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601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若、夫、微、之四个词语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重点目标 目标 1 难点目标 目标 2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 。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 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2、。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 5 月, “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

3、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学做思一:熟读课文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n)南 佚(y)之狐 夜缒(zhu )而出 逢(png) 孙 亡郑以陪(be )邻 共(gng)其乏困 阙(ju) 秦 秦伯说(yu)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

4、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

5、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 这段说辞,只有 125 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

6、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 ,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1、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7、且贰于楚也。( ) 秦军汜( )南(2)解释下面加点词。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 ) ( )且贰于楚也( ) 晋军函陵(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 答: 2、课文分析。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课时 一、学做思一:课文研读第二、三、四段。(一)第二段。1、 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解释下面加点词。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

8、是哉(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毒之乎(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 ) ( )(3)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2、课文分析。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 (字数不超过 150 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 。(二)第三段。1、基础知识。(1)给

9、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2)解释下面加点词。夫晋,何厌之有( )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越国以鄙远。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课文分析。(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

10、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 (不超过 20 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保全郑国有利于秦,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第四段。、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 ( )吾其还也( )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

11、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学做思二:掌握重要的实词: 1、贰 “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 ”) 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准许。 (同现代汉语) 答应,听从。

12、 (例:“许之。 ”、 “许君焦、暇”) 赞同。 (例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 约数 (例: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 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 城楼 qu 皇宫,引申为朝廷 qu 通“缺” j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 衰败 国势衰微。 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13、使史更敝衣草屦。 ”) 谦词敝人 疲惫(例:资治通鉴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 “辞”见课后第三题。 三、学做思三:掌握重要的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

14、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四、本文的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 ”“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鄙;远,形容用作名词,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 ”、 “夕” ,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 “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五、本文的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 “倍”) 共其乏困

15、(共,通“供” ) 何厌之有?(厌,通“餍” ,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 )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 、特殊句式1、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 (3)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1) ( )辞曰:“臣之壮也” (2) ( )许君焦、瑕 (3)夜缒( )而出 (4)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作为一篇记叙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虽不长,然而记叙文的各个环节却大都具备,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起因-发展- 高潮- 结局-尾声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的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 ,更凸现了“详” 。第三课时一、 检查学

16、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 二、学做思一: 学生结合提问讨论: 1、 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3、 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 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 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

17、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 7、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 三、 学做思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

18、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 ,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

19、,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 “攻守之势易矣”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 ,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

20、于自责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四、课外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解释下列句中列出的字在文中的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 于(2)楚人未既济 既 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及 请(4)又以告 以 告(5)既陈而后击之 既 陈板书设计:烛之武: 志士、 勇士、辩士郑君 :善于纳谏、精于言辞佚之狐: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达标检测反思总结课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