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67444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豫西名校 2018-2019 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老满分:150 分)第 I 卷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

2、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

3、如奏、议、章、书、表,等等。 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 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 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四、以诗文娱情遗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 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

4、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伐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任,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5、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B. 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C. 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D. 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B.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C. 文章以尚书 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

6、文为职守的观点。D. 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 神女赋 ,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

7、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说法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 ,并没有说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B 项, “因为也致使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错误,因果分析不当,第二段说的是“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

8、,可见六朝很多人献诗求仕是因为六朝帝王都喜爱文学。D 项, “除了为了求仕之外”错误,应包括“以文求仕”在内。最后一段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9、“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文章第一段说“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最后一段说“综上所述” ,中间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可见本文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故选 D。【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10、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 “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于文无据。文章第四段只是说“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但不能就此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

11、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

12、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

13、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有信处暑以后,天气渐凉。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

14、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近期,连日来

15、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 ,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 ,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笔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

16、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

17、王玉英了。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 ,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散文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

18、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B. 文中作者对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C.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对汪曾祺小说的批判色彩。D. 这篇散文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5. 结合文本,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6. 请指出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答案】4. C 5. 第一疲倦 ”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 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6. 满山遍野的植物,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果实和鸟雀,万物的成熟与新生。天色和草香,

19、衰落中的生机。虫鸣,生命的渺小和短暂。汪曾祺和废名作品,单纯的事物可以长存。【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 ,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 “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说法错误,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

20、说的一些批判色彩。故选 C。【5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 ,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本题题目是“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 ”答题时,先找到两个“疲倦”所在之处,然后结合其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第一个“疲倦”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第

21、一句话,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 ,根据后文“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这里的“疲倦”的意思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 “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结合前文“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这里的“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22、6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圈画出相关涉题信息,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本题,题目要求指出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通读文章,文章先写了“漫山遍野都是疲倦” ,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

23、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这是说漫山遍野的植物是秋天的“信” ,这个“信”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 “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满树成熟的果实和和前来吃果实鸟雀是秋天的“信” ,鸟雀吃了成熟的果实,飞行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未笑话的种子就发芽,生长,作者由此感觉到万物成熟和新生,自然万物的循环幽微和奇

24、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仿如虫沥沥。 ”“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醒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天色和草香是秋天的“信” ,从这个“信”中作者感觉到“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 “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 “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秋天的信

25、是“虫鸣” ,由虫鸣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 ,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 “晚饭花 ,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 “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重读废名短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 ,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繚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

26、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由此得出秋天是“信”是汪曾棋和废名作品,由二人的作品作者感受到“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点睛】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理解,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

27、。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 ,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个地区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也代表这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已被反复证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或者人的科学素质是直接相关

28、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有效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构成这一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并影响着未来。我们应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摘编自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 2018 年 9 月 6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材料二:9 月 17 至 19 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置“科学素质促进

29、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分议题,大会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的积极响应。有人说,科学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核动能” 。那么,科学素质,则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吗引擎力” 。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药谣言,大到引力波区块链等时壁技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 。历史而言,17 世纪晚期科学革命和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对应着欧洲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澎湃现实。有数据称,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现已达到 27 万亿,大体占 GDP 的 30%左右,占 GDP 增量 60%多。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素质成为美好生活的软实力。(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30、 6 日光明网科学素质是开启未来的“高能钥匙” )材料三:第 10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 8.47%。近年来,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现,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差距缩小,向着良性发展,具备“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民众基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 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方,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

31、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6 日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 8.470% )材料四: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乖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科学普

32、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摘编自 2017 年 12 月 16 日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B. 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C. 截至 2018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8.47%,如果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 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33、。D. 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B.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C. 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D. 科学普及的重

34、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 10%,青少年是主力。9. 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答案】7. A 8. D 9. 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由政府推动;(国家)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社会)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加快科普设施建设,全社会参与;(科普)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增强科普保障能力。 (教育)【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5、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 项, “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 ”;C 项, “如果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 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曲解文意,原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 10%”;D 项, “在中小学阶

36、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推论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料学普及的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故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

37、中,D 项, “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 10%,青少年是主力”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料学普及的重中之重” , “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 10%,青少年是主力”构不成因果关系。故选 D。【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

