猛将/部曲三十馀人/蒙楯横戈/直登纪舟/瞋目大呼/纪侍卫皆披靡/相枕藉不敢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兄弟中排行老大;五等封爵中的第二等。文中指后者。B. 持节:文中指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其权力大小有别,皆为刺史总军戎者。唐初诸州刺史加号持节,后有节度使,持节之称遂废。C. 永定元年:永定是南朝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的年号。汉武帝始创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D. 即位:古代指登上皇位或王位,开始成为帝王或诸侯。文中指陈后主陈叔宝登上皇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38、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猛作战勇猛,奋不顾身。青溪之战中,他从早晨到傍晚,与敌人短兵相接,杀伤敌人众多。B. 樊猛擅长弓马,胆气过人。在与萧纪的峡口之战中,以少胜多,威震敌军,擒杀萧纪父子三人,并因此受封。C. 樊猛素有干略,善用奇谋。在西讨江陵时,他运用计谋,潜师入峡,烧掉了周军舰船,也因此受封。D. 樊猛历仕三朝,战功显赫。在他所仕的梁、陈、隋三朝,均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器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法和揣纪师疲堕,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轻舸百馀乘,冲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薄之。(2)隋将韩擒虎之济江也,第六子巡摄行州事,擒虎进军攻陷之,巡及家口并见执。【

39、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陆法和估计萧纪军队疲劳懈怠,便令樊猛率精兵三千,乘轻便战船百余艘,逆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而迫近。(2)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的时候,他的第六个儿子樊巡代行州事,韩擒虎进军攻陷州城,樊巡及家人都被擒。【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数百”修饰“心膂” , “左右”是身边的意思, “数百人”是“犹在”的主语,排除 A 项、D 项。 “三十馀人”修饰“部曲”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 项。句意:此时萧纪的

40、心腹将士数百人,还在他的身边,樊猛率部伍三十余人,举着盾横着戈,直登萧纪的战舰,瞪眼大呼,萧纪侍卫都应声而扑倒,相互枕藉而不敢动。故选 C。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

41、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 “五等封爵中的第二等”错误。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公、侯、伯、子、男。故选 A。【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 “在他所仕的梁、陈、隋三朝”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文中没有其在隋朝“立功受器重”的记载。故选 D。【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42、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揣” ,估计;“疲堕” ,疲劳懈怠;“因” ,连词,于是、就;“因令猛率骁勇三千,轻舸百馀乘” (定语后置句) ;“薄”,迫近;“之” ,代词,它。 (2)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济” ,渡、渡水;“摄”,代理;“之” ,代词,指州城;“见” ,表被动,被;“执” ,逮捕、擒拿;“巡及家口并见执” (被动句) 。【点睛】参考译文:樊猛,字智武。幼时卓异不凡,有才干谋略。青壮年时,能射箭骑马,胆气过人。青溪之战,樊猛从早晨到傍晚,与敌短兵相接,杀伤敌人很多。台城陷落,随兄樊毅

43、西上京城,因战功被封为威戎将军。梁朝南安侯萧方矩为湘州刺史,以樊猛为司马。正值武陵王萧纪举兵自汉江东下,萧方纪派樊猛率领湘、郢之兵,随都督陆法和进军以抵抗萧纪兵。其时萧纪已东下,楼船战舰占据了巴江,争夺峡口,相持很久,不能解决。陆法和估计萧纪军队疲劳懈怠,便令樊猛率精兵三千,乘轻便战船百余艘,逆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而迫近。萧纪众兵仓促间十分惊骇,来不及整顿战列,都弃舰登岸,落水而死者以千数。此时萧纪的心腹将士数百人,还在他的身边,樊猛率部伍三十余人,举着盾横着戈,直登萧纪的战舰,瞪眼大呼,萧纪侍卫都应声而扑倒,相互枕藉而不敢动。樊猛亲手擒住萧纪父子三人,在船舱中将他们斩杀,将他们的船舰器械全

44、部收缴。萧猛因功授游骑将军,封安山县伯,邑一千户。继而进军安抚平定梁、益二州,蜀境内全部平定。军队回来,樊猛改任持节、散骑常侍、轻车将军、司州刺史,进爵为侯,增邑到二千户。独家发送永定元年,周文育等败于沌口,被王琳所俘获。王琳乘胜将攻南中诸郡,派樊猛与李孝钦等率兵攻打豫章,进军逼近周迪,失败,被周迪所擒。不久逃归王琳。王琳失败,还朝。天嘉二年,授樊猛通直散骑常侍、永阳太守。改任安成王府司马。光大元年,授壮武将军、庐陵内史。太建初年,改为武毅将军、始兴平南府长史,兼任长沙内史。不久隶属章昭达向西讨伐江陵,潜伏军队入峡,焚烧了周军船舰,以功被封富川县侯,邑五百户。历任散骑常侍,改任使持节、都督荆信

45、二州诸军事、宣远将军、荆州刺史。入为左卫将军。后主登基,增邑到一千户,其余都照旧。至德四年,授使持节、都督南豫州诸军事、忠武将军、南豫州刺史。隋将韩擒虎渡过长江的时候,他的第六个儿子樊巡代行州事,韩擒虎进军攻陷州城,樊巡及家人都被擒。当时樊猛与左卫将军蒋元逊率领青龙八十艘为水军,在白下游弋,以防御隋军六合兵,后主知道樊猛妻儿在隋军中,怕他有异志,想命任忠代替他,又恐伤他的心,便停止了。祯明三年,樊猛降入隋朝。独家发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

46、从此频书慰断肠。【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 ,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B. 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C. 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

47、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D. 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15. 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14. A 15. 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运用对比, “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

48、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项, “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说法错误,应为“正面描写离别的哀痛” 。故选 A。【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49、。本题题目是: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题目已经指出要求考生赏析诗歌的颈联。仔细阅读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这是写景,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 “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 ,风称作“惊” ,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的手法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 ,正为黄庭坚所借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本题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比喻和对比三种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赏析诗句答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