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724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4故都的秋(2) 练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练案 4 故都的秋(2)本练案共 2 页,满分 40 分,时间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 学 号 30994021闲读梧桐余秋雨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

2、一部分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

3、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

4、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

5、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解析】 A 项, “寂寞”有误,原文有“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 ;B 项,没有“母爱的细腻” ,

6、这不是本文的主题;D 项,没有赞颂 “从容豁达” ,原文说“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 。2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做答。(5 分)外形特征是:(不超过 10 个字 )_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2 分)_;内在精神特征是:_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显示出从容淡泊之大度。(3 分) _。【解析】 梧桐的外形特征参照第二段这棵梧桐大且粗, “如一位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是因为他挺拔向上;“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 ,因它叶如长发,披肩掩面。内在精神参照第 7 段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

7、,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3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6 分)答:契合:历经风吹雨打;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3 分) _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3 分)【解析】 契合表现可以根据第 4 段末尾“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不同点根据第 7 段概括梧桐精神品质方面的宽容大度和祖父的屈从天命。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4

8、 分) 导 学 号 30994218负重的河流黄毅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

9、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

10、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 2750 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

11、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 ,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

12、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有删改)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B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

13、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C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D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析】 根据选文第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因此“从不同方面”错。扩大了范围。5文章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

14、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6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5 分)答: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导 学 号 30994023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导言(节选)郁达夫(1935 年 4 月)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

15、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

16、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 ;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 ,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

17、,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的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则,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了好的散文来么?注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7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 ,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

18、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4 分 )( AC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 注意“心” ,即主题,而不是“体” ,B、E 中均有表现形式(“体”)的内容在其中,故排除;D 项, “应反映民族文化 ”显然作者没有提及,所以 A、C 是正确选项 8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 分)答:第一重指_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 _。(不超过 8 个字)第二重指_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_。( 不超过 14 个字) 【解析】 “械梏”是个比喻,有“束缚”的意思。两段文章,一

19、从“散文的心”(主题)的角度说,一从“散文的体 ”(表现形式)的角度说。第一段末句是“这些就是散文的心” , “这些”指的是前文所讲的“三大厚柱” 、 “三种教条” ,简言之,就是封建正统思想,这是第一重“械梏” 。第二段说“行文” 、 “字句” “必崇尚古雅不能任意造作” ;“起承转合”等章法结构也不能“违反” ,否则“就不成文” ,显然,指的是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这是第二重“械梏” 。从原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按要求加以归纳,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9对于古文辞类纂 ,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为什么?(4 分)(不超过 48 个字 )答:因为他对这部书

20、的看法是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能力层级 C 级。本题在答案的要求上与上一题近似:一是限定字数,给考生设定一个严谨的答题环境;二是问题提得较概括,不能简单地从文章之中摘出词句来做答,而必须筛选信息之后整合信息作答。首先从第 1 段“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确定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确定答题思路从“材料”和“分类”两个方面分析;然后再根据第 2 段“从文章的主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和第 4 段“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概括出缺点,最后整合文句形成通顺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