38、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材料的内容或观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观点提出看法。向外挖掘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属于向内挖掘类探究题,答题时,注意提取各则材料的中心作答。通读文本,可以从中提取“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有效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构成这一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并影响着未来。我们应有效地提升

39、公众科学素质,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 “科学素质,则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引擎力 。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药谣言,大到引力波区块链等时髦技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 ”“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素质成为美好生活的软实力” “第 10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 847%” “近年来,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现,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差距缩小,向着良性发展,具备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民众基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

40、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有 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 “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料学普及的

41、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国家、社会、科普和教育几个方面谈谈当下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点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解答

42、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

43、”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改左拾遗。锡好言时务,既居谏官,即上疏献军国要机者一、朝廷大体者四。疏奏,优诏褒答,赐钱五十万。僚友谓锡曰:“

44、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 ”锡曰:“事君之诚,惟恐不竭,况天植其性,岂为一赏夺邪?”时赵普为相,令有司受群臣章奏,必先白锡。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六年,为河北转运副使,驿书言边事曰:“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书奏,上嘉之。七年,徙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州人旧阻礼教,锡建孔子庙,表请以经籍给诸生,诏赐九经 ,自是人知向学。转起居舍人,还判登闻鼓院,上书请封禅。以本官知制诰,寻加兵部员外郎。端拱二年,京畿大旱,锡上章,有“调变倒置”语,忤宰相,罢为户部郎中,出知陈州。坐稽留杀人狱,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后徙

45、单州。召为工部员外郎,复论时政阙失,俄诏直集贤院。至道中,复旧官。咸平三年,诏近臣举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以锡应诏。还朝,屡召对言事。五年,再掌银台,览天下奏章,有言民饥盗起及诏敕不便者,悉条奏其事。上对宰相称锡“得争臣之体” ,即日以本官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连上八疏,皆直言时政得失。六年冬,病卒,年六十四。遗表劝上以慈俭守位,居安思危,在治思乱。上览之恻然,谓宰相李沆曰:“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阙失,方在思虑,锡之章奏已至矣。若此谏官,亦不可得。 ”嗟惜久之,特赠工部侍郎。(节选自宋史田锡传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动静之机

46、/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B.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C.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D. 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谏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督政府官员的言行并向皇帝报告。B.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

47、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C.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的名称,是当时朝廷常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职位。D. “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个科目,后代往往视为非常设之制科。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田锡因谏受赏,诚心侍君。田锡上谏后,受到皇帝赏钱五十万,同僚朋友劝他收敛锋芒以远离谗言和妒忌,田锡认为侍奉国君就得竭尽诚心。B. 田锡治理有方,扭转风气。田锡任睦州知州时,原先睦州人阻扰礼教,田锡建造孔子庙,并请求朝廷拿经书图籍发给学生,从此睦州人立志求学。C. 田锡有诤臣之体,直言时弊。田锡批阅奏章时不回避时弊,受到皇上和宰相称赞,都说田锡“得争臣之体

48、” ,后来田锡曾连上八道奏疏,直言朝政的得失。D. 田锡忠心耿耿,受到褒赠。田锡遗表劝谏皇上,皇上看了颇为感动,认为像田锡这样的谏官不可多得,特下诏追赠田锡为工部侍郎。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杨徽之宰峨眉,厚遇之,为之延誉。(2)锡贻书于普,以为失至公之体,普引咎谢之。【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杨徽之任峨眉县令,优厚地对待他,为他播扬名誉。(2)田锡给赵普写信,认为这有失公正之道,赵普认错谢罪。【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

49、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兵” “寇” “事” ,虚词“之” “者” “而” “则” “以” “乃” “其” , “动谓用兵”和“静谓持重”结构相同, “应动而静”和“应静而动”结构相同, “则养寇以生奸”和“则失时以败事”结构相同, “妄举”的意思是“轻举妄动” ,不接分开,排除 CD 两项, “动静”作“中节”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所谓动静之机,不可轻举妄动这种说法,动是说用兵,静是说慎重。该动的时候静,就会姑息纵容敌寇产生奸恶;该静的时候动,就会失去时机坏了大事。动静适宜,就能收到理想效果。句子可以断开为:夫动静之机/不可妄举者/动谓用兵/静谓持重/应动而静/则养寇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故答案为 A。【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月考试卷 > 高一上